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2023年5月,十二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2],为高纬度、高海拔乡村利用独特冰雪资源助力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乡村冰雪运动产业布局,不仅是突破乡村发展困境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冰雪产业快速发展。在2023—2024年冰雪季,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18.68%,参与人数高达2.64亿人,消费规模超过1 500亿元[3]。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冰雪主题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随后,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纷纷响应,相继出台工作方案,积极探索“冰雪+”乡村振兴新模式。
-
当前,学术界围绕冰雪体育产业已展开多方面研究,涵盖基于价值创造活动和区域资源禀赋分析的商业模式建构[5]、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根源剖析[6]、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及价值准则探讨[7],以及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发展的逻辑理路探究[8]等。然而,在冰雪运动赋能乡村振兴这一重要领域,相关研究仍显不足。鉴于此,以乡村“五个振兴”为切入点,结合冰雪运动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实践,深入剖析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体育智慧与力量。
-
1 冰雪运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需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9]。冰雪运动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亦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图1)。具体而言,冰雪运动通过促进产业体系升级,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优化人才供给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关键动力;通过更新文化发展路径、改善精神风貌,铸就乡村振兴的内核;通过打造优美宜居的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生态支撑;通过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筑牢保障。
-
图1 冰雪运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
1.1 推动资源转化与产业链延伸,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动力源泉[10]。让农村产业兴旺的思路包括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挖掘农村区位优势、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体育资源等,培育农村产业新业态[11]。冰雪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产业形式,具有强大的经济带动效应和产业链延伸能力。
-
第一,冰雪运动推动了乡村资源禀赋转化,促进了冰雪要素的资本化重构。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资源禀赋的开发与转化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路径。开展冰雪运动的乡村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这些资源构成了乡村发展的潜在优势。冰雪运动为乡村地区引入商业资本要素与先进发展模式,加速地区资源的规模化开发,推动自然禀赋向经济效益的系统性转化。以安徽省水吼镇为例,该地有着高海拔山区的冬季冰雪资源,通过建设天柱山滑雪场实现了价值转化,2023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2.1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560万元,体现了冰雪资源开发对乡村经济的直接带动效应。通过滑雪场馆、冰雪体验设施的建设,乡村自然景观被赋予消费属性,形成独特的地理标识与品牌符号。如吉林省打造“冰雪+生态”空间模式,将雾凇观赏带与滑雪度假区有机融合,构建起具有地域辨识度的雪场品牌集群,实现了自然景观从生态资源向消费IP的价值跃迁。
-
第二,创新产业融合驱动机制,促进价值链的协同延伸。冰雪运动的产业链具有显著的横向与纵向延伸能力,通过与多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维度协同效应。冰雪运动的产业融合效应可归纳为“1+2+3”模型:以滑雪场服务为核心(第三产业),带动冰雪装备制造(第二产业)和冰雪主题农业(第一产业)的协同发展。该模式可有力带动乡村产业链向多元化延伸,提升乡村经济的附加值。以张家口市为例,其通过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培育两大产业园,投产项目累计产值达10.31亿元,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冰雪运动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催生了新型业态,如黑龙江省兴隆镇依托东村滑雪公园和草莓温室大棚,打造“滑雪+采摘”产业综合体。这种第一和第三产业融合的协同效应,既优化了乡村产业结构,又为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
1.2 促进乡村人才供给体系优化,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
冰雪运动对乡村人才振兴的赋能机制,本质上是对现有人才流动分配机制的调整和对未来农村人才体系的优化构建。
-
