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郑志强(1971—),男,福建莆田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治理与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5)05-0001-08

参考文献 1
新华日报.数据起底“精明苏超”,你以为江苏人踢球就这么简单?[EB/OL].(2025-06-02)[2025-07-08].https://mp.weixin.qq.com/s/OFFJEq1hLVKBmyGaLKu7Pg.
参考文献 2
陈昆仑,唐婉珍,李军,等.中国顶级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时空分布(1994—2013):动力和机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2):99.
参考文献 3
梁伟.地方政府配置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城市资源”的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7):11.
参考文献 4
郝文鑫,尤佳,郭振,等.新时代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经验、问题与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4):483.
参考文献 5
冯晓露,白莉莉,仇军.广州足球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0(7):92.
参考文献 6
吴毅.对广东省城市居民足球健身娱乐消费行为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25.
参考文献 7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做好“体总杯”三大球城市联赛预报名工作的通知[EB/OL].(2022-01-07)[2025-07-08].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3908900/content.html.
参考文献 8
新华网.新华网财经观察|“苏超”,火的不只是足球[EB/OL].(2025-06-13)[2025-06-16].http://www.xinhuanet.com/20250613/ef7e25a7dd284f60b4fbf1479e0be205/c.html.
参考文献 9
证券之星.“苏超”爆火出圈背后,江苏银行以金融创新撬动体育产业新范式[EB/OL].(2025-06-09)[2025-07-05].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850649324/6e4eaaec02001vzde?recommend=cj1&t=1752462185570.
参考文献 10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13市GDP“放榜”,这些新变化值得关注[EB/OL].(2025-02-13)[2025-07-06].https://www.jiangsu.gov.cn/art/2025/2/13/art_91625_11491125.html.
参考文献 11
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江苏发布若干举措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EB/OL].(2025-01-01)[2025-07-06].https://www.gov.cn/lianbo/difang/202501/content_6995744.htm.
参考文献 12
胡晓鹏,闫金.数字时代有效流量转化与流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操纵注意力行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5(4):42.
参考文献 13
叶超,杨馥端,严明晖.流量与地方的耦合关系探究[J].地理科学,2025,45(1):82.
参考文献 14
左希.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金融借力“苏超”支持“苏大强”发展更强[N].金融时报,2025-06-19(5).
参考文献 15
徐睿翔,胡兰兰,陈珺璐.赛场之外,“苏超”还给江苏各地带来了什么?[EB/OL].(2025-06-13)[2025-07-06].http://js.people.com.cn/gb/n2/2025/0613/c360301-41258162.html.
参考文献 16
袁永红,施向辉.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南京打出“组合拳”[EB/OL].(2024-10-28)[2025-07-06].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K5HQFB053469KC.html.
参考文献 17
苏州市教育局.苏州校园足球创新体教融合范式,打造全国标杆[EB/OL].(2025-06-23)[2025-07-05].https://jyj.suzhou.gov.cn/szjyj/jyyw/202506/fa65a2294e144387a4044383601d3949.shtml.
参考文献 18
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建邺与足球,不只是“苏超”[EB/OL].(2025-06-23)[2025-07-07].https://www.njjy.gov.cn/jyyw/202506/t20250623_5591793.html.
参考文献 19
张婧涵,陈勇.比“苏超”更草根!苏北县城“男子汉杯”足球赛已连办35届[EB/OL].(2025-06-13)[2025-07-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4795963344250988&wfr=spider&for=pc.
参考文献 20
陈月飞.让城市足球成为“家门口的欢乐”[N].新华日报,2025-06-02(1).
参考文献 21
王辉.“苏超”火爆出圈激活消费新生态[N].中国体育报,2025-06-17(1).
参考文献 22
唐娟.“苏超”常州队主场战南京队引爆“票根经济” 撬动全城消费狂欢[EB/OL].(2025-06-18)[2025-07-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5259925671256172&wfr=spider&for=pc.
参考文献 23
臧晓松,陈澄.球场流量变经济增量苏超“火”到资本市场[N].证券时报,2025-06-19(A8).
参考文献 24
李婧滢.江苏银行与“苏超”联姻:一场金融与体育的双赢实验[EB/OL].(2025-06-13)[2025-07-06].https://finance.sina.com.cn/cj/2025-06-13/doc-inezxtpe6352732.shtml.
参考文献 25
江苏省体育局.省体育局关于印发《体育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苏体办〔2023〕57号[A],2023-09-01.
参考文献 26
马思为.赛场之外,“苏超”给徐州带来了什么?[N].徐州日报,2025-06-20(1).
参考文献 27
李逸,郑志强.英超职业足球联赛信息披露治理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23,27(6):1.
目录contents

