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保持整体性思维,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协同联动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以育人为本、政府统筹、协同共育和问题导向为工作原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整合社会资源的桥梁纽带,是促进体育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对教育质量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各地正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部分地区已初显成效。然而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理念认知、目标设定,还是政策支撑、实践操作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1-2],对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造成阻碍。鉴于此,本文分析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时代机遇和现实问题,探索联动路径,助力青少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
1 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时代机遇
-
家校社协同育人旨在追求多方主体相互作用与配合所产生的整体效能大于各主体独立作用的总和效能,成为加速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高效模式。当前,国家教育目标、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体育政策、个人成长需要为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创造了难得机遇,加速了该模式的发展。
-
1.1 国家教育目标的战略指引
-
我国将教育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五育”目标与“三全育人”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首先,育人目标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体育的定位从“手段”变为“目的”,从“一科”转为“一育”,意味着体育学科要立足“大体育观”[3],打破自身单打独斗的局面,打造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势在必行。其次,育人形式契合。“三全育人”体现了国家对育人载体和育人资源的整合及育人格局和育人标准的重建,对实现“五育”目标具有战略意义。学校体育要借此形式实现教师、家长、社会人员等育人主体的全员育人,课内、课外、假期等育人时间的全程育人,学校、家庭、社会等育人场域的全方位育人,构建起学校体育“三全育人”工作大格局。因此,应“五育”目标与“三全育人”的要求,学校体育必须加快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战略整合与改革创新,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1.2 社会急剧变化的迫切需求
-
新冠疫情使得社会生产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也促使人们愈发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这为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健康普惠、整合体育资源等方面发挥优势提供了重要契机。一方面,流感、新冠等病毒带来的疾病负担,加上我国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视率偏高的严峻问题[4],给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造成了巨大压力,社会整体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威胁。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带动家庭、学校、社会所涵盖的数量众多的主体参与体育运动,通过提高人体免疫力和人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实现健康普惠[5]。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引发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极大改变,特别是以聚集性强、流动性大为特点的教育行业更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深刻意识到仅依靠学校教育资源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成为必然趋势。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积极发挥家庭和社会等主体的优势和作用,如通过调动家长的监督引领积极性、加大社会的场地设施资源投入等,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需求,因而成为关键改革举措[6]。
-
1.3 学校系列政策的接续支撑
-
理论与实践同向同行,既要明确实践推进下的理论创新,也要实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赋能学生体质健康和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等方面,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提出要求。如,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2022年《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均指出健全家校社沟通机制,营造共同支持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1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疫情形势下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也要求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环境。高规格政策文件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因此,学校体育要积极回应政策要求,尽快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
1.4 个人成长方向的日益明晰