第一,冰雪运动助力乡村人才培养,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冰雪运动及相关衍生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多领域的人才需求。这种需求驱动地方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共建培训基地、开展专题培训活动等方式,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群体转型。通过系统化技能培训与教育供给,创新乡村人力资本积累模式。以延庆区为例,其开展的“五年十万人才大培训”工程,围绕滑雪教练员、浇冰师、无人机驾驶员等83个冰雪关联新职业提供免费培训,显著提升了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推动大批延庆农民实现冰雪产业就业。同时,依托体教融合政策,冰雪课程逐步融入乡村学校教育体系,既扩大了冰雪人才储备基数,又培育了青少年对冰雪文化的认同感。作为全国校园冰雪运动试点区,延庆区已实现中小学生基本掌握一项冰雪运动技能。
-
第二,冰雪运动发展促进人才返乡,有利于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博格的推拉理论指出,人口迁移受流出地“推力”与流入地“拉力”的双重作用[12]。冰雪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提供了冰雪民宿运营、非遗文创开发等创业机遇,与产业扩张带来的就业机会共同构成强大“拉力”;而城市生活成本攀升、乡村厚土重迁情结等因素则形成显著“推力”。这种双向作用力不仅吸引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更带动具备知识储备与资源整合能力的新乡贤群体回归,实现农村人才队伍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
第三,冰雪运动促进人才的城乡流动,有助于均衡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冰雪运动的产业化发展构建了“知识对流—技能循环”的新型城乡人才互动机制。以冰雪活动为媒介,城市冰雪管理、营销、教育等领域人才向乡村下沉,输入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同时,乡村冰雪从业人员通过城市实训基地提升专业技能后反哺本土,形成双向赋能格局。这种机制不仅缓解了城乡人才结构矛盾,更通过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推动乡村振兴从“外部输血”向“内生造血”转型。
-
1.3 改善乡村精神风貌与文化生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
在乡村振兴多元路径中,文化与体育的交融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13]。冰雪运动的嵌入通过文化符号重构、传统价值激活与传播范式创新,赋予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
-
第一,提升乡村精神面貌,推动从“冬闲沉寂”到全民参与的活力觉醒。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14]。冰雪运动的强互动性特征通过冰雪赛事、节庆活动等载体,打破传统农闲期封闭的生活惯性,促使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丰富多彩的冰雪群体性活动在愉悦村民身心的同时,重塑了村民的自我认同与社区凝聚力。此外,通过组建冰雕队、成立冰雪志愿服务团等方式,激活了冬闲期单调的公共生活,实现了从“猫冬”向“忙冬”的转变。这些身体在场的实践与情感共鸣,填补了乡村文化空心化引发的消极心理,进而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第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冰雪运动为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载体,通过非遗活化和场景再造,重构了乡村文化的价值链。一方面,推动冰雪运动与传统民俗深度融合,如新疆塔布勒合特乡开展“非遗塔乡冰雪游”系列活动,依托乡村冰雪资源将运动比赛与非遗表演结合,带动萨吾尔登舞蹈、鹿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复苏。另一方面,冰雪运动创造新型文化空间,新疆禾木村打造吉克普林滑雪场,配套开展图瓦文化体验、电音节等活动,形成“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现代体验”三位一体的文化生态。这种创新模式推动乡村文化从静态保护向动态生长转型。
-
第三,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推动乡村文化的话语权升级。冰雪运动通过符号生产和媒介赋能来提升乡村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在符号层面,冰雪IP与乡村特质结合形成独特标识。同时,发挥短视频等新媒体的传播增益效果,进一步重构了乡村文化传播格局。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镇因铁路而生,并且建有横道雪场等专业性滑雪运动场地。近年来,该小镇因一组冰雪题材的摄影集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师慕名而来。同时,小镇也积极拥抱新形势,打造“铁路摄影+冰雪”的旅游标志符号,推出面向短视频博主的滑雪优惠政策。这些实践带动用户生成内容传播,打破地域限制让乡村文化传播得更广泛。
-
1.4 赋能乡村宜居宜人环境建设,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其核心在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与人居环境改善。冰雪运动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实践价值,能够助推乡村生态品质迈上新台阶。
-
第一,冰雪运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自然保护意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和“敬畏自然”生态伦理观,深深融入社会实践之中[15]。冰雪运动的开展,需始终树立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相协调的理念,将优美的冰雪自然生态作为发展的前提。在传统的乡村产业规划中,往往将经济发展效益置于生态保护之上,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产生矛盾,长此以往将弱化乡村的自然保护意识。而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冰雪产业,作为绿色化、低碳化的产业形态,与乡村发展需求高度契合,能够有效调和这一矛盾,促使乡村管理者和居民充分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例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雪乡旅游风景区在发展冰雪运动旅游过程中,果断停止商业采伐,并加大植树绿化力度,全面启动了雪乡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同时,冰雪产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居民就业,将冰雪发展与居民自身利益紧密捆绑,增强了乡村居民参与环保建设的主动性,进一步将环保行为融入日常行为规范。
