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刘卫华(1980—),男,湖南湘阴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5)05-0089-08

参考文献 1
王洪珅.社会互动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滞碍的纾解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5):81.
参考文献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参考文献 3
杨建营,邱丕相,王震.武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改革方略[J].体育科学,2023,43(1):82.
参考文献 4
邱丕相,杨建营,王震.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回顾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15.
参考文献 5
杨桦.从运动员、教练员、教师到多类别多层次: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7):8.
参考文献 6
石爱桥,汤立许.回眸、窘境与抉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再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50.
参考文献 7
马学智,胡少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9):39.
参考文献 8
肖林鹏,阎隽豪.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态势、面临问题与建设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7):73.
参考文献 9
白晋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5):500.
参考文献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7.
参考文献 11
罗晨.论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技术教学达标与技评考核内容及标准的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97.
参考文献 12
唐华生,叶怀凡.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1):227.
参考文献 13
饶平,马勇,胡建忠.“学生核心素养”驱动下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转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3):138.
参考文献 14
刘文成,李昭昊.第二课堂嵌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析:以东南大学“二十四节气文化耕读体验”课程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6(增刊1):76.
参考文献 15
朱德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强国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22(6):2.
目录contents

    摘要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后备力量和实际践行者,培养其相应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运用历史文献法、抽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以5所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面临实践教学资源缺乏、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弱化等问题。在宏观把握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基础上,提出应因校制宜适度培养,联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拓展学生实践知识获取途径;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为高质量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推广、传承、创新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提供参考。

    Abstract

    Students majoring in Martial Arts and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are the reserve force and practical practitioners driv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culture. Cultivating their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abilitie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sampling surve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in 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ing majors in Martial Arts and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artial Arts and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weakening of practical teaching components. On the basis of macro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social needs, it is proposed that appropriate trai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syste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Enrich teacher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xpand students access to practical knowledge; deepen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practical education.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uccessors and new forces capable of disseminating, promoting,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culture.

  • 1 问题的提出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指明了科学发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1],也给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学生必须掌握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武术、养生、民族民间体育基本技能和传播、推广、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能力,能胜任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工作。”[2]不难看出,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质量、素质、能力需求越来越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和服务能力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该专业发展需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层随机取样全国5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对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纾解路径,以期助力更多高素质人才培养,适应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

  • 2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

  • 依据杨建营等人[3]、邱丕相等人[4]的界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一个独立专业(1987年专业目录调整,1988年正式颁布)已有37年的发展历程。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显示,我国已有60所高校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和培养资格。可见,该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可观的人才培养规模,但在教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存在“与用人单位脱节、与现实岗位脱节、与新业态发展要求脱节,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5]等问题。

  • 2.1 实践教学资源缺乏

  • 1958年8月北京体育学院率先成立了武术系,而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几所体育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武术系,“从此,武术专业成了在体育院校中培养高层次武术人才的中流砥柱。”[6]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由原来集中在体育类院校培养,扩展至体育类、师范类、民族类、综合类等高校共同培养,不仅培养单位有所增加,培养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调查发现,许多培养单位的教学资源并没有随之完善,导致实践教学资源难以满足需要。

  • 2.1.1 专业方向实践教师不足

  • 从5所高校的调查数据(表1)来看,该专业普遍面临专业方向实践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以J大学为例,该校经历了由2007年每届招生30人扩大到2025年58人、从创办专业到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发展历程,但目前只有教师6人(含1名2024年9月新入职教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课具有特殊性,如活动空间较大且运动方向多变、教学内容丰富且具有连续性、器械特殊且使用频繁、课时量大且覆盖多个学期等。为保证教学效果,一名教师一般只会被安排负责一个班的专选实践课。仍以J大学为例,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每个年级设有2个武术套路方向班,除去大四专业实习,该方向需要6名武术套路实践教师。该专业每年级还设有1个散打班,也需要3名散打专选实践教师。虽然近5年J大学未开展中国式摔跤方向的招生,但中国式摔跤作为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亦需要该方向实践教师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工作量方面,仍以该校武术套路方向班为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一个班每周有4~6学时实践课,2个班就是8~12学时。访谈得知,实践教师还要承担本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等13门主干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公共体育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任务,还有大四专业实习指导、专业队训练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任务。综合学生数量、课程设置、实际工作量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看,J大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师数量很难满足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尽管S1大学和S2大学专业方向实践教师较多,但调查得知,S1大学除开设“竞技武术套路”“散打”“中国式摔跤”三门专选课以外,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开设了“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国武术史”“舞龙舞狮”等16门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S2大学则开设了“武术表演”“竞赛与训练(套路、散打、健身气功、太极推手)”“擒拿技术”等19门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与J大学一样,两校教师同样负责其他教学、实习指导、专业队训练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其工作量也已超量。

