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新发展格局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作为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通过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将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旨在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增长的新质生产力[2]。从理论角度看,在全球绿色转型的背景下,绿色化是体育产业的时代要求,绿色生产力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运用绿色低碳技术,不断扩大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减少资源浪费,驱动体育产业绿色化转型。从实践角度看,虽然绿色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我国体育产业领域,仍存在绿色转型政策不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不足、绿色体育消费需求不旺盛等问题[3]。由此引发思考:绿色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因要素有哪些?不同要素之间如何联动才能发挥驱动作用?
-
目前,有关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侧重对其内涵特征、理论逻辑、现实困境、研究范式和实践路径的解释[4-5],也有学者就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科技创新进行探讨[6]。与此同时,绿色生产力命题也受到学界重视,有研究从理论分析角度提出绿色生产力的核心概念、基本内涵、结构承载和推进路向[7-9]。
-
尽管当前的研究成果为绿色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与方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较少从实证角度进行探讨,忽视绿色生产力三要素的联动效应。本文基于数据可获取性,提出了绿色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以我国30个省份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揭示绿色生产力三要素并发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1 理论基础
-
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牵引,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跃升为基本内涵,是具有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等特征的新形态生产力[2]。绿色发展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体育产业碳达峰碳中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劳动对象是以绿色环保为代表的绿色经济[10],有研究将绿色经济分为绿色消费、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转型3个维度[11-12];劳动资料主要指带来产业革命性升级的新技术和直接或间接参与生产的新型基础设施[13]。基于此,本文分别从绿色人才、绿色技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消费、环境规制和产业绿色转型6个方面,具体阐述绿色生产力各要素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探索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
-
1.1 绿色人才
-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人才视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绿色经济飞速发展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体育用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倒逼体育企业改变经营策略,采用新的环保技术、生产流程,生产绿色产品,而这些绿色创新活动,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绿色环保理念和思维,更要拥有开展绿色经营管理活动的素质与能力。高素养的绿色人才,是持续推动体育产业走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14]。一方面,绿色人才是具有绿色价值的技术、能力与知识理念的个体,可以作为体育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直接作用于绿色科学与绿色技术的发明创造过程,破解绿色技术难题,改良生产工艺,降低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5];另一方面,丰富的绿色人才通过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全面协调社会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16]。实现产业绿色转型、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需要雄厚的人力资本基础,而体育企业大多是中小微型企业,存在着绿色人才总量不足,绿色人才培养意识薄弱、机制缺乏等问题,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7]。
-
1.2 绿色技术
-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绿色技术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优化环境治理、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支撑作用[18]。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是体育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驱动力,也是体育产业突破低端重污染、高耗能桎梏,转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技术分为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服务技术两种形态。绿色制造技术以产品生产全周期为主线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在产品研发期,采用绿色节能设计和环保材料,降低环境负荷;在产品制造期,通过使用绿色工艺技术,减少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并辅以绿色拆解回收技术,实现资源再利用,显著降低资源消耗[19]。绿色服务技术以体育企业提供的体育服务活动为主线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在提供体育服务过程中,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将节水、节能、节材等绿色技术应用于服务管理各环节,以体育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为中心,提升体育消费者的绿色体验,引导绿色体育消费,有利于实现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20]。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仍然存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的问题,包括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脱碳难度大、降碳存在技术瓶颈等。特别是降碳减排等关键技术面临高投入、维护困难等风险,在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场馆业普及率低[19]。
-
1.3 绿色基础设施
-
