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郑航(1992—),男,安徽芜湖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休闲社会学与休闲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5)05-0064-08

参考文献 1
刘兆鑫.空间政治: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成逻辑与治理政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3.
参考文献 2
高昕.权力规训视域下的健身实践:以健身房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35.
参考文献 3
李洪波,刘红建,沈晓莲.新时代城市社区健身秩序的整体性治理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12):21.
参考文献 4
史景龙,卫才胜.我国城市体育空间异化的表征、成因及消解[J].体育文化导刊,2022(9):11.
参考文献 5
张培,刘娅茜.社会学新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149.
参考文献 6
张琪,王子骄.德法并举:体育失范行为的规制失当与善治复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4):44.
参考文献 7
任磊,石岩.三维分析框架下我国球场观众失范行为他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2):195.
参考文献 8
钱宁,张美川,吕付华,等.有序社会的知识基础:当代社会管理的社会学理论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33.
参考文献 9
李荣誉,刘子曦.健身与男性气质构建:从X市健身房的实践出发[J].妇女研究论丛,2018(3):114.
参考文献 10
贾文彤.我国体育秩序转化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7.
参考文献 11
高文珺.社会共识的形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7-8.
参考文献 12
巩庆波,耿家先,程旭冒,等.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收获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2):226.
参考文献 13
王晶.社会心理学[M].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21:90.
参考文献 14
蒋丽,李锐.组织行为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208.
参考文献 15
张厚军.当代社会空间伦理秩序的重建[J].伦理学研究,2018(1):111.
参考文献 16
麦克林,赫德,罗杰斯,等.现代社会游憩与休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20.
参考文献 17
殷晓辉.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及心理技能训练方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7.
参考文献 18
艾泽欧-阿荷拉.休闲社会心理学[M].谢彦君,等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55.
参考文献 19
彭秀祝.“雕刻身体”:青年健身群体的身体实践与情感体验[J].中国青年研究,2020(3):82.
参考文献 20
乔纳森·布朗,玛格丽特·布朗.自我[M].王伟平,陈浩莺,译.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212.
参考文献 21
刘少杰.西方空间社会学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64.
参考文献 22
唐征宇.体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参考文献 23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7.
参考文献 24
张丽新,任春梅.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36.
参考文献 25
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32.
参考文献 26
赖勤芳.休闲美学:审美视域中的休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7.
参考文献 27
肖群忠.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75.
参考文献 28
戴俊.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34.
参考文献 29
陈伟,魏万珍,王清芳,等.体育道德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4.
参考文献 30
陈琳,朱寒笑.机遇与挑战:后疫情时代商业型健身俱乐部的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22,44(4):18.
参考文献 3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参考文献 3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22-03-23)[2024-12-10].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23/content_5680908.htm.
参考文献 33
王鹏,彭宇.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理论之源、历史之脉与价值意蕴[J].重庆社会科学,2022(9):69.
参考文献 34
李霞.新时代美好生活方式的人的全面发展尺度[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151.
参考文献 35
张学兵,章碧玉,孟令飞.社会力量办体育实践经验与启示:以“温州模式”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22(4):49.
参考文献 36
李育书.自由意志与普遍规范:黑格尔法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05.
目录contents

    摘要

    健身场域秩序影响参与者的运动体验及公共空间的文明传递。运用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和口述访谈法,对健身场域失序行为的外在表征和产生逻辑进行剖析,并讨论健身场域秩序的构建路径。健身场域失序是主体行动、他者承担、空间负载相结合的复杂行为,其产生受情绪释放、人际互动、生活惯习、活动氛围等因素综合影响。美好生活需要有和谐的“运动之礼”,规避场域失序行为有助于推动日常生活美好化。应考量失序行为的实施者、受害者和发生地,从伦理教育、群体引导和空间规范等方面协调推进“运动之礼”的构建。

    Abstract

    The order of fitness space affects the sports experience of participants and the civilization transmission of public space.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and oral inter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and generation logic of the disorder behavior in the fitness space,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order in the fitness space.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order of fitness space is a complex behavior combining subject action, others’ commitment and space load, which is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emotional releas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living habits and activity atmosphere. A better life requires a harmonious “etiquette of movement”, and avoiding space disorder behavior helps to promote the betterment of daily life. It is proposed to consider the perpetrators, victims and sites of disorderly behavior, and coordin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tiquette of sports” from the aspects of ethical education, group guidance and spatial norms.