  • 表1 5所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各方向专业实践教师数量统计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传播已成为国家意愿和民族诉求。”[7]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教会国外受众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更是讲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也不仅仅是开馆办班,更是弘扬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树立起广大国民的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然而5所高校均没有传播学方向或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任教师,亦未开设传播学等相关课程。师资满足不了正常的实践教学需要,必然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限制学生发展。

  • 2.1.2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不足

  •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在5所高校中,J大学从2007年每届招生30人到2025年招生58人,从2006年申报专业到2021年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但在场馆设施上基本没有增加和扩建,教学场地器材与其他专业共用,专业教学器材也只有比赛时才有所补充。如表2所示,S2大学作为最早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校,曾经每届招生达100人之多,但除套路场馆比较充足外,散打场馆和摔跤场馆也很难满足教学需要,且这些场馆除了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外,还要满足本专业和其他专业普修课、选修课等教学需求。近年来,太极推手、射艺、长短兵等武艺项目深受年轻人青睐,然而,除了H1大学有一座太极推手馆外,其他项目场馆均较缺乏。可见,现有的实践教学场馆设施很难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 表2 5所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场馆统计表

  • 2.1.3 实践平台匮乏

  • 实践平台是锻炼、提升、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桥梁纽带,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平台建设情况并不理想。①专业竞赛。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针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举办的竞赛数量和内容没有增加,学生无论是以运动员身份,还是以裁判员或志愿者身份参加竞赛活动的机会均有限,有的学生在校四年都没有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②专业展示平台。笔者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和访谈,未发现教育部或体育总局、各地方政府乃至培养单位,专门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举办的专业基本功竞赛、套路创编竞赛、知识竞赛、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赛事。③校内外互动。校内互动主要表现在各专业之间,5所高校中各专业、专项课教师因课内外工作繁忙,少有沟通交流,很难实现深度合作与优势资源整合共享,甚至会形成专业间、专项间的壁垒,不利于教学、科研、训练全面发展;校际互动主要表现在学校之间,调查得知,5所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联系交流较少,未形成“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影响、提升质量”的发展理念,也导致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机会有限。④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当前,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智慧实训平台等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已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创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5所高校均未建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这也是大多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共性,尤以非体育专业高校为甚。⑤国际交流与合作。受地域、政策等因素影响,5所高校中除H1外其他4所高校均未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缺少面向国际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机会。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乏融合[8]。5所高校中只有S1与企业签订了合作育人协议,其他4所高校均未与企业建设合作育人平台,没有开展校企协同育人(表3)。

  • 表3 5所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 2.2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都是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从小就开始从事武术套路、散打、中国式摔跤的学习训练,技术相对成熟,但在教学训练指导、比赛执裁、竞赛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实践经验不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能力也较为薄弱。调查显示,教师中拥有实践经验的并不多。访谈得知,5所高校的专业专任教师均为学校毕业后直接来校或留校任教,他们大多在校期间竞赛成绩优异或科研能力突出,但却没有在企业或基层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这与高校对任职要求高有很大关系。现在高校招聘专任教师一般都要求有博士学位,而那些高水平运动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工作者,无法满足招聘要求,很难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这导致现有教师队伍对实践教学存在认知局限,很难全面、准确了解当前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很难满足学生对实践知识获取的要求。

  • 2.3 实践教学环节弱化

  •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学校、社区、行业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多元,这对现代社会传统体育的价值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要具有一定的创造力,能够借助各种器具、场景、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社区体育治理、行业体育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取之不尽的素材[9]。然而,目前很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实践教学活动弱化,抑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 2.3.1 课程设置滞后

  • 从5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未很好对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如缺少擒拿格斗、健身养生、地方特色拳种、长短兵、传统射艺等实用和新兴项目的实践课程,缺少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交叉课程,亦没有传统体育文化线上传播指导课程。在新媒体、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文化传播能力、文化生产力、数字化技术等交叉学科课程的理论知识,仅依靠传统的口传身授方式,无法适应新时代传播、推广、传承、创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学生所学非所需,也会弱化就业竞争力。科学素养课程可以启发学生对专业开展系统和深入的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调研发现,部分学校人文素养课程占比远高于科学素养课程,这会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不难发现,部分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不仅难以匹配我国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影响力、传播力,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等文化政策,而且滞后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 2.3.2 实践教学薄弱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舞台。”[10]调查发现,5所高校均为学生提供了参加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志愿服务、裁判锻炼、国际传播、社区传承、学校推广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但名额极为有限;有4所高校的第二课堂要求学生寒暑假完成一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但往往流于形式,育人效果不佳。在见习实习等环节存在以下问题:①目标趋同。见习实习日益形式化,目标趋同于体育教育专业。②管理粗放。调查显示,4所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见习实习与其他体育专业一起“打包”实施,即同一时间去同类基地,面向同一对象运用相同的内容和手段开展见习实习,并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③软硬件建设滞后。调查显示,很多基地缺乏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性教学场地器材和能够凸显专业特点的教学媒介、教学考核形式、教学环境、指导教师等资源,难以保障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 2.3.3 教学评价单一