-
第二,冰雪运动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升级,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物质基础。受资金、政策和产业等因素限制,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高[16],成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一大堵点。冰雪运动的发展依赖于专业化场地和配套设施的支撑,这一需求持续推动绿色体育空间与乡村民生工程协同落地。譬如,牡丹江市雪乡旅游风景区为解决家庭旅馆取暖对冰雪旅游区内生态景观造成的破坏问题,由林业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在距核心景区2公里处建设了一处供热中心,对雪乡景区进行集中供热。这一举措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
-
1.5 打造乡村多元共治共享格局,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基础性工程。冰雪运动对治理能力的赋能集中体现在多元治理格局构建和村民自治能力提升等方面。
-
第一,冰雪运动强化了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协同。协同治理理论强调,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多元主体采取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共同行动的治理模式[17]。冰雪产业带来的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要求乡村治理结构做出适应性变革。在实践中,基层党组织通过将企业、合作社、村民代表纳入协商决策体系,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单一治理模式。新疆阿勒泰市为推动冰雪产业科学发展,建立了以党总支部为主导、支部委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行政部门、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等多方力量为产业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采取“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形成了以冰雪运动为切入点、党建为引领、各参与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
第二,冰雪运动通过重构村民协作网络、丰富自治实践场景,推动村民自治能力提升。首先,在冰雪运动推进过程中,村民通过参与滑雪赛事组织、志愿服务及设施建设等,在共同目标引导下强化了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特别是集体性文化活动催生出农民冰雕队、滑雪队等合作组织,为自治能力建设奠定社会资本基础。其次,冰雪产业发展产生的建设规划、招商引资、秩序管理等新议题,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实践场域。通过村民大会等形式开展协商研讨,不仅强化了村民在村务决策中的主体地位,也提升了村民的民主决策能力与乡村治理能力。
-
2 冰雪运动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梗阻
-
在市场化机制驱动下,乡村冰雪运动已由单一的运动形态向复合型产业体系演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构建多点发力、协同增益的体系格局。然而,当前我国乡村冰雪运动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仍面临空间布局、主体培育、制度供给与市场开发四个维度的结构性短板。
-
2.1 空间维度:资源与市场存在割裂,发展产生空间争夺
-
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资源与市场、空间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冰雪资源与人口、资本等要素难以实现空间上的有效匹配,致使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动能。从地理区划来看,我国冰雪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非均衡性,北方地区凭借气候与地形优势集中了全国大部分滑雪场。数据统计,全国85%的滑雪场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四个区域[18]。然而,冰雪资源富集地通常也是人口净流出区,特别是以东北为代表的部分地区,近年来乡村人口持续减少。人口的大规模外流压缩了冰雪场馆的客源基础,导致原有设施利用效率持续走低。南方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冰雪消费意愿强烈,但受限于自然气候,难以具备开展户外滑雪的基本条件,只能依赖高能耗、高投入的室内冰雪场馆,造成能源的大量消耗与运营成本的居高不下。
-
另一方面,在资本驱动乡村冰雪运动开发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对传统产业发展空间的挤压现象。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乡村产业体系的根基与起点,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维系生态平衡的基础性功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发展空间的保护,明确提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当前,乡村冰雪运动项目在开发设计上,多由城市主导的资本与规划团队负责,运作模式普遍强调规模化与标准化。然而,有关冰雪运动开发边界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使得商业性开发陷入无序状态,进而加剧了乡村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冲突。例如,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开展例行督察时发现,天津市北辰区政府对违法违规大面积占用耕地的情况存在失察失管问题,导致辖区内的刘家码头村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占用本村土地114.30亩建设滑雪场项目。
-
2.2 主体维度:产业人才供给不足,文化冲突问题显著
-