  • 作为现代文明体系的空间呈现,场域秩序体现出场域范围内的道德规范、伦理观念和价值规则。和谐、稳定、健康的场域秩序,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构建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对失序行为进行有效治理[1]。现代健身场域为人类开展体育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但当前场域内部的失序行为愈发突出。以健身房为代表的健身场域具有参与公开化、资源共享化、内容区隔化的特点,其秩序受空间性质、组织规范、社会心理、个体动机等多重因素影响。器械使用混乱、他人互动干扰、过度商业营销、空间环境破坏等失序行为,不仅损害健身者的锻炼效果,还容易演化为不当风气,危害公共空间治理。如何降低健身场域内失序行为的发生概率、如何培育健身者参与体育的“运动之礼”,关系到体育功能在美好生活建构中的有效实现。

  • 学界对健身场域秩序已有一定研究成果。高昕指出,健身房在人们管理身体过程中形成了秩序化的外部规训机制[2];李洪波等人提出要构建体育秩序的参与体系,以制度化方式推动秩序治理[3];史景龙等人认为,场域失序现象反映了体育空间规划不足及公众话语权相对薄弱[4]。相关研究多从制度层面强调体育秩序规则的重要性,但对失序行为的产生机制及治理路径探讨不足,也较少分析体育空间秩序与美好生活建构的内在关联。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探讨健身场域失序行为的主体动机与社会心理机制。研究选取15位健身场域活动参与者作为访谈对象,受访者年龄为18至66岁。通过系统梳理与分析访谈资料,结合经营者、管理者、参与者等多方视角,探讨健身场域失序行为的治理路径,分析如何通过和谐健身场域秩序推动当代美好生活的建构。

  • 1 健身场域的失序表征

  • 失序行为与个体越轨行为相关,其酝酿、产生具有较完整的运作体系,破坏效果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5]。从社会层面来看,体育失序是行动主体违反法律、道德与规则的参与行为[6]。根据行动过程和行动结果分类,体育场域内既有较为极端的暴力失序,也有程度较轻的行为失范[7]。形式多样的健身场域失序不仅危害空间秩序,更对他人造成严重影响。本章立足场域秩序的破坏者、承受后果的受害者、秩序紊乱的发生地三个维度,从主体、客体和主体间性的交互关系论证健身场域失序行为的外在表征和行动后果。

  • 1.1 破坏者:主体参与的行动实践

  • “对秩序问题的解决要求从对社会行动的分析入手。”[8]场域失序行为的产生,与秩序规则下的主体参与密切相关。健身场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稳定、成熟且可供评价的空间秩序,这些秩序既源于不同时期社会文明风气的引导,又具有典型的体育伦理特征。公共健身场域的资源共享特质要求共同维护秩序,但个体行动往往导致场域失序行为产生,其破坏效果集中体现在器械、人际、环境等方面。

  • 健身运动器械是场域内人们塑造身体的辅助工具,但部分健身者长期占据单个或多个器械,妨碍他人对运动资源的合理使用。一些健身新手占据器械时并未进行运动,只是玩手机、听音乐等,此类行为易引发其他健身者的反感情绪,进而引发纠纷。器械不归位、随意挪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尤以哑铃、杠铃片的乱扔乱放及砸地产生的异响最为典型。对部分意图彰显个性的健身者而言,破坏行为可能是故意为之。有健身者刻意通过破坏秩序来满足自我意识或构建男性气质[9]

  • 健身中的情绪表达虽可能提升运动效能,却常以牺牲他人利益为前提。在一些破坏行动中,破坏者未必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失当,反而将他人关注视为赞许或激励,而实际上他人关注的焦点往往是破坏行为的负面后果。和谐人际关系是健身场域秩序的重要内容,但失序行为会破坏这种关系。受个人中心主义影响,部分健身者在锻炼时乱吼乱叫、随意评判他人。还有人裸露身体,忽视公共空间的视觉秩序。健身教练群体对利益的追逐,也导致商业健身空间出现过度推销商品、卖课等行为,干扰健身者的运动过程。

