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互动仪式与球迷文化
-
互动仪式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美国学者欧文·戈夫曼关于“仪式”与“互动仪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涂尔干认为仪式是在宗教活动中表达或强化信仰、祭祀的重要手段[1]。戈夫曼针对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下产生和存在的诸多常规仪式、互动行为,认为仪式是被人们主动创造出来的,并能按照创造者的想法以多样的象征符号体现[2]。柯林斯则从微观提出社会互动的动力机制,他指出互动仪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在一定情境下,人与人之间不断的行为交换形成链条一样的互动网络关系,即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链的核心在于成员相互关联与发展下的情感黏结。“互动仪式链是一种相互关注的情感和机制。”[3]32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中,有四种主要的要素构成: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对局外人设定限制,集中于共同的目标,可以迸发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3]86-87。当这四种要素相互产生关系之时,就会形成四种主要的仪式结果:群体团结或者行动相对统一,即群体成员的归属感;个人情感释放或情感满足;对群体符号或标志的认可,如图标、文字、颜色等;维护群体正义、尊重群体符号或标志的道德感[3]87。
-
柯林斯互动仪式理论中,社会中的个体与群体是最基本的要素。当个体或群体在互动过程中,通过仪式的行为或符号的刺激,获得某种肯定以及自我成就感的加持,就会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连接,促使个体或群体以更大的能量完成二次甚至更多的互动行为。“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两者在互动仪式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瞬间共有的实在(即互为主体性),产生短暂的集体兴奋状态,从而形成群体团结和群体身份的符号。”[3]153因此,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的核心因素。“情感能量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情感,是一种参与社会互动与获得成员身份的渴求,带有明显的社会取向。对个体而言,对情感能量的追求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行为,但是在客观上有利于促成群体的团结。”[4]通过身体在场的空间和对局外人的设限,可最优化地实现对共同目标的关注,完成情绪共享,带动情感的衍生、扩散甚至异化,由此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对群体的忠诚度。正如柯林斯所说:“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由于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事物上,并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因此人们在群体中的情感相互吸引,并主导整个群体的情感状态,而其他的情绪被群体的主流情感所驱散,最终生成情感能量。”[3]160随着社会互动的发展,互动仪式也相应地自我衍生和变化,从而影响更多的个体与群体主动参与,由此互动仪式的每个节点都得到进一步的稳固,最终形成宏大的社会空间与结构体系。“互动仪式勾勒出的社会运行机理,构成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基础。”[5]
-
足球球迷文化是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足球运动的发展与普及而不断演化与流变的。球迷文化是在球迷参与足球运动过程中创造的由不同形态特征构成的复杂的结合体[6]。足球一方面因为共同的关注可以给球迷带来极大的情感归属和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球迷在特定的空间场景内实现情绪的合理宣泄。这就使得足球逐渐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并且随着足球运动的开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