  • “达标与考核标准制定得是否合理,将影响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影响对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11]调查显示,5所高校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不科学,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5所高校除术科课程的技能需要实践考试和实验课考查外,理论课成绩很少有实践考核形式;且实践课的考试缺少对教学设计组织、说课语言表达、动作技术创新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在学生毕业要求中,除了常规的见习和实习,并无其他能体现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缺乏评价杠杆,就难以撬动学生实践能力的自主发展,无法“培养更加高端的创新性、复合型体育人才”[5]

  • 3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

  • 新时代,无论是社会需求还是专业自身发展需要,都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置于更为突出的地位,人才培养单位要明确价值定位,完善师资配备与课程设置,加强经验总结、理念凝练与创新转型,积极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路径。

  • 3.1 因校制宜适度培养,联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 培养单位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因校制宜,合理控制招生人数和培养规模。学校要根据办学整体情况和专业培养的要求特点,量力招生,适度培养,摒弃“多就是好”“多就是强”的错误思维。同时,加强政校社联动,挖掘和整合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开展协同育人。

  • 3.1.1 多渠道补充实践教师

  • 由于现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的博士培养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各校需求,所以要多措并举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一是适当降低教师招聘条件,如对一级及以上高水平运动员,则不要求其具有博士学位;二是通过人事代理或合同制形式,聘请有相关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教练、专家承担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既可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又可解决编制不足问题。

  • 3.1.2 政校社协同优化基础设施

  •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迫切需要政校社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建设。首先,学校应发挥主动性,加强与政府和社会主体的沟通,推动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教学基础设施,既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又满足人才培养、赛事承办、全民健身等多元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其次,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和管理服务职能,牵头搭建政校社协同的教学资源平台,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依据学校和本地实际出台激励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最后,企业等市场主体应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发挥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职能,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教学提供保障,在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通过“以馆养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和效益最大化。

  • 3.1.3 校内外共建共享实践平台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平台建设,要充分挖掘学校和周边资源,加强校内外互动,实现合作共赢。首先,要与校内其他专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尤其是体育专业院校,由于专业间存在共性,更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如通过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不同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信息,扩展学生实践知识;通过不同专业师生随堂观摩来提升学生跨专项和专业的实践能力;通过共同开展教学比赛、技能展演、社团活动等形式,扩展实践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加强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建共享,提高学生信息化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运用智能技术推动教学实践场景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深度融合,打造跨界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还可以与非体育专业院校中的舞蹈、表演、中医等相关专业寻求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其次,要重视校外平台的建设。一是校际共建共享,如与同城甚至跨区域相同专业的学校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单位应结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上整体布局,与体育社会团体、体校武校、中小学、社区、行业企业等加强合作,建设类型多样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也让学生真正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 3.2 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拓展学生实践知识获取途径

  • 针对实践经验少、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学校应结合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和需求,从多个方面提升其实践能力。

  • 3.2.1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工作

  • 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投身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社会公益服务工作。第一,参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组织与指导。在竞赛组织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规划赛事流程、协调各方资源;在指导学生参赛时,又要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竞赛要求相结合,这无疑能有效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二,参与社区全民健身指导与创新发展工作。这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探索创新健身指导方法,不仅能为社区居民带来更高水平的健身服务,也使自己积累了全民健身领域的实践经验。第三,参与地方传统体育发展规划制定与项目传播推广工作。该工作要求教师对地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入调研,认真思考有效的传播推广手段,这对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参与这些社会公益服务工作,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也能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更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积累经验、充电蓄能。

  • 3.2.2 支持教师兼职和聘请兼职教师

  • 学校应鼓励支持教师到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武馆武校等单位兼职和挂职锻炼。教师在这些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可以了解最实际的业务需求,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可以引进、聘请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学者、专家、传承人等担任客座教授。这些专业人才拥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能够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实际工作案例和技巧引入学校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价值和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他们的加入也能够优化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带动教师队伍实践指导能力整体提升。

  • 3.3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指标”[12],每个专业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作为“实现学生‘社会参与’‘实践创新’和‘学会学习’等素养培养要求的具体体现”[13],实践教学也需要凝练和彰显自己的特色,并通过良好的教学效果支撑人才培养。