绿色基础设施通过有机整合森林、湿地等自然要素与生态绿道、健身步道等人工设施,构建生态服务网络,在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与城市更新的同时,显著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的参与率,是构成人类生活福祉、生存健康的基础[21]。绿色基础设施是构建全国性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点、体育新消费的重要场景和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22]。通过公园、运动场等体育设施的绿化和生态修复,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助于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环境可提升运动员和观众的体验感和幸福感,更全面、更广泛地满足大众体育需求,促进大众体育发展,为体育企业发展提供庞大的社会参与群体[23]。然而,我国当前绿色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服务缺乏针对性、供给类型单一,很难满足多样性人群的体育需求,比如体育公园内有简单的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场地,但缺乏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健身指导等服务[24]。
-
1.4 绿色消费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节约和消费者健康的消费模式,旨在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消费活动全过程来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5]。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不仅有助于消费主体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而且对于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25]。一方面,激发和释放绿色消费需求有助于体育绿色产品的研发和流通。大众对绿色、环保产品需求的增加,可倒逼体育企业生产高品质、个性化的绿色体育产品。另一方面,绿色消费有助于带动体育产业生产方式转变[25]。其通过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升级,提升体育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目前,体育消费领域仍存在浪费和不合理现象,公众低碳消费意愿不强,绿色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绿色消费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提升[17]。
-
1.5 环境规制
-
环境规制是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进行监管的过程。目前,政府环境规制进入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促进环境保护和绿色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环保约束和规制政策有助于体育企业主动采取改革措施。体育企业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实施技术创新与变革生产组织模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效缓解因高污染与高能耗带来的资源消耗问题,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6]。另一方面,依据波特假说,环境规制的实施会淘汰低技术水平且高污染的体育企业,而存活企业在节能减排压力下,会通过增加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新技术应用等创新活动来提高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7]。然而,环境规制促进体育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研发周期长、资源投入大、研发结果未知的项目,需要政府在继续促进环境规制的同时加大对体育企业科技的支持力度[26]。
-
1.6 产业绿色转型
-
源于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相关理论的绿色转型是对传统工业化的根本变革,产业绿色转型是从产业层面对绿色转型的响应。产业绿色转型聚焦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旨在推动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28]。体育产业绿色转型指存在高污染的传统体育产业向清洁绿色的现代化产业转型的过程[3]。可再生能源、碳捕集等绿色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抑制体育产业内高碳排放、高能耗的产品服务和生产模式,促进体育产业向绿色、环保及战略性新兴领域的转型升级,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9]。如,泰山体育通过使用碳纤维、有机棉等可再生和可降解材料,引入绿色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节能环保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成功实现了绿色转型。然而,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还面临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瓶颈、绿色能源利用效率低、体育企业仍以粗放型高碳排放制造类型为主、绿色转型进程缓慢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19]。
-
绿色生产力单个要素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为本研究的条件选择提供了依据。本文在绿色生产力三要素基础上,通过组态视角探索绿色生产力影响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复杂因果机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
图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
-
本研究主要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绿色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组态路径进行分析。fsQCA不仅可以在样本量较少的情况下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样本分析对定性变化和现象分析的不足。本研究包含30个省份的案例属于中等规模样本,考虑到中等规模样本的理想条件变量个数为4~6[30],因此,本研究选定6个变量进行组态路径分析。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本研究以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和西藏数据缺失)2016—2022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借鉴孟晓倩等人的研究结果[31],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3个维度,选取6个二级指标来衡量绿色生产力。此外,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信息产业年鉴》及各省级统计年鉴,针对部分样本缺失值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填补处理。
-
2.3 测量与校准
-
2.3.1 结果变量
-