  • 环境卫生也是健身场域秩序的重要构成,保持干净整洁的运动环境是每位健身者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德。乱扔饮料瓶、果皮杂物及在空间内抽烟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健身场域的环境秩序。体育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具有流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0]。近年来,随着空间规模扩大,健身场域的功能已从单一体育功能拓展为运动、休闲、娱乐、疗养的复合功能,体育功能区以外的不文明行为,如洗浴区违规使用电吹风、休闲区抢占位置等也被纳入健身场域失序范畴。这对场域秩序的整体性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 “其实并不是故意霸占器械不给别人用,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去健身房就在一个器械上待很久。我是新手,不太懂使用规则,我怕还没练完一个动作起身,器械就被别人用了。所以组休时我就坐着玩玩手机,有时候看短视频就忘了休息时长。”(个人访谈,HJ,男,18岁)

  • “我在的健身房一直都是满地哑铃,找一对匹配的哑铃要花好几分钟,很耽误训练计划。没有耐心去把哑铃归位,什么样的环境就什么样的对待方式吧,也不少我一个‘破罐子破摔’的。”(个人访谈,YK,男,32岁)

  • “一起健身的‘搭子’说过我不少次,锻炼时喊得太大声。但我总觉得喊出来才更有力气,尤其是深蹲、卧推、硬拉这种大重量的力量训练,需要通过吼叫来刺激自己。”(个人访谈,NKL,男,28岁)

  • 表1 健身场域主体失序行为的外在表征

  • 1.2 受害者:他人承担的越轨结果

  • 健身场域为参与者提供了体育活动空间,人们为追求健康的身体状态共同奋进,形成运动理念共识。主体间共识(intersubjective consensus)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共同知觉,体现规则、信念的集体表征[11]。在健身场域运动氛围影响下,主体间共识蕴含着对生活品质、健康体质和良好素质的诉求。当独立个体破坏这种主体间共识时,空间内其他成员会成为失序结果的承担者。当前,失序行为特征日益多样化,人们在健身场域中被动接受的越轨结果涉及多方面感官体验。比如,随意裸露身体的健身者,让他人承受视觉污染;随意喊叫的运动者,使他人遭受听觉干扰;遗留汗液不予清理的健身者,让他人面临异味、黏腻器械的嗅觉与触觉不适。多项实证研究表明,体育运动环境的个人感知与训练效果呈正向关联[12]。被动接受失序行为体验,还会给空间成员带来错误导向的心理影响。健身场域的高度空间融入性,易导致健身者对空间规范产生误判,例如哑铃不归位的普遍现象会让使用者误以为器械无序摆放是正常状态。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理论指出,人们接触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难以改变,甚至会成为后续行动的主要动机[13]。一些健身场域失序行为的受害者,在错误认知诱导下会将失序行为内化,进而演变为新的破坏者。这种失序行为从个体向群体的传导,对空间道德及社会秩序构成严重威胁。

  • “最忍受不了那种一身是汗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过后还不处理的。像哑铃凳、卧推凳还有瑜伽垫,经常留有汗渍。一到夏天,味道简直让人受不了。我自己训练时都会铺一条毛巾,这样流汗也不会对其他人产生什么影响。”(个人访谈,YJ,女,30岁)

  • “一些男士在健身过程中随意就把上衣脱掉,在健身房还光着膀子到处走,这对同在健身房的女生来说就非常尴尬,难道就不能穿一件速干衣吗?”(个人访谈,JWX,女,29岁)

  • “遇到占位置的情况,我会主动问要不要一起练,有些识趣的就主动让位了。这些占器械的人不是玩手机,就是戴着耳机听音乐。在我看来新手才会这样,健身房老手一般都知道别人也在等着用器械。”(个人访谈,XK,男,42岁)

  • 破坏者的群体范围与内部成员的规范认知程度相关,受道德伦理制约的健身秩序维护者,往往仅以受害者身份参与健身场域。由于参与群体涵盖不同年龄、阶层、性别和职业,健身场域的群体多为松散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通常通过社交活动自发形成,无需权力机构认可[14]。健身场域成员还具有流动性特点,受他人干扰或侵害的健身者,往往难以找到群体内部的制衡方式。新加入的健身者有时只接触到失序行为的结果,却不了解失序行为的产生过程,这就需要场域组织者制定必要的管理规范。