冰雪运动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在主体层面出现了人才支撑与文化认同上的困境。一方面,冰雪产业的跨界融合属性决定了其对复合型人才的高度依赖。而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农业为主导,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更加侧重于服务第一产业,忽略了乡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类人才,造成乡村冰雪项目在落地之初即面临人才供给失衡的问题。同时,人才的制度保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城乡之间在收入和消费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乡村在工资待遇、工作生活环境与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相关人才难以持续稳定地服务于乡村冰雪运动的发展。此外,乡村冰雪项目在运营机制上普遍偏向季节性与临时性用工,缺乏长期岗位设置与技能晋升路径,进一步削弱了对人才的吸附力和本地青年对从事冰雪相关职业的信心。
-
另一方面,冰雪运动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代消费特征的文化载体,在融入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显著的文化适应性问题。以速度、极限为核心的冰雪文化,与乡村社会“顺应自然时序”“追求稳定”的传统价值取向存在较大差异。冰雪运动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审美趣味和消费方式,在乡村语境中显得相对陌生,这导致乡村居民难以透彻理解冰雪运动发展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影响其发展效果。文化层面的冲突还使得部分乡村冰雪项目在设计时片面追求体验感与“打卡性”。原生的乡土文化资源常常被功能性地简化为旅游表演道具,文化的仪式感、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被严重压缩。例如,一些冰雪景点将族群的传统祭祀仪式改造为供游客拍照的项目,致使文化意义空洞化。从乡村冰雪运动的长期发展来看,这一现象不仅会加剧乡村居民对冰雪运动的距离感,还会使乡村文化主体性在冰雪运动发展浪潮中逐渐淡化。
-
2.3 制度维度:制度性障碍突出,法律体系尚未完善
-
冰雪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受到制度性障碍限制,政策设计与实施存在明显的悬浮化现象。一方面,乡村冰雪运动的发展在管理制度上仍存在漏洞。从纵向行政管理来看,省级层面的冰雪发展政策强调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却忽视乡村地区在资源禀赋、生态承载力和社会基础上的差异性,使得政策在地方执行中出现适配性的缺失。一味效仿城市体育发展模式,导致建设成效与目标愿景相差甚远,反而让农村体育的短板愈发突出[19]。部分乡村地区在政策驱动下脱离市场需求,过度发展冰雪运动项目,却由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导致资源配置失衡,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最终呈现短期化运营与形式化发展的特征。从横向部门协同层面来看,冰雪产业涉及体育、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权责界限不清晰。此外,冰雪运动在我国被纳入高危险性体育经营项目监管范畴,其特殊的行业属性导致了项目审批流程冗长、监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一制度环境客观上抬高了政策执行成本,使乡村冰雪产业陷入制度性发展滞后的困境。
-
另一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在冰雪产业用地、环境保护和产业开发等方面尚不完善。滑雪场等冰雪运动设施的建设,往往涉及林地、草原等生态敏感区域的开发利用。然而,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乡村冰雪项目开发边界与权责的规定较为零散,尚未形成完整、清晰的体系,这使得乡村冰雪项目在用地审批、环评许可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各级政府积极倡导通过体育赛事推动生态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以实现体育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20],但现有制度框架与实际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使地方政府在发展冰雪产业时,不得不在政策目标与合规要求之间艰难寻找平衡,进而导致冰雪项目实施进度缓慢及法律纠纷频发等问题。
-
2.4 市场维度:消费市场黏性不足,品牌塑造效应弱化
-
在乡村振兴与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冰雪运动虽能迅速吸引客流,却在消费转化与品牌沉淀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冰雪运动在乡村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高流量、低留存”特征。从客观层面看,我国冰雪运动起步较晚,文化基础薄弱,全民冰雪参与的理念尚未普及,造成大众对冰雪产品的认知水平较低,未能充分意识到冰雪运动对于个体的积极作用。从参与特征来看,冰雪运动的专业化特征构成了一定的参与门槛,未经系统训练的普通消费者通常仅能选择参与度较低的娱乐性项目。虽然这种娱乐体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基本休闲需求,但多以被动接受为主,难以有效转化为更高层级的主动型冰雪消费行为。从主观层面分析,冰雪运动消费门槛较高,时间与经济成本居高不下。在大众认知中,冰雪运动常被贴上高端化标签。同时,在消费主义文化驱动下,消费者参与冰雪运动的动机趋于浅层化,社交媒体上兴起的“冰雪打卡”风潮,将冰雪运动异化为一种符号消费。
-
另一方面,同质化竞争下乡村冰雪品牌效应将会逐渐弱化。冰雪运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运动本身的吸引力上,更蕴含于背后的文化叙事与情感联结中。高质量、品牌化的冰雪运动产品和服务终端,是衡量冰雪运动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21]。但当前乡村冰雪品牌建设深陷产品同质化与传播失焦的困境。首先,多数乡村冰雪项目简单复制“滑雪+民俗”模式,商业开发浮于表面,脱离差异化导向,未能对地域文化基因进行经营性挖掘与转化,造成游客认知模糊,也削弱了乡村冰雪产业的竞争力。其次,传播叙事的失焦进一步弱化了品牌效应。在数字化时代,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是体育产业破局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乡村冰雪品牌传播往往过度依赖流量营销,相关内容产出多为碎片化的打卡视频和低效率的推荐视频,未构建系统化的传播矩阵,受众对品牌的情感联结与消费黏性低。