    摘要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作为新兴的区域城市赛事一经问世,迅速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赛事,影响力直追职业足球赛,其成功因素和未来发展值得探究。认为,“苏超”的成功是设计理念引导和底层逻辑支撑双重作用的结果,其内在机理包括区域竞争、流量经济、城市足球三个维度。在设计理念层面,区域竞争以经济均势下的文化张力催生赛事,流量经济通过注意力聚合与价值转化重塑赛事形态,城市足球则以群众基础与文化认同赋能赛事生命力。“苏超”的底层逻辑是上述三个维度形成“协同、共生、耦合”的动态关系,区域竞争与流量经济协同实现文化符号向实体价值转化,流量经济与城市足球共生构建内容与流量闭环,区域竞争与城市足球耦合推动资源整合与认同建构。建议,通过强化区域协同构建差异化格局、提升流量转化与信息披露效能、培育群众基础和赛事生态,力争形成城市足球赛事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Abstract

    In 2025, the Jiangsu City Football League, as an emerging regional city event, quickly became a phenomenon-level event with national influence, and its influence directly followed the professional football game. Its success factor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are worth exploring.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Jiangsu City Football League is the result of the dual role of design concept guidance and underlying logic support. Its internal mechanism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regional competition, flow economy and urban football. At the level of design concept, regional competition spawns events with cultural tension under the economic balance, flow economy reshapes the form of events through attention aggregation and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football empowers events with mass found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the Jiangsu City Football League is that the above three dimensions form a dynamic relationship of “synergy, symbiosis and coupling.”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flow economy synergy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to physical value. Flow economy and urban football symbiosis build a closed loop of content and flow.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urban football coupling promot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 new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otball matches should be formed by strengthening regional coordination to build a differentiated patter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flow trans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cultivating the mass base and event ecology.

  •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5月10日开赛以来,迅速从一项区域性业余赛事演变为现象级体育盛事,影响力甚至直追职业联赛。各商业巨头纷纷下场赞助,赛事直播观看量突破亿次,前三轮吸引超过18万名球迷现场观赛,第三轮端午小长假期间,6个赛事主场城市的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额增长14.6%,全省接待游客1 241.55万人次,消费46.93亿元[1],并引发广东、河南、江西等地纷纷效仿。“苏超”的兴盛有其特殊意义,在当下中国足球整体发展低迷的背景下尤为凸显。“苏超”作为一个地方性业余赛事,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且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其成功的内在机理和底层逻辑是什么?这些经验对中国足球生态的优化有何启示?对上述问题的探究无疑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现有文献对足球与区域竞争的探讨,多聚焦于职业足球的空间布局与资源配置。陈昆仑等人[2]通过梳理中国顶级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时空分布,发现区域经济差异、政策倾斜是驱动职业俱乐部区域竞争的核心变量,这种竞争本质上是城市间通过职业体育争夺经济名片与文化符号的较量;梁伟[3]认为地方政府对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城市资源配置,实质是区域间以职业体育为载体的软实力竞争;郝文鑫等人[4]以职业足球为对象,研究了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区域布局。在流量经济与足球的关联研究中,一些研究关注职业赛事的流量变现问题。冯晓露等人[5]以广州为例研究了职业足球赛事通过吸引观赛人流、带动周边消费形成的“流量经济效应”,吴毅[6]调查了城市居民的足球消费行为。

  • 可见,当前城市足球的研究主要针对传统的职业足球,对城市业余足球的研究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城市联赛作为我国的新兴赛事刚刚出现,如2022年才下发《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2022年“体总杯”三大球中国城市联赛有关事宜的通知》[7],号召组织开展“体总杯”三大球城市联赛; 另一方面,职业联赛作为历史悠久且影响力巨大的传统比赛对学术界有着天然的巨大影响力。“苏超”作为我国新兴城市足球赛的典型标杆,对其运行的内在机理的系统研究,对完善中国足球发展结构、丰富中国足球发展路径、打造全民足球创新平台意义重大。

