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度滑冰起源于北欧,1924年在法国夏蒙尼举办的首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即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014年索契冬奥会张虹夺得速度滑冰冠军,实现了我国速度滑冰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但目前来看,我国从整体竞技水平、高水平运动员数量、后备人才储备等方面都与国外差距明显[1]。传统的三级训练体系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的主要模式,然而“金字塔”式的单一人才流动渠道和较长的运动员培养周期,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冬季项目对后备人才的需求[2]。作为一种超常规选拔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方式,跨项选材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预测准确性[3],弥补传统选材模式的不足,这一方式已在众多体育强国备战奥运会的人才选拔和科学训练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4-6]。
-
跨项运动员具有早期进行多项化训练、晚定项和晚进入选材与培养体系等特点[7-8]。因此,针对跨项运动员的特征进行训练,对于提高训练效率尤为重要。国外关于速度滑冰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员身体成分[9-10]、身体形态[11]、生理机能[12-14]、技战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提升[15-16],以及如何通过冰面摩擦力学[17]、生物力学和动力学模型[18-19]、减阻技术[20]等手段提升运动表现。国内更重视运动员轮转冰训练[21-23]、身体机能[24-25]、专项技术[26-27]等方向的研究,在跨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训练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对我国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特征进行剖析,总结归纳跨项选材和训练的经验规律,旨在进一步丰富我国速度滑冰理论体系,夯实实践基础,更全面和系统地推进跨项选材和训练工作。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研究对象为2018年1—3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冬季项目跨项选材工作组选拔出的19名15~18岁速度滑冰重点运动员(男子12名,女子7名)。这些运动员分别来自速度轮滑 (n=11)、高山滑雪(n=4)、足球(n=2)、田径(n=2)等项目,均入选2022年速度滑冰国家训练营,并在国家集训队接受专业训练,基本信息见表1。经过系统训练,该组运动员取得了优异成绩(表2),在参加的28场全国速度滑冰赛事中累计获得前3名86次(占全部参赛项次的22.2%),获得5~8名134次(占全部参赛项次的32.7%),跨界跨项后的训练效果明显,具有研究价值。所有受试者身体健康,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自愿参与本实验,熟知测试流程,并在测试前未进行大强度训练,以确保测试期间身体状态良好。
-
注:A类赛指全国速度滑冰冠军赛等;B类赛指全国速度滑冰锦标赛、全国速度滑冰青少年锦标赛等;积分赛指全国速度滑冰联赛、中国杯速度滑冰精英联赛等;选拔赛指国家队直通国际比赛选拔赛、全国速度滑冰青年世界杯选拔赛、冬奥会选拔赛等;综合性赛事指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等。
-
1.2 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文献检索平台,以“速度滑冰”“身体形态”“训练方法”“培养策略”“speed skating”“physical characteristics”“training method”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9篇,从中获取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相关数据。
-
(2)实验测试法。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选取31项测试项目。测试设备包括身高体重仪、生物电阻抗分析仪、皮尺、卷尺、秒表、Smartjump无线便携跳跃测试垫(澳大利亚)、Smartspeed分段计时实时反馈系统(澳大利亚)、Wingate功率自行车及配套系统、体重秤、橡胶垫等。
-
