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肖婧莹(1989—),女,江西吉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5)01-0018-08

参考文献 1
LENKA S,PARIDA V,WINCENT J.Digitalization capabilities as enablers of 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tizing firms[J].Psychology & marketing,2017,34(1):92.
参考文献 2
AKAKA M A,VARGO S L.Technology as an operant resource in service(eco)systems[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2014,12(3):367.
参考文献 3
王鹏,焦博茹,贺圣楠.新基建背景下体育健身消费的数字化应用与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1):70.
参考文献 4
LUNNEY A,CUNNINGHAM N R,EASTIN M S.Wearable fitness technology:a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into acceptance and perceived fitness outcom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5:114.
参考文献 5
GRÖNROOS C.Conceptualising value co-creation:a journey to the 1970s and back to the future[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28(13/14):1520.
参考文献 6
PETERS L D,LÖBLER H,BRODIE R J,et al.Theorizing about resource integration through service-dominant logic[J].Marketing theory,2014,14(3):249.
参考文献 7
NEUHOFER B.Value co-creation and co-destruction in connected tourist experiences[C]//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16.Cham:Springer,2016:779.
参考文献 8
RAMASWAMY V.Co-creation of value:towards an expanded paradigm of value creation[J].Marketing review St.Gallen,2009,26(6):11.
参考文献 9
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1.
参考文献 10
GUMMERUS J.Value creation processes and value outcomes in marketing theory:strangers or siblings?[J].Marketing theory,2013,13(1):19.
参考文献 11
肖婧莹.在线健身服务中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3.
参考文献 12
武文珍,陈启杰.基于共创价值视角的顾客参与行为对其满意和行为意向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7,29(9):167.
参考文献 13
PLÉ L,CHUMPITAZ CÁCERES R.Not always co-creation:introducing interactional co-destruction of value in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10,24(6):430.
参考文献 14
关新华,谢礼珊.价值共毁:内涵、研究议题与展望[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6):88.
参考文献 15
华成钢,白长虹,张辉.共创还是共毁:移动信息技术对旅游体验价值的影响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2):137.
参考文献 16
罗恒,王家宏,钟丽萍,等.数字技术赋能健身服务业:内在机理、应用实例与推进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9):89.
参考文献 17
韩晓明,乔凤杰.人工智能助力全民健身参与的基本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5):559.
参考文献 18
涂炯,王瑞琳.在失控与控制之间:新技术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健康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21.
参考文献 19
王健.自我、权力与规训:可穿戴设备的社会学解析:以青年跑者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4.
参考文献 20
BEHNE A,TEUTEBERG F.A healthy lifestyle and the adverse impact of its digitalization:the dark side of using eHealth technologies[C]//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tschaftsinformatik.Berlin:GITO mbH Verlag für Industrielle Informationstechnik und Organisation,2020:1-16.
参考文献 21
郑航.步数记录:健身运动符号化的产生逻辑及道德风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1):22.
参考文献 22
BARRATT P.Healthy competition:a qualitative study investigating persuasive technologies and the gamification of cycling[J].Health & place,2017,46:328.
参考文献 23
SMITH A M.The value co-destruction process:a customer resource pers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13,47(11/12):1889.
目录contents

    摘要

    数字技术已成为个体健身实践中的关键性资源。基于服务主导逻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数字技术如何嵌入健身实践,进而引发价值共创和价值共毁的双重结果。发现,数字技术的嵌入显著拓展了健身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边界,创造了功能性、情感性和社交性等多重维度的健身体验价值。数字技术通过赋权、联结和情境塑造等机制,有效促进了健身体验价值的创造。但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强迫性压力与锻炼成瘾、信息错配与行为偏离、客观限制与期望悖离则会对健身体验价值产生破坏。在此基础上对在线健身服务提供商和健身者个人提出建议,以促进价值共创、避免价值共毁。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key resource in individual fitness practice. Based on the service-dominant logic, this paper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how digital technology is embedded in fitness practice, which leads to the dual results of value co-creation and value co-destruc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embedding of digital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expands the boundary of fitness activities in time and space, and creates the value of fitness experience in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functionality, emotion and sociability. Digital technology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reation of fitness experience value through mechanisms such as empowerment, connection and situational shaping. However, the compulsive pressure and exercise addiction brought by dig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ismatch and behavior deviation, objective restriction and expectation deviation will destroy the value of fitness experience.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online fitness service providers and fitness individuals to promote value co-creation and avoid value co-destruction.