  • 1 “苏超”赛事发展概况

  • “苏超”是江苏省内覆盖13个设区市的省级群众体育赛事,也是开展“省级城市足球联赛”的一大试点。其前身为2024年11月南京与苏州的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因效果显著,江苏省体育局等部门积极推动赛事扩容,于2025年5月正式启动全省联赛,在赛事组织、社会参与、商业价值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表1)。一是,初步建立地方性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赛事组织架构和整体设计,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各设区市体育局、省足协及省体育产业集团共同承办,形成多级联动的办赛机制。二是,赛事规则突出地域属性与全民参与性,强调球员与城市的情感联结,包括对职业球员参赛设置限定条件(要求其拥有本地户籍或学籍、5年以上属地职业经历或2025年1月起代表市的不间断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秉持“谁行谁上”原则,降低参赛门槛,吸引退役转型职业球员、大学生、上班族等多元群体参与,扩大赛事的社会覆盖范围[8]。三是,形成覆盖全省的赛事网络,在参与球队与赛场规模层面,全省13个设区市均组建代表队参赛,各队人员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主场分布于各地原来使用率不高的体育中心(如南京奥体中心、徐州奥体中心等)。四是,商业支持广泛坚实,虽然是业余联赛,但由于准备充分,“苏超”的商业运营良好、财务状况健康。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引入多个赞助商,江苏银行作为最初的总冠名商,通过“以票促储”的创新模式实现品牌曝光与业务增长的双重收益[9]。由于赛事成功,一个月内,伊利、京东、小米、喜力等知名企业纷纷跟进,赞助商从最初的6家迅速增至27家,一个官方赞助席位价格飙至300万元,使“苏超”商业价值进一步提升。五是,门票价格亲民,“苏超”5~10元的门票价格(部分城市1元或免票),远低于中超联赛的百元级定价,大大降低了观赛门槛,刺激了强烈的市场需求,“苏超”的上座率也屡屡刷新,第四轮场均观众25 802人,6月29日第五轮昆山奥体中心现场以43 617人刷新记录,7月5日南京奥体中心的南京队VS苏州队的比赛现场观众更高达60 396人,创造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上座新纪录。六是,构建了“1+N”全媒体传播体系,“苏超”的传播开创了传统广电媒体与民间体育融合的新路径,通过“广电主导、技术赋能、内容创新和多方协同”构建的传播新模式,将地方性赛事转化为全民参与共创共享的文化事件,以江苏体育休闲频道为核心播出平台,联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碎片化传播,在各社交平台开展话题互动,利用“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常州变吊州”“楚汉相争”“散装江苏”等历史文化“热梗”广泛传播,与省内13个地市融媒体中心形成传播合力。央视频也迅速增设“苏超”专属板块参与全量直播,网友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自发传播赛事内容,进一步放大其影响力,由此实现“苏超”从传统赛事的单向传播到多维互动的跃迁。数据显示,目前“苏超”内容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50亿次,其中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8亿,创下省级业余体育赛事传播新纪录,其风头直追中超联赛。

  • 综上,“苏超”赛事带动效应显著:在体育普及层面,推动足球运动下沉至群众日常生活;在文化传播层面,成为展示江苏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层面,联动文旅、餐饮、住宿等行业,形成“赛事+消费”的经济增量,已成为江苏体育的标志性名片,并成为可供其他地区城市赛事借鉴观摩的典型案例。

  • 表1 2025年“苏超”联赛概况

  • 注:表格内容来源于各媒体公开数据,作者自制,数据查询截至2025年7月6日。

  • 2 “苏超”联赛的内在机理

  • “苏超”的迅速崛起与持续火爆,并非单一因素驱动的偶然现象,而是数字时代背景下区域竞争、流量经济与城市足球三者深度互构、协同共生的必然结果。其中区域竞争并非狭义的地区资源争夺,而是江苏13市依托文化异质、经济均势形成的“发展诉求竞技化”表达,“苏超”正是承载这种诉求的典型性体育载体(通过城市间比赛制造内容张力并整合跨域资源);流量经济是数字时代“注意力—价值”转化的经济形态,“苏超”以短视频传播、“热梗”运营等方式,将赛事场景解构为流量入口,推动商业价值与社会影响的跨域扩散;城市足球与城市的发展和竞争息息相关,其内涵在于以足球运动为纽带,实现与城市文化、社区生活、市民认同的深度耦合。笔者以上述三个维度构建了“苏超”“区域竞争—流量经济—城市足球”三维协同模型。该模型以“苏超”赛事为核心交汇点与价值实现载体,阐释其区域竞争、流量经济与城市足球的三维关系。这三个因素影响了“苏超”的产生和发展,而三者的互动支撑成为“苏超”的底层逻辑(图1)。

  • 图1 “苏超”联赛运行机理

  • 2.1 “苏超”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区域竞争催生“苏超”

  • 在“苏超”中,城市区域竞争呈现“经济均势下的文化张力博弈”特征:从经济维度看,2024年江苏13市都相对富裕且差距不大,人均GDP突破12万元,苏州、南京、无锡GDP增速差不足1个百分点,形成“均势竞合”格局[10];从文化维度看,吴文化、楚汉文化、江淮文化等地域符号天然区隔,“散装江苏”的民间叙事背后,是各市对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信和坚守(如徐州强调“两汉文化发源地”、苏州标榜“吴地核心”)。这种竞争在“苏超”中具象化为两类形态:文化层面的“符号对抗”(如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争霸”、扬州与镇江的“早茶互怼”[10]),社会经济层面的“治理比拼”(如各市在场地服务、票价设计、交通接驳、球迷服务上的创新竞争),都演变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需求的公共服务竞争。

  • 区域竞争如何催生“苏超”?源于经济和文化需求的精准适配,经济均势使传统指标难以彰显城市差异,新兴的“苏超”正好成为展示治理精细化与产业融合度的新载体,通过赛事运营特别是服务球迷以求口碑来实现“软实力”比拼;文化分野需要情感共鸣场景,足球的广泛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恰好承接了这种张力,各城市均认识到高上座率和高满意度的球迷群体,既释放了各市文化表达诉求,又通过“以对抗求认同”避免了传统区域竞争往往导致的零和博弈陷阱。

