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焦一凡(2000—),男,山东日照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

马兆明(1976—),男,宁夏固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5)05-0072-08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8-31)[2025-05-1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参考文献 2
新华网.习近平:“三大球”要搞上去[EB/OL].(2014-08-16)[2025-05-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6/c_1112103222.htm.
参考文献 3
胡博然,李明达,朱凯迪,等.体教融合视域下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的问题审视与路径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50(4):109.
参考文献 4
岳冀阳,赵巧.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4):15.
参考文献 5
汪普奎,施成娥,陈钧,等.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现实困境与新时期发展机遇、调适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6):670.
参考文献 6
肖祥彤.振兴“三大球”背景下四川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4.
参考文献 7
刘纯献,刘盼盼.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就、问题与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2):71.
参考文献 8
袁圣敏,吴键.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配备现状与队伍建设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93.
参考文献 9
詹理正.四川省“贡嘎杯”青少年校园篮球联赛发展的SWOT分析[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4.
参考文献 10
刘长江,肖坤鹏.新发展阶段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8):47.
参考文献 11
蒲毕文,邓星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3(12):24.
参考文献 12
侯玺超,肖坤鹏.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5):90.
参考文献 13
葛辉.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D].太原:山西大学,2019.
参考文献 14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EB/OL].(2021-07-05)[2025-05-11].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3413268/content.html.
参考文献 15
任波,戴俊.迈向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愿景、差距与策略:基于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比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4):8.
参考文献 16
王东祺.体教融合视域下湖北省青少年篮球赛事治理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24.
参考文献 17
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美国强化中小学“健康与体育”的举措[EB/OL].(2018-05-08)[2025-05-11].https://www.ydyeducation.com/index/new/news_detail/id/3629.html.
参考文献 18
AIA.2023 AIA state basketball tournament guide[EB/OL].(2023-03-13)[2025-05-11].https://aiaonline.org/files/17958/2023-aia-state-basketball-tournament-guide.pdf.
参考文献 19
NBA,USA Basketball.Youth development guidebook[EB/OL].(2021-10-01)[2025-05-11].https://www.usab.com/youth/development/youth-development-guidebook.aspx.
参考文献 20
闫志国.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竞赛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参考文献 21
夏锐,张梓正,张朕,等.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4(7):75.
参考文献 22
徐利亚,冯强,温煦.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身体活动的国际比较和本土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24,60(10):40.
参考文献 23
刘海明.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参考文献 24
BOLTR.Trail world championships takes its toll on team USA[EB/OL].(2016-10-29)[2025-05-11].https://trailrunner.com/trail-news/Category/trail-world-championships/.
参考文献 25
李丽,吕万刚.青少年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2):35.
目录contents

    摘要

    完善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是深化体教融合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青少年篮球赛事存在利益冲突与目标偏差、赛事断层与学训矛盾、资源不足与配置失衡、保障不力与监管缺陷等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目标协同、双轨并行、阶梯规划、资源统筹、安全防控和规范监管是美国构建高水平青少年篮球赛事的有效举措和宝贵经验。立足体教融合目标指向和“三大球”振兴战略部署,提出明确健康导向与体教融合的双重目标体系,推行分层分级的“双赛季”赛制改革,优化赛事资源配置与协同联动,健全监管评估与动态反馈机制。

