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常凤(1979—),女,黑龙江五常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不同人群运动健康促进。

通讯作者:

李彦龙(1979—),男,黑龙江五常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5)01-0082-07

参考文献 1
朱二刚,孙俊.教育公平视野下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33(6):60.
参考文献 2
朱永新.追寻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5):8.
参考文献 3
周凰,朱雄灏.公平优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的应然状态、实然困境与推进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4):142.
参考文献 4
刘丽群.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100年:政策轨迹与道路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11.
参考文献 5
余秀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23(9):29.
参考文献 6
周洪宇.教育公平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64.
参考文献 7
贾群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诠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8.
参考文献 8
李政涛.中国教育公平的新阶段:公平与质量的互释互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47.
参考文献 9
尚力沛.体育进高考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6):77.
参考文献 10
杨九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双重结构及政策重心转移[J].教育研究,2018,39(11):42.
参考文献 11
曹永跃.河南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92.
参考文献 12
刘水云,赵彬.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学报,2019,15(4):51.
参考文献 13
袁圣敏,吴键.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配备现状与队伍建设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93.
参考文献 14
吴小圆,邵桂华.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困境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3(10):86.
参考文献 15
关清文,张晓林,田贞,等.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征、困囿及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04.
参考文献 16
李洋,王菘,何明,等.“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89.
参考文献 17
刘斌,成双凤.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9):29.
参考文献 18
刘晓玫,刘瑶,宋庆莉.区域内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7):10.
参考文献 19
于素梅.基于一体化的体育教育质量评价定位及测评点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5):505.
参考文献 20
徐俊,林向阳.受众视角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态度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4):44.
参考文献 21
刘娜.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学刊,2012(2):78.
目录contents

    摘要

    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承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释了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的内涵,并分析了其所面临的体育教育公平政策执行偏差、优质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供给不充分、评价标准缺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以政策落实为抓手,弘扬体育教育公平理念;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基础,促进体育教育公平;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以评价标准为导向,兼顾公平和质量,以推进体育教育升级换代。

    Abstract

    Equality and 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new requirement and new commit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the state to ru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hat the people are satisfied with in the new er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equality and 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it, such as the devi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ir poli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unbalanced allocation of high-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insufficient supply of high-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carry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promote the e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co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ided by evaluation criteria, taking into account equality and qua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 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当前,中国教育的矛盾已经由“有没有学上”转变为“能否上好学”,好的教育不仅是“更加公平的教育”,也是“更高质量的教育”[2]

  • 《国际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与体育运动宪章》明确指出:“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在强健学生体魄、提升体育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3],也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强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目前,围绕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有效促进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仍在不断探索中。本研究在梳理我国体育教育公平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的内涵,分析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旨在提升体育教育公平与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

  • 1 我国体育教育公平的演进

  • 体育教育公平伴随着教育公平的演进而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公平的观念可追溯至原始社会,那时人们尚未形成阶级意识,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尽管这种平等是无意识的。进入奴隶社会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圣贤们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理念,这些思想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到了近现代社会,梁启超、康有为、蔡元培等教育家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教育公平的思想。

  • 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教育公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教育权利平等阶段(1921—1986年)、教育机会均等阶段(1987—1995年)、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阶段(1996—2014年)、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阶段(2015年至今)[4]

  •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女子在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的权利。而1931年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则宣布,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女,在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了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标志着我国居民在教育权利上实现了平等。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从法律层面强调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标志着我国居民在受教育机会上实现了均等。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提出公民享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进入21世纪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如《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要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2005年)强调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还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目标。《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2年)进一步提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以促进教育公平。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同时强调了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自2015年起,《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公平的表述开始转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如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15年)、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6年)、办好公平优质教育(2017年)、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8年)、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2019、2021年)、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20年)、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2022、2023年)等。这表明,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承诺。

  • 然而,关于体育教育公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相对缺乏。直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才提出:“要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标志着学校体育公平开始受到关注。同年7月,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保障每个中小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教育部发布了《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和《初中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公平滞后于教育公平的发展进程。

  • 2 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内涵阐释

  • 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前提在于正确理解其内涵。而要准确把握这一内涵,则需深刻理解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定义,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优先次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者对教育公平的内涵有着不同的阐释,但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获得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得到公平的教育对待,且拥有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平等机会[6]。《教育大辞典》则将教育质量定义为“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它反映了教育活动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基于此,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使适龄社会成员既有权利接受也有条件能够接受的,能够根据其能力提供同等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并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7]