本研究以各省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结果变量。TFP是经济研究中衡量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的综合性指标,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32]。此外,作为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DEA-Malmquist指数法不受具体函数限制,能较好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33]。基于此,本文选取DEA-Malmquist指数法,以各省份体育产业TFP作为结果变量,通过stata17软件对其进行测量,并结合上述分析,确定投入与产出变量,具体如下:①产出变量。参考孙哲等人的做法[34],以各省体育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增加值来衡量。然而,当前仅有部分省份公布了体育产业增加值数据,且在各省的统计年鉴中并未将体育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员进行单独测算,而是将体育制造业并入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制造业,将体育服务业并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另外,由于体育产业自身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与娱乐性质,与文化娱乐业的融合程度非常高[35],因此,本文参考李慧云等人的研究[36],以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制造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增加值之和作为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替代变量。②投入变量。参考胡若晨等人的研究[37],以这两类合并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体育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以两类合并行业的从业人员数近似衡量体育产业劳动力投入情况。
-
2.3.2 条件变量
-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将绿色生产力中的绿色人才、绿色技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消费、环境规制和产业绿色转型6个维度设置为条件变量。其中,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消费、环境规制和产业绿色转型包含多个三级指标,故对其采用熵值法测算。具体测度方式、变量属性和参考文献依据如表1所示。
-
2.3.3 变量校准
-
在使用fsQCA进行分析时,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校准,将案例赋予0~1之间的集合隶属度。参考杜运周等人的研究结果[41],将各变量的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的三个锚点分别设置为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的95%、50%、5%三个分位数。具体校准结果如表2所示。
-
3 结果分析
-
3.1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
在运用fsQCA分析中,若结果发生时,某个条件变量一直存在,则该变量即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且必要条件的存在条件是各个条件变量的一致性阈值大于0.9[42],因此,在探讨绿色生产力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驱动路径之前,需要检验单个前因条件是否是产生结果的必要条件。表3为单个因素必要性分析结果,其中,将校准点设置为数据分布的50%,低于校准点为低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校准点为高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所有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水平均小于0.9。由此可知,本文所选取的6个条件变量均不是驱动或抑制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说明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需要多个条件的联动协同作用。
-
注:~表示逻辑运算中的“非”。
-
3.2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
在探讨组态路径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性影响时,参照现有研究并结合本研究样本具体情况,选择一致性阈值为0.8,PRI阈值为0.5,频数阈值为4,以中间解为主,简单解为辅,确定每个解的核心条件[37]。由表4可知,组态路径的总体一致性与覆盖度分别为0.667和0.891,模型的解释力度较好,显示存在4条解释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组态H1a、组态H1b、组态H2、组态H3)。据此,本文识别出3种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绿色技术”单一驱动型、“绿色技术+环境规制”联合驱动型和“绿色基础设施+产业绿色转型”联合驱动型,下文将结合相关文献和典型案例进行具体诠释。
-
注:★和表示核心条件存在与缺失,●和○表示边缘条件存在与缺失,空白表示模糊条件。
-
(1)“绿色技术”单一驱动型。由组态H1a和组态H1b发现的“绿色技术”单一驱动型路径,是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受丰富的绿色技术成果驱动。该组态表明,在绿色消费水平较低,且绿色消费、环境控制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并未充分释放时,应聚焦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服务技术的研发设计以及成果转化,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体育产业低碳转型。
-
此驱动路径的典型案例包括江苏、福建和山东等省份。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江苏省依然存在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等问题,并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一批关键绿色技术[43]。体育领域积极回应,该省《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在乡村健身设施建设中,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通过节能降本改造降低体育设施能耗。在实践中,江苏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与体育设施建设的融合[44]。江苏省体育局在《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建设的通知》中,提出要鼓励体育公园配置多功能笼式球场、拼装式游泳池、太阳能篮球架等新型体育设施[45]。通过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建设环保体育设施提供技术支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体育公园建设品质和服务功能,推动体育设施的绿色低碳转型。
-
(2)“绿色技术+环境规制”联合驱动型。由组态H2发现的“绿色技术+环境规制”联合驱动型,是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受较丰富的绿色技术成果和较高的环境规制水平联合驱动。该组态表明,在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较差时,应当以绿色技术为抓手,提升环境规制强度,从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两方面驱动企业技术创新或新能源使用,推动体育产业绿色发展。
-
此驱动路径的典型案例包括天津市和上海市。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指出,天津市绿色基础设施仍存在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不高,城市公共体系建设仍需完善,部分地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及城市绿道密度仍较低,绿地分布不均匀,津城核心区绿地面积偏少等问题[46]。在绿色技术方面,《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并加速绿色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47]。《天津市关于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气膜场馆、装配式冰场、移动式冰场、低能耗制冰技术(设备)和仿真冰等新技术、新产品在冰雪场馆建设中的应用[48]。另外,天津市在推动体育与绿色生态融合进程中,高度重视体育的绿色、健康发展环境,实施了一系列创新而有力的环境规制举措。《天津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明确要求要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拓展全民健身空间。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政策制度,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合理建设与服务绿色供给,推进户外运动项目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49]。《天津市“运动之都”建设行动方案(2022—2030年)》提出,要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鼓励围绕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展多样化体育项目[50]。
