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1]。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三大体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学科体系是基础,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发展提供依托;学术体系是核心,是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支撑;话语体系是形式,是学术体系的表达方式和学科体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学科积极响应号召,在各自领域围绕“三大体系”的构建原则、方法和路径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体育学领域也不例外,既有解析学科发展趋势[3]、探寻发展路径[4]、梳理体系构建逻辑进路[5]等学科体系研究,也有聚焦运动训练学[6]、民族传统体育学[7]等具体领域的话语体系研究。然而,相较于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体育学对学术体系的关注明显不足。即便偶有涉及,也多是将其笼统地纳入“三大体系”构建的整体策略中,未能充分凸显学术体系的特征与构建需求,也难以为系统构建体育学“三大体系”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学术体系,在体育人文科学这一具体研究领域,深入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推进策略。
-
1 如何界定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价值内涵与现实基础
-
1.1 体育人文科学的内涵界定
-
体育人文科学这一概念虽已存在许久,但在体育学界的应用并不广泛。当学界提及体育学中与人文相关的研究内容时,更多采用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这一体育学二级学科名称,或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这一由人文社会科学统称衍生的分支概念,或是“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根据管理机构划分、多用于机构设置的称谓[8]。
-
从学术体系构建的视角来看,用以上称谓来指称学术内容存在明显局限。一方面,体育人文研究的学术体系构建聚焦于理论知识与方法体系,涵盖体育人文的理论、思想、观点等诸多方面,这与学科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将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类体系已得到普遍共识,因此区分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人文科学并凸显后者的独特性,成为学术研究的应然选择。因此,本研究选择更能体现体育人文学术研究专业性和科学性的“体育人文科学”概念,并以此探讨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的构建问题。
-
人文科学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9],旨在探究人的观念与精神世界。而体育人文科学则是人文科学研究范式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旨在探寻体育运动中人的本质、价值与意义,主要包括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伦理学等[10]。由于人的观念、体验等因素内在于人自身,体育人文科学也更强调主体介入因素和体悟、体验、反思、批判[11],注重研究者对研究问题所做出的理解与解释。因而,与注重量化研究和客观现象的体育社会科学相比,体育人文科学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研究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12],有着自身独特的学术特征,是体育学学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1.2 体育人文研究的现实问题
-
虽然体育人文科学的价值已得到普遍共识,但研究规模与热度却始终未能与其价值定位相匹配。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调查研究显示,从体育类CSSCI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来看,体育哲学(美学、伦理学)与体育史这两类主要的体育人文研究成果各约占总数的2%;而在体育社会科学成果中,仅体育社会学这一类的论文数量就达到了20%,科研立项等成果数量也呈现出类似的差距[13]。不难看出,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来看,体育人文研究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相比,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
体育人文研究最大的问题体现在学界对体育人文研究本身的质疑。这种质疑涉及研究的价值、意义、方法、思想等各个方面,且不时通过言语犀利的学术批判表达出来。虽说部分学者尚不能明确区分“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14],致使部分研究往往以更宽泛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批判对象,但从研究内容来看,批判的矛头更多指向了体育人文研究。
-
对体育人文研究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①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这也是整个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的问题。对于以哲学思辨和逻辑分析为主的人文研究而言,实践性的缺失似乎更为明显。要么没有基于体育实践问题阐发理论思考,要么研究结论对体育实践毫无启发与应用价值,导致人文研究时常被认为是可以躲在书斋里随性创作的成果,几无科学性可言。②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理论但自身理论匮乏。运用其他学科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体育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热衷的研究方式。但是,正如有些学术批判所指出的那样,部分学者对理论本身一知半解,却试图在这种前提下去解释一切体育现象[15]。更有学者过度沉溺于对其他学科理论的解读,机械堆砌各类理论术语,导致研究脱离体育实践本质。这使得近年来的体育人文研究看似吸纳了很多前沿理论思想,但实际贡献依然乏善可陈。
-
1.3 学术体系构建的价值所在
-
学术体系作为学科体系的理论根基与话语体系的内涵载体,在体育学“三大体系”构建中处于缺失状态,其构建已成为当前体育人文研究体系建设的首要议题。从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研究来看,学术体系的内涵尚未统一,学界通常从三种视角进行解读。①从“三大体系”的构建及其之间关系的角度对学术体系进行价值定位,认为“学术体系是‘三大体系’的核心,是学科体系的支撑,是话语体系得以呈现和表达的内涵所在。”[16]②从学术这一核心理念出发解读学术体系的内容特征,通常认为“学术体系内在包含了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17]其中,理论知识涵盖理论、思想、观点等,而研究方法则强调思路、技术和工具。③立足体系结构来解读学术体系,认为学术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术思想、代表学者、学术流派、专业论著、研究方法、道德规范、评价标准”[18]。无论哪种界定方式,对学术体系的特征认识都较为一致:“学术”意味着理论性与专业性,“体系”则强调系统性与权威性。
-
在明确学术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对“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的内涵进行界定。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是对体育人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的系统化构建;是体育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的内容支撑,也是体育人文话语体系构建的内涵所在;主要包括体育人文学术思想、流派、论著、方法等构成要素。这一界定为确立体系构建的起点、理清体系构建的思路提供了更清晰明确的依据。
-
学术体系的构建是体育人文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得以系统化梳理和建构的过程。体育人文学术体系包含体育人文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方法等核心内容,可以说是整个体育人文研究领域的核心所在。倘若缺乏学术体系的构建,体育人文学科体系将缺乏必要的内容基础,体育人文话语体系也将缺乏重要的价值内涵。尤其在体育人文学术研究面临普遍质疑、“三大体系”构建存在普遍缺失的当下,凸显学术体系的重要价值,探究学术体系的构建思路,将成为体育人文研究重塑自身价值的重要助力。
-