    Abstract

    Improving the youth basketball tournament system is the key path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a ’s youth basketball tournament, such as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goal deviation, configuration fault of event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sufficient resources and unbalanced allocation, poor guarantee and supervision defect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goal coordination, double-track parallel, ladder planning, resource co-ordination, safe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standardized supervision a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build a high-level youth basketball tournament. Based on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three big balls” (basketball, football, and volleybal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lear dual goal system of health orientation and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mplements tiered and graded “dual-season” competition system reform, optimizes the allocation of competition resources and collaborative linkage, and improves the supervision evaluation and dynamic feedback mechanism.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大球”工作,明确指出“‘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1]。然而,当前国内篮球人才培养在常赛环节存在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青少年阶段缺乏衔接紧密的阶梯式赛事体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篮球人才的系统化培养[2]。尽管2020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整合教育、体育部门赛事的战略举措[3],但现阶段教育与体育部门联合举办的赛事辐射范围仍较为有限,难以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参赛需求。鉴于此,迫切需要构建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支撑的赛事体系,通过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推动教育与体育资源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兼顾普及与提高的青少年篮球发展新格局。为此,本研究紧密结合体教融合政策的目标导向,系统梳理我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现存问题与发展需求,并在借鉴美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策略,以期为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助力“三大球”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 1 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的现实检视

  • 1.1 利益冲突与目标偏差

  • 《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等系列举措,旨在强化多元系统间的协同合作。然而,不同系统对竞赛目标的认知与实践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赛事资源难以实现实质性整合。例如,篮球协会倾向于将青少年赛事视为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平台,侧重通过赛事对抗进行人才选拔与实战能力锻炼;中学生体育协会则聚焦校园篮球赛事文化建设,专注于系统内部资源的管理与优化;社会主体则以市场化运营为驱动,通过品牌联名、赛事IP开发等手段追求盈利目标。这种目标定位与发展规划的差异,影响赛事的组织管理方式与资源投入力度。

  • 校园篮球竞赛系统内部的目标定位亦存在明显偏差。其核心目标本应是通过比赛普及篮球运动、激发青少年兴趣潜能并扩充人才储备。然而,当前部分培养单位过度追求赛事排名、升学政策红利等短期显性效益,将竞赛活动异化为提升校际竞争力或获取资源的工具,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篮球运动的育人价值[4]。尽管运动队建设与竞赛成绩能够提升学校声誉和影响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并为运动员提供能力证明和发展通道,但当成绩追求凌驾于运动员身心健康之上,或资源分配过度集中于少数被视为“锦标工具”的主体时,便背离了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 1.2 赛事断层与学训矛盾

  • 我国青少年篮球赛事在规模和数量上仍显不足。尽管《意见》提出要“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但由于政策推进力度有限,基层赛事数量的增长依然缓慢。当前,青少年篮球赛事主要包括校内赛、校际赛、省级赛和全国赛四个层级,但缺乏衔接紧密的阶梯式赛事体系,导致许多青少年在基层赛事中难以获得参赛机会。以小学阶段为例,我国小学数量远超中学总和,但目前仅有中国篮协主办的小篮球联赛覆盖该年龄段。尽管该联赛每年吸引超过10万名学生报名,但晋级率不足2%,绝大多数参赛小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年内难以再有机会参与正规大型赛事[5]

  • 此外,赛程安排未能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导致竞赛与学业冲突。青少年在短时间内频繁参赛,不仅会影响学习,还可能引发身心疲劳甚至运动损伤。以四川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为例,省中学生篮球赛及中国高中生篮球联赛与期末考试时间重叠,加剧了学生的学业压力;部分院校为备战CUBAL常采取停课集训的方式,虽能补回部分专业课,但公共课程的缺失则难以弥补;近半数运动员反映,赛程安排导致他们恢复不足,学习连续性中断[6]。由此可见,当前赛制忽视了青少年的学习周期和成长规律,未能妥善处理竞赛与学业之间的关系,使得青少年在参与竞赛过程中常面临时间管理上的挑战。