-
3 冰雪运动助力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
-
3.1 深化区域联动格局,推动产业布局统筹优化
-
要破解冰雪运动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维度困境,需在区域联动性和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优化。
-
首先,冰雪产业空间格局的核心问题在于:北方地区冰雪资源丰富但市场消费能力有限,南方地区消费需求旺盛却自然资源稀缺。因此,应采用集群化与网络化的模式促进区域间协同联动。一方面,北方地区应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资源整合,推动“雪场+”产业链延伸,构建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冰雪经济带以提升游客停留时间和本地经济收益。针对部分乡村雪场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可积极对接南方市场需求,开展跨区域客源输送与定制化旅游产品开发。例如,淘宝等电商平台联合推出的“淘宝冰雪季”旅行套餐,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增强了区域间客源的流动性。同时,应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发展“云滑雪”“虚拟冰雪体验”等沉浸式产品,打破地理与季节限制,扩大北方冰雪资源的市场辐射半径。另一方面,南方地区则应在优化供需调控机制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冰雪项目建设与运营的高能耗、高成本压力。通过建立与北方冰雪资源地的长期合作关系,引导南北雪场结成互补型联盟。依靠组织“冰雪假日专列”“企业滑雪团建”等模式化客源输送项目,形成稳定且可预期的市场需求,从而提升冰雪场馆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
其次,在发展规划层面,应妥善做好冰雪发展空间与其他用途空间的平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推动单一的标准化滑雪场向复合型、多功能设施转变。具体而言,将乡村冰雪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乡村旅游等功能有机融合,构建一种既能满足冰雪运动需求,又能促进乡村综合发展的空间利用模式。在耕地保护红线约束严格的地区,可探索利用冬闲地、低效林地建设季节性滑雪场,以此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宏观角度出发,要构建系统性的冰雪产业空间管控政策框架。各地区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耕地保护条例。同时,完善冰雪产业空间利用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事前规划审核、事中建设监管与事后绩效评估的闭环管理。
-
3.2 健全人才支撑体系,促进文化深度融合
-
为有效解决乡村冰雪产业发展过程中主体层面存在的人才支撑不足与文化认同缺失问题,需从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推动冰雪文化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等方面发力。
-
首先,应建立系统化、多层次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形成乡村冰雪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梯队。鉴于冰雪产业具有跨界融合的特征,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联合高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冰雪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开发涵盖运动技能、管理运营等多方面的培训课程,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分层分类培养基层技能型人才、中层管理型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以此优化人才结构。在人才引进方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乡村冰雪人才引进计划,通过提供住房补贴、交通便利条件、家属安置等配套政策,提升对外来人才的综合吸引力。同时,健全覆盖全周期的人才保障体系,稳定人才队伍的长期服务意愿。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在坚持以德为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自身优势和积极性。推动地方财政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冰雪产业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为长期服务乡村冰雪产业的人才提供稳定的生活与职业保障,增强其归属感和黏性。
-
其次,推动冰雪文化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提升冰雪运动在乡村语境中的文化适应性。地方政府应联合产业主体,针对乡村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冰雪文化宣传活动,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创新宣传手段,以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外来冰雪文化融入本地文化体系。在项目设计和产品开发中,注重对本地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将传统节庆、民俗表演、地域故事等文化元素与冰雪运动的体验形式有机结合。在乡村冰雪运动开发过程中,要始终树立对本地区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在发展初期,应做好对所在地区文化特征的分析工作,建立文化资源开发的评估与审核机制,确保文化活动和项目的设计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保有文化的精神价值。
-
3.3 完善精准制度供给,强化法律法规保障
-
针对冰雪产业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制度障碍,亟需从多维度推进深度制度创新。
-