-
同时,球迷文化是对所处大环境的社会文化的继承与延伸,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所呈现出的球迷文化各具特色。正如朱肇营所说:“足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国家至上、民族优化以及社会进化的象征性意味。”[7]但是其所包含的核心要素却是相通的,即团结、激情、友爱、和平等理念价值。“作为足球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球迷文化,体现了足球联赛的‘核心’和‘最大资本’——球迷的价值观念、思想追求和精神面貌,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6]健康的球迷文化有利于足球运动的良性发展和推广普及,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以外显的行为表达,如意大利和德国球迷经常在球场内展示的巨大拼图Tifo、英格兰球迷几乎不间断的歌唱助威、东欧球迷狂热的烟火造势、非洲球迷热情洋溢的舞蹈以及阿根廷球迷漫天飞舞的白色纸片。另一方面,以内在的方式体现,如家族成员对同一球队的世代支持以及在某些地区足球演变为根深蒂固的游戏规则或信仰支撑。相较于欧美,我国的足球球迷文化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内在认知都还处于初级阶段[8]。
-
综上,球迷文化是依托足球运动本体以球迷为主体衍生出来的。在球迷文化中,球迷的各种行为都源于对比赛本身、球队及球员个人的情感依赖与情感寄托。而足球运动的属性又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群体效应,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起球迷的情绪和广泛的集体认同,从而形成群体狂欢和对个体自我的“补偿”。“集体认同是在个体认同的自我概念中对所处群体的了解、情感寄托和价值观趋同,是个体情感、价值观与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过程。”[9]此外,球迷可以通过在现场或者直播间内对各种符号的使用,提升整个场景中的仪式感。由此不难看出,球迷文化高度契合互动仪式的主要构成要素,运用互动仪式理论能对中国足球球迷文化进行更合理的论证。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互动仪式的研究
-
互动仪式理论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多学科领域,成果丰硕。仅就体育学科而言,关博从互动仪式展演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叙事与文化生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通过自身体现的情感叙事、生命叙事和身体叙事,营造出具有仪式化的身体表演景象,从而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符号景观[10]。买器等人对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的民俗体育旅游进行探究,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建议,认为应通过情境进行社会互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维系族群关系和睦;通过刻画和筑牢群体符号,塑造各民族共有身份认同[11]。任世靖等人则以电竞赛事英雄联盟为案例,探讨赛事与观众的互动仪式构建问题,强调电竞赛事同观众之间的边界设置、相互关注、情感连带和群体兴奋,从而揭示双方情感结构的形成机制[12]。
-
2.2 关于足球球迷文化的研究
-
该方向的研究成果相对单薄。史科从狂欢理论视角对中国足球球迷文化进行了论述,着重对球迷的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针对球迷失范行为提出对策[8]。徐旭初分析互动仪式链下球迷社群情感符号的形成,以及其所面临的变动和降温问题,进而提出情境多元塑造、情感集体凝聚和新生符号宣传等建议[13]。彭冠迪从互动仪式理论出发,以中国足球球迷为案例,讨论了体育“饭圈”文化的形成及现状[14]。金瑞静从集体身份认同视域出发,对中英足球球迷文化进行比较。作者认为集体认同是球迷产生自我区隔、群体效应以及球迷文化形成的基础。英国足球球迷文化的表征主要集中在对欧洲传统“骑士精神”的继承、民族和国家的多元认同以及家族忠诚性传承等方面;中国足球球迷文化的表征主要集中在对足球民族主义和战争隐喻的体现、功利性以及球迷认同多元性等方面。两国的文化、历史和国情现状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中英足球球迷文化的差异性[9]。