  • 1.3 资源不足与配置失衡

  • 人力资源方面。一方面,体育师资数量不足。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仍存在15万体育教师缺口[7]。截至202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体育教师缺额分别为2.2万人、5万人、1.7万人[8]。另一方面,专业裁判员与组织人员核心素养不足。以四川省“贡嘎杯”青少年校园篮球联赛为例,参赛教练员普遍缺乏专业背景,多数并非篮球专项出身,且执教经历不足;持有运动员等级证书的教练员比例偏低,部分教练员所持证书与其实际执教水平不匹配;个别教练员将个人利益置于比赛质量之上,忽视了运动员技战术素养的培养[9]。这些因素不仅导致联赛整体竞技水平难以提升,更会影响比赛的高质量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 物力资源方面,篮球场地设施匮乏且区域配置失衡。一是城市与农村覆盖差异显著。城市社区已基本实现场地覆盖网络化,而农村地区不仅覆盖率低,且资源高度集中于乡镇中心,偏远村落存在明显供给缺口[10]。二是设施质量两极分化严重。城市场地建设日益向高标准、智能化方向发展,而农村大量场地仍停留在低质基础阶段,设施老化失修问题突出,存在潜在安全风险[11]。三是学校场地开放与使用效能低下。教育系统所属篮球场地占比超过全国总量的1/3,却因主管部门开放意愿不足,以及受限于安全责任和运营成本等管理难题,实际对外开放率低至31%,这与《意见》提出的“支持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要求相去甚远[12]。资源配置失衡不仅会制约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更会加剧城乡间体育资源不公平问题。

  • 1.4 保障不力与监管缺陷

  • 首先,赛事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是篮球训练竞赛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一项针对国内3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这些高校虽为CUBAL赛事制定了训练与场馆安全规范,但多属日常管理范畴,安全事故应急响应能力普遍薄弱。仅10.8%的院校设立了预警机制,27.1%的院校建有事故处理制度[13]。这与《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活动应急工作机制,加强风险研判和隐患排查”[14]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 其次,赛事监管制度存在缺陷。监管治理是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5],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能够确保赛事组织规范化、运行透明化,保障参与者权益,为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多元系统如何协同提高赛事规范性仍是主要难点。有学者对湖北省青少年篮球赛事治理机制进行考察发现,由于尚未统一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运动员注册与赛事管理之间脱节,导致运动员重复注册、年龄造假等问题。管理漏洞为部分学校提供了违规操作空间,尚未达到《意见》中“严格规范青少年运动员竞赛资格和过程管理”[16]的要求。此外,篮球赛事体系缺乏科学系统的赛事评估机制,导致联赛组织松散、管理混乱,赛事治理效果难以准确衡量,也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

  • 2 美国青少年篮球赛事的经验分析

  • 2.1 目标协同:多维系统联动的赛事发展路径

  • 美国青少年篮球赛事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目标统一下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了以教育系统为主导、社会俱乐部为辅助的良性互动格局。从职能分工来看,美国各部门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分工明确,分别聚焦于训练竞赛、文化教育、赛事推广等不同工作领域。尽管各部门具体职能存在差异,但目标高度一致。

  • 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为赛事发展指明方向。例如,《业余体育法》《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行动指南》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在构建赛事组织框架时,必须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颁布了《让每个学生成功法案》(The 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该法案规定,公立学校体育赛事必须设置健康教育模块,同时强制赛事承办方提交参赛者的健康评估报告,报告内容涵盖BMI指数、血常规、心肺功能等多项生理指标,以确保青少年在参与赛事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身心健康保障[17]

  •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体教深度融合。与我国部分地区“竞逐赛事成绩,提升院校声誉”的做法不同,美国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设计与合理的资源配置,促使培养主体的教育目标与竞技目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美国高中体育运动联合会(National Federation of State High School Associations,NFHS)制定了“学生运动员绩点不低于2.0方可参与赛事”的硬性指标[18],从根源上杜绝了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学业的懈怠,有力推动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文化素养培育的协同发展。