  • 区域竞争催生“苏超”的路径体现为三重协同:①文化上,将地域争端转化为“地域剧本杀”式叙事(如苏州与无锡的“太湖控制权之争”),使赛事成为文化认同的聚合器;②经济上,以赛事服务比拼治理精细化(如宿迁“滚动发班”公交、连云港“零换乘”直通车),让“苏超”成为展示城市软实力的竞技场;③政策上,省级层面将赛事纳入“文旅体融合”工程[11],通过财政补贴(省外观众超40%者奖励上浮20%)推动跨市协同(如扬州对镇江球迷半价景区票、淮安开通跨城球迷专列),最终使传统足球竞赛容易导致的零和博弈升级为城市之间、球迷之间、球迷和球员之间、比赛和赞助商之间的价值共创,推动“苏超”从简单的地方业余赛事跃升为城市区域竞争的文化现象和展示软硬实力的重要平台。

  • 2.1.2 流量经济重塑“苏超”

  • 流量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资源的集聚与转化,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内容传播吸引公众关注,进而将关注度转化为实际消费与产业价值[12]。“苏超”的火爆,正是通过对流量经济的深度适配,实现了从区域性赛事到现象级IP的蜕变。

  • 流量经济之所以能重塑“苏超”,一方面是因为“苏超”的草根性与地域文化特质(如无锡水蜜桃、常州恐龙IP)为流量传播提供了真实可感的内容基底,契合数字时代用户对“在地性”“情感共鸣”的需求[13];另一方面,“苏超”作为区域性赛事,亟需突破地域边界,而流量经济的跨域传播能力(如短视频平台的精准对象投放)恰好为其提供了破圈路径,解决了传统业余赛事影响力局限于本地的痛点。

  • 流量经济的重塑路径表现为三层递进:①注意力聚合:通过抖音、微博等平台构建传播矩阵,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话题素材(如“守卫笔画”系列视频播放量达7 500万次),形成“官方引导+用户共创”的流量生态,相关话题总播放量突破170亿次;②消费转化:以“花10元钱看球,省200元门票”等策略将流量导向文旅场景,带动端午假期常州单日接待扬州游客6万人次,南京30家景区、80家餐饮店、70家酒店推出凭票根享优惠活动[14];③产业辐射:激活餐饮(常州球迷夜市单晚营业额80万元)、交通(球迷专列带动高铁预售量增长220%)、商业赞助(单赛季金额增长680%)等产业链条。这些都得益于流量经济对“苏超”的推动[15]

  • 2.1.3 城市足球赋能“苏超”

  • 城市足球一般指以城市为单位组织和开展的城市内和城市间的足球活动或赛事,城市多以足球运动实现与城市文化、社区生活、市民认同的深度耦合。以往囿于理论和实践的缺乏,其更多体现为职业足球赛事。但真正的城市足球其实多为业余赛事,如英格兰足球赛事体系目前共有24级联赛,其中只有1~4级为职业赛事,剩余的20级多是区域性的业余联赛,更多体现了群众参与的普惠性与地域嵌入性。“苏超”这种城市业余足球赛,并非单纯的竞技活动,更多体现出扎根市民日常、承载地方记忆的“社会黏合剂”作用。目前“苏超”的火爆体现了参与者发自内心的城市荣誉感所彰显的“全民狂欢”特性。

  • 城市足球之所以可以赋能“苏超”,源于其为赛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群众根基与文化锚点:江苏深厚的城市足球积淀(如南京、苏州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校园与社区赛事体系成熟)培育了庞大的潜在受众;而足球与社区治理的联动(如宿迁“男子汉杯”同步开展邻里互助活动),使赛事天然具备“生活化参与”的基因,解决了传统业余足球赛事与群众割裂,甚至游离于群众之外的痛点。这种根植性让“苏超”从诞生之初就获得了城市大众的广泛认同。

  • 城市足球赋能“苏超”的路径有三种:①基础积淀的转化。南京“四级校园联赛”(年参与20万人次[16])、苏州364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培育的群众基础[17],为“苏超”提供了初始受众。2024年11月南京与苏州的“足球重点城市对抗赛”就吸引了多达3.2万名观众,衍生内容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成为此后“苏超”火爆的雏形。②城市社区场景的高度嵌入。南京建邺区、常州天宁区的“微赛事”将足球融入日常生活[18],宿迁“男子汉杯”通过观赛联动社区议事,构建起足球与城市社区的连接纽带[19]。③城市文化认同的强化。“一城一队”设计让球队视觉符号(常州龙城符号、徐州楚汉元素)与城市精神绑定,草根球员(亲朋邻里)的参与增强代入感,使“苏超”从竞技赛事升华为市民情感共鸣的载体[20]。这种共鸣正延伸至城市社区的下一代:赛事官方账号发布的足球科普文章、赛场内外的热烈氛围,让城市社区儿童在耳濡目染中接触足球、萌发兴趣,家长带孩子观赛时的集体欢呼、球员与小球迷的互动,在孩子们幼小心灵中埋下“足球种子”——这种代际传递的热情,使城市足球超越当下,成为基层足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