-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中蕴含着解决应试问题,促进学生由“迫学”转向“乐学”以实现终身学习的要求。应该说“双减”政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目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首先,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习惯并非产生于标准化、大众化的拟定情景中,也不是强学生所学,更不会只关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短暂提升;相反,终身体育是有意凝练个性化与兴趣化发展方向,使学生拥有兴趣使然的体育项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但仅靠学校体育单一主体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将有效弥补学校体育不足,增加学生课外体育时间、提供课外体育指导、丰富体育资源等,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7]。其次,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终身体育是一种强调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其核心在于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使运动成为伴随一生的健康习惯和生命组成部分[8]。而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学生阶段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校体育亟需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在学生阶段做好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可为学生走出校园、回归家庭、进入社会打好体育基础。因此,家校社各育人主体要积极协同联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发挥体育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
2 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
2.1 理念认识存在偏差
-
思想融合是实践融合的前提,也是引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与升级的变局之路。然而,三方主体缺少共同的利益认知,表现为家庭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与升学成才,学校重视学生考试成绩与升学率,社会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导致各主体思想融合存在困难。第一,家校社以体育人意识薄弱。首先,多数家长依然存在“重文轻体”思想,较少关注体育健康教育、协同学校体育教学及参加体育实践活动。研究表明,70%的家长没有与孩子共同参与过体育活动,74%的家长对孩子放学后出门持不支持态度[9]。其次,学校体育在教育系统的地位始终不高,尽管体育在中、高考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体育课课时也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其与语数英等学科相比依然是边缘学科[10]。最后,体育培训机构出于营利性目标,不能无偿提供师资队伍、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育人资源。而作为社会体育重要抓手的社区体育,目标职责模糊、有效监管缺失等也制约着其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效果。第二,家校社协同应试问题突出。“双减”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是为了打破应试教育,将充足的运动、睡眠和强健的体魄归还学生[11]。然而,当前家校社各方主体应试思想偏离学校体育提升学生健康水平、传授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育人初衷,如不加以制约,可能会走上学科类教育的老路。在“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下,体育中、高考异化为抢分大战,家校社三方主体均存在明显的“唯分数论”思想。一方面表现为校内课程应试化。即便是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和实施的背景下,部分学校仍然在体育课、大课间或是课后体育服务中围绕中考体育项目、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安排相关课程,形成“以考定教、以考定练”的应试思想。另一方面,表现为家长思想功利化与校外培训资本化的对接。许多家长为了不占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希望通过校外培训以考前突击的方式提升中考体育成绩;许多培训机构也紧抓此赚钱良机,无论自身资质好坏、质量高低,纷纷开设体育中考培训课程。这无疑为学生带来课业与体能的双重压力,为学生身心健康埋下巨大隐患,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
-
2.2 目标设置难以统一
-
体育发展目标是制定体育政策的战略指引,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当前,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育人目标仍呈现工具性特征,难以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第一,家庭教育目标功利化。部分家长仍将“读名校、上重点”作为学生成长的唯一目标,学科培训仍然作为学生课余首选,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特征。《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指出,66.5%的儿童在上学日报了“学科辅导”类课外班[12]。《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也指出部分地区的校外培训依旧存在违规行为[13],学科知识提前学、占用节假日培训、以非学科类之名行学科培训之实等问题频发。第二,学校发展目标短视化。学校仍将升学率、重点率、清北率等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以及教师业绩考核和奖励的重要指标,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被严重挤压,体育育人功效难以发挥。2023年全国两会中有代表指出,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有部分学校挂出本校考入清北等985学校人数的大红标语,并表示此类宣传会对大多数学生产生不良导向,最终导致教育偏离育人初衷。第三,社会体育目标复杂化。相较于党建、卫生、医疗等目标,社区体育发展目标模糊、发展空间不足。主要是因为社区体育发展权责划分尚未明确,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均不愿意承担场地规划与运营、社团建设与管理、竞赛组织与编排等工作。同时,部分体育培训机构将资本化运营作为主要目标,如果这种理念不转变,体育培训业将重蹈学科培训覆辙。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2月15日全国共检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其中恶意涨价的有52个[14]。
-
2.3 政策体系有待严密
-
体育政策是我国管理体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当前存在家庭体育政策缺位、学校体育政策落实不力、社会体育政策模糊等问题,制约了育人主体合力的形成。第一,家庭体育政策缺位。家庭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体育政策中家庭体育内容的欠缺是造成其工作推进迟滞的原因之一。《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中,均未体现对家庭体育的要求,忽视了家庭作为社区和个人的纽带作用。第二,学校体育政策落实不力。《意见》颁布后,各地都及时出台了本地的实施方案,但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应该说,从“中央7号文件”到《意见》的颁布,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已从“观点”上升到“原则”,但各地在对《意见》的落实文件中,没有就此提出具体和严格的要求。如北京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重点任务加以说明,但缺乏具体操作细则;甚至有些地方的落实文件只是一语带过。学校体育政策还存在监督评价方面的不足。实践中,家校社协同育人评价主体不明、评价方法不当及评价标准缺失,导致难以发现实际问题,也不利于政策优化,且自上而下的监管方式效果也不理想。第三,社会体育政策模糊。虽然《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明确了社会力量进校园的服务内容、师资建设、场地供给等,但针对引进费用未作进一步要求,缺乏严格、统一标准,导致各地在对财政补贴、服务收费的具体执行中容易产生分歧。且各地的全民健身计划评估方案中,鲜有将社区体育赛事活动纳入基层活动统计范围和绩效考评内容,导致部分官员办赛积极性低下,社区体育赛事难以凝聚家庭、学校力量。