  • 2.2 双轨并行:校园与俱乐部赛事的互补性架构

  • 经过多年发展,美国青少年篮球赛事形成了成熟的校园与俱乐部双轨并行运营模式,由两个系统的核心组织分别主导管理。NFHS主要负责校园篮球赛事体系的运营。其赛事区域覆盖广泛,从基层的地区赛、跨区赛,直至更高级别的州际联赛。同时,根据各培养单位的竞技水平细分组别,构建了结构严谨的州域分级赛事体系,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阶梯式的竞技平台,有助于学生逐步提升篮球技能和竞技水平。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Amateur Athletic Union,AAU)则专注于校外俱乐部赛事的组织运营。该组织主要承办大区青少年奥林匹克锦标赛、全美青少年锦标赛及公开赛等业余篮球赛事,为学生运动员提供了校外竞赛通道,有效填补了社会篮球赛事的空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参赛需求。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大赛事体系通过合理的时段划分实现了互补效应。校园篮球赛季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而俱乐部赛季则从3月延伸至8月。这种错峰安排不仅避免了赛程冲突,还通过“学年+学期”的无缝衔接,保障了运动员全年都有参赛机会(图1)。

  • 2.3 阶梯规划:分龄化竞赛体系的科学化设计

  • 青少年身体发育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须基于不同年龄段的敏感生理指标进行针对性培养。为此,美国篮球协会联合NBA制定了《美国青少年篮球指南》(Youth Basketball Guidelines,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旨在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段,科学划分篮球训练时间和制定赛事规则,为运动员构建阶梯式的成长路径[19]。深入剖析《指南》对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规划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和频率逐步增加,竞赛强度也不断提升。这种规划既高度契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又能确保竞技篮球水平稳步提高(表1)。《指南》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精准的培养策略和多层级的赛事规划,为处于不同培养阶段的运动员提供适宜的发展标准。从本质上讲,《指南》彻底摒弃了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模式,转向基于运动员年龄、能力和诉求的阶段化管理策略,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同时,它推动了青少年篮球赛事向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不仅为美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其他国家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 图1 美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结构图

  • 表1 《指南》对不同年龄段的训练竞赛规划

  • 2.4 资源统筹:人力资源与设施共享的协同机制

  •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教练员培训与管理上,美国依托体育教育协会,联合140余家体育组织共同研制了《美国国家教练员标准》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port Coaches)。该标准围绕运动科学和训练方法等核心模块,着力构建教练员的知识体系,并通过资质认证与分级制度,有效提升教练员的专业素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追溯性[20]。此外,美国还注重教练员资格认证后的持续教育与管理。教练员获取资格认证后,仍需定期接受教育与考核。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与全国青年体育理事会联合开发了体育管理、运动安全等在线教育模块,并将理论课程融入实践场景,构建起职业教育、资格认证、线上培训三位一体的终身学习体系[21]。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覆盖了竞赛组织、技战术分析和比赛突发情况应对等知识场景,实现了教育体系与职业场域的精准对接。

  • 其次,场地设施管理方面。美国经验表明,基于政策引导、组织协作和资源共享构建场地设施管理机制,是解决资源分布不均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有效途径。2010年,《美国国民身体活动计划》(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lan)明确提出,鼓励社区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放共享运动场馆,以保障学生运动员的基础场地设施供给[22]。这标志着美国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发,搭建了“学校-社区”协同治理框架,将公共场馆和学校设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并通过系统合作、资源整合等手段推动体教融合。据统计,美国高校篮球场馆年均使用率超过80%,社区公共球场每天开放时间不低于12小时[23]。这主要得益于NFHS与AAU的合作分工。AAU立足区域性赛事,整合社区场地设施资源,利用公共场馆覆盖学校体育的盲区;NFHS则通过合理安排赛制流程,错峰安排训练竞赛时间,促进学校篮球馆的高效使用。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高校篮球场馆使用多采用共享机制,超过70%的大学篮球场为多校共同建造。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分摊场地的建设维护成本,还能有效提升设施利用率。