-
(3)“绿色基础设施+产业绿色转型”联合驱动型。由组态H3发现的“绿色基础设施+产业绿色转型”联合驱动型,是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受较高的绿色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较高的产业绿色转型率联合驱动。该组态表明,在环境规制水平较弱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等方式,能有效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此驱动路径的典型案例为广东、湖南、河北、浙江等省份。以广东省为例,其高度重视绿色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推动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公园、小型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室)、健身步道等建设,全省新建或改建至少82个体育公园[51]。2023广东绿色低碳体育场馆建设研讨会提出,如何减少体育场馆运营期内碳排放,提高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率,降低场馆赛后运营成本,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是当前应当审视和完善的重要课题[52]。绿色低碳理念在实践领域得到较好体现。例如,在筹备第十五届全运会时,广东省体育局明确表示将按照节俭办赛的原则,对90%以上的场馆进行维修改造,并推动重点场馆实施绿色低碳改造。具体措施包括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植入绿化藤蔓植物等,以提高场馆的能效和环保水平[53]。体育产业转型方面,《广东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体育休闲运动线路和体育旅游项目,引导建设一批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公园,依托精品体育赛事活动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相关消费,助力体育产业绿色转型[54]。广东省众多传统制造企业通过与体育赛事结合,加快探索绿色转型升级新路径。如北京冬奥会期间,广东易事特集团提供新能源产品和响应解决方案,助力冬奥会安保、疫情防控等工作;鑫诺家具公司采用环保胶水,绿色低碳高效地完成家具供应任务。另外,《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打造以深远海风电、新型储能、高效光伏等为重点的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及新一代数智技术在绿色低碳产业的融合应用[55]。
-
3.3 稳健性检验
-
本文参考杜运周等人的做法[56],通过调整校准交叉点进行稳健性检验。将绿色人才、绿色技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消费、环境规制和产业绿色转型的交叉点调整为55%分位数,其他处理方式不变。分析发现,组态的数量、核心条件相同而边缘条件不同的中性排列均发生较小的变化,但变化不足以支撑富有意义且截然不同的实质性解释。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运用fsQCA分析方法,以我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从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3个维度出发,探讨了绿色人才、绿色技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消费、环境规制和产业绿色转型6个绿色生产力要素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
(1)绿色人才、绿色技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消费、环境规制和产业绿色转型均无法单独构成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表明单个条件对各省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解释力较弱。
-
(2)绿色生产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绿色技术”单一驱动型、“绿色技术+环境规制”联合驱动型和“绿色基础设施+产业绿色转型”联合驱动型3种等效组态路径。其中,绿色技术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高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2条驱动路径中,表明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和提高绿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率仍是绿色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
4.2 建议
-
由于单一要素均无法构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各地要强化各要素之间的联动匹配,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与资源禀赋情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全省资源推动绿色技术、绿色人才、绿色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发展,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
第一,以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应用为动力,构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要加快绿色核心技术研发。在企业内部推行环保理念,积极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加强对先进环保材料、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将技术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以技术变迁驱动体育产品升级与产业转型,促进市场由适应需求转变为主动创造低碳产品和服务需求。其次,要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构建体育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生态圈,依托绿色技术创新平台,综合多学科、多领域、跨专业的力量,甄选体育产业生产新材料,变革传统生产技术,致力于发展绿色技术,推动绿色成果转化。最后,要重视绿色技术人才培养。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绿色技术人才,助力高校“体育+碳中和”等交叉学科和专业建设,推进体育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落实绿色技术人才优惠及奖励政策,建立从上到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晋升机制,服务体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
第二,以绿色基础设施为骨架,因地制宜开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建。一方面,要加强自然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对于未经开发的土地要以保护环境为第一原则,对于已经开发的区域要以恢复自然环境为重点,通过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现有地块与创造新的绿色设施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如充分利用街道绿化空地,合理安排运动健身设施与布局生态环境,打造小型便民体育公园,构建“15分钟健身圈”。另一方面,要加强绿色体育场馆建设。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场馆建设全周期。特别是在体育场馆建设上,选择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减少化石能源、水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考虑体育场馆的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