首先,冰雪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应摒弃“一刀切”的政策导向,注重政策的精准化与地方化。要深入调研乡村地区冰雪资源的具体状况和发展潜力,据此制定分类指导政策,明确乡村冰雪项目的发展重点和环境承载底线,推动政策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契合。同时,加强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依据乡村冰雪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成效,通过科学评估政策效果,适时调整支持重点,确保政策具备持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横向部门协调联动方面,构建统一高效的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明确体育、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推动建立统一的跨部门协调平台,完善信息共享和流程协同机制。引入数字化治理手段,实时监测各部门工作进度与资源配置情况,减少行政冗余和成本浪费。此外,鼓励地方政府创新服务模式,探索推行“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政策咨询和审批服务,切实提升政府服务的便捷性和透明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支持乡村冰雪运动发展。
-
其次,健全适应乡村冰雪运动发展特点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产业合法合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协调保护的基础。加快制定专项法规和配套政策,重点明确冰雪产业用地审批权限、范围及环保标准,构建系统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同时,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在实践中落地见效。地方政府应广泛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解读工作,提高基层管理者和产业主体的政策认知度和执行能力,促使相关各方充分理解政策导向与具体要求。鼓励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政策执行监督,提升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推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协同机制,为乡村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
3.4 巩固消费市场留存率,塑造乡村冰雪品牌
-
首先,提高消费市场的留存率应当从深化消费体验和构建消费场景闭环两方面着手,其具体实施路径可划分为三大步骤。第一,应建立分级化且系统化的冰雪技能培训体系,设计差异化的教学课程,以有效降低参与门槛并提升消费者的黏性。具体而言,针对不同年龄层设置分类教学内容,儿童群体应侧重于游戏化教学模式以激发兴趣,而成年人则通过阶段性考核与奖励机制强化成就感。尝试推出适合家庭群体共同参与的产品,借助增强互动体验来深化情感联结。第二,打造沉浸式且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延伸产业消费链条。借助会展、文化节等多样化形式推介乡村冰雪项目,激发城市消费市场的关注与兴趣。探索构建乡村户外运动目的地和房车露营地等新兴消费空间,完善场域内的配套基础设施,重点提升消费空间的数字化水平,进而形成以冰雪引流为主、新兴消费为补充的全季节性多元发展格局。第三,积极构建社区化的消费生态体系。通过设立冰雪俱乐部与冰雪社群并定期组织会员活动等方式,增强消费者间的互动与归属感,有效提升消费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
其次,打造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情感化的叙事内容是破解乡村冰雪品牌效应弱化困境的关键。第一,推动地域文化基因与冰雪运动的深度融合,依托个性化的地方文化实施差异化策略,形成独具特色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譬如,美国斯托滑雪小镇依托地方特色建设各类艺术文化中心和博物馆,吸引摄影师、画家等文化创作者设立工作室和采风基地,从而实现运动流量向稳定消费增量的转化,并促进该增量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构建系统化、情感化的品牌传播矩阵。在传播内容建设中,既要注重流量获取,更要展现深度与温度。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洞察热点趋势和社会高关注度议题,为冰雪运动短视频内容创新提供方向[22],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讲好冰雪运动背后的文化故事。第三,延伸乡村冰雪品牌价值链,实现品牌价值的增值与外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冰雪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23],为乡村冰雪品牌的打造开通了新渠道。鉴于冰雪数字化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产业主体必须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通过“冰雪+文创”的方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衍生产品,畅通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同时利用网络直播的带动作用,通过精准投流实现宣传与销售效益的最大化。
-
4 结束语
-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具有双重发展价值:其一可借此契机推动产业链、价值链的融合与下沉;其二能够拓展体育的价值外延,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本研究从冰雪运动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入手,剖析现实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推进建议,为冰雪运动赋能乡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冰雪资源高度依赖地理区位禀赋,对于冰雪资源匮乏的地区而言,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吸引消费人群、壮大消费市场以助力乡村建设,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1] 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体育总局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3-06-25)[2025-01-15].https://www.sport.gov.cn/qts/n4986/c25730051/content.html.