  • 1 问题的提出

  • 数字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支持人们运动健身行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个体健身实践中的关键性资源。数字技术以大数据为基础,融合了交互技术、数字孪生、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其强大的智能、连接和分析能力极大地拓展了个体健身实践的可能性[1]。数字技术不仅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健身方式,而且在鼓励健身者参与、互动和行为持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健身者带来了更丰富、更个性化和更有意义的新体验。因此,数字技术被视为实现和提升个体健身体验并以多种方式创造附加价值的关键性工具,可以通过与健身者的有效互动来实现利益的增值,从而实现价值共创。但有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实现增值,资源滥用也可能导致价值共毁的出现,使得体验和价值减少[2]。数字技术也是如此。

  •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3]、用户的使用结果[4]等方面,对于数字技术如何作为一种资源融入健身实践并创造实际价值的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尚未有研究通过价值共毁的视角对数字技术在健身实践中的具体作用进行深入剖析和审视。鉴于此,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从价值共创与价值共毁的二分关系出发,对数字技术在健身实践中的价值创造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精准把握数字技术如何有效应用于个体的健身实践,进而优化健身体验并创造更大价值。本文有助于丰富健身服务和数字技术领域关于价值创造的研究成果,为理解数字技术与健身行业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健身企业精准识别健身者的价值需求,为健身者创造更具有针对性的价值主张;还揭示了数字技术应用在健身领域中可能遭遇的风险与挑战,为企业制定前瞻性的风险管理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2 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背景

  • 2.1.1 资源整合

  • 服务主导逻辑认为消费者利用自己可获取的操作性资源来决定如何利用和整合自身资源及其他资源,价值是消费者在对操作性资源的使用中创造出来的[5]。因此,操作性资源是支持活动的能力载体[6],在实现期望的最终状态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资源与消费者所从事的活动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这种服务交换过程中所涉及的互动决定了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价值的共同创造。在健身实践中,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操作性资源,本身不具有任何价值,只有当其投入使用时,价值才会由健身者共同创造。这就意味着,价值并不会自动存在于特定的健身设备或应用程序中,而是在健身者将其整合到特定需求场景时才会显现出来。在健身者的使用过程中,数字技术可能促成体验与价值的共同创造(提升)或共同毁灭(降低)[7]

  • 2.1.2 价值共创

  • 共同创造为服务营销引入了新视角,它重新塑造了对于价值是如何创造和构建的理解[8]。自Vargo等人[9]在服务主导逻辑中提出价值共创的概念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视角对价值共创进行了定义,虽然各视角的定义凸显了价值共创的不同特征,但基本上都认为消费者是价值创造的核心参与主体,企业或组织与消费者的互动及资源整合是价值共创概念的核心内容,消费者对价值创造的感知和评价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结果[10]。这为健身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解释了个体作为健身实践中的共创者,在价值共创中具有参与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健身)、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健身者与健身指导者、健身者与健身设备、健身者与其他健身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健身者资源、服务提供者资源、其他参与者资源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有效整合)三重属性特征[11]。武文珍等人论证了在共创价值视角下,健身服务中顾客的信息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和共同决策等参与行为对顾客价值的影响[12]。在价值共创理论的框架下,健身者不仅扮演了积极参与者的角色,更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及其他资源来创造价值。数字技术作为推动价值共创最大化的关键资源,赋予健身者更多的可能去整合资源,从而促进价值的创造。