-
第三,以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为引领,营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宏观层面,把体育产业绿色发展目标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地方绩效考评和财政支持体系等,明确将绿色低碳发展确立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响应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需求。中观层面,利用产业政策杠杆,引导体育企业特别是体育建筑、体育竞赛表演等企业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同时促进公众消费行为的绿色转型。微观层面,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价格调控等经济手段,激励低碳体育企业发展,加速绿色体育产品制造与体育场地设施环保建设进程。此外,制定更为精细的体育行业碳排放标准和绿色金融支持办法等,针对不同类型(如观赏型、参与型及实物消费型)的体育消费市场,实施差异化的碳排放管理,为体育企业量身定制绿色发展路线图,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与指导。
-
第四,以发展多种要素资源为抓手,共同推动体育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首先,在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与引进绿色技术专业人才,研发与推广低碳技术和设备,建设绿色体育场馆,完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绿色运动空间等方式,共同推动体育产业绿色转型。其次,在社会层面,通过媒体、赛事活动等方式宣传绿色体育理念,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绿色体育的认识和接受度,引导人们选择环保、可持续的体育用品和服务。在企业层面,应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同时开发绿色产品、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形成生产端与消费端协同联动的绿色良性循环。最后,要加强对未来产业以及绿色产业的培育。实施“体育+”战略,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拓展体育产业绿色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1] 冯华,吴月辉,谷业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4-20(1).
-
[2] 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
-
[3] 任波.“双碳”目标下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1):115.
-
[4] 陈林会.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体育与科学,2024,45(3):7.
-
[5] 李树旺,路嘉明,凌骏明,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与研究范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6):9.
-
[6] 黄谦,史浩男,王启隆,等.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的交互促进机理及实践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2):150.
-
[7] 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
-
[8] 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J].东南学术,2024(2):52.
-
[9] 李敦瑞.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和推进路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9(2):92.
-
[10] 吴艳,贺正楚.新质生产力影响产业升级的理论逻辑与组态路径:基于省级动态面板的QCA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5):72.
-
[11] 邝奕轩.多元主体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研究: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求索,2024(3):124.
-
[12] 殷筱,房志敏.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经济何以可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3):31.
-
[13] 卢东宁,谢倩毅,杜方华.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J/OL].人口与社会:1-13[2025-05-1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851.C.20241106.0958.002.html.
-
[14] 刘慧.绿色人才是推动绿色转型的迫切需要[N].中国经济时报,2022-09-06(2).
-
[15] YU W T,RAMANATHAN R,NATH P.Environmental pressures and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the role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marketing capabilit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117:160-169.
-
[16] XIE X M,HUO J G,QI G Y,et al.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emerging economies:moderating effec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green subsid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6,63(1):101.
-
[17] 张勇,周道平.消费升级视域下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推进路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2):79.
-
[18] 王文凯,陈辉民.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绿色转型的内在逻辑和政策措施[J].中国流通经济,2024,38(9):92.
-
[19] 谢利威,赵新辉,王孟,等.“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4):75.
-
[20] 屈钰丰,腊甜甜,屈铭喆,等.“双碳”目标下的乡村体育旅游低碳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24(3):89.
-
[21] 李建英,战爽.强化农村绿色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与管理,2023,37(5):55.
-
[22] 魏零壹,姜韩.发达国家城市体育公园建设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4(4):67.
-
[23] 王彦飞,杜俊儒,朱邱晗.文化景观视域下体育健身社区的地方性实践:基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24,45(2):69.
-
[24] 徐丽萍,王文龙,孙铭珠,等.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公园建设机遇、困境与优化路径 [J].体育文化导刊,2022(10):73.
-
[25] 周勇.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绿色消费理念:政策背景、研究热点及展望[J].绿色中国,2024(4):18.