-
2.4 育人功能发挥不足
-
“双减”政策为体育的课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家庭、学校、社会等主体均将课外体育作业作为协同育人的有力抓手,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困境,难以形成联动机制。第一,家庭支撑功能缺失。由于学校与家庭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家长难以参与体育作业的设计和监督过程,其对体育作业的功能与价值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此外,部分家长缺乏相应的体育知识和素养,无法给予孩子科学化、个性化的指导,甚至可能出现敷衍了事和形式主义问题。《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82.5%的家长认为他们在家庭教育上面临困难[15]。体育家庭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二,学校主导作用不足。受应试影响,体育教师将中考体育项目作为学生体育作业的主要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同时,由于我国体育教师数量短缺、工作繁重、培训不足等原因,体育教师对体育作业设计的积极性较低、创新性不足,作业内容、形式单一,教育意义挖掘不充分。《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74.3%的教师认为“双减”政策实施后,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0%的教师表示自身在设计高质量作业方面存在不足[13]。另外,城市地区土地紧张,而边远地区资金短缺,学校场地的扩建、改建和器材配备工作落实困难,无法为学生完成课外体育作业提供条件[16]。研究表明,约39.2%的学校场地器材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在校生需求,甚至很多中小学没有标准田径场[17]。第三,社会辅助力量薄弱。我国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1.86名[18],而每万人拥有非营利体育社会组织仅0.3个[19],导致学生离校后无法得到专业的体育运动指导。另外,由于课外体育作业的价值功能与地位尚未被家长普遍认可,多数家长不会因此而为学生报名课外辅导,造成课外体育作业又回到无人看管、无人指导的状态。另一方面,借助“双减”政策,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呈井喷式增长,2021年新增体育运动培训企业约33万家[20]。但由于监管不足,多数机构将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应试项目提供给学生,甚至对课程体系、师资水平、教学效果等虚假包装,容易误导学生和家长。
-
3 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联动路径
-
3.1 凝聚价值理念共识
-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主体体育意识的提高及健康认知合力的形成,是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助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
-
第一,提高以体育人意识。首先,加强家校沟通,鼓励体育教师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家庭体育教育指导活动,并将其纳入体育教师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的评价指标。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益处,提供多种家庭体育锻炼方法,提升全民体育意识。其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校长这一学校体育第一责任人的体育意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相关要求重新规划体育在学校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将学校体育列为学校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再次,“双减”政策下,政府可通过资金补贴、政策优惠和政府购买等形式,鼓励公益性体育社会组织、社区及部分体育培训机构加大场地器材供给力度,与学校、家庭开展常态化的兴趣培养、文化传承、项目体验等体育实践活动,将与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通过提升三方主体的以体育人意识,营造良好体育氛围,为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厚植思想根基,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奠定坚实基础。
-
第二,形成体育认知合力。明确育人主体责任,形成一体联动、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是深化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破除“应试合力”、打破“唯分数、唯名校”等偏见思想的关键。首先,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摒弃“以考定教、以考定练”模式,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运动兴趣与技能水平,同时增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保障“每天综合体育时间不小于2小时”要求的落地。其次,借助“双减”政策,严格规范校外体育培训,积极倡导科学化训练,定期开展机构资质审查工作,针对培训内容、质量等进行星级管理和动态评价,通过设置相关评价指标以防止应试化,并建立奖惩机制对培训机构进行激励和约束。再次,家庭体育理念转变亟需政府、学校带动。政府牵头建立学区数字化平台,内置健身视频、体育挑战、运动计划和打卡等内容,鼓励家庭坚持运动打卡并分享经验,培养家庭体育习惯和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如清华附小每年评选体育成志榜样,寻找家校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
3.2 落实以体育人目标
-