  • 2.1.3 价值共毁

  • 价值创造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但价值创造可能并不总是产生积极的结果。Plé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价值形成的互动过程中,由于参与者滥用己方或他方资源会造成参与者福利减少的情形,价值共毁就此发生[13]。关于价值共毁的成因,大多数研究聚焦于“资源滥用”和“流程对接失调”两个方面[14]。具体而言,当行为者未能以其他行为者认为“合适”或“期望”的方式整合或运用可获得的操作性资源时,或者当行为者的流程未能与其他行为者的流程相匹配时,均可能引发价值的破坏[14]。例如,移动信息技术能够协助游客创造和提升新型旅游体验,但其技术使用过度则会导致旅游体验生活化以及产生社交压力等[15]。在健身实践中,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关键性的操作性资源,为健身者提供了丰富的共创机会。然而,若健身者滥用数字技术或操作不当,也有可能为健身实践带来阻碍,从而造成价值损失。

  • 2.2 数字技术对健身实践的影响

  • 数字技术作为推动健身产业发展和服务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已受到广泛关注。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健身产业的运营效率,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与重塑,并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16]。在个人健身实践方面,多数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助力个体健身的数据化、科学化、个性化、交互化、智慧化及便捷化[17],重塑人们对身体的认知、健康实践方式及社会关系[18]。王健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可穿戴设备在实现“量化自我”方面的作用,认为这种技术可以帮助个体以虚拟主体的身份进行身体叙事,进而促进个体的自我赋权过程[19]。涂炯等人则指出,移动健身App通过身体教引、社会关系的再嵌入及自我技术等手段,能够有效辅助青年人更好管理自己的身体与生活,拓展社交网络,并实现自我完善[18]。除了积极的影响外,近年来也有学者关注到数字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Behne等人研究表明健身App的数据追踪功能使得用户可能不再依赖自己的敏感性,而是依赖自己设定的目标,从而忽略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20]

  •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在数字技术与个体健身实践的关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数字技术作为服务创新和服务价值的关键资源,能深刻影响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与关系,并能操控其他资源,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价值。然而,当前研究主要局限于数字技术在健身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对现象的简单总结,从价值创造的视角探讨个体健身实践的研究相对稀缺。其次,现有研究多强调数字技术的积极作用,而对其潜在的缺陷和挑战,尤其是数字技术对健身体验的潜在递减效应及其对价值形成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关注明显不足。鉴于此,本文将深入研究数字技术的双面性,基于资源的观点以及服务主导逻辑驱动的共创与共毁视角,剖析数字技术的集成与使用是如何创造和破坏价值的,以找出数字技术在健身实践中导致“增值”或“贬值”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为从个体中提取主观经验,以理解数字技术在健身实践中的价值共创和价值共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来获取数据资料。

  • 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使用过数字健身设备进行健身的人群,因此采用了目的抽样方法来选取访谈对象。访谈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标准:①健身经历超过1年;②过去1年内使用过移动健身App、可穿戴设备、智能健身器材或VR/AR等健身设备进行过运动健身,并可以很好地回忆使用情况。为保证研究效果,研究者通过预访谈形成了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包括:你通常会使用哪些数字健身设备,你觉得这些数字健身设备给你的健身活动提供了什么帮助,你觉得这些数字健身设备给你带来了什么困扰等。围绕这些内容,研究者将进行追问。每人每次访谈时长为30~60分钟,访谈人数共计20人(表1)。研究者通过录音和笔记记录访谈内容,并及时整理录音和笔记。在参与式观察中,研究者以用户的身份体验运动健身软件Keep及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健身产品和服务,从而身临其境地观察和记录用户在实际健身环境中的体验和行为方式。同时,研究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获得的数据进行补充和检验。

  • 表1 访谈对象情况

  • 注:XC代表现场访谈,YY代表语音访谈。

  • 3.2 数据分析

  • 本研究将原始数据集导入Nvivo12质性数据分析软件,并运用Colaizzi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具体步骤为:①收集的文本资料由两位研究者独立阅读,以形成对每个受访者故事的整体看法,从中识别出有意义的陈述语句或观点。②两位研究者分别对重要的陈述进行分类和编码。在服务主导逻辑的指导下,识别资料中数字技术引发的健身者体验价值、价值共创和价值共毁等内容,并对识别的信息进行反复比较,按主题进行归纳汇总,制定相关主题的定义和纳入规则。③两位研究者对各自识别的主题进行协商,对分歧内容进行讨论,直到达成一致,最终确定相关主题。④在完成数据资料分析之后,研究者按照相同步骤对相关文献资料做进一步归纳,检验是否有新的主题出现,并就识别的相关主题向受访者进行求证,确保分析的准确性。