-
基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运用互动仪式理论研究中国足球球迷文化还有待深化。尤其是在当下数字时代,对于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等不同情境空间中球迷文化特征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此外,已有研究所涉及的球迷文化范围相对有限,或仅探讨“饭圈”文化或重点剖析球迷社群情感符号。为此,本研究紧密结合互动仪式理论内涵,通过具体的案例和逻辑分析,探讨数字时代中国足球球迷文化在不同情境和场景中的影响因素和行为特征。
-
3 中国足球球迷文化互动仪式的要素
-
3.1 空间场景:身体双重属性在场
-
“仪式本质上是一个身体经历的过程,人们身体聚集到同一个地点,开始了仪式过程。”[3]129这意味着参与者必须处于相同的空间或场景中,才能与他人产生行为或者言语上的互动,进而激发出更多的情感效应。身体在场的传播,再结合相同的情境,能够快速完成现实空间的共享,从而实现互动仪式下的多重行为,激发出更为活跃的情感能量。任何一场足球比赛都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内进行,这就使得球迷可以实现同一场景内的身体在场。这种线下的形式极易感染参与者的情绪,从而推动互动仪式的进行。当数万人集中在同一体育场内又关注着同一目标时,球迷自然倾向于将自己融入由赛事、球队、球员和球迷一起构建起来的大型游戏结构中,形成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的“共同体”。狭小空间内的身体接触、肆意宣泄的亢奋情绪、整齐划一的助威口号、高度相似的行为表演都将整个游戏中的参与者(球员、球迷甚至场边教练)的情感贯通起来。2017年3月23日在长沙,中国1比0击败韩国,取得当届世界杯预选赛的首场胜利。当天现场观众所营造出的狂热氛围,赛后也一直为媒体津津乐道。4万多球迷身穿国足红色队服,身披国旗,高唱国歌,助威声此起彼伏,以及中国队球员在绕场答谢时与球迷共同完成的庆祝行为,震撼感十足。这种身体在场的空间构建,会使个体的情绪相互感染、连带、共享,进而调动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内心依赖,达到情感演化与输出的高潮。
-
在传统的认知中,如果人们没有在共同的际遇中实现身体接触,则很难完成行为上的互动和情感上的交流。但当下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完成身体的虚拟在场,也可以实现同一情境下的互动。“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即时的远程交流(媒介情境)提供了条件,网络使基于现实环境的社会群体转变为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社群。”[15]相较于人数受到限制的现实空间,虚拟场景可以极大地扩展参与互动的个体数量。因此,个体间的情感也会最大限度地延伸。同时,在虚拟的共同场景内,参与互动的个体还可以借助图片、特效、语音、文字、表情等各种符号抒发情感,实现情感多元传递。抖音、咪咕、爱奇艺等平台对相关比赛的直播,借助算法和用户画像的推送,让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同一直播间中形成际遇群,从而实现虚拟的身体在场,并且伴随解说和用户自发参与的“弹幕”,实现虚拟接触,触发互动机制。2022年2月1日,中国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客场1比3不敌越南,62年来第一次输给对手。当中国在比赛中0比2落后时,直播间内的球迷已经无法克制愤怒情绪,通过“弹幕”表达不满和失望。这种“弹幕”的“刷屏”将分散的球迷个体聚拢在相同的场景内,完成虚拟际遇中的情感汇集,从而实现线上的接触,达到情感上的贯通,引发个体间的互动。此外,直播间内的解说以及嘉宾有意无意的情绪引导都会影响用户的情感,助长群体兴奋或集体愤怒情绪,进一步刺激直播间内用户间情绪的相互感染,从而提升共同场景内的传播氛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的着迷既源于运动本身的属性,也源于和其他热情的共同参与者的互动。”[16]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人的延伸”,技术介入使得仪式互动所必需的身体在场的现实空间樊篱被打破,网络所重塑的虚拟情境不仅可以实现互动仪式中对身体在场的要求,而且愈发呈现出超越或者取代现实空间的趋势。
-
3.2 身份认同:仪式准入下的“局内人”
-