-
[2] 新华网.习近平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EB/OL].(2016-03-07)[2025-01-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07/c_128779874.htm?webview_progress_bar=1&show_loading=0.
-
[3] 国家体育总局.大众冰雪消费市场研究报告[EB/OL].(2024-07-13)[2025-01-15].https://www.sport.gov.cn/dyzx/n5169/c27901502/content.html.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2024-11-06)[2025-01-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1/content_6985080.htm.
-
[5] 张瑞林.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商业模式建构与产业结构优化[J].体育科学,2016,36(5):18.
-
[6] 阚军常,王飞,张宏宇,等.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的问题、形成根源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8(10):40.
-
[7] 李宗浩,肖林鹏,江立峰,等.后奥运时期我国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13.
-
[8] 王帅,陈洪.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4):110.
-
[9] 习近平.习近平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2-12-24)[2025-01-1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2/24/content_5733398.htm.
-
[10] 王慧文,黄晓灵.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机理、典型模式及其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5):88.
-
[11] 陈丛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3):22.
-
[12] 李帅帅,杨尚剑.“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发展的动力、阻滞与纾解:基于推拉理论分析范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2):41.
-
[13] 陈治,赵晨杰.新乡贤驱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基于3个案例的田野考察[J].体育文化导刊,2024(7):9.
-
[14] 潘凯凡,沈克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赛事品牌的生成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以贵州“村BA”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5):1.
-
[15] 张瑞林.新时代冰雪旅游协同生态文明建设:逻辑理路与推进策略[J].体育学研究,2024,38(2):52.
-
[16] 吴甜甜,曾卫红.省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24,44(9):194.
-
[17] 赵元吉,左长振,聂应军,等.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体育“治理有效”的价值意蕴、目标维度与实践进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9):18.
-
[18] 王金伟,郭嘉欣,刘乙,等.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2,41(2):390.
-
[19] 任海.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特色城乡体育融合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
-
[20] 陈旭东,沈克印.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经验启示与培育路径:以贵州“村BA”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6):8.
-
[21] 赵富学.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方式、时机与路径[J].体育科学,2024,44(12):15.
-
[22] 程富,王月宝,赵智岗,等.后冬奥时期河北省冰雪运动数字化融合推广策略及实施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2):82.
-
[23] 张润宇.冰雪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冰雪体育消费:互动逻辑及双向促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4):52.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为切入点,探究冰雪运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现实梗阻及推进路径。冰雪运动有助于推动乡村资源转化与产业链延伸拓展,促进乡村人才供给体系优化升级,改善乡村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生态,赋能乡村宜居宜人环境建设,打造乡村多元共治共享格局。但也存在空间维度上资源市场割裂与发展空间争夺,主体维度上人才供给失衡与文化冲突,制度维度上管理机制适配性不足与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维度上消费黏性不足与品牌效应弱化等现实梗阻。基于此,提出应深化区域联动格局,推动产业布局统筹优化;健全人才支撑体系,促进文化深度融合;完善精准制度供给,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巩固消费市场留存率,塑造乡村冰雪品牌。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aking the “five revitalization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realistic obstruction and promotion path of ice and snow sport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ice and snow sports are helpful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resources and the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talent supply system, improve the spiritual outlook and cultural ecology of rural areas, em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and pleasant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and create a pattern of rural multi-governance and sharing.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actical obstacles, such as the fragmentation of resource market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development space in the spatial dimension, the imbalance of talent supply and cultural conflict in the main dimension, the lack of adaptability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he im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the lack of consumption stickiness and the weakening of brand effect in the market dimension. Based on this, it is proposed to deepen the regional linkage pattern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layout; improve the talent support system and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e; improve the supply of precise systems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solidate the retention rate of the consumer market and shape the rural ice and snow brand.
Keywords
ice and snow sports ; rural revitalization ; sports industry ; talents ; system ; consum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