  • 1.3 发生地:健身场域的无序管理

  • 近年来,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健身休闲空间发展迅速。除公共健身场所外,健身房、运动俱乐部、私教工作室等商业场馆提供了普及化、多样化的运动空间,吸引了大量健身会员。商业健身场域以公开化特质塑造典型的社会空间形象。社会空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场域,也是人类伦理传续的场所[15]。其内部伦理与空间性质、资源、成员和管理密切相关,健身场域失序行为常由空间管理失当所致。空间伦理规范的宣示对健身者伦理道德具有指导作用,但部分商业健身场馆在运营中未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实地走访发现,多数商业场馆虽在公共区域张贴运动规范,但规则阐述不完整:有的仅强调运动风险与免责条款,未宣传秩序规范;部分场所未在器械区域(如哑铃区)张贴摆放指引。此外,商业健身场所的逐利性使其成为失序行为的温床。为节省成本,部分场馆不维持环境秩序,导致健身者长期处于混乱的空间状态。在社区锻炼中心、街角器械区等非营利公共健身场域,占用器械、汗渍残留等失序现象同样普遍。

  • “我经常去的是公园里的健身器材区,有几个老战友,我们常一起锻炼。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小年轻,待在一个器械区半天都不走,要是在锻炼还能理解,有的就是在那里玩手机。”(个人访谈,XK,男,66岁)

  • 教练是商业健身场域的特殊群体,既非场馆运营者,也非普通健身参与者,其以商业行为导向介入健身者的“动机—行为—结果”过程。由于缺乏行业规范,教练群体素质参差不齐。以课程推销为核心的商业行为常常干扰锻炼者。部分场所利用性别认知“潜规则”(如男教练带女学员)开展推销,甚至有低素质教练发生身体侵害行为,严重危害健身空间秩序。

  • 2 健身场域失序的个体动因

  • 麦克林(Mclean)指出,身体、社会、心理、情感智力等参与动机会影响差异化的休闲偏好[16]。健身运动由主体参与动机引发,如形塑身体、释放压力、结识朋友、打发时间等目的,构成人们进入健身场域的核心动因。不同动机驱动下的情绪表达嵌入场域群体秩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合理的情绪表达有助于维系秩序,而超越空间伦理边界的情绪释放则会引发失序行为。适度的人际交往是健身场域的功能属性,但超过他人承受范围的展演和互动会带来秩序干扰。此外,惯习与场域氛围也是失序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 2.1 情绪释放与压力宣泄

  • 运动动机受内驱力影响,即健身者的内部力量驱动其参与体育运动、达成身体平衡[17]。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工作模式使劳动者面临身心压力,舒缓压力、释放情绪成为人们参与健身的重要动因。运动宣泄虽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生活节奏,但情绪释放若超出合理边界,便易引发失序行为。部分健身者通过吼叫激发运动效能,却忽视了对他人的干扰。突发叫喊可能对他人造成惊吓,持续声响则构成噪音污染。美国休闲与运动心理学家阿荷拉(Ahola)在对休闲的社会化研究中发现,由休闲活动产生的恶意破坏包含在竞赛情境中发生的游戏性破坏[18]。游戏性破坏不同于占有性破坏、策略性破坏及报复性破坏,它往往不带有主观恶意,只发生在特定活动情境中。健身场域的游戏性破坏与个人中心主义相关,即健身者只考虑自身锻炼需求,不在意失序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当健身者在私密空间中活动时,喊叫式的情绪表达并不产生破坏效果,但公开的健身场域具有社会化属性,要求个体行动必须兼顾公共影响。

  • “到健身房就是想发泄情绪,平时工作那么紧张,锻炼的时候感觉酣畅淋漓。卧推、硬拉、深蹲时喊出声能刺激一下身体,让人更投入运动。杠铃、哑铃有时因为重量比较大,练的时候自然就叫出声,没怎么在意周围人。”(个人访谈,ZSY,男,33岁)

  • 2.2 身体展演与社交搭建

  • 健身产生的“身体雕塑”效果,塑造了外在形象,提升了视觉观感。健身房的身体暴露行为,多与运动者的身体展演动机相关。肌肉作为身体的物质载体,在健身场域中被视为力量、品位的象征[19]。此外,身材曲线、皮肤肤色也构成自我展演的身体元素。衣物对身体的覆盖客观上限制了展演空间,因此部分健身者会减少衣物穿戴参与运动,进而产生身体暴露现象,如男性健身者裸露上身展示胸、腹、臂、肩、背等部位的肌肉形态与身材轮廓。