(3)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 23.0软件和Origin Pro 202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绘图,数据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M±SD)的形式呈现。
-
2 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特征
-
2.1 身体形态特征
-
身体形态是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指标[28-29],其是否符合专项运动特点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员未来竞技能力的发展水平。有研究[30]对2018年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运动员身高、体重进行统计,发现速度滑冰男子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78~182 cm,平均体重为72~79 kg;女子运动员平均身高为168~172 cm,平均体重为56~62 kg。我国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男子平均身高为176.3 cm,平均体重64.9 kg;女子平均身高为163 cm,平均体重52.7 kg(表3)。
-
可见,相比平昌冬奥会运动员,我国跨项运动员身高、体重较低。也有学者[31]研究发现身体形态与运动表现无高度相关性。此外,有研究[29]表明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的体脂率为男子10%、女子20%,我国运动员的体脂率符合这一标准;BMI适中,男子平均20.8,女子平均19.5(正常成人标准值为18.5~23.9)。测试结果显示,女运动员左右侧的跟腱长度和大腿围度均有一定差异(0.4 cm、1.2 cm),可能源于速度滑冰专项蹬冰训练以及过度单侧训练导致左右侧腿部肌肉发展不均衡。
-
2.2 身体机能特征
-
身体机能特征因运动员的年龄及其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特点而异。表4显示,我国跨项运动员男子最大摄氧量为56 mL/(kg·min),女子最大摄氧量为51.6 mL/(kg·min)。相比世界级速滑运动员男子>60 mL/(kg·min)、女子>50 mL/(kg·min)的水平[29],我国女子运动员有氧能力尚可,但男子运动员还有一定差距。
-
Wingate无氧测试能直接测得下肢无氧功率,反映人体的无氧工作能力。测试时间和阻力系数均可以根据项目特点自行设定,本文选用30 s的时间测定男子运动员10%的阻力系数和女子运动员7.5%的阻力系数。从无氧功率测试中的心率和血乳酸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运动员心率从安静、即刻到2 min波动显著,4~8 min缓慢下降;血乳酸从安静、即刻到2 min持续上升,4~8 min下降不明显。有研究表明,30 s Wingate测试对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男子跨项运动员峰值功率为1 100.4 W,平均功率为728.9 W;女子跨项运动员峰值功率为694.6 W,平均功率为436.9 W。有资料[32]显示,世界级精英男子运动员的峰值功率为1 260.0~1 910.0 W,平均功率为947.5~1 054.0 W;精英女子运动员的峰值功率为840.7~1 316 W,平均功率为641.4~769 W。可见,与世界级速度滑冰运动员相比,我国跨项运动员在无氧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
图1 无氧功率测试中运动员心率和血乳酸的变化(左为男运动员、右为女运动员)
-
2.3 运动素质特征
-
速度滑冰要求运动员具备优秀的蹬冰力量、蹬冰节奏和速度等专项技术能力[33]。这些专项能力需要以运动员下肢绝对力量和爆发力等运动素质为基础。灵敏性和平衡性对于运动员在弯道左右腿交替滑行时快速调整身体姿态至关重要[12]。同时,核心力量是支撑整个动作链在亚稳定状态中变化的必要条件[34]。本研究选取11项测试,对运动员以上运动素质水平进行评价。
-
将我国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测试结果同国内速度滑冰及其他冬季项目优秀运动员测试数据进行对比(表5)可以看出:①反映下肢爆发力的垂直纵跳测试成绩高于国内优秀运动员,表明我国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水平较好。②反映上肢爆发力的引体向上测试成绩,男子劣于国内优秀运动员,女子则优势明显。③在反映绝对力量的深蹲和卧推测试中,运动员普遍下肢绝对力量优于上肢绝对力量,这也体现了速度滑冰的滑行力量主要来源于下肢的特点,其中深蹲测试和国内优秀运动员较为接近,卧推测试相较于国内优秀运动员偏低。④通过国内优秀运动员临界值可以看出,反映速度耐力素质的3 000米测试成绩均好于反映绝对速度素质的30米冲刺成绩,其中,30米冲刺和3 000米两项,男子运动员与国内优秀运动员较为接近,女子运动员则稍好于国内优秀运动员。⑤反映核心稳定性和肌耐力的八级腹桥、背肌耐力、腹肌耐力(女子除外)的测试结果,男女运动员均高于国内优秀运动员平均水平。⑥坐位体前屈和六边形测试结果较国内优秀运动员平均水平略有不足,表明运动员柔韧性和灵敏性一般。