  • 2.1 体育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共融共生

  •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将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紧密结合,改变了传统的定义方式,既从公平的角度审视质量,又从质量的角度审视公平,丰富了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内涵[8]。公平与质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存在和整体性状态[9]。因此,关注体育教育公平必须重视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也离不开对体育教育公平的关注。公平与质量在体育教育中是共融共生的,即要求在公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否则,缺乏公平的质量是有缺陷且不道德的,而缺乏质量的公平则是低级的、流于形式的。因此,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应以促进体育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为核心,将二者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二者的共融共生,以保障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 2.2 均等化与多样化为目标的公平-价值双重结构

  • 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蕴含着均等化为目标的公平-质量和多样化为目标的公平-质量的双重结构[10]。均等化为目标的公平-质量主要依托政府财政供给和社会资源动员,从办学公平的角度出发,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以社会为中心。而多样化为目标的公平-质量则强调教育的人本主义属性,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突破了传统单一结构的公平-质量均等化范式,形成了兼顾均等化和多样化的双重结构。它在注重起点的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增添了个性化的质量要求,强调以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中心,从而提升体育教育质量。

  • 2.3 公平的体育教育蕴含质量要求

  • 公平的本质是体育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公平,而非质量保持不变的公平。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体育教育质量一成不变的公平只是低质量的公平,实质上是平均主义,而非真正的公平。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虽然强调体育参与机会的公平,但由于体育场地设施短缺、体育师资匮乏、教学质量低下,以及大班化、应试化教学等问题,不仅无法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可能削弱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阻碍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现今体育教育已从数量上的满足转变为质量上的要求,自由活动式的低质量体育课堂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包含了对体育教育质量要求的公平之义。

  • 2.4 质量是公平基础上的体育教育质量

  • 在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中,对质量的衡量应以体育教育公平为视角。公平而有质量的质量是在公平基础上的质量,其本质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公平,即有质量的公平”。它既强调拓展体育教育公平的广度,也强调拓展体育教育公平的深度。也就是说,要不断扩大体育教育的覆盖面,关注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还要追求体育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因此,推进公平的体育教育就要确保最基本的体育教育质量,而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则是实现最大的体育教育公平。

  • 3 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 提高教育质量并推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在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文化理念差异及专业能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与实现高质量体育教育公平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

  • 3.1 体育教育公平的政策执行偏差

  • 教育政策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逻辑起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相关规定,公民享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且“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然而,政策运行的关键在于执行,我国有关体育教育公平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的表面化、碎片化,以及政策指导不够细致等问题。体育课被削减和挤占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11]。部分地区政府职能出现“错位”或“越位”,选择性地执行教育公平相关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不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监控规范执行不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对基层体育工作的有效指导,难以将政策细化落实。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

  • 第一,政策认同障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作为贯彻落实教育公平政策的基层单位,只有认同政策才能积极有效地执行。在具体执行时,基层政府为保障地方利益,选择性地执行对自身有利的政策。例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随迁子女应享受一视同仁的教育待遇,但在缺乏中央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对政策的认同度不高,为减轻教育负担,往往会通过附加性、替代性执行等方式,增加随迁子女接受优质体育教育的阻力[12]

  • 第二,信息不对称弱化政策执行效果。目标群体接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执行主体对政策的二次解读与宣传。若政策执行过程中采用的宣传方式不当,加上目标群体对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则会弱化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政策执行效果。

  • 第三,政策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公共政策运行机制尚待完善,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等环节尚未形成规范的运作系统。政策执行缺乏明确的法律程序,政策监督力度不足,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 3.2 优质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 资源均衡配置是保障体育教育公平的基础与前提。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在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尤为严重,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域间体育教育经费差距过大、东西部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体育师资队伍力量悬殊、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间体育设施与条件差距巨大、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体育教育资源获取上差距较大。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的配备相对充足,但体育师资的缺口依然较大,不同地域的数量配备仍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异尤为突出[13]。造成优质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

  • 第一,历史形成的巨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这无疑拉大了东西部在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距。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其体育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优于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

  • 第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结构。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背景下,国家优先对城市配置体育资源,导致城乡体育教育资源投入极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直接体现在城乡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等资源要素的数量与质量上,乡村学校的师生比、体育运动场地面积等指标明显低于城市学校[14]。尽管国家大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但城乡间的体育教育差距短期内无法消除。

  • 第三,教育政策的倾斜。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优先建设了一批重点学校,为其配备教师队伍、投入经费、保障办学条件。这种政策倾斜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校际差距[6]。尽管国家随后出台了免试就近入学、教师交流轮岗等指导性意见,但长期形成的校际差距依然明显,导致重点学校的优质体育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普通学校的体育教育资源则相对薄弱。

  • 3.3 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供给不充分

  • 体育教育质量直接决定着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当前,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公平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面启动了“优质体育教育”项目,旨在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15]。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然而,我国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供给仍显得不够充分。具体原因包括:

  • 第一,校内体育资源保障不足。相关报道显示,小学阶段人均运动场地仅有半数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设施种类单一且老旧问题严重,体育教师数量和质量亦参差不齐[16]。无论是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供给,还是体育教师的配备,均难以充分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限制了学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 第二,学校体育教育的多方主体联动不足。作为体育教育的三大育人主体,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够紧密,存在黏度不够、共育意识不强、共育环境氛围缺失、学校开放力度不足等问题。这使得体育教育更多地依赖于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合力,导致体育教育质量偏低。

  • 第三,体育教材建设滞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间缺乏连续性,一体化衔接不够紧密。且体育教材建设滞后,比如,体育教材的数字化程度偏低,健康教育内容、德育内容与体育技能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等[17],都不利于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 3.4 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评价标准缺乏

  • 教育投入、入学率、教育效率及教育成果是国际上常用的教育公平评价指标[6]。而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价,则主要源于不同学者的研究,涉及办学经费投入、课程设置与管理、学生学业成就等输入、过程和输出指标[18]。在学校体育教育质量评价方面,具体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设备是否满足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课能否保证开齐、开足、上好,大课间活动是否形式多样、全员参与并切合实际,课余训练与竞赛是否常态且富有成效,体育家庭作业布置与组织管理是否配套等。通过测评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能力、品行及体质健康(“知、能、行、健”),可以反映体育学业质量[19]

  • 然而,随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以往单纯倾向于教育公平或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需要升级换代,而非简单地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评价叠加。原因如下。第一,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教育公平与体育教育质量的关注程度有所不同。早期,为保障更多人平等地接受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公平问题备受关注。之后,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受到重视,体育教育质量逐渐被提升到了新高度。2015年,“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出后,兼顾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评价研究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仍侧重于单方面评价,属于割裂性或单向性评价,而非关联性评价。第二,体育教育效果的特殊性。体育教育产生的效果具有长期性特征,无论是强身健体、促进健康,还是磨炼意志品质,体育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体育教育效果的评价更为复杂,量化指标的确定难度也较大。

  • 4 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的实现路径

  • 4.1 以政策落实为抓手,弘扬体育教育公平理念

  • 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目标,需在体育教育公平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的体育教育。这一目标的实现,首要前提是深化落实体育教育公平政策。政府应充分履行其在体育教育公平中的“第一责任人”职责,致力于实现体育教育公平,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并充分发挥提供教育公共产品的职能。

  • 第一,增强对体育教育公平政策的认同感。目标群体的认可和接受是政策执行的关键。体育教育公平的目标群体是全体学生,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政策的合理性及其对目标群体利益的影响、社会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学生对体育教育公平政策的认同感[20]。为此,应提高全体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改变过度功利的社会教育观念,加大政府投入,并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时,注意避免大班额现象,以充分保障辖区内城市居民子女的体育教育利益。通过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增强对体育教育公平政策的认同感,助力政策落实。

  • 第二,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地方政府对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执行情况,直接影响体育教育公平的实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深入学习领会国家有关教育公平的政策文件精神,并据此制定本地区的相关政策。同时,教育部应加大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避免地方出现选择性甚至替换性执行的情况。此外,还应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政策文化氛围,提升政策的支持度。

  • 第三,健全政策运行机制。为确保体育教育公平政策的落实,需要健全的政策运行机制。这包括完善政策运行的供需机制、决策机制、输送机制、评估机制等[21],以提升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使政策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并促进政策的执行与评价。

  • 4.2 以资源配置为基础,促进体育教育公平

  • 我国优质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地域、学校间体育教育的不公平性,并降低了弱势地区及学校的体育教育质量。历史遗留的巨大差距、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结构及教育政策倾斜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

  • 第一,保障体育教育经费投入。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受经济等因素制约,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为此,国家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出台更多补偿性教育政策,不断缩小与东、中部的差距。同时,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支持,使更多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教育资源。

  • 第二,加强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均衡配置。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应继续加大国家专项和地方专项体育师范生的培养力度,为偏远地区及农村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专业教师。大力提高乡村体育教师的待遇,确保其工资、福利、机会等方面与学科类教师享有同等待遇。继续完善城乡体育教师的流动机制,缩小城乡间体育教师的差距。积极鼓励体育教练、体育大学生等参与支教活动,充实偏远地区、乡村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现代化远程教育的步伐,扩大优质体育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 第三,健全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体系。建议建立全国性的教育资源配置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配置,并健全贫困地区的资助体系。同时,各地应建立省、市、县(区)三级资源配置联动机制,不断优化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为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 4.3 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提升体育教育质量