  • 2.5 安全防控:风险治理与伦理保障的多维体系

  • 风险治理现代化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美国赛事安全防控的主要特征。从政策设计层面来看,美国篮球协会制定了《安全运动计划》 (Safe Program),并以此为纲领,构建起“突发应对+长期追踪”的全赛程保障链条。同时,依据后续结果反馈进行长期动态优化,推动青少年篮球赛事安全防护标准持续提升[24]。在医疗保障方面,美国赛事主办方强制要求参赛主体购买商业保险,并提供市场化采购服务。通过第三方保障机制,分散意外事件带来的经济风险,依托所购买的医疗服务有效提升运动损伤的处理效率。从突发情况预防角度出发,美国建立了青少年篮球赛事背景筛查与安全认证机制。全国青年体育理事会(NCYS)与国家安全倡议中心(NCSI)合作研发了智能筛查系统。该系统可实时与联邦犯罪数据库和体育领域黑名单进行比对,确保高风险主体无法进入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25]。这种基于技术赋能与政策引领的协同保障机制,不仅从源头上极大降低了潜在风险,还通过透明化的监管流程,增强了公众对赛事体系的信任。

  • 2.6 规范监管:全周期赛事管理的制度化框架

  • 1978年,美国第95届国会通过了《业余体育法》( Amateur Sports Act),并于1998年修订后改称《奥林匹克与业余体育法》(Ted Stevens Olympic and Amateur Sports Act),由此拉开了美国青少年体育赛事规范监管的序幕。在资格审核环节,该法案明确规定,所有运动员必须提交学籍注册证明、学业成绩单及运动等级证明等材料,且这些材料需由学校和业余体育联合会共同审核。同时,NFHS与美国大学体育协会(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携手打造了覆盖“全美—州—区—学校”的管理体系,实行分层分级资格审核。这种模式有效推动了赛事监管的精准化与差异化,既保障了不同区域运动员的参赛机会,又强化了赛事组织的权威性。在违规监管方面,美国推行零容忍政策,并设立独立监管机构专项负责。例如,NCAA联合赛事相关组织成立了违规行为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不仅采用经济处罚与荣誉剥夺相结合的复合惩戒手段,提高违规成本,还建立社会监督渠道,公开处理流程和结果。这一系列举措有效遏制了赛事造假与突发违规行为,提升了监管调查的公信力。在赛事评估改进方面,美国以数据信息为驱动,推动赛事动态优化。例如,NCAA篮球联赛将球员上场时间、得分效率等信息纳入评估体系。赛事委员会依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球队分区和赛事匹配。对于长期处于弱势的区域,实施分组优化或资源倾斜政策,从而实现赛事水平提升与区域资源均衡发展的双重目标。

  • 3 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的完善路径

  • 3.1 明确健康导向与体教融合的双重目标体系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青少年篮球赛事发展目标必须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价值目标应突破传统竞技体育思维定式,重新定义篮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坚持开放包容的思想,推动赛事组织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实现青少年篮球赛事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 第一,以健康指标为引领,构建赛事健康管理体系。《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借鉴美国《让每个学生成功法案》的成功经验,构建政策约束、流程优化和效果评估一体化管理体系,将身体质量指数(BMI)、心肺功能等核心健康指标纳入赛事准入标准,以此倒逼赛事主办方建立多维健康评估体系。在体教融合的政策框架下,必须突破传统竞技评价范式,形成基础体能监测、科学训练指导与赛事健康干预的协同联动机制,使篮球运动真正成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载体,为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提供制度保障。

  • 第二,以赛事推动体教融合,深化青少年全面发展。青少年篮球赛事作为体教融合的核心实践载体,赛事设计应突破传统竞技边界,构建学训安排合理、评价体系整合、资源双向流动的协同机制,将体育技能培养与文化教育目标深度融合,使赛事成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践平台,最终实现竞技体育与教育价值协同增值。