-
注:数值来源于国内文献速滑以及其他相似项目优秀运动员数据,*为高山滑雪,#为北欧两项,$为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其他为速滑。
-
3 关键训练策略
-
针对目前我国速度滑冰项目后备人才匮乏、梯队建设不完善的现状[35],优化选材体系和培养策略成为关键之策。多数国家在新的备战奥运周期中会构建选材系统,以选拔有天赋的运动员[36]。跨项选材通过在运动员原项目发展能力基础上进行重新选择,可以缩短成才周期,并提高预测准确性,从而弥补传统选材方法预测性不足的缺陷[37]。借鉴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跨项选材的成功经验,将我国传统优势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转入新兴或冷门项目,能够将其在原项目中所培养的良好身体素质、训练经验和竞技能力转化为新项目的竞技优势,迅速扩充新项目的人才队伍,提升整体竞技水平。跨项选材之后,在结合分析跨项运动员竞技特征及与世界级运动员的共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关键训练策略,从而为运动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
3.1 重视下肢双侧的均衡发展
-
在多项身体形态指标中,区分速度滑冰运动员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是大腿围度和肌肉量[38],这与专项技术密切相关,由于弯道滑行时右腿需要持续克服离心力,运动员重心会向场地内侧倾斜,从而导致左右腿发力不均衡,进而导致左右侧大腿围度差异[39]。本研究测试也显示部分运动员的左右大腿围、左右跟腱长等下肢形态学指标存在差异。有学者[40]在对我国速度滑冰国家队运动员进行的单次、连续侧蹬测试中发现双侧不对称性普遍存在。运动员下肢不对称会影响爆发力输出和离心、向心能力,导致技术动作变形,而当这种不对称性超过15%,运动员受伤的概率会大幅增加[41]。因此,增强速度滑冰运动员下肢双侧的平衡性对提高竞技表现至关重要。
-
针对绝对力量和增强式活动的单侧结合双侧训练,是提升速度滑冰运动员下肢平衡性的有效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专项训练过分注重单侧力量而导致的“双侧力亏损”问题[42-44],即运动员身体两侧同时用力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小于单侧各自用力总和。在下肢的双侧训练中,无借力北欧腿弯举可确保双侧腿部的腘绳肌承受相同的负荷,从而有效加强下肢平衡性[45]。此训练针对腘绳肌,同时卷腹动作通过对肌腱和韧带施加可控的张力来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单腿蹲和保加利亚蹲等单侧训练通过改善力量较差一侧的肌肉发力,也有助于增加下肢双侧的平衡性。单侧训练还能使两侧的原动肌和拮抗肌同时自然收缩,增加下肢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在单侧训练中出现的“交叉迁移”现象,使得训练一侧也能为另一侧增加力量,从而改善双腿之间的不平衡。此外,采用不稳定界面进行平衡稳定性练习也是有效的方法。一般通过克服自身体重或使用杠铃、哑铃等外部负荷作为阻力,配合瑞士球、BOSU球、泡沫轴、平衡板、悬挂绳、TRX训练带等训练器材,制造不稳定的训练场景,在促使肌肉克服不稳定的过程中增强下肢的平衡性和功能性。
-
3.2 促进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协同发展
-
在滑行阶段,运动员下肢需要进行持久的等长肌肉收缩与高功率输出推离交替的滑行动作,既需要在0.2 s内快速蹬冰发力,也需要维持长距离滑行,这对能量供应系统提出了特殊要求,运动员需同时发展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46]。由于我国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多来自于速度轮滑等有氧耐力项目,其最大摄氧量水平普遍较高,但与世界级运动员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研究表明,中长距离比赛后程滑行速度下降主要是运动员有氧耐力不足造成的[47],运动员后程体力下降、肌肉乳酸堆积,导致滑行技术动作变形,无意识抬起上体增加空气阻力,降低滑行效率。因此,加强无氧和有氧耐力训练对速度滑冰跨项运动员至关重要。
-