2 如何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理论基础与基本遵循
-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1]。这为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思想指引。在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中,新时代意味着既要深入了解当下体育发展现实以体现时代特征,也要在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体育人文研究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则意味着这一学术体系的构建既要充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也要充分彰显中国理论思想的特质。在此学术体系构建背景下,本文将结合体育人文研究的现实问题,从学术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核心议题、主要资源、理论特质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形成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术体系中的指导地位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使之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是有着庞大内容体系的科学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引领中华文明开启了深刻的变革之路,助力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了重要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否则,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1]因此,对于置身其中的体育人文科学而言,要想凸显学术体系的新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也需要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具体而言,这一指导地位的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一指导地位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强调的是思想的引导作用,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引和推进体育人文研究,这并不等同于摘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搜寻与体育相关的具体论述。作为全部研究工作和体系构建的世界观基础,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但不能代替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19]。具体的体育人文研究,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结合丰富的现实资料和实践经验推进。
-
另一方面,在体育人文科学研究中,需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体育现实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及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的认识规律的阐述,为体育人文研究者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正确认识、理解、解释体育问题提供了科学视角。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求体育人文科学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凝练学术命题、运用学术资源、提出学术观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学术体系构建的基础,贯穿学术发展的始终。
-
2.2 面向体育发展实际形成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
-
学术研究及其体系构建必须面向社会发展现实,通过学术研究加以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这实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时曾指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21]125。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体育人文研究,也理应充分面向社会中的体育发展实际。
-
这种对发展实际的学术观照,并非对体育社会现象的简单描摹,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1]126,进而关注体育社会问题的发展变迁,全面把握体育发展变化的过程。唯有面向体育发展实际,才有可能真正洞察当下体育发展的问题所在,才能体现体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产生真正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术思考。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对于以反思和批判为特征的体育人文研究来说,想要真正发挥人文科学应有的效用,就更需要在面向体育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深层根源,提出相应的解释路径或解决策略。正是在诸如此类问题的提出和解释进程中,体育人文科学理论才逐步得以明晰化和系统化,学术体系的内容才能够不断得以完善。
-
2.3 在明确价值差异的前提下融通各类学术资源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学术资源,即“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1]。具体到体育人文研究,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就需要充分融通这三方面的学术资源,不断完善学术体系的内容构成。
-
在运用这些资源构建学术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区分其在价值定位上的差异。其一,马克思主义资源是主体,更是体育人文思想的主导力量。其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既是主体,也是体育人文研究的直接来源。其三,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是一种有益滋养,是体育人文研究在思想层面的外部补充。简言之,对于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主导,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皆为主体,而国外相关思想是补充。因此,融通学术资源是在明确这一资源价值差异前提下的融通,是在明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融通。因此,特别是对于外国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思想的引入,需要明确其“理论补充”的价值定位,不能将这些哲学思想视为我国体育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或主体内容。
-
2.4 着重凸显学术体系构建的继承性与民族性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1]。一方面,这些特点实质上都与前述理论基础和前提紧密相连。例如,倘若能落实面向体育发展实际形成研究的问题导向,那么所产生的成果必然能够体现一定的时代性特征。另一方面,这些特点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各自都需要在其他特点的影响下生成和完善。具体来看,系统性与专业性是体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创性与时代性是新时代背景与人文科学自身的应有之义,而继承性与民族性则是对体育人文科学之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被放在了特点解析的首要位置,也显示了其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术体系进程中需要着重凸显的特质。
-
继承性继承的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与思想体系。体育人文科学既需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石,将民族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视为体育人文科学的生长土壤;也需要立足我国体育人文科学已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研究的继承基础上加以推进和创新。同时,还应当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理论思想解读中国的体育问题。以体育哲学为例,想要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哲学学术体系,应当牢牢立足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积极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推进体育哲学的理论创新。