  • 第三,遵循普及与提高辩证统一的原则,实现双重目标。在普及层面,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通过举办校园联赛和社区赛事等方式,扩大青少年的参与基数,促进青少年运动技能习得与健康行为养成,实现体育教育的普惠价值。在提高维度上,建立精英运动员选拔机制,依托科学训练体系与竞赛平台,重点培育竞技篮球后备人才。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基于体教融合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普及”为人才选拔奠定群众基础,“提高”则反哺推动赛事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增强青少年体质与夯实竞技体育人才储备的双重目标。

  • 3.2 推行分层分级的“双赛季”赛制改革

  •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篮球赛事存在区域渗透率低、赛事密度不足及赛程编排不合理等问题,尚未达到《意见》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扩大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等目标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可参考美国双赛季运行模式,缓解当前赛事场次不足与赛程冲突等问题,并通过“普及-提高”双轨制强化竞技成绩与参与规模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扩大参与基数、优化人才结构、提升竞技水平的多维目标。

  • 第一阶段,地方资格赛(每年3~4月和9~10月)。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的分级赛制设计需遵循“层层递进、精准分类”原则,通过科学分级与差异化赛程安排,实现竞技选拔与普及推广的双重目标。其一,借鉴美国《指南》的经验,个性化制定竞赛规则。综合考量运动水平、竞赛成绩及训练背景等因素对参赛队伍进行等级评定,具体划分为三个组别:精英组为省级赛事前八名的队伍,需提供专业训练证明;竞技组为市级赛事前四名或体校、篮校的队伍,需技能测试达标;发展组为普通学校或社区俱乐部的队伍,侧重于参与性。其二,赛制设计要体现“普及”与“提高”双轨并行。城市锦标赛采用单循环赛制,依据胜负积分进行综合排名,以确保竞技的公平性。晋级机制采取“名额分配+动态调控”的方式,每个城市的前两名直接晋级大区赛,同时增设外卡机制,未通过预选赛的队伍以“观众投票(30%)+专业球探评分(70%)”的方式争夺外卡席位,兼顾区域平衡与潜力挖掘,为后续大区赛、全国赛的精英选拔奠定基础。其三,在体教融合的政策框架下,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复合型赛事生态,允许社会培训机构、体校、篮校及青训机构等以独立主体身份参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促进赛事的多元化发展。

  • 第二阶段:区域锦标赛(每年4~5月和10~11月)。赛事首阶段将全国划分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大竞赛区域,每个赛区根据队伍实力与地域分布进行科学分组,采用单循环赛制筛选各组第一名晋级交叉淘汰赛。此阶段引入双败淘汰制,通过“胜者组-败者组”双轨赛程增强竞技容错性,最终决出区域四强。最后设置区域四强赛,采用“冠军直通+亚军外卡”的晋级模式,冠军队伍直接获得全国总决赛资格。

  • 第三阶段:全国资格赛与总决赛(每年5~6月和11~12月)。通过动态晋级与复合评估实现竞技选拔与人才储备的双重目标。决赛阶段采用“积分晋级+淘汰赛制”双轨模式,既延续区域锦标赛的竞技强度,又为黑马队伍保留上升通道。首先进行小组赛,依据胜负积分与技术统计进行综合排名,每组前两名晋级淘汰赛;总决赛阶段引入“青训营邀请资格”激励机制,将竞技成绩与职业发展相衔接,形成“赛事竞技—人才输送—职业培养”的良性循环。

  • 该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通过“双赛季运行+分层竞赛”的创新设计,实现了赛事密度与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动态平衡。在时间编排上形成春秋季双轨赛程,既突破了传统单赛季的时空限制,又利用寒暑假为青少年预留了文化教育与专项训练的黄金窗口期。在赛制设计上通过“积分晋级+淘汰赛制”双轨模式,在保证竞技强度的同时为潜力队伍保留了上升通道。