  • 2.2 “苏超”发展的底层逻辑

  • 2.2.1 区域竞争与流量经济的协同

  • 区域竞争与流量经济的协同,是指区域间基于文化异质性与发展诉求形成的竞争关系,与数字时代注意力资源的集聚、转化规律发生有机耦合的动态过程。“苏超”的这种协同具体表现为:江苏13市的地域文化差异与发展诉求转化为赛事传播的原生内容,而流量经济通过社交媒体的算法分发与全民参与,将这种文化张力转化为跨地域关注度,并落地为文旅消费、商业价值等现实收益,最终使传统业余足球比赛从零和博弈升级为共生增值的生态。

  • 这种协同的形成,本质上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局限的突破。以往我国传统业余体育赛事困于“单一竞技维度”,对社会文化价值挖掘不足,难以适配数字时代受众对多元化内容的需求;更多依赖资源比拼与硬件投入,易陷入同质化陷阱并产生“金元足球泡沫”。“苏超”通过将区域竞争的文化差异转化为传播素材,借助流量经济的跨域传播能力突破地域边界(抖音“苏超城市德比”话题播放量破30亿次),有效弥补了上述两种局限,达到了协同发展的效果。协同的内涵在于需求互补:区域竞争需要流量经济将本地化的文化争端转化为全国性的注意力(如常州恐龙IP通过短视频破圈),避免文化影响力局限于本地;流量经济则需要区域竞争提供真实可感的内容基底(如“早茶德比”的生活场景),避免陷入数据泡沫。这种互补性,使协同成为“苏超”各参赛城市突破自身发展界限的更优选择。

  • 区域竞争与流量经济的协同路径体现为三层闭环。①文化符号生产。将城市特质植入视觉体系(南京明城墙队徽、扬州五亭桥队徽)与对抗性叙事(“南哥”称号争夺),为流量提供原生素材。②激发全民参与。通过“去职业化”规则(65%的参赛者为普通从业者)让赛事成为展现普通人日常风采的平台[21],推动内容生产从官方输出转向用户共创(如常州“笔画保卫战”带动15万游客[22])。③价值场景转化。以“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等组合推动流量落地,端午假期6个主场城市异地文旅消费增长12.94%[21],赞助商从赛事初期的6家本土企业扩展至如今20余家全国乃至世界品牌,单赛季赞助费突破300万元,金陵体育等关联企业股价受流量带动上涨[23]。这种转化使区域竞争的文化符号最终落地为经济收益,并最终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 2.2.2 流量经济与城市足球的共生

  • 流量经济与城市足球的共生,是指城市足球的草根属性与地域文化特质为流量经济提供可持续的内容基底,而流量经济的注意力聚合与价值转化能力反哺城市足球的商业生态升级。“苏超”的这种共生具体表现为:城市足球通过普通从业者参与、地域文化符号植入,构建起真实可感的内容生态;流量经济则借助社交媒体传播、商业资本导入,将内容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最终反哺赛事运营与基层足球培养。

  • 这种共生关系源于双方对传统发展局限的突破。传统业余赛事长期面临资金依赖、造血不足的困境,商业开发局限于冠名、场地广告等简单业务,难以实现本地的深耕,更遑论地域圈层的突破;而流量经济若脱离实体内容,则易陷入数据泡沫,缺乏受众可持续的情感共鸣。“苏超”通过将城市足球的草根叙事转化为流量素材,同时用流量变现收益反哺赛事,恰好弥补了两者的短板,达到了共生的效果。共生的核心逻辑在于需求互补:城市足球需要流量经济打破小众化边界——通过短视频传播让社区赛事走向全国(各官媒争相报道),借助商业合作获得自主造血能力;流量经济则需要城市足球提供真实性锚点——相比刻意设计的营销内容,普通人的足球生活更能激发情感共鸣,避免流量空心化。这种“内容需要传播、传播需要内容”的互补关系,构成了共生的内在动力。

  • 流量经济与城市足球的共生路径体现为三层联动。①内容生态构建。以65%普通从业者的“双线生活”(如教师球员、高中生球员)为叙事核心,结合吴文化、运河文化等地域符号,为流量提供原生素材(抖音地域梗播放超13亿次)。②价值场景转化。通过5~20元低票价降低参与门槛,联动“观赛+文旅”(连云港“观赛+海滨度假”套餐)、“流量+金融”(江苏银行“苏超”专区)实现消费落地[24]。③商业网络共生。推动赞助商从广告投放升级为深度合作(如京东开设“苏超”好物专区、淘宝闪购与常州队联动),形成“群众参与—流量增长—商业反哺—参与扩容”的螺旋上升格局,验证了流量经济与城市足球的共生价值。