  • 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的内涵,重点强调的是扩大有质量的体育教育公平,而我国当前的体育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

  • 第一,提升体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受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长期更重视智育,而忽视体育、劳育等素质教育,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尚未完全扭转。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率先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观念转变,突破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体育教育。科学配置校内体育资源,确保体育课充足且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

  • 第二,鼓励多方力量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积极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基金会、企业等社会力量捐赠体育器材、设施及资金,用于建设体育场馆,改善体育教育硬件设施。畅通社会力量进入校园的渠道,吸引有资质、有信誉、高质量的体育机构参与学校体育教育。充分发挥社区体育的作用,与周边学校形成体育教育共同体,在争取政府支持和向社会筹集资金过程中更具优势,且社区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还可以巩固体育教育成效,辅助提升体育教育质量。

  • 第三,要加强体育教材建设。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运动能力敏感期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断完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中,应注重授课内容的连续性和衔接性,避免学生重复性地学习运动技能。同时,应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分学段、分目标推进体育课程建设,为实现有质量的体育教育公平提供有力保障。

  • 4.4 以评价标准为导向,兼顾公平和质量

  • 开展评价工作是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鉴于我国当前缺乏针对公平而有质量体育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增设相关课题指南,以激励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化此方面的研究。

  • 第一,构建评价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构建一个科学、系统且可操作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该体系应既包含体育教育公平性的指标,又涵盖体育教育质量的内容。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需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以增值性评价为导向,实施差异性评价,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 第二,完善评价机制。可借助“互联网+”等模式,搭建评价平台,优化评价方案,以更有效地开展体育教育评价工作。同时,不断对评价标准进行迭代和优化,推动体育教育工作在公平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 参考文献

    • [1] 朱二刚,孙俊.教育公平视野下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33(6):60.

    • [2] 朱永新.追寻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5):8.

    • [3] 周凰,朱雄灏.公平优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的应然状态、实然困境与推进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4):142.

    • [4] 刘丽群.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100年:政策轨迹与道路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11.

    • [5] 余秀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23(9):29.

    • [6] 周洪宇.教育公平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64.

    • [7] 贾群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诠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8.

    • [8] 李政涛.中国教育公平的新阶段:公平与质量的互释互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47.

    • [9] 尚力沛.体育进高考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6):77.

    • [10] 杨九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双重结构及政策重心转移[J].教育研究,2018,39(11):42.

    • [11] 曹永跃.河南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92.

    • [12] 刘水云,赵彬.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学报,2019,15(4):51.

    • [13] 袁圣敏,吴键.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配备现状与队伍建设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93.

    • [14] 吴小圆,邵桂华.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困境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3(10):86.

    • [15] 关清文,张晓林,田贞,等.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征、困囿及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04.

    • [16] 李洋,王菘,何明,等.“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89.

    • [17] 刘斌,成双凤.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9):29.

    • [18] 刘晓玫,刘瑶,宋庆莉.区域内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7):10.

    • [19] 于素梅.基于一体化的体育教育质量评价定位及测评点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5):505.

    • [20] 徐俊,林向阳.受众视角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态度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4):44.

    • [21] 刘娜.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学刊,2012(2):78.

  • 参考文献

    • [1] 朱二刚,孙俊.教育公平视野下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33(6):60.

    • [2] 朱永新.追寻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5):8.

    • [3] 周凰,朱雄灏.公平优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的应然状态、实然困境与推进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4):142.

    • [4] 刘丽群.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100年:政策轨迹与道路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11.

    • [5] 余秀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23(9):29.

    • [6] 周洪宇.教育公平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64.

    • [7] 贾群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诠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8.

    • [8] 李政涛.中国教育公平的新阶段:公平与质量的互释互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47.

    • [9] 尚力沛.体育进高考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6):77.

    • [10] 杨九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双重结构及政策重心转移[J].教育研究,2018,39(11):42.

    • [11] 曹永跃.河南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92.

    • [12] 刘水云,赵彬.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学报,2019,15(4):51.

    • [13] 袁圣敏,吴键.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配备现状与队伍建设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93.

    • [14] 吴小圆,邵桂华.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困境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3(10):86.

    • [15] 关清文,张晓林,田贞,等.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征、困囿及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04.

    • [16] 李洋,王菘,何明,等.“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89.

    • [17] 刘斌,成双凤.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9):29.

    • [18] 刘晓玫,刘瑶,宋庆莉.区域内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7):10.

    • [19] 于素梅.基于一体化的体育教育质量评价定位及测评点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5):505.

    • [20] 徐俊,林向阳.受众视角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态度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4):44.

    • [21] 刘娜.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学刊,2012(2):78.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