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要坚守立德树人教育初心,深入贯彻全面发展目标,明确协同育人工作性质和方向,突出工作重点。第一,家长扮演体育伙伴角色。家长要重新审视和深刻理解家庭育人目标,从功利化目标转变为关注孩子全面发展,鼓励孩子体育锻炼。要主动了解孩子的运动兴趣,共同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督促其认真落实,让他们在运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尽可能多地参与亲子体育运动,如与孩子一起参加学校体育比赛和社区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与自主意识,为其更好适应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奠定基础。第二,学校注重以体育人功效。教育部门建立智能化健康评估体系,监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强度和效果,据此对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借助智能手环或健康监测器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而提供个性化建议和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和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鼓励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管理和决策,使其了解学校体育的育人理念和目标,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例如,清华附小早在2013年就联合教师与家长建立了三级委员会与家校十大公约,共同编制《家校手册》,实现家校育人同频共振。第三,社会落实体育先行目标。政府积极利用评价导向提升社区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主导建立社区智能化体育服务平台,社区通过该平台定期报备本社区体育参与人数、场地设施数量、体育活动举办情况等,定期评比,奖优罚劣。另外,以学区为单位建立社区体育共同体,通过体育资源共享,促进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为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营造良好氛围。政府对体育培训机构建立涵盖培训内容、师资力量、运营情况等内容的数据库,通过强化信息公开,提高各机构的透明度,保障家长、学校等多主体的知情权、问责权,以促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良性发展。
-
3.3 完善政府顶层设计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基于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相关政策,为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政策保障。第一,重视家庭体育政策衔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国家—地方—社区—家庭—个人的逻辑构建群众体育政策体系,将家庭体育开展目标、措施、评价、保障等纳入政策内容,并将其作为群众体育考核指标。政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智库,制定“家庭体育行动指南”等专门政策,融入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在《全民健身计划》等群众体育指导性文件中补充家庭体育相关内容,为家庭体育开展提供目标指引。第二,推动学校体育政策落地。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各级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上下级政策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以保证政策高效衔接。政府会同学校、家庭、专业机构、大众媒体等,构建跨层级、跨部门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监管评价体系,将政策落实情况纳入相关部门考核指标。发布政策执行年度情况报告及各单位落实评估报告,在督促政策落实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政策不足,推动政策完善。第三,健全社会体育政策标准。研究制定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政策,明确学校和培训机构各自的权责利,制定分层级的机构资质标准、教学管理要求、教练员选拔标准、引进费用标准等。将社区体育赛事纳入地方政府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考核内容。明确社区体育赛事考核部门、标准和流程。制定具体、细致、贴合实际的考核指标,如赛事规模、参与人数、赛事质量、安全系数等。另外,加强赛事宣传推广,提高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社区体育赛事发展实践中通过对经验、问题的总结梳理反馈,促进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
3.4 强化主体育人功能
-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要场域在校外,各育人主体应将课外体育作业作为实践抓手,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第一,发挥家庭支撑作用。学校可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体育作业制定过程,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参与方式和评估方法,主动了解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在完成作业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逐渐建立起家校之间的作业沟通与合作机制。鼓励学校和体育俱乐部开设家长课程,丰富家长的体育知识、提升其健康素养,为充分发挥家庭对学生体育活动的支撑作用奠定基础。第二,强化学校主导功能。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协作、整合资源。可招募高校体育教师、体校教练、退役运动员等担任中小学体育教师或学校体育教练员,以解决当前体育师资总量不足的问题。可采用“走校制”等灵活服务形式,实现体育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广泛共享,缩小城乡和校际体育教育差距,提升广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获得感。教育部门搭建在线体育作业共享平台,提供作业展示、评选和体育教师交流机会;定期邀请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作业设计、指导能力。第三,壮大社会辅助力量。政府主导建立高校与周边社区的合作机制,高校定向派遣体育专业或有相关背景的大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次数、扩大培训规模,尽快补充体育指导员缺口。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和资金补贴等方式,整合体育馆、健身中心、体校等资源,为学生课后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保障;对提供中小学生课后体育培训服务的企业加大监管力度,指导行业制定服务标准,以规范服务行为、保证服务质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培训质量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实施奖惩措施,以整顿行业秩序,提升体育培训质量。
-
4 结束语
-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要牢牢锚定国家教育目标,主动顺应社会变革要求,充分利用各项政策资源,积极助力学生全面成才,我们要正视当前在理念、目标、政策、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凝练理念共识、落实育人目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主体功能,为青少年学生实现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
参考文献
-
[1] 马德浩.从割裂走向融合:论我国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协同治理[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3):46.