-
倘若上述对继承性的凸显过程能得到落实,那么民族性的体现自然也会得到根本保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来解读中国体育发展实践,形成的学术成果自然能体现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特征。但需要明确的是,民族性的凸显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国家学术成果的排斥,也不意味着研究成果只适用于中国体育发展,“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1]兼具继承性与民族性的体育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理应既能够推进中国体育发展,也能在世界范围内为同类体育问题提供更具普适性的解决思路,为世界体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
3 如何实现学术体系的建构设想:推进策略与路径选择
-
3.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完善体育人文科学的方法论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需要明确的首要前提。首先,需要跳出对“何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误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体育人文科学中的指导地位虽然得到普遍认同,但很多学者会将其简单地等同为“马克思论体育”,从而产生诸如以“马克思体育思想”“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这实际上是误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解为“搜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论及体育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价值的认识偏差。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体育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不断深化体育人文科学的学术思想。一方面,体育人文学者应当在全面且深入研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价值作用,积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不断完善并深化对体育人文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推进与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间的跨学科研究,围绕共同的研究议题展开积极的学科互动,形成以体育现实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知识互鉴,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人文科学的理论创新。
-
3.2 面向我国体育的发展实际凝练体育人文科学学术命题
-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人文科学应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状态,为现实问题提供理论阐释和解决方案。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题属性比其他社会现象更鲜明,且随着体育形态的演进,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这种特性决定了体育作为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必然衍生出多元且具现实意义的学术议题。同时,由于人文科学聚焦人的意识形态领域,体育人文的学术议题也涵盖更广,既包括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多重表现及其成因,也包括体育现象折射出的精神观念问题。可以说,体育实践的各个层面都能从人文科学视角进行阐释。
-
体育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需要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人文科学形成互补。其中,体育社会科学借助实证研究,能够揭示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而体育人文科学则能深入阐释实证结论的内涵。以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为例,若要全面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既需要体育社会科学通过数据统计开展实证调研,也需要借助体育哲学研究去阐释其中潜藏的体育观念异化问题,同时还需依靠体育史学研究梳理相关政策及管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以此分析其中的规律性。只有充分立足体育发展实际,深入挖掘问题及其根源,将纷繁复杂的体育现实问题凝练为具体明确的学术命题,才有可能做出体育人文科学独有的理论解释。
-
3.3 夯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主体地位
-
为构建新时代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需全面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其中,马克思主义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主体,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积极成果则是有益补充。因此,在学术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三方面学术资源的价值差异,切实夯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主体地位。
-
具体而言,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和主体地位,要求体育人文科学研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需要在充分研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理论与观点的基础上,面向体育发展实践,凝练体育现实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体育人文议题进行阐释。而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体育文化内容,通过系统梳理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史,凸显其与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在关联及承继关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吸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文化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推进体育人文研究议题的深化,真正实现用中国思想理解中国问题。
-
3.4 以体育人文科学学术史为基础推进学术体系整体构建
-
从我国的体育人文科学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在各领域都有一些学术研究回顾、述评等成果形成,但整体看来规模较小,远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史研究。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已经形成的学术观点较为分散,学术思想纷繁无序,对部分基本学术概念的理解还很难形成普遍共识等问题,学术流派更是难以明确区分。学术史的梳理与更新是学术体系构建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凝练学术议题、界定学术概念、生成体系构建逻辑等工作的重要前提。
-
因此,想要系统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学术史研究的推进与完善可以被视为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一方面,对于我国在体育人文科学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梳理,应涵盖学术概念、主题、方法、观点等学术体系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对这些内容的梳理不能停留于观点的罗列,而应当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的学术史发展脉络。与此同时,体育人文学者也应当逐渐形成明确的学术史意识,及时对新近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奠定后续研究的学术史研究基础,既能使学术体系体现继承性特征成为可能,也能为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的整体构建提供必要的前提基础。