  • 4 研究发现与讨论

  • 4.1 数字技术嵌入健身实践的价值识别

  • 服务主导逻辑认为价值是基于消费者感知的。数字技术参与使个体的健身活动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既提升了健身体验价值,也创造了个体全新的健身体验价值类型。通过资料分析编码,本文识别了功能性价值、情感性价值和社交性价值三种价值类型。

  • (1)功能性价值。功能性价值是数字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提供的功能和效果,主要体现在:①为健身者提供了便利性。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健身的时间和地点限制,使健身者随时随地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身指导。这种灵活便捷的服务模式让健身真正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②为健身者带来了知识增益。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健身者的各类数据,数字技术为健身者提供了更加科学、高效的锻炼指导,极大丰富了他们的健身知识储备。这种知识增益不仅显著提升了健身者的锻炼效果,还确保了健身过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③助力健身者实现目标。借助语音识别、动作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为健身者打造了便捷高效的运动体验,进而激发健身者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好实现自己的健身目标。

  • “自从我开始使用 Keep,无论是在家、在办公室还是在外出时,我都能随时随地进行健身锻炼,这让我感觉健身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受访者 XC05)

  • “我现在运动时都会佩戴运动手环,通过运动手环我可以实时地查看相关数据,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自己的健身计划。以前,我总是盲目地跟随一些健身教程,结果有时会因为强度或方式不适合自己而受伤。现在,有了这些数据的指导,我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锻炼,提高了效果,也确保了安全。”(受访者YY10)

  • (2)情感性价值。情感性价值是指数字技术通过创造愉悦、满足、兴奋等积极情感,使人们在参与健身活动时获得心理满足。情感性价值主要体现在:①个性化体验。移动健身App可以根据每个健身者的偏好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健身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服务不仅提高了锻炼的针对性,还让健身者感受到被重视和关心,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②沉浸式体验。VR技术允许健身者在家中模拟户外运动场景,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而AR技术则将虚拟的健身教练或伙伴融入运动环境,为健身者提供实时的指导和鼓励。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运动变得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健身者更容易获得满足感。③鼓励性反馈。可穿戴设备等数字技术产品可以实时追踪健身者的运动数据,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激励,有助于增强健身者的自信心和减轻压力,促使他们持续锻炼,形成积极的心理循环。④趣味性体验。数字健身活动往往融入了游戏化元素,增加了锻炼的乐趣,使健身者更容易保持锻炼的热情和动力。

  • “每次通过咕咚软件跑步时,我总能听到软件给我的鼓励,比如‘再坚持一下’‘你真棒’之类的话语,这让我更加自信地坚持锻炼。现在,我每天都期待着锻炼时间,因为它带给我很多快乐和满足感。”(受访者YY05)

  • (3)社交性价值。社交性价值是指个体在健身过程中从社交互动中所获得的收益。数字技术通过健身社区和社交媒体平台,为健身者提供了与他人互动、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的机会。例如,移动健身App利用人机交互技术,使健身者能够与教练、其他健身者、健身设备进行实时的交流与分享。这种交互式的体验不仅有助于健身者获得支持和鼓励,还能帮助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追求健身目标,拓展自己的健身社交圈。

  • “我加入了一个Keep的健身社区,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交流心得、互相鼓励,这种社交互动让我更加享受锻炼的过程。”(受访者YY09)

  • 4.2 数字技术嵌入健身实践的价值产生机制

  • 4.2.1 价值共创机制

  • 根据资料的分析编码,本文识别了数字技术嵌入健身实践的“价值共创”,表明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资源如何参与个体的健身实践,从而提升健身体验和创造价值,确定的主题包括:赋权、联结和情境塑造。