  • 2.2.3 区域竞争与城市足球的耦合

  • 区域竞争与城市足球的耦合,是指区域间基于发展诉求的动态博弈与城市足球生态的相互促进,通过政策协同、资源整合与文化共生,构建“竞争驱动足球发展—足球反哺区域价值”的互动系统。“苏超”的这种耦合体现为三重交织:制度层面,区域竞争的政策工具(如“体育强省”战略)为城市足球提供发展框架(包括城市“四位一体”青训机制的构建等);资源层面,城市间的要素争夺(资本、关注度)转化为对足球设施与赛事运营的投入;文化层面,地域文化差异的竞争张力通过足球符号(队徽、赛事叙事)转化为区域认同纽带。

  • 这种耦合关系源于区域竞争与城市足球对突破自身旧有发展模式和局限的共同需求。传统区域竞争困于硬实力同质化,GDP、产业规模等传统经济社会指标越来越难以彰显城市特质,亟需新的载体来展现不同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治理效能等软实力,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可有效助力城市影响力提升;而城市业余足球长期受限于资本匮乏、运营水平低下、社会影响力不足等痼疾,也急需借助城市区域竞争的政策支撑与资源聚合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苏超”作为省级统筹的赛事正是这两种需求碰撞的产物——13市联合办赛打破地市间的壁垒,将分散的足球资源整合为系统生态,同时通过赛事展现城市特色,使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实践。耦合的深层逻辑在于功能互补:区域竞争为城市足球注入发展动能,通过政策倾斜(如江苏省将足球纳入“文旅体融合”工程)、资源集聚(如江苏银行推出足球主题金融产品)破解其资金与规模瓶颈;城市足球则为区域竞争提供价值载体,以群众参与(如社区联赛培育的本土球迷)、文化传播(如“一城一队”的叙事)增强城市认同感与外部影响力,避免竞争陷入传统竞争只能赢不能输的困境。

  • 区域竞争与城市足球的耦合路径表现为三维联动:政策层面,通过省级战略(《体育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25])与市级配套(如无锡、常州的足球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将区域竞争的制度资源转化为足球发展动能;文化层面,将地域差异转化为符号体系(如无锡“玉飞凤”队徽)与“戏谑化对抗”叙事(如“水蜜桃”VS“盐水鸭”),使竞争张力转化为全民共鸣[26];协同层面,以“场上对抗、场下合作”模式构建价值网络(如南京至淮安的球迷专列、常州对扬州游客的景区减免),实现城市区域间竞技差异与资源互补的平衡。最终通过耦合效应推动“苏超”从体育赛事升级为城市区域发展的柔性动力引擎。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现阶段,“苏超”的成功是区域竞争、流量经济与城市足球三个要素深度整合的产物,具体体现为设计理念引导和底层逻辑支撑的双重结构,揭示了“苏超”成功的关键机制:以区域竞争驱动内容创新,以流量经济放大价值影响,以城市足球巩固群众基础,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

  • 在设计理念上,区域竞争为赛事提供了制度创新动力,其政策协同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垒,将城市差异化资源转化为赛事特色;借助流量经济推动地方文化符号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了赛事的全国性影响力;城市足球则以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基础,使赛事深度融入市民生活,形成可持续的社会支持。三者共同推动“苏超”从区域性联赛升级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经济现象和文化IP。

  • 在底层逻辑上,区域竞争、流量经济与城市足球形成了“协同、共生、耦合”的动态关系。区域竞争与流量经济协同,通过文化差异的呈现与注意力转化,使赛事影响力超越传统体育的范畴;流量经济与城市足球共生,依托草根叙事与地域符号,构建了流量传播的情感联结;区域竞争与城市足球耦合,通过政策资源与文化认同的结合,跳出零和博弈的竞争困境,实现了制度、资源、文化等多层面的相互促进。

  • 3.2 建议

  • 第一,强化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拟举办城市联赛的各地区应建立健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参照“苏超”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模式,在制定统一赛事标准的同时,预留城市特色表达空间(如地域文化符号植入),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资源互补与利益共享,借鉴“球迷专列+景区联动”经验,设计跨城消费闭环(如赛事门票与异地文旅权益绑定),实现从零和博弈到共生增值的转型,让赛事成为激活跨区域消费的纽带。

  • 第二,深化流量转化与信息披露,提升赛事传播效能与治理透明度。当然“苏超”的传播也存在一些短板,包括各球队暂未设立新媒体官方账号,对球队成员信息、球员故事等个性化内容的挖掘与呈现不足;同时,缺乏专门的赛事媒体网站,相关信息披露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及时性有待提升。未来应以贴近群众的城市足球草根叙事为核心内容(如社区赛事、球员日常),依托短视频平台精准分发;重点补齐信息披露与叙事短板,推动各球队建立官方自媒体矩阵,系统发布球员信息、人物访谈等内容,同时逐步建立强制性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机制,包括公开球队和球员基本信息、赛程赛制、球员故事、青训动态等信息,并确保内容真实及时。主管部门需出台披露指引,既增强粉丝黏性与社会监督,也为“苏超”各潜在投资者提供更科学完善的决策依据,有助于进一步释放赛事品牌价值[27]