仪式准入下依据参与者的兴趣差异可进行“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区分。柯林斯认为仪式互动过程中对“局外人”的设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噪音”的传播,从而最大化地保证互动仪式中的连贯性和传播场域中的稳定性[3]85。线下的足球赛事入场,无论级别高低都实行门票收费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局外人”排除在外,保证了球迷群体自我精神消费和仪式体验的纯洁性,使得个体的情感能够在群体的互动中实现最为亲近的黏结[17]。当然,进入场内参与仪式互动的球迷,在情感投入上也存在差异。通常来说,散客对球队的支持度相较于球迷组织较低,这就导致一般球队的“死忠”团体往往将“局内人”划分在自己的组织内部,而不会主动参与散客的互动仪式。
-
2023年5月7日中超第5轮比赛,成都蓉城主场3比2击败青岛海牛。在赛后全场球迷的大合唱中,球场熄灯,全体球迷共同拿起手机打开手电,唱响《流星雨》。而位于北看台的死忠球迷协会“红色刀锋”全体成员却拒绝合唱亮灯,他们挥舞旗帜唱响成都蓉城的特有助威曲目。赛后“红色刀锋”协会发表官方声明,称《流星雨》一歌与足球、球队及比赛均无关系,故拒绝合唱。这一刻意彰显“局内人”优越感的行为在赛后招致诸多批评。相较而言,欧洲足球的发达,不仅表现为场内竞技水平的领先,还包括球迷对足球文化认知的领先。英格兰足球豪门利物浦队素以球迷的忠诚和狂热享誉世界。2024年1月29日,利物浦主场对阵诺维奇的比赛中,全场球迷不仅齐声高唱永恒的队歌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而且在比赛第57秒,高唱根据披头士乐队著名歌曲I feel fine改编的助威歌曲Jurgen is a red,向即将离任的功勋主帅——57岁的克洛普致敬。在这一刻,全场5万球迷不分“死忠”还是散客,即便是利物浦最忠实的KOP看台球迷也没有以“局内人”的身份去排斥或拒绝和其他球迷的仪式互动。
-
在虚拟的线上场景内,平台直播间可以通过大数据推送和算法机制,完成对“局内人”的准入和对“局外人”的排除。就直播间的性质而言,其本身就具备区隔“局外人”的功能。“房间”内的用户即可认定为“局内人”,“房间”外的用户则自然被界定为“局外人”。在足球赛事的各大平台直播中,除去极少数的赛事可免费观看,多数比赛都需要球迷单场购买或仅对会员开放,从而实现了对“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区分,也自然而然地对用户的情感和资本投入进行了界定。此外,即使在盗播平台中,用户想要在某个博主的直播间内参与“弹幕”互动,也需要达到一定的级别,级别则由用户的关注时长、页面逗留时间及礼物刷送多少等决定。故而,线上虚拟情境借助技术的支撑对“局内人”和“局外人”进行了有效区分,进一步提升了仪式场景中共同关注的形成和相互情感的融合。
-
3.3 情感依赖:场景中的共同关注
-
互动仪式有其程式化体系和规则,要求不管是现实场景还是虚拟际遇中的参与者都必须聚焦于相同的事物,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与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的关系因为共同的关注而变得深入。“参与者会更强烈地体验到其共享的情感,仿佛这种情感已经开始主导他们的意识一样。欢呼的人群变得更加狂热。”[3]87
-
足球球迷的共同关注点是球赛本身。虽然有的球迷可能对球队更有兴趣,有的球迷可能更钟情于某个球员,但球迷个体或群体的互动始终都是以足球赛事为核心展开的。这种同一场景中的共同关注能够连带产生共享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得参与者之间形成情感依赖,产生“群集性沸腾”。每逢中国男女足的国际大赛,不管是现场球迷高唱国歌、呐喊助威、体态展演还是线上直播间内球迷的“弹幕”留言、评论区讨论等情绪表达,都是对男女国足赛场表现这一共同点的关注。这种特定情境下形成的情感共鸣,更容易产生深层次的集体归属感和群体团结。
-
3.4 集体兴奋:秩序的维护
-
在互动的情境中,参与者会在仪式发生的过程中激发群体兴奋,产生群体认同,体现出对群体符号、群体标志、群体象征以及群体特有的道德标准等“秩序”的维护。在这一过程中,群体呈现出的集体兴奋状态,也会促使参与者深化情绪共振,进而投入新一轮的互动仪式中,形成情绪传递的循环。
-
2023年11月21日,2026年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主场0比3完败于韩国。在比赛中,有几名中国球迷身穿韩国队球星孙兴慜的白色球衣坐在主队球迷区,部分球迷为捍卫中国队的荣誉、维护主场秩序,对其进行辱骂和驱赶。这种行为正体现了在特定的仪式场景中,参与者对自我群体价值、文化、标志或情境体系的认可与维护。破坏已有秩序的“违规”行为一旦出现,就会引起参与者的愤怒甚至爆发冲突。而在线上虚拟际遇中,参与者会通过点赞、收藏、评论、转发等行为来维护仪式空间内的秩序。对于不符合规则的参与者,则往往以禁言、拉黑或者踢出直播间等手段作为惩罚。参与者对秩序的维护、对荣誉的捍卫、对规则的遵守和对“违规者”的惩罚等,都呈现出个体在情感互动和共享过程中认知和态度被强化,进而由集体兴奋衍生出行为手段的过程。