-
[2] 李启迪,李朦,邵伟德.我国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价值阐析、问题检视与实践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135.
-
[3] 江娟,王华倬,刘昕.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与体教关系演变逻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7):104.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EB/OL].(2021-09-04)[2024-09-01].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363844.
-
[5] 舒宗礼,夏贵霞.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青少年家校合作体育共育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9):54.
-
[6] 张然,张楠.“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困境与优化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9):97.
-
[7] 于素梅.从一体化谈家、校、社联合的困境及突破[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7):13.
-
[8] 陈辉映.身体素养视域下我国终身体育理论构建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5):33.
-
[9] 徐伟,姚蕾,蔺新茂,等.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制约因素:来自基层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8):74.
-
[10] 张然,李庆波,刘卫军,等.体教融合视角下学校体育竞赛赋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3(10):93.
-
[11] 周凰,朱雄灏.“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挑战与实践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4):66.
-
[12] 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76-77.
-
[13] 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召开“双减”成效调查座谈会[EB/OL].(2022-03-03)[2024-09-17].http://www.esidea.bnu.edu.cn/xwdt/zkdt/127587.html.
-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坚决查处非学科类培训恶意涨价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EB/OL].(2022-02-25)[2024-09-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2/t20220225_602198.html.
-
[15]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权威发布[EB/OL].(2018-09-26)[2024-08-29].http://news.bnu.edu.cn/zx/ttgz/104333.htm.
-
[16] 常凤,李彦龙,鲁长芬.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内涵阐释、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5,39(1):82.
-
[17] 黄道名,杨群茹,张晓林.“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困境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3):103.
-
[18] 林剑.数说全民健身[N].中国体育报,2021-07-01(3).
-
[19] 黄旌沛,刘芯.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典型案例分析[R/OL].(2023-12-19)[2024-09-10].https://www.pbcsf.tsinghua.edu.cn/info/1512/8401.htm.
-
[20] 生态体育.细数非学科(体育类)培训机构设立与管理实施行为规范及相关政策[EB/OL].(2022-04-16)[2024-09-04].https://www.sohu.com/a/538342971_505583.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当前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认为,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教育质量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着国家教育目标的战略指引、社会急剧变化的迫切需求、学校系列政策的接续支撑、个人成长方向的日益明晰等时代机遇,但也面临理念认识存在偏差、目标设置难以统一、政策体系有待严密、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提出凝聚价值理念共识、落实以体育人目标、完善政府顶层设计、强化主体育人功能等联动路径。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problem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parenting of school sport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parenting of school spor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The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parenting of school sports is faced with the strategic guidance of national education objectives, the urgent needs of rapid social changes, the continuous support of school series policies, and the increasingly clear direction of personal growth. However, it also faces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deviation of concept understanding, the difficulty of unifying the goal setting, the need for strict policy system, and the lack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inkage path of condensing the consensus of value concept, implementing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sports, improv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main sports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