  • 从动机上看,公开、裸露的肌肉展示满足了健身者双重的心理需求:自我认同建构与他人关注获取。琼斯(Jones)认为,个体试图在“策略性的自我展示”(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中获得超过他人的权力,进而控制别人看待自己的方式[20]。展示者将身体肌肉作为展演符号,企图获得外界认同与他人赞誉。但盲目展演既违背健身场域的秩序规范,也忽视了他人的心理感受。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群体构成的场域环境中,并非所有健身者都愿意成为展演的观众。这种强制性展演不仅难以达成社会认同,反而易引发他人抵触。与之类似的还有健身场域内的随意搭讪行为。人际交往产生于健身者的社会性动机,即对社会互动的现实追求。通过运动搭建趣缘群体具有合理性,但强目的性的交往动机淡化了健身的本质追求,并易诱发骚扰行为。如部分健身教练受商业利益驱动,过度开展以卖课为核心的互动交流,此类带有消费诱导性质的接触,已偏离兴趣导向的正常社交范畴。

  • “健身就是为了‘秀肌肉’,在健身房脱了衣服欣赏自己身材会更有动力,而且我希望能一边练一边在镜子里看到运动状态。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夏天健身房太热,衣服不脱会一身是汗很难受,干脆就不穿上衣了。”(个人访谈,WJW,男,25岁)

  • 2.3 行为惯习与氛围传递

  • 惯习是引发健身场域失序的核心动因。布迪厄指出,惯习是后天行动的产物,通过个体或集体生活史实现内在化与身体化[21]。部分健身者因未形成良好的运动规范,将乱放器械、裸露身体、大声喧哗等个人惯习视为正当行为。这种错误认知还受群体心理的影响。德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认为,个体行为受团体心理动力场制约,团体心理动力场包括人际关系、场域氛围、群体舆论等要素[22]。在单车骑行、健身操、瑜伽等团课场景中,集体运动氛围尤为浓厚。当教练与同伴严格遵守秩序规范时,个体易通过观察学习形成行为模仿;反之,当团体心理动力场朝消极、无序状态发展时,个体则可能受其感染产生失序行为。

  • 社会学将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s)视为个人信念、态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动因,以及建构社会角色的心理参照点[23]。新手在掌握场域秩序前,常将参照群体的行动模式作为行为规范的基础。参照群体理论指出,人们行为参照的对象可能是其期待加入的群体。健身场域中的“大佬”通常指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资深健身者,普通健身者“向大佬看齐”的心态本质上是对运动成效的追求。健身者通过模仿“大佬”的动作、行为与规范,期望达到相同的运动效果。因此,被参照群体能否指引道德秩序、传递运动伦理,对健身场域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健身房有好几个‘大佬’,总想让他们带带我。认识后就经常和他们一起练,做的动作都向他们看齐。有时候他们说举大重量要喊出来,我就跟他们一起喊。后来身材练得好一些,看他们脱了上衣练我也就跟着一起脱了练。”(个人访谈,HJ,男,18岁)

  • 3 健身场域美好秩序的建构路径

  • 公共场域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复杂空间,健身场域具有体育运动、身体塑造、休闲娱乐、人际互动、群体构成等多元功能。健身场域秩序治理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4]。只有将人的全面发展融入治理路径,健身场域才能朝更加稳定、更具包容性、更有秩序的方向发展。体育伦理规范是指导体育活动和个体行为的伦理规范,推广更具美好秩序理念的体育伦理规范,将有助于调解运动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达到更高社会层面的伦理境界[25]

  • 3.1 道德教育:普适的休闲伦理

  • 健身场域失序行为的发生,离不开人的主体行动。道德素养、伦理观念、教育素养和规范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与者在健身场域的活动方式。重构和谐、稳定、积极的健身场域秩序,呼唤基于主体性的休闲伦理教育。休闲作为人的生存基本权利,需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建立善与美相统一的“德性伦理”[26]。健身场域失序行为违背社会文明所需的“德性”,并从微观层面渗透到社会整体秩序中。健身场域内部秩序规范常与公共道德关联,如器械的有序使用及环境的自觉维护,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必然遵守的休闲伦理。面对失序行为的普遍存在,“德性”导向的休闲伦理教育有待从幼年期的家庭、成长期的学校及媒体社群等多方面予以传递。就健身场域而言,休闲伦理要与体育伦理、空间伦理相结合,共同塑造符合社会价值的整体秩序。涉及健身场域的休闲伦理包括:如何主动维系场域秩序?如何约束自我失序行为?如何合理表达个人情绪?如何协同他人积极参与?一系列伦理规范不仅旨在追求道德统摄下的休闲境界,更强调休闲者与他者之间的和谐关系[27]。健身场域的伦理教育,目的在于培育参与者与体育运动间的和谐状态。人们利用积极健康的运动实现人生价值,同时通过个人行为赋予体育以现实意义。现代体育精神不仅追求运动结果,更关注运动过程及状态。道德素质与健身过程的结合,是人类体育伦理发展进步及走向品质化的应有之义。