  • 第三,培育群众基础与赛事生态,筑牢赛事可持续发展根基。推进足球设施社区化覆盖,扩展“15分钟球场圈”并配套低门槛参与机制(如免费开放时段、公益培训),降低群众参与成本;将赛事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使足球成为基层社交与治理的柔性载体,同时依托赛事的热烈氛围培育下一代兴趣,通过代际传递夯实足球良性生态的长期根基。

  • 总之,“苏超”的成功并非偶然,目前已具备了“以新媒体为抓手、以城市区域竞争为基础、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的城市足球发展新雏形。未来“苏超”的长久生命力不可能仅依赖短期流量爆发,更在于能否通过区域协同释放差异化价值、借助新媒体扩大社会影响、依托群众参与构筑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也为中国足球“无序资源投入带动规模扩张”的旧模式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新思路。

  • 参考文献

    • [1] 新华日报.数据起底“精明苏超”,你以为江苏人踢球就这么简单?[EB/OL].(2025-06-02)[2025-07-08].https://mp.weixin.qq.com/s/OFFJEq1hLVKBmyGaLKu7Pg.

    • [2] 陈昆仑,唐婉珍,李军,等.中国顶级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时空分布(1994—2013):动力和机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2):99.

    • [3] 梁伟.地方政府配置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城市资源”的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7):11.

    • [4] 郝文鑫,尤佳,郭振,等.新时代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经验、问题与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4):483.

    • [5] 冯晓露,白莉莉,仇军.广州足球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0(7):92.

    • [6] 吴毅.对广东省城市居民足球健身娱乐消费行为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25.

    • [7]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做好“体总杯”三大球城市联赛预报名工作的通知[EB/OL].(2022-01-07)[2025-07-08].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3908900/content.html.

    • [8] 新华网.新华网财经观察|“苏超”,火的不只是足球[EB/OL].(2025-06-13)[2025-06-16].http://www.xinhuanet.com/20250613/ef7e25a7dd284f60b4fbf1479e0be205/c.html.

    • [9] 证券之星.“苏超”爆火出圈背后,江苏银行以金融创新撬动体育产业新范式[EB/OL].(2025-06-09)[2025-07-05].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850649324/6e4eaaec02001vzde?recommend=cj1&t=1752462185570.

    • [10]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13市GDP“放榜”,这些新变化值得关注[EB/OL].(2025-02-13)[2025-07-06].https://www.jiangsu.gov.cn/art/2025/2/13/art_91625_11491125.html.

    • [11] 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江苏发布若干举措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EB/OL].(2025-01-01)[2025-07-06].https://www.gov.cn/lianbo/difang/202501/content_6995744.htm.

    • [12] 胡晓鹏,闫金.数字时代有效流量转化与流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操纵注意力行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5(4):42.

    • [13] 叶超,杨馥端,严明晖.流量与地方的耦合关系探究[J].地理科学,2025,45(1):82.

    • [14] 左希.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金融借力“苏超”支持“苏大强”发展更强[N].金融时报,2025-06-19(5).

    • [15] 徐睿翔,胡兰兰,陈珺璐.赛场之外,“苏超”还给江苏各地带来了什么?[EB/OL].(2025-06-13)[2025-07-06].http://js.people.com.cn/gb/n2/2025/0613/c360301-41258162.html.

    • [16] 袁永红,施向辉.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南京打出“组合拳”[EB/OL].(2024-10-28)[2025-07-06].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K5HQFB053469KC.html.

    • [17] 苏州市教育局.苏州校园足球创新体教融合范式,打造全国标杆[EB/OL].(2025-06-23)[2025-07-05].https://jyj.suzhou.gov.cn/szjyj/jyyw/202506/fa65a2294e144387a4044383601d3949.shtml.

    • [18] 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建邺与足球,不只是“苏超”[EB/OL].(2025-06-23)[2025-07-07].https://www.njjy.gov.cn/jyyw/202506/t20250623_5591793.html.

    • [19] 张婧涵,陈勇.比“苏超”更草根!苏北县城“男子汉杯”足球赛已连办35届[EB/OL].(2025-06-13)[2025-07-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4795963344250988&wfr=spider&for=pc.

    • [20] 陈月飞.让城市足球成为“家门口的欢乐”[N].新华日报,2025-06-02(1).

    • [21] 王辉.“苏超”火爆出圈激活消费新生态[N].中国体育报,2025-06-17(1).

    • [22] 唐娟.“苏超”常州队主场战南京队引爆“票根经济” 撬动全城消费狂欢[EB/OL].(2025-06-18)[2025-07-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5259925671256172&wfr=spider&for=pc.

    • [23] 臧晓松,陈澄.球场流量变经济增量苏超“火”到资本市场[N].证券时报,2025-06-19(A8).

    • [24] 李婧滢.江苏银行与“苏超”联姻:一场金融与体育的双赢实验[EB/OL].(2025-06-13)[2025-07-06].https://finance.sina.com.cn/cj/2025-06-13/doc-inezxtpe6352732.shtml.