-
4 中国足球球迷文化互动仪式的结果
-
4.1 群体狂欢:情感共振与集体兴奋
-
足球作为竞技运动,其本身所具备的竞争性、对抗性和偶然性等属性会充分刺激参与者和球迷的情感抒发和情绪宣泄。这就使得当运动员与球迷处于同一场景时,在彼此互动的情境氛围下,极易形成情感共振与集体兴奋,从而实现群体狂欢。在人员聚集的赛事空间中,球迷会有相同的服饰、统一的行为、整齐的呐喊等,再加上球迷协会的号召,即便是散客球迷也极易受到整体氛围的影响,开始模仿并逐渐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由此导致整个空间内球迷的情感共振,并伴随球场上的某一瞬间如绝杀、绝平、红牌等而达到群体狂欢。“人们偏好于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大游戏’的互动仪式情境中,看台上的‘玩家’结成一个共同体,共同关注的焦点是赛场上运动员的表现,密切的身体接触、激烈的情绪表达、呼喊同样的口号、相似的体态展演,这些产生了团结感和兴奋感。”[18]这种由互动仪式衍生的成员身份的转化、足球赛事氛围的转化、个体表演向群体狂欢的转化,都能够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互动仪式中,进一步助推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换,升级群体狂欢的仪式行为。
-
2023年8月19日,中超第23轮,北京国安队史的第1 000场比赛。国安球迷特意制作了环绕全场的巨型Tifo来纪念这一里程碑之战。西侧看台是“1000”的数字,东侧看台是国安队的字样,尤为震撼的是北侧看台,是象征国安的雄狮图案。从直播镜头可以看到,这个Tifo为一个动态的巨型雄狮,雄狮缓缓张嘴显得霸气非常,几乎覆盖了整个球场的北看台,极具视觉冲击感,瞬间将现场和虚拟场景中的球迷情绪推到极致。这种球迷的群体狂欢,对球员亦是一种巨大的情感鼓励和支持。借用北京国安球员姜祥佑在接受《足球报》采访时的原话:“每当我牵着球童进场时,我都浑身会起鸡皮疙瘩,这种球迷的文化,球场的这种氛围。”[19]当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体育赛事中所形成的群体狂欢极易形成也极易衰退,一般而言,随着竞技的结束,人们的情感共振与集体兴奋也会消退。
-
4.2 个体补偿:价值认同和自我满足
-
互动仪式中对“局内人”与“局外人”的界限设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参与者的补偿,其能够让不同的个体在仪式互动的过程中,在对共同焦点的关注和相同情境的沉浸中,产生自我价值认同和情感满足。当然,这里的自我满足也包含着经由他者认可而产生的内心满足。在足球赛事中,线下参与者一方面可以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情感上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发布现场照片、视频,甚至进行直播,获得他人的点赞、评论和转发,由此产生被关注与被需要的满足感。而在线上,参与者借助各种符号开展平等多元化的互动,尤其能够消除在现实中因为文化资本和阶层差异所造成的隔阂,更易让个体的价值得到认可,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与内心的舒适。
-
不管何种形式,其给参与者带来的价值认同与自我满足是相通的。这种身份的肯定和情感的慰藉也会促使个体更加积极参与下一次相关仪式互动或吸引更多的“局外人”参与其中,从而使得互动仪式更加热烈。球迷将观看足球赛事或者参与相关活动视为一种心理补偿,以此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价值认同。同时在互动仪式中,参与者的行为和言语表达也会超越生活常态下的道德框架与理智约束,呈现出一定的“放飞自我”状态,这种状态在特定的场景内,会使参与者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和自我肯定。
-
地域歧视是我国球迷文化中的典型特征。尤其当两支“积怨”已久的球队比赛时,地域歧视表现得更为突出。“地域歧视在我国存续时间很久,产生了认知群体和认知对象之间明显的差异性以及人的排他性本能,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偏见。”[20]在球场特定的互动仪式情境中,随着群体狂欢的形成,个体会暂时性地摆脱平时受到的道德规训,以突破日常习惯的行为与言语进行本能性的情绪宣泄。在国内的足球联赛中,我们可以在现场听到或者在直播间的“弹幕”中看到“苏北狗”“井盖”“北京龟安”“山东驴能”等地域歧视性语言表达。参与者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仪式中,通过这种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获得内心的舒适感,这也是足球赛事互动仪式带给球迷的一种补偿。