  • 4.2.1.1 赋权——量化自我与信息支持

  • 通过整合和使用数字技术而产生的“赋权”被强调为个体参与健身实践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技术的“精神”是赋予健身者的权利,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并就如何过上更健康的生活做出知情决定。访谈数据表明,健身者通过各种数字技术产品可以实现“量化自我”,使他们在健身实践中从纯主观体验转变为客观可视的状态[19]。例如,通过传感器技术及数据分析平台可以量化健身者某些身体特征和功能,如步数、心率、体脂等,使健身者可以清晰掌握自己的运动情况和身体情况等,从而更利于健身目标的实现。同时,数字技术带来的“量化自我”增强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力感,为健身者提供了自我激励和目标设定的依据。

  • “使用悦跑圈跑步时,我可以在跑步地图上看到我跑步的范围、时长、平均速度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可以更好地调整我的训练计划。并且它还记录了我每一次锻炼的数据,让我能更自主地管理自己的健身目标。”(受访者YY08)

  • 另一方面,移动健身App等健身平台为健身者提供了专业的健身计划、健身课程、健身知识等信息。基于个体的健康状况、运动偏好和目标,智能算法可以生成定制化的训练计划和营养建议,为健身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路径。总的来说,数字技术通过量化自我与信息支持能够为健身者“赋权”,让他们更加自主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和参与健身活动,从而提升健身体验和创造价值。

  • “自从我开始使用Keep,我就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位私人健身教练。Keep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健身课程、健身资讯等内容,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健身的知识和技巧。”(受访者YY14)

  • 4.2.1.2 联结——互动与分享

  • 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联结”是健身者实现积极价值共创的重要主题。数字技术可以支持健身者开展便利的在线社交互动,并且打破了地域限制,让不同地区的健身者和教练可以汇聚在一起,共同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联结使得个体在健身实践中可以相互支持。

  • “通过在线健身社区,我结识了许多有着相同目标和兴趣的人。我们互相分享锻炼心得、技巧和成果,这种互动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受访者YY15)

  • “通过Keep的在线交流功能,我可以随时向教练寻求帮助,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受访者YY14)

  •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为健身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使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锻炼进度、成果和变化,有助于获得他人的认可和鼓励。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健身者可以从其他人的故事和照片中获得激励,也可以通过健身社区内分享的运动经验、营养健康知识、注意事项等指导自己的运动或饮食计划。此外,健身者还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招募一起运动、互相监督的伙伴,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反馈。总的来说,数字技术通过互动与分享能够将健身者与其他行为体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体验和价值。

  • “当我看到自己的进步被他人认可时,我感到非常开心。这种正向反馈成为我继续努力的动力。”(受访者YY10)

  • 4.2.1.3 情境塑造——场景化与游戏化

  • 研究结果表明“情境塑造”是数字技术参与健身实践的第三个主题。VR和AR技术创造出的虚拟运动场景打破了传统健身的地域限制,让健身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运动,并且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场景选择(如海滩、山地、健身房等),增加了健身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例如,移动健身App推出的马拉松线上跑,就为跑者提供了一种无需亲自到场就能与其他跑者一同竞技的虚拟场景[19]。这些虚拟场景为健身者提供了沉浸式的锻炼体验,有利于激发健身者的热情,增强锻炼的持续性和动力,让更多人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和益处。

  •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健身的内容和资源。“游戏化”一词原本是用来描述在非游戏环境中应用游戏设计元素和原则的一种方法。如今,这一概念已经延伸到了健身领域,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将游戏元素与健身完美结合,为健身者带来全新的运动体验。例如,挑战、排名、奖励等机制的引入,让锻炼变得更具竞争性和趣味性。健身者可以在运动游戏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健身者进行比较和竞争,以获得更高的排名和奖励。总的来说,数字技术通过场景化与游戏化的方式塑造相应情境,为健身者带来了全新的运动体验,扩大了健身者价值共创的空间。

  • “像Keep中有各种主题的线上跑,完成这些线上跑任务我可以获得相应主题的徽章和周边,这让我更有兴趣也更有动力坚持下去。”(受访者YY07)