相较速度轮滑、跑步等训练方法,自行车训练在速度滑冰供能系统训练中占据重要地位。自行车训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糖酵解和有氧系统进行供能,而且下肢的发力方式和蹬冰动作相似,受力小且不易受伤,有助于发展下肢的专项耐力。Sutrisno等人[48]发现,在比赛中,速度滑冰运动员和自行车运动员的速度与每条腿的供能时间之间呈现出线性关系,表明两个项目在技术动作和能量供应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自行车训练的优势在于车轮的滚动运动减少了碰撞性能量损失,并通过车轮支撑身体的重量,减轻了腿部负担;自行车训练方法还能促进下肢肌肉的有氧代谢,减少乳酸堆积,并通过高强度间歇训练提升运动员的无氧糖酵解供能水平。因此,采用自行车进行供能系统训练是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的一种最佳训练方式。
-
3.3 提升陆冰结合和技术模拟练习比例
-
不同项目来源的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具有不同的运动素质特征,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是运动员成才的关键因素[49]。过渡训练方法不仅需符合新项目的专项技术特点,易于运动员进行技术过渡和迁移,而且要充分利用运动员原有技术和身体素质优势,克服其负面影响,实现训练效率提高和成绩快速突破。
-
专项力量水平对速度滑冰运动员竞技表现尤其重要,速度滑冰运动员通过合理的蹬冰角度向冰面施加向下和侧向的压力,再将侧向力转换为向前的速度将身体推离,在滑行过程中运动员的外部阻力有40%来自空气以及冰面摩擦[17],这需要运动员不仅要具有出色的下肢专项力量,而且需要有较好的核心力量,以保持良好的空气动力学减阻姿态。所以在跨项后,运动员应在基础体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发展专项体能,提高体能与专项技能结合的能力,尤其重视滑行中肌肉耐力、爆发力的训练。特别是,为了减少阻力,运动员应尽量减小下肢的蹲屈角度,这和运动员原从事项目的下肢发力方式有很大区别,所以运动员应较早采用蹲屈滑步、蹬冰收腿、弹力带练习进行陆上模拟训练,以增强下肢肌肉对专项动作的记忆,提升滑行技术的规范性和经济性。
-
但由于速度滑冰需要兼顾高比例的有氧耐力和下肢力量等运动素质训练,相对而言专项训练比例较低,所以需要通过夏训期的轮滑训练,准备期的“以轮带冰”“陆冰结合”等兼项训练,来提高运动员在年度训练中的专项训练比例,实现运动员从模拟训练到专项训练的顺利过渡。同时,在进行陆冰结合训练时,轮冰两个项目的技术差异性会使训练特征和效果更加多元:速度滑冰运动员由于蹬冰动作的有效性受身体位置影响较大,相比速度轮滑更注重上半身的稳定性;速度滑冰运动员的蹬冰角度比速度轮滑更小;速度轮滑在滑动过程中左臂小幅摆动、右侧大摆臂,而速度滑冰为左臂背后、右臂侧后大摆臂等。采用速度滑冰和速度轮滑兼项训练手段,要充分利用两个项目的不同专项技术特点,发展运动员腿部和上肢不同的小肌肉群,从而提升专项动作的稳定性。
-
4 结束语
-
速度滑冰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由身体形态、机能、运动素质等多维特征来决定。我国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体脂率和BMI表现良好,但存在下肢双侧差异、有氧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提升整体竞技水平,应该注重双侧和单侧训练的平衡,以增强弱侧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同时,通过自行车等有氧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肌肉对乳酸的耐受性。此外,加强陆上训练与冰上技术相结合,将有助于运动员实现技术与体能的全面提高。未来,通过促进运动员兼项培养,引导其个性发展,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加强与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的训练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速度滑冰训练水平,在新一轮冬奥会备战周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1] 郝月蓉,周静,苗向军.我国冬季项目跨界跨项选材研究与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3):42.
-
[2] 孙民康,孙小玲,李良,等.跨项选材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回顾、现实审思与未来方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1):61.
-
[3] VAEYENS R,GÜLLICH A,WARR C R,et al.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promotion programmes of Olympic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9,27(13):1367.