  • 3.3 优化赛事资源配置与协同联动

  • 竞赛资源是青少年篮球赛事发展的基础保障。首先,针对我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人力资源短缺且专业素养有待提升这一现实困境,必须从政策支持、培养体系和资源配置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改革。一方面,坚持定向培养与资格认证协同共进。可参考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发展模式,师范院校应进行专项扩招,联合特色篮球学校、CBA青训营等培养单位,共同开发针对青少年赛事组织与管理的专业课程,确保毕业生兼具教学能力与赛事运营经验。另一方面,强化职前职后教育衔接。美国的相关经验表明,职前教育应进一步完善体育师范生的课程体系,确保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教学、课堂管理、安全防控等核心能力。在职后培训方面,针对新手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设计差异化的培训课程,并通过校内理论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切实提升教师的实操转化率,提高其专业素养。

  • 其次,为推动青少年篮球场地设施开放效能的全面提升,需构建智能化与精准化的运营模式。在政策层面,各地需出台或完善“体育设施管理办法”,构建分级分类的场地开放机制,实施安全准入与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实名登记与时段管控措施,并与公安、卫健等部门建立应急联动预案,确保场地开放的安全有序。在运营模式上,参照美国学校球场+体育公司的联合运营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企业通过赛事组织运营实现盈利,同时承担设施维护职能,学校则通过收益分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资源配置方面,可实施个性化区域投资政策,借鉴美国制定全国范围篮球场地建设专项规划的经验,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资金,充分利用工业园区闲置土地建设场地设施,并减免社会机构税收,同步设立中西部篮球振兴基金,逐步实现省级标准化场馆全覆盖,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最终形成政府、学校、社区、企业四方协同治理格局,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与篮球协会+物业协会联合监督机制,实现场地开放、赛事组织与设施维护的系统化管理,为青少年篮球赛事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 3.4 健全监管评估与动态反馈机制

  • 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改革应以安全保障现代化与监管机制规范化为核心,构建“预防—监测—反馈”全链条治理体系。为强化安全保障,可借鉴美国《安全运动计划》的成功经验,明确场地、器材等方面的预防性标准要求,利用可穿戴设备对运动员在赛中进行实时健康监测,并制定特殊情况(如极端天气)下的赛事“熔断”操作流程。同时,引入市场化保险产品,配备专业医疗团队,构建起涵盖经济补偿、专业救治与心理疏导的复合保障网络。参照美国NCSI系统,推行智能筛查+信用评级机制,整合公安、教育、体育部门的数据,建立一体化的从业人员背景数据库,实施动态审查与安全信用评级,并将评级结果作为赛事承办资格审批的重要依据。监管制度方面,可借鉴美国分级管理模式,搭建全国青少年运动员统一注册平台,通过分级审核制度核验参赛资格的真实性;构建数据驱动的评估反馈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赛事组织的公平性、参与度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动态优化赛制。在政策保障层面,由篮球协会牵头研制“青少年篮球赛事管理条例”,将安全责任纳入《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并培育市场化赞助与基层赛事支持体系,从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长效机制。

  •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8-31)[2025-05-1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 [2] 新华网.习近平:“三大球”要搞上去[EB/OL].(2014-08-16)[2025-05-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6/c_1112103222.htm.

    • [3] 胡博然,李明达,朱凯迪,等.体教融合视域下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的问题审视与路径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50(4):109.

    • [4] 岳冀阳,赵巧.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4):15.

    • [5] 汪普奎,施成娥,陈钧,等.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现实困境与新时期发展机遇、调适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6):670.

    • [6] 肖祥彤.振兴“三大球”背景下四川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4.

    • [7] 刘纯献,刘盼盼.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就、问题与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2):71.

    • [8] 袁圣敏,吴键.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配备现状与队伍建设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93.

    • [9] 詹理正.四川省“贡嘎杯”青少年校园篮球联赛发展的SWOT分析[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4.

    • [10] 刘长江,肖坤鹏.新发展阶段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8):47.

    • [11] 蒲毕文,邓星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3(12):24.

    • [12] 侯玺超,肖坤鹏.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5):90.

    • [13] 葛辉.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D].太原:山西大学,2019.