  • 3.3.1 优化课程体系

  • 作为国家二级及以上水平的运动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比较鲜明,如专项技术水平比较高,专项实践能力比较强,具备一定的专业认知能力,活泼好动等。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特点来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服务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能力。因此,应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提高实践课程比例,体现专业特色。依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实践课程占比50%以上为宜。且根据“各高校自主开设的专业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满足学生升学深造及就业创业的需要,形成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的要求,应将擒拿格斗、地方特色拳种、龙舟、毽球、长短兵、传统射艺等实用项目和新兴项目纳入专业课程。其次,增设跨学科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传播与创新能力。将传播类的课程,如数字传播、跨文化传播、文化译介等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力求与数字时代人才能力需求相匹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开设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等科学素养类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点,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第三,丰富实践课程形式,增强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布置实践性作业,开展校外实践教学,举办校内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展传统体育文化线上传播等实践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理论学习的不足,反向激发理论学习的热情与针对性,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双向促进中,发展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方面能力。

  • 3.3.2 改革教学模式

  • “第二课堂通过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开展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活动。”[14]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评价多元的优势,打造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体系,助力学生在实践中茁壮成长、砥砺意志和增强本领,实现实践育人目标。例如,培养单位加强与地方武术协会、搏击协会、摔跤协会等体育社会团体以及社区、中小学、武校武馆之间的交流联系,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提供锻炼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针对当前见习实习目标同质化、管理粗放化、基地建设薄弱等问题,培养单位应对现有见习实习的方式、对象、管理模式、指导形式等进行系统化改革,以区别于其他专业,凸显服务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专业定位;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积极开发专业特色实习基地,创建一批专业特色鲜明、育人效果良好、学生满意度高的优秀示范实习基地。

  • 3.3.3 创新评价机制

  •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都是人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评价机制需尽可能体现对实践能力的要求。首先,优化课程评价机制。理论课可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也可将实践能力设置为过程性成绩之一;专业实践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专项动作技能,而应对学生的其他实践能力予以广泛关注,并体现在课程成绩中。以“竞技武术套路”课程为例,学生的套路创编能力、指导教学训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表演能力、传播推广能力、创新能力、执裁能力等都应被纳入课程评价内容体系,这符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改革要求。其次,在学生毕业要求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应有硬性要求,激励学生发展实践能力。如在毕业前,要求学生参加一定次数的有效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或取得相应数量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等。这既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有效督促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从而有利于增加就业砝码。

  • 4 结束语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点课题和系统性工程。培养单位应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专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推广、传承、创新的接班人和生力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 参考文献

    • [1] 王洪珅.社会互动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滞碍的纾解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5):81.

    •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 [3] 杨建营,邱丕相,王震.武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改革方略[J].体育科学,2023,43(1):82.

    • [4] 邱丕相,杨建营,王震.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回顾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15.

    • [5] 杨桦.从运动员、教练员、教师到多类别多层次: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7):8.

    • [6] 石爱桥,汤立许.回眸、窘境与抉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再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50.

    • [7] 马学智,胡少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9):39.

    • [8] 肖林鹏,阎隽豪.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态势、面临问题与建设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7):73.

    • [9] 白晋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5):500.

    •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7.

    • [11] 罗晨.论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技术教学达标与技评考核内容及标准的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97.

    • [12] 唐华生,叶怀凡.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1):227.

    • [13] 饶平,马勇,胡建忠.“学生核心素养”驱动下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转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3):138.

    • [14] 刘文成,李昭昊.第二课堂嵌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析:以东南大学“二十四节气文化耕读体验”课程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6(增刊1):76.

    • [15] 朱德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强国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22(6):2.

  • 参考文献

    • [1] 王洪珅.社会互动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滞碍的纾解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5):81.

    •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 [3] 杨建营,邱丕相,王震.武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改革方略[J].体育科学,2023,43(1):82.

    • [4] 邱丕相,杨建营,王震.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回顾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15.

    • [5] 杨桦.从运动员、教练员、教师到多类别多层次: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7):8.

    • [6] 石爱桥,汤立许.回眸、窘境与抉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再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50.

    • [7] 马学智,胡少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9):39.

    • [8] 肖林鹏,阎隽豪.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态势、面临问题与建设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7):73.

    • [9] 白晋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5):500.

    •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7.

    • [11] 罗晨.论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技术教学达标与技评考核内容及标准的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97.

    • [12] 唐华生,叶怀凡.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1):227.

    • [13] 饶平,马勇,胡建忠.“学生核心素养”驱动下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转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3):138.

    • [14] 刘文成,李昭昊.第二课堂嵌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析:以东南大学“二十四节气文化耕读体验”课程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6(增刊1):76.

    • [15] 朱德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强国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22(6):2.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