-
[4] REES T,HARDY L,GÜLLICH A,et al.The great British medalists project:a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best sporting talent[J].Sports medicine,2016,46(8):1041.
-
[5] GÜLLICH A.Selection,de-selection and progression in German football talent promo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4,14(6):530.
-
[6] GÜLLICH A,EMRICH E.Considering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lass success[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4,14(S1):S383.
-
[7] 黎涌明,陈小平,冯连世.运动员跨项选材的国际经验和科学探索[J].体育科学,2018,38(8):3.
-
[8] GÜLLICH A.International medallists’ and non-medallists’ developmental sport activities:a matched-pairs analysi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7,35(23):2281.
-
[9] MATYK M,RASCHKA C.Body composition and the somatotype of European top roller speed skaters[J].Papers on anthropology,2011,20:258.
-
[10] VARLEY I,GREEVES J P,SALE C.Seasonal difference in bone characteristics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elite speed skat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9,40(1):9.
-
[11] van INGEN SCHENAU G J,de GROOT G,HOLLANDER A P.Some technical,physiological and anthropometrical aspects of speed skating[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 occupational physiology,1983,50(3):343.
-
[12] de GROOT G,HOLLANDER A P,SARGEANT A J,et al.Applied physiology of speed skating[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87,5(3):249.
-
[13] BANFI G,MARINELLI M,ROI G S,et al.Usefulness of free testosterone/cortisol ratio during a season of elite speed skating athle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93,14(7):373.
-
[14] MAKSUD M G,WILEY R L,HAMILTON L H,et al.Maximal VO2,ventilation,and heart rate of Olympic speed skating candidate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70,29(2):186.
-
[15] HETTINGA F J,de KONING J J,SCHMIDT L J I,et al.Optimal pacing strategy:from theoretical modelling to reality in 1500-m speed skating[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1,45(1):30.
-
[16] STOTER I K,MACINTOSH B R,FLETCHER J R,et al.Pacing strategy,muscle fatigue,and technique in 1500-m speed-skating and cycling time tri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16,11(3):337.
-
[17] de KONING J J,de GROOT G,van INGEN SCHENAU G J.Ice friction during speed skating[J].Journal of biomechanics,1992,25(6):565.
-
[18] HOUDIJK H,de KONING J J,de GROOT G,et al.Push-off mechanics in speed skating with conventional skates and klapskate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0,32(3):635.
-
[19] de KONING J J,FOSTER C,LAMPEN J,et al.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power balance model of speed skating[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5,98(1):227.
-
[20] van INGEN SCHENAU G J.The influence of air friction in speed skating[J].Journal of biomechanics,1982,15(6):449.
-
[21] 孙民康,龚丽景.冬季项目跨项选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体育科学,2019,39(11):88.
-
[22] 刘江山,邰崇禧,薛蓉,等.聚焦“轮转冰”速滑队伍:历史机遇、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1):113.
-
[23] 吴新炎,陈月亮,李芙蓉.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腿部肌力冰陆转化与平衡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4):366.
-
[24] 李博,王欣欣,杨威,等.青年速度滑冰运动员500m、1000m和1500m模拟比赛的能量供应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5):18.
-
[25] 王月华,杨明.国家速度滑冰队有氧及无氧运动能力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5):13.
-
[26] 房英杰,王子朴,严力,等.优秀男子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起跑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及训练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24,60(3):14.
-
[27] 陈晨,刘卉,张力文,等.速度滑冰运动员500 m直道技术动作下肢关节协调特征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21,36(增刊1):376.
-
[28] POLLOCK M L,FOSTER C,ANHOLM J,et al.Body composition of Olympic speed skating candidate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82,53(2):150.
-
[29] SOVAK D,HAWES M R.Anthropological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calibre speed skater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87,5(3):287.
-
[30] 李博,刘翠佳,杨威,等.滑得更快的科学:速度滑冰的运动生物学特征[J].体育科学,2021,41(8):34.