  • 3.2 互动引导:积极的趣缘群体

  • 体育团队精神是体育道德价值的重要形式,具有整合和凝聚作用[28]。健身场域内的集体运动氛围,将参与个体汇聚成具有共同体育目标的群体。群体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规范,有助于促进内部成员行为的协调一致,并内化为个体行动的心理尺度[29]。健身场域的开放性决定了参与者的流动性特征。锻炼者虽有共同的健身目标,但因互动不足,群体认同感并不明显。缺乏群体规范约束时,个体行为的独立性易成为失序行为的温床。因此,组建基于共同爱好的小型趣缘群体(如健身“搭子”),有助于强化个体互动,以共同规范塑造行动伦理。

  • 健身群体的形成既依赖个体自发聚集,也需要管理方、文化部门、行业协会的外部推动。发挥群体互动的正向作用,需建立积极健康且符合场域秩序的群体规范,当个体出现失序倾向时,可以用群体规范进行有效干预与制约;反之,失序场域中的群体规范可能产生误导,如人们模仿其他群体成员对健身环境或器材进行破坏。因此,趣缘群体规范的维系需要社会层面的引导监管,处于核心位置的“领队”等角色应带头遵守行为规范。而群体构建不应违背健身的个性化需求,在规范的框架内接受和发展更多元化的健身行为。

  • 3.3 空间规范:文明的健身场馆

  • 近年来,一些商业健身场所盲目追求利润,采取低价引流手段招揽顾客,造成健身空间人满为患。场域秩序必须考虑空间承载力,过度拥挤、吵闹的运动空间势必为失序行为埋下隐患。健身场馆运营方需切实担负起空间秩序维系的主体责任,尤其是商业健身场馆必须兼顾社会责任。对场域内器械乱放、垃圾乱扔、大声喧哗等失序行为,管理方除警告外还可采取驱离出场、缩短会员有效期等必要的惩戒措施。涉及公共安全、人身侵犯等事项,健身场馆需及时报告行政管理部门,协同共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 狭义的健身场馆主要指器械区、体操房、动感单车房等运动区域。随着体育经济的发展,现今广义的健身场馆已涵盖洗浴室、理疗室、休闲区等衍生空间。健身场馆衍生区域的失序现象正构成新的治理难点。健身场域的文明规范应从整体出发,对失序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在洗浴梳妆、公共休息等区域张贴文明告示,并开展专人巡查制止失序行为。科技元素、规章制度、社会心理等因素会催生新的秩序要求,经营管理者还需认识场域秩序的动态演进过程,及时调整场域管理细则。以公共卫生安全为例,健身场所既需发挥提升健康的空间功能,又要主动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做好公共卫生管理[30]

  • 4 美好生活与健身场域秩序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1]。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和谐、稳定、健康、规范的秩序,其中蕴含着“运动之礼”的社会共创。健身场域秩序的形成与失序行为的规避,是推动美好生活日常化建构的重要环节,个体对秩序的主动参与则可为社会空间秩序的维系提供助力。

  • 4.1 美好生活需要有序的健身场域

  •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推进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及“百姓健身房”建设[32]。健身场域在数量、空间、设备、服务等方面的提升,有助于保障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而场域秩序的建构与维持,则关乎日常生活中文明风气的传递。从时代价值看,构建美好生活旨在达成人格完善、劳动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共同体联合[33]。健身场域作为集公开活动、体育运动、人际互动于一体的复合社会空间,蕴含着日常生活美好化的客观要求。健身场域秩序的美好化主要体现在空间道德规范、社会交往关系、环境卫生水平和体育运动精神四个层面。

  • 首先,美好生活建构与不文明行为相互排斥。健身场域需要文明、科学、共享的行动规范,空间资源使用不当不仅损害公众正当的健身权益,更危害场域秩序。其次,和谐包容的互动关系是美好秩序的重要体现。健身者对他人情绪的关照,能有效规避吼叫、裸露、随意指点等干扰行为。基于共同爱好形成的趣缘群体,更是共筑美好生活的互动成果。再次,美好生活环境要求良好的环境卫生,需要管理者、经营者、参与者共同维护整洁有序的健身环境,制止抽烟、乱扔垃圾、设备滥用等破坏行为。最后,健身场域秩序发展需彰显体育的时代价值,将体育精神与运动伦理融入空间规范中。