-
在欧洲足球球迷文化中,敌对或竞争球队之间的球迷在球场外的情绪宣泄和暴力行为也司空见惯。尤其是在土耳其、塞尔维亚、希腊和苏格兰等欧洲足球的“边缘地区”,每逢各自国家或地区“宿敌”之间的比赛,双方球迷的矛盾甚至会上升为人身伤害。但是在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生命面前,即使再对立的球迷,也会抛开成见和分歧,这在欧洲足球最中心的国家,体现得更为突出。2022年4月24日的英超联赛,在利物浦和同城“死敌”埃弗顿的比赛前,长期势同水火的两队球迷共同悼念1989年4月15日的“希尔斯堡惨案”。在2024年2月7日,利物浦和曼联这对百年冤家,也因为1958年曼联的“慕尼黑空难”,从俱乐部高层到球员再到球迷共同举行了哀悼和纪念仪式。在这一刻,不仅足球的内涵得到了升华,球迷的价值认同也在更宏大的层面彰显意义。
-
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球迷文化中的冲突、矛盾、谩骂等是在特定情境内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足球魅力和激情的重要呈现,更是广大球迷自我精神满足和情绪宣泄的“合理”手段。但是,在人类共同价值和道德伦理层面,任何形式的仪式活动都应该坚持应有的准则和底线。
-
4.3 符号表征:仪式化内涵
-
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21]。人类借助符号来传播价值、思想与文化。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符号逐渐由单一的象征物演变成对某种事物的代指,其具备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意义得到重视,并且成为固定的标志被赋予特定的内涵,呈现出一定的仪式化意义。
-
足球赛事虽然是一项竞技项目,但是赛事中的球队、球员、球迷及其之间的相互结合,使得足球赛事已超越自身的运动属性而体现出情境式传播的仪式感,这种仪式再借助符号和媒介技术,表现得更为突出。“媒介事件的本质是体现出某一运动或赛事的仪式化内涵。”[22]一方面,在线下的赛事中,球员、教练和现场球迷共同营造出空间中的仪式感。前者以比赛中的庆祝动作和对现场球迷的鼓动行为等,后者以相同的服饰、特色标语文字、专属旗帜等符号,共同构建和强化互动中的仪式感。另一方面,直播间内的用户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礼物以及特定的表情、文字、道具等视觉符号来实现情感的共享与传递。同时,直播间平台本身也会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与参与者建立起全感官的连接,进一步完成情感上的相互认同,分享由足球赛事所衍生的意义价值,从而提升虚拟场景中的仪式感。而这些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在以后类似的活动中,会逐渐固化和被“占有”,并被赋予具有排他性的特殊意义,成为互动仪式中参与者普遍认可的唯一符号。如在中国足球的语境中,绿色就象征北京国安、橙色就代表山东泰山;而类似的还有,北京球迷特有的助威口号“这是哪儿?北京!我们是?国安!”以及上海球迷独有的“蓝魔文化”、陕西球迷的“西北狼”标志等等。在此,围绕足球赛事的一切活动都因符号而变得具有价值感和仪式感。
-
通过对符号表征的建构、促使用户赋予符号意义、固化为具有排他性的标志,可以使参与者更积极地完善相关互动仪式,强化共同关注下的情感分享与情绪体验,让符号资本能够实现多次的投入与再生产、再创造和再优化,最终形成情感连接,实现态度改变,完成社会整合。
-
5 结束语
-
互动仪式的前提为同一空间中的身体在场,并且有高度的共同关注和对“局外人”身份的区隔,由此在群体或个体中形成情感连接与情绪传递。通过现场的身体行为刺激和线上的各种符号影响,参与者产生身份认同与心理归属,释放情感能量,完成情绪宣泄。足球赛事高度契合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在完整的互动仪式中,参与者在符号的引导下实现各元素间的互动,产生情感能量的最大化累积,并且伴随相应的情绪共享与感染,进一步强化身份认同,从而实现群体狂欢和个体补偿。此外,在足球赛事中各种符号不断衍生、发展与变化,持续刺激、唤醒参与者的情感能量,进一步激发情感体验,提升互动强度,实现互动仪式的循环。
-
参考文献
-
[1] DURKHEIM E,SWAIN J W.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M].New York:Free Press,1965:56.