-
[31] KUDYBYN I,NESTERUK I,PEREVERZYEV S,et al.Optimal body masses for different Olympic sports[J].Innovative biosystems & bioengineering,2018,2(3):183.
-
[32] de KONING J J,BAKKER F C,de GROOT G,et al.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talented speed skaters:physiological and anthropometric aspect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4,77(5):2311.
-
[33] 卢卓.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体系的对比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115.
-
[34] 肖唯.中外优秀速度滑冰女子长距离运动员竞技特征研究: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
[35] 王阿婷,曹宗航,熊焰.竞技体育跨界跨项选材的学理基础、实践逻辑与实施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77.
-
[36] 杨国庆,彭国强,刘红建,等.中国奥运冠军成长规律与时代启示[J].体育科学,2021,41(5):3.
-
[37] GÜLLICH A,EMRICH E.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ic approach in athlete support programmes in the German high-performance sport system[J].European journal for sport and society,2012,9(4):243.
-
[38] CHEN J W,XU K,MA H X,et al.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oller skating[J].Biology open,2019,8(4):bio037713.
-
[39] de BOER R W,ETTEMA G J C,van GORKUM H,et al.Biomechanical aspects of push-off techniques in speed skating the cur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987,3(1):69.
-
[40] 束洋,梁志强,马沐佳,等.我国速度滑冰国家队运动员下肢不对称性的生物力学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6):67.
-
[41] DOS'SANTOS T,THOMAS C,JONES P A,et al.Asymmetries in isometric force-time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detrimental to change of direction speed[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8,32(2):520.
-
[42] OWINGS T M,GRABINER M D.Fatigue effects on the bilateral deficit are speed dependent[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998,30(8):1257.
-
[43] van DIEËN J H,OGITA F,de HAAN A.Reduced neural drive in bilateral exertions:a performance-limiting factor?[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3,35(1):111.
-
[44] ŠKARABOT J,CRONIN N,STROJNIK V,et al.Bilateral deficit in maximal force produ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16,116(11/12):2057.
-
[45] Anon.Nordic hamstring curl(Jeremy fox)[EB/OL].(2021-07-14)[2024-05-16].https://www.yjbys.com/bylw/cankaowenxian/62420.
-
[46] de BOER R W,VOS E,HUTTER W,et al.Physiological and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roller skating and speed skating on ice[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 occupational physiology,1987,56(5):562.
-
[47] 张马森,冯茹,刘卉.速度节奏对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1500m比赛成绩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21,57(11):3.
-
[48] SUTRISNO A,BRAUN D J.How to run 50% faster without external energy[J].Science advances,2020,6(13):eaay1950.
-
[49] 胡海旭,杨国庆.中国奥运冠军成才的时序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3):8.
-
摘要
跨项运动员具有早期进行多项化训练、晚定项和晚进入选材与培养体系等特点,晚期定项与早期定项运动员存在较大差异性。以我国19名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其身体形态、机能、运动素质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跨项速度滑冰运动员体脂率和BMI等指标表现良好,但需关注下肢双侧差异、有氧能力不足以及专项技术的强化等问题。为提高跨项运动员的成才率和运动表现,未来训练应注重下肢双侧均衡发展,提升有氧与无氧能力,增加陆冰结合和技术模拟练习。
Abstract
Talent transfer athlet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multi-event training, late selection and late entry into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late event selection and early event selection athletes. Taking 19 Chinese talent transfer speed skat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ir physical morphology, function and sports quality by means of literature, experimental tes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t is found that the body fat percentage and BMI of Chinese talent transfer speed skaters perform well, but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bilateral differences of lower limbs, the lack of aerobic capacity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special techniqu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and sports performance of talent transfer athletes, future training should focus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lower limbs, improve aerobic and anaerobic capacity, and increase land ice combination and technical simulation exercises.
Keywords
speed skating ; talent transfer selection ; physical morphology ; function ; sports quality ;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