  • 4.2 健身场域秩序推动生活美好化

  • 良好的健身场域秩序在价值层面体现为健康的日常生活、稳定的人际关系、共享的资源禀赋、整洁的空间环境、有序的活动参与等,这些要求不仅是场域内部规范,更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人们在健身场域形成的道德观念,会突破场域边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其他场景。例如对资源使用规范的遵守、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能够制约人们在球场观赛时乱扔垃圾、户外徒步时破坏环境等失序行为。“运动之礼”的养成有助于人们认知到,在公共空间乱扔杂物、破坏环境属于非正当、不道德的不文明行为,进而推动生活向整洁有序的方向发展。

  • 美好生活的构建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其理想状态是建立和谐的共同体[34]。健身活动中克制个人情绪、及时清理器械、避免干扰他人等行为,既尊重了场域内其他参与者,也符合人际交往的和谐准则。随着破坏者减少,受害者也会减少,社会风气将呈现和合共生的美好状态。这种超越自我中心的行为逻辑,同样适用于其他社会场景。在尊重他人合理活动、关照公众感受的基础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进一步发挥对失序行为的遏制作用。此外,健身场域“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实践,为社会文明空间的形塑提供了典型样本。近年来各地兴起的“百姓健身房”,多采用体育社团、俱乐部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联合管理的模式[35]。这种多主体参与的公共空间治理经验,为文明秩序的多元构建提供了参考。

  • 5 结束语

  • 霍布斯等近代思想家认为,社会规范建立在人们的共同意志之上[36]。场域内的社会规范通过约束个体意志,塑造并维护和谐稳定的空间秩序。健身场域为参与者提供了活动空间,并在长期演进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秩序规范,但个体失序行为仍普遍存在。全民健身不仅需要健身空间数量与质量的提升,更需要体育伦理的推广。如何制止破坏者的失序行为、保障受害者的运动权利、维护发生地的场域秩序,关乎社会空间治理效能与体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 健身场域失序行为受主体动机、群体互动、社会心理、空间管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产生具有社会机制作用下的内在逻辑。因此,治理场域秩序、规避失序行为、构建“运动之礼”,是推动体育活动空间美好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健身场域呈现多元化时代特征,新的秩序问题也随之产生。健身场域治理需契合社会文明方向,通过空间规划方、管理经营方与参与方的协同共治,推动秩序化、素质化、文明化的健身场域与人民美好生活构建实现过程深度融合。

  • 参考文献

    • [1] 刘兆鑫.空间政治: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成逻辑与治理政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3.

    • [2] 高昕.权力规训视域下的健身实践:以健身房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35.

    • [3] 李洪波,刘红建,沈晓莲.新时代城市社区健身秩序的整体性治理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12):21.

    • [4] 史景龙,卫才胜.我国城市体育空间异化的表征、成因及消解[J].体育文化导刊,2022(9):11.

    • [5] 张培,刘娅茜.社会学新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149.

    • [6] 张琪,王子骄.德法并举:体育失范行为的规制失当与善治复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4):44.

    • [7] 任磊,石岩.三维分析框架下我国球场观众失范行为他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2):195.

    • [8] 钱宁,张美川,吕付华,等.有序社会的知识基础:当代社会管理的社会学理论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33.

    • [9] 李荣誉,刘子曦.健身与男性气质构建:从X市健身房的实践出发[J].妇女研究论丛,2018(3):114.

    • [10] 贾文彤.我国体育秩序转化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7.

    • [11] 高文珺.社会共识的形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7-8.

    • [12] 巩庆波,耿家先,程旭冒,等.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收获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2):226.

    • [13] 王晶.社会心理学[M].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21:90.

    • [14] 蒋丽,李锐.组织行为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208.

    • [15] 张厚军.当代社会空间伦理秩序的重建[J].伦理学研究,2018(1):111.

    • [16] 麦克林,赫德,罗杰斯,等.现代社会游憩与休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20.

    • [17] 殷晓辉.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及心理技能训练方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7.

    • [18] 艾泽欧-阿荷拉.休闲社会心理学[M].谢彦君,等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55.