-
[26] 李越苹,朱淑玲,赵延敏.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4(1):76.
-
[27] 李军林,路嘉明,王禹辰,等.体育赛事、环境规制与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基于中国百强城市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3):258.
-
[28] 马青,傅强.产业绿色转型与污染溢出: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时空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2,38(12):43.
-
[29] 赵晚晴,张益博.双碳目标赋能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3,38(1):7.
-
[30] 杜运周,贾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
-
[31] 孟晓倩,吴传清.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指数评价方法探讨及应用[J].区域经济评论,2023(1):149.
-
[32] 花楷.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国际比较与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2):50.
-
[33] 曾鑫峰,黄海燕.体育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的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7):83.
-
[34] 孙哲,张佳运,刘波,等.基于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法的L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6):495.
-
[35] 王良健,弓文,侯虚怀.我国省际体育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0):29.
-
[36] 李慧云,陈刚,俞宗宝.新质生产力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5):57.
-
[37] 胡若晨,朱菊芳,周铭扬,等.营商环境生态促进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组态路径: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1):107.
-
[38] 顾巧静,陈芙.财政金融协同促进经济绿色发展效率研究:基于辽宁的实证检验[J].地方财政研究,2024(1):82.
-
[39] 曹薇,赵伟,司玉静.数字经济对低碳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分析[J].软科学,2023,37(9):47.
-
[40] 桂黄宝,张志昊,李文静,等.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制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1):21.
-
[41] 杜运周,刘秋辰,陈凯薇,等.营商环境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模式:基于复杂系统观的组态分析[J].管理世界,2022,38(9):127.
-
[42] 陈宗科,韩松.组态视角下体育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识别:以我国体育上市企业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5,39(1):63.
-
[43] 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20〕28号[A],2020-03-27.
-
[44] 江苏省体育局.江苏15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24-03-13)[2025-05-17].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4/3/13/art_60085_11181194.html.
-
[45] 江苏省体育局.省体育局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建设的通知:苏体群〔2021〕8号[A],2021-02-05.
-
[46] 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天津市“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A],2023-08-07.
-
[47]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津政发〔2022〕7号[A],2022-03-25.
-
[48] 天津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关于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津体规〔2019〕5号[A],2019-12-31.
-
[49] 天津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的通知:津体〔2023〕3号[A],2023-12-28.
-
[50]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运动之都”建设行动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津政办发〔2022〕57号[A],2022-11-26.
-
[51]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粤府〔2021〕80号[A],2021-11-29.
-
[52] 黄心豪.广东全面践行绿色低碳体育场馆建设[N].中国体育报,2023-10-12(2).
-
[53] 孙嘉晖.粤港澳进入“全运时间”[N].广州日报,2024-04-12(A3).
-
[54] 广东省体育局.关于印发《广东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粤体〔2021〕16号[A],2021-12-08.
-
[55]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的通知:粤发改资环〔2024〕53号[A],2024-02-08.
-
[56] 谢智敏,王霞,杜运周,等.创业生态系统如何促进城市创业质量: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41(11):68.
-
摘要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2016—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样本,探究绿色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组态路径。发现:绿色人才、绿色技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消费、环境规制和产业绿色转型均无法单独构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不同的驱动路径中识别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3种路径,即“绿色技术”单一驱动型、“绿色技术+环境规制”联合驱动型、“绿色基建+产业绿色转型”联合驱动型;绿色技术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高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2条驱动路径中,表明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和提高绿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率仍是绿色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开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建、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引领、发展多种要素资源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6 to 2022, this paper uses the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method to explore the multi-configuration path of green productivity dri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t is found that green talents, green technology, green infrastructure, gree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dustrial green transformation cannot alone constitu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ree path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re identified from different driving paths, namely, “green technology”-single driving type, “green technology +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joint driving type, “green infrastructure + industrial green transformation”- joint driving type; as the core condition, green technology appears in the two driving paths of high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sports industry, indicating that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gree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conversion rate of gree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re still the main paths for green productivity to dri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a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carrying ou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of sports industr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developing various factor resourc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green productivity ; sports industry ;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fsQ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