-
4 结束语
-
在推动体育人文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需有序推进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的构建。这就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直面体育现实发展问题,凝练体育人文学术议题,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系统梳理学术史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学术体系的整体构建。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
[2] 谢伏瞻.谱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1-05-20(13).
-
[3] 李博,阳承胜.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网络结构演变与学科体系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8):120.
-
[4] 王华倬,高飞.新中国70年学校体育学发展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1):35.
-
[5] 方千华,王润斌,徐建华,等.体育学基本理论与学科体系建构:逻辑进路、研究进展与视域前瞻[J].体育科学,2017,37(6):3.
-
[6] 夏力,高玉花,谢云,等.中国运动训练学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建构[J].体育学研究,2024,38(2):28.
-
[7] 段晓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5):137.
-
[8] 熊澄宇.关于新文科建设及学科融合的相关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9(2):22.
-
[9]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集成与研究前沿[J].体育学刊,2005,12(1):4.
-
[10] 杨韵.体育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价值定位、应用原则与实现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11):20.
-
[11] 熊文.基于差异的反思:从区别、分化到互动、互补: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多维参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17.
-
[12] 熊文.体育社会科学的定位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7):5.
-
[13] 杨桦,仇军,陈琦,等.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十四五”体育学发展规划调研分析[J].体育科学,2020,40(8):3.
-
[14] 杨韵.体育人文科学的研究旨趣与逻辑进路:基于卡西尔文化哲学的方法论视角[J].体育科学,2018,38(6):38.
-
[15] 张晓义,王道杰.实然与应然之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裂隙”[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3):14.
-
[16] 陈金龙.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N].光明日报,2016-06-02(16).
-
[17] 徐建飞.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1-14(1).
-
[18] 季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三大体系”的建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9):16.
-
[19] 田心铭.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J].政治学研究,2021(6):22.
-
[20]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
[2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
摘要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探究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认为,体育人文科学学术体系是体育人文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的系统化构建,它既是学科体系构建的内容支撑,也是话语体系构建的内涵体现,主要包括体育人文学术思想、流派、论著、方法等。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凸显体系构建的中国特色,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术体系中的指导地位,面向体育发展实际形成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在明确价值差异的前提下融通各类学术资源,着重凸显学术体系构建的继承性与民族性。据此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完善体育人文科学的方法论,面向我国体育的发展实际凝练体育人文科学学术命题,夯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主体地位,以体育人文科学学术史为基础推进学术体系整体构建。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academic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system of sports humaniti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cademic system of sports humanities is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sports humanities. It is not only the content suppo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but also the connotation embodi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mainly including the academic thoughts, schools, works and methods of sports humanities.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academic system, form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for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egrate all kinds of academic resources on the premise of clear value differences, and highlight the inheritance and nationality of the academic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methodology of sports huma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o condense the academic proposition of sports humanities for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to consolidat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o promot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system based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sports humanities.
Keywords
new era ;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sports humanities ; academic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