    • [19] 彭秀祝.“雕刻身体”:青年健身群体的身体实践与情感体验[J].中国青年研究,2020(3):82.

    • [20] 乔纳森·布朗,玛格丽特·布朗.自我[M].王伟平,陈浩莺,译.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212.

    • [21] 刘少杰.西方空间社会学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64.

    • [22] 唐征宇.体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 [23]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7.

    • [24] 张丽新,任春梅.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36.

    • [25] 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32.

    • [26] 赖勤芳.休闲美学:审美视域中的休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7.

    • [27] 肖群忠.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75.

    • [28] 戴俊.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34.

    • [29] 陈伟,魏万珍,王清芳,等.体育道德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4.

    • [30] 陈琳,朱寒笑.机遇与挑战:后疫情时代商业型健身俱乐部的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22,44(4):18.

    • [3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 [3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22-03-23)[2024-12-10].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23/content_5680908.htm.

    • [33] 王鹏,彭宇.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理论之源、历史之脉与价值意蕴[J].重庆社会科学,2022(9):69.

    • [34] 李霞.新时代美好生活方式的人的全面发展尺度[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151.

    • [35] 张学兵,章碧玉,孟令飞.社会力量办体育实践经验与启示:以“温州模式”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22(4):49.

    • [36] 李育书.自由意志与普遍规范:黑格尔法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05.

  • 参考文献

    • [1] 刘兆鑫.空间政治: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成逻辑与治理政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3.

    • [2] 高昕.权力规训视域下的健身实践:以健身房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35.

    • [3] 李洪波,刘红建,沈晓莲.新时代城市社区健身秩序的整体性治理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12):21.

    • [4] 史景龙,卫才胜.我国城市体育空间异化的表征、成因及消解[J].体育文化导刊,2022(9):11.

    • [5] 张培,刘娅茜.社会学新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149.

    • [6] 张琪,王子骄.德法并举:体育失范行为的规制失当与善治复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4):44.

    • [7] 任磊,石岩.三维分析框架下我国球场观众失范行为他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2):195.

    • [8] 钱宁,张美川,吕付华,等.有序社会的知识基础:当代社会管理的社会学理论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33.

    • [9] 李荣誉,刘子曦.健身与男性气质构建:从X市健身房的实践出发[J].妇女研究论丛,2018(3):114.

    • [10] 贾文彤.我国体育秩序转化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7.

    • [11] 高文珺.社会共识的形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7-8.

    • [12] 巩庆波,耿家先,程旭冒,等.大学生体育环境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收获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2):226.

    • [13] 王晶.社会心理学[M].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21:90.

    • [14] 蒋丽,李锐.组织行为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208.

    • [15] 张厚军.当代社会空间伦理秩序的重建[J].伦理学研究,2018(1):111.

    • [16] 麦克林,赫德,罗杰斯,等.现代社会游憩与休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20.

    • [17] 殷晓辉.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及心理技能训练方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7.

    • [18] 艾泽欧-阿荷拉.休闲社会心理学[M].谢彦君,等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55.

    • [19] 彭秀祝.“雕刻身体”:青年健身群体的身体实践与情感体验[J].中国青年研究,2020(3):82.

    • [20] 乔纳森·布朗,玛格丽特·布朗.自我[M].王伟平,陈浩莺,译.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212.

    • [21] 刘少杰.西方空间社会学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64.

    • [22] 唐征宇.体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 [23]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7.

    • [24] 张丽新,任春梅.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36.

    • [25] 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32.

    • [26] 赖勤芳.休闲美学:审美视域中的休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7.

    • [27] 肖群忠.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75.

    • [28] 戴俊.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34.

    • [29] 陈伟,魏万珍,王清芳,等.体育道德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4.

    • [30] 陈琳,朱寒笑.机遇与挑战:后疫情时代商业型健身俱乐部的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22,44(4):18.

    • [3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 [3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22-03-23)[2024-12-10].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23/content_5680908.htm.

    • [33] 王鹏,彭宇.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理论之源、历史之脉与价值意蕴[J].重庆社会科学,2022(9):69.

    • [34] 李霞.新时代美好生活方式的人的全面发展尺度[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151.

    • [35] 张学兵,章碧玉,孟令飞.社会力量办体育实践经验与启示:以“温州模式”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22(4):49.

    • [36] 李育书.自由意志与普遍规范:黑格尔法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05.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