-
[2] GOFFMAN E.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Garden City:Doubleday,1959:17-18.
-
[3]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
[4] 王鹏,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试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市场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2.
-
[5] 刘晓亮.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8(6):100.
-
[6] 谭淼.我国足球球迷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建设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32.
-
[7] 朱肇营.迷狂下的追求与诉求:足球球迷正能量文化心理培育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2):71.
-
[8] 史科,张振龙,王若光.群体狂欢:中国足球球迷文化透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7):25.
-
[9] 金瑞静.集体身份认同视域下中英足球球迷文化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36(2):69.
-
[10] 关博.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叙事与文化生产:基于互动仪式展演视角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24,45(4):76.
-
[11] 买器,史曙生,高陈梦泽,等.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民俗体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24(6):82.
-
[12] 任世靖,许艳玲.电竞赛事观众的互动仪式链研究:以S12(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为例[J].新闻知识,2023(7):65.
-
[13] 徐旭初,韩昊峰.互动仪式链下球迷社群的情感符号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5):62.
-
[14] 彭冠迪.互动仪式链视角下体育“饭圈”文化研究:以足球迷为例[J].科技传播,2023,15(23):68.
-
[15] 蒋晓丽,何飞.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2):121.
-
[16] 高涵,郑芳.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健身直播行为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3,45(3):56.
-
[17] 项杨春.狂欢与冲突:体育赛事现场观众自我呈现的文化透析:以足球赛事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1):77.
-
[18] 邓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维: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诠释[J].新闻界,2020(8):45.
-
[19] 懂球帝.姜祥佑:希望能代表国安在亚冠与浦项交手;这赛季不踢点球了[EB/OL].(2023-10-17)[2024-09-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970505042572587&wfr=spider&for=pc.
-
[20] 马金河,刘建华.从传统文化看当代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歧视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88.
-
[21] 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途径[M].董洪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
-
[22] 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7.
-
摘要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其健康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场景,而球迷文化则是足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基于互动仪式理论对中国足球球迷文化进行探析。认为,以互动仪式理论去分析中国足球球迷文化,重点要强调参与者在同一空间内、对“局外人”设限的特定场景中高度的共同关注,产生情感积累与共享,最终在情感认同的固定标志的促使下形成群体狂欢和个体补偿。此外,足球赛事通过线上多元符号的刺激和线下参与者的身体在场引发情绪感染,促使球迷群体或个体情感能量持续升温、符号资本不断投入,助推互动仪式的形成和循环。
Abstract
As the world’s first spor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ootball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pecific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scene, and the f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otball culture.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ogical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football fa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active ritual. It is believed that to analyze the culture of Chinese football fans with the theory of interactive rituals, the focus should be on the high degree of common concern of participants in the same space and in the specific scenes limited by “outsiders”, resulting in emotional accumulation and sharing, and finally forming group carnival and individual compensation under the promotion of fixed signs of emotional identity. In addition, football matches trigger emotional infections through the stimulation of online multi-symbols and the physical presence of offline participants, prompting fans or individual emotional energy to continue to heat up, symbolic capital to continue to invest,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interactive ceremon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