    • [14]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EB/OL].(2021-07-05)[2025-05-11].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3413268/content.html.

    • [15] 任波,戴俊.迈向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愿景、差距与策略:基于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比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4):8.

    • [16] 王东祺.体教融合视域下湖北省青少年篮球赛事治理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24.

    • [17] 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美国强化中小学“健康与体育”的举措[EB/OL].(2018-05-08)[2025-05-11].https://www.ydyeducation.com/index/new/news_detail/id/3629.html.

    • [18] AIA.2023 AIA state basketball tournament guide[EB/OL].(2023-03-13)[2025-05-11].https://aiaonline.org/files/17958/2023-aia-state-basketball-tournament-guide.pdf.

    • [19] NBA,USA Basketball.Youth development guidebook[EB/OL].(2021-10-01)[2025-05-11].https://www.usab.com/youth/development/youth-development-guidebook.aspx.

    • [20] 闫志国.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竞赛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 [21] 夏锐,张梓正,张朕,等.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4(7):75.

    • [22] 徐利亚,冯强,温煦.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身体活动的国际比较和本土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24,60(10):40.

    • [23] 刘海明.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 [24] BOLTR.Trail world championships takes its toll on team USA[EB/OL].(2016-10-29)[2025-05-11].https://trailrunner.com/trail-news/Category/trail-world-championships/.

    • [25] 李丽,吕万刚.青少年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2):35.

  •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8-31)[2025-05-1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 [2] 新华网.习近平:“三大球”要搞上去[EB/OL].(2014-08-16)[2025-05-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6/c_1112103222.htm.

    • [3] 胡博然,李明达,朱凯迪,等.体教融合视域下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的问题审视与路径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50(4):109.

    • [4] 岳冀阳,赵巧.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4):15.

    • [5] 汪普奎,施成娥,陈钧,等.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现实困境与新时期发展机遇、调适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6):670.

    • [6] 肖祥彤.振兴“三大球”背景下四川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4.

    • [7] 刘纯献,刘盼盼.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就、问题与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2):71.

    • [8] 袁圣敏,吴键.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配备现状与队伍建设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93.

    • [9] 詹理正.四川省“贡嘎杯”青少年校园篮球联赛发展的SWOT分析[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4.

    • [10] 刘长江,肖坤鹏.新发展阶段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8):47.

    • [11] 蒲毕文,邓星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3(12):24.

    • [12] 侯玺超,肖坤鹏.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5):90.

    • [13] 葛辉.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D].太原:山西大学,2019.

    • [14]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EB/OL].(2021-07-05)[2025-05-11].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3413268/content.html.

    • [15] 任波,戴俊.迈向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愿景、差距与策略:基于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比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4):8.

    • [16] 王东祺.体教融合视域下湖北省青少年篮球赛事治理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24.

    • [17] 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美国强化中小学“健康与体育”的举措[EB/OL].(2018-05-08)[2025-05-11].https://www.ydyeducation.com/index/new/news_detail/id/3629.html.

    • [18] AIA.2023 AIA state basketball tournament guide[EB/OL].(2023-03-13)[2025-05-11].https://aiaonline.org/files/17958/2023-aia-state-basketball-tournament-guide.pdf.

    • [19] NBA,USA Basketball.Youth development guidebook[EB/OL].(2021-10-01)[2025-05-11].https://www.usab.com/youth/development/youth-development-guidebook.aspx.

    • [20] 闫志国.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竞赛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 [21] 夏锐,张梓正,张朕,等.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4(7):75.

    • [22] 徐利亚,冯强,温煦.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身体活动的国际比较和本土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24,60(10):40.

    • [23] 刘海明.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 [24] BOLTR.Trail world championships takes its toll on team USA[EB/OL].(2016-10-29)[2025-05-11].https://trailrunner.com/trail-news/Category/trail-world-championships/.

    • [25] 李丽,吕万刚.青少年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2):35.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