    • [25] 江苏省体育局.省体育局关于印发《体育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苏体办〔2023〕57号[A],2023-09-01.

    • [26] 马思为.赛场之外,“苏超”给徐州带来了什么?[N].徐州日报,2025-06-20(1).

    • [27] 李逸,郑志强.英超职业足球联赛信息披露治理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23,27(6):1.

  • 参考文献

    • [1] 新华日报.数据起底“精明苏超”,你以为江苏人踢球就这么简单?[EB/OL].(2025-06-02)[2025-07-08].https://mp.weixin.qq.com/s/OFFJEq1hLVKBmyGaLKu7Pg.

    • [2] 陈昆仑,唐婉珍,李军,等.中国顶级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时空分布(1994—2013):动力和机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2):99.

    • [3] 梁伟.地方政府配置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城市资源”的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7):11.

    • [4] 郝文鑫,尤佳,郭振,等.新时代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经验、问题与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4):483.

    • [5] 冯晓露,白莉莉,仇军.广州足球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0(7):92.

    • [6] 吴毅.对广东省城市居民足球健身娱乐消费行为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25.

    • [7]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做好“体总杯”三大球城市联赛预报名工作的通知[EB/OL].(2022-01-07)[2025-07-08].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3908900/content.html.

    • [8] 新华网.新华网财经观察|“苏超”,火的不只是足球[EB/OL].(2025-06-13)[2025-06-16].http://www.xinhuanet.com/20250613/ef7e25a7dd284f60b4fbf1479e0be205/c.html.

    • [9] 证券之星.“苏超”爆火出圈背后,江苏银行以金融创新撬动体育产业新范式[EB/OL].(2025-06-09)[2025-07-05].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850649324/6e4eaaec02001vzde?recommend=cj1&t=1752462185570.

    • [10]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13市GDP“放榜”,这些新变化值得关注[EB/OL].(2025-02-13)[2025-07-06].https://www.jiangsu.gov.cn/art/2025/2/13/art_91625_11491125.html.

    • [11] 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江苏发布若干举措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EB/OL].(2025-01-01)[2025-07-06].https://www.gov.cn/lianbo/difang/202501/content_6995744.htm.

    • [12] 胡晓鹏,闫金.数字时代有效流量转化与流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操纵注意力行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5(4):42.

    • [13] 叶超,杨馥端,严明晖.流量与地方的耦合关系探究[J].地理科学,2025,45(1):82.

    • [14] 左希.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金融借力“苏超”支持“苏大强”发展更强[N].金融时报,2025-06-19(5).

    • [15] 徐睿翔,胡兰兰,陈珺璐.赛场之外,“苏超”还给江苏各地带来了什么?[EB/OL].(2025-06-13)[2025-07-06].http://js.people.com.cn/gb/n2/2025/0613/c360301-41258162.html.

    • [16] 袁永红,施向辉.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南京打出“组合拳”[EB/OL].(2024-10-28)[2025-07-06].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K5HQFB053469KC.html.

    • [17] 苏州市教育局.苏州校园足球创新体教融合范式,打造全国标杆[EB/OL].(2025-06-23)[2025-07-05].https://jyj.suzhou.gov.cn/szjyj/jyyw/202506/fa65a2294e144387a4044383601d3949.shtml.

    • [18] 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建邺与足球,不只是“苏超”[EB/OL].(2025-06-23)[2025-07-07].https://www.njjy.gov.cn/jyyw/202506/t20250623_5591793.html.

    • [19] 张婧涵,陈勇.比“苏超”更草根!苏北县城“男子汉杯”足球赛已连办35届[EB/OL].(2025-06-13)[2025-07-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4795963344250988&wfr=spider&for=pc.

    • [20] 陈月飞.让城市足球成为“家门口的欢乐”[N].新华日报,2025-06-02(1).

    • [21] 王辉.“苏超”火爆出圈激活消费新生态[N].中国体育报,2025-06-17(1).

    • [22] 唐娟.“苏超”常州队主场战南京队引爆“票根经济” 撬动全城消费狂欢[EB/OL].(2025-06-18)[2025-07-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5259925671256172&wfr=spider&for=pc.

    • [23] 臧晓松,陈澄.球场流量变经济增量苏超“火”到资本市场[N].证券时报,2025-06-19(A8).

    • [24] 李婧滢.江苏银行与“苏超”联姻:一场金融与体育的双赢实验[EB/OL].(2025-06-13)[2025-07-06].https://finance.sina.com.cn/cj/2025-06-13/doc-inezxtpe6352732.shtml.

    • [25] 江苏省体育局.省体育局关于印发《体育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苏体办〔2023〕57号[A],2023-09-01.

    • [26] 马思为.赛场之外,“苏超”给徐州带来了什么?[N].徐州日报,2025-06-20(1).

    • [27] 李逸,郑志强.英超职业足球联赛信息披露治理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23,27(6):1.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