  • 4.2.2 价值共毁机制

  • 数字技术在健身实践中并不总能创造价值,它在支持个体健身实践的过程中也会由于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导致价值共毁。研究揭示了当数字技术嵌入健身实践中,价值是如何被削弱和破坏的。确定的主题包括:强迫性压力与锻炼成瘾、信息错配与行为偏离、客观限制与期望悖离。

  • 4.2.2.1 强迫性压力与锻炼成瘾

  • 当健身者过于依赖量化数据进行运动时,他们可能会陷入过度监控的状态,这不仅会为他们带来新的焦虑,还可能导致强迫症(OCD)、精神压力或抑郁等问题[21]。虽然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健身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他们能够轻松分享锻炼成果并进行社会比较,但这种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催生了所谓的“同伴压力”。例如,健身者可以通过移动健身App分享自己的锻炼数据,收获赞誉和认同,但这种互动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迫使人们为了迎合他人期望而维持自己的健身成果。此外,这些App中常见的排行榜和挑战功能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竞争和比较。

  • “为了达到设定的健身目标,我会经常感到压力和不安,担心自己的进展不够快或者没有达到预期,这种压力有时候也会影响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受访者XC02)

  •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关注排行榜上的位置。每次看到自己的名字上升,我都会感到满足和激励。但当成绩下滑或者落后于他人时,我就会感到焦虑和压力。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些失去动力,这种比较和竞争真的让我感到很疲惫。”(受访者YY06)

  • 如前所述,健身者使用可穿戴设备或移动健身App进行锻炼时过度依赖其所设定的目标,从而忽视身体的警告信号。这易导致健身者的过度锻炼甚至身体伤害。有研究指出使用移动健身App会导致运动成瘾,使得健身者尽管感受疼痛和受伤,但仍继续运动[22]。移动健身App中的排行榜功能会促使健身者进行更高强度的锻炼,却往往缺乏对锻炼速度、强度和时长的上限提示,进而增加了运动伤害的风险。

  • “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尽的循环之中。每天醒来,我的首要念头就是完成那些预设的锻炼计划,仿佛不达成目标就无法安心。我开始过分关注锻炼数据,每一个卡路里、每一次步数都成为我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为了达成更高的锻炼量而不顾身体疲惫,即使身体在抗议,我仍然会强迫自己继续。”(受访者YY06)

  • 4.2.2.2 信息错配与行为偏离

  • 数字技术在健身实践的共创过程并非总是如预期般完美,当出现信息错配和行为偏离时,数字技术的有效性可能会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价值共毁的出现。当健身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描述缺失或不准确时,在线健身运营商则无法为健身者提供完整且精准的信息。这不仅使健身者无法得到科学的健身指导,而且可能误导他们的健身行为,影响健身体验。

  • “我曾经在使用健身App时,得到了一份并不适合我的健身计划。我按照那份计划锻炼了一段时间后,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因为某些动作不当而受了伤。”(受访者YY09)

  • 此外,当个体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时,他们可能会误用资源,发生行为偏离。在健身实践中,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健身者在使用在线健身平台时更容易出现问题。由于没有教练的现场指导,他们可能无法正确掌握某些运动动作的要领。同时,由于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健身者可能会对健身设备的使用方法产生误解,导致健身设备被误用或滥用。这些负面的使用体验与Smith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其认为个体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资源的误用往往会造成价值的破坏[23]

  • “没有专业教练的现场指导,我常常感到迷茫和不确定,尤其是在面对复杂运动动作时。视频教程中的细节往往难以完全掌握,导致我在实践中经常偏离正确的动作轨迹。这不仅让我的锻炼效果大打折扣,还让我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了挫败感。”(受访者XC02)

  • 4.2.2.3 客观限制与期望悖离

  •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健身实践的过程中,尽管健身者对其所带来的便捷性和个性化价值抱有极高的期望,然而现实却常常因各种客观限制导致期望与实际之间的悖离,进而引发价值共毁。一些健身者反映,他们常常因为没有合适的运动场所、缺乏足够的锻炼时间等客观原因而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健身设备辅助健身。当客观因素导致个体无法达成目标时,这些数字健身设备反而给个人带来更多压力,甚至削弱使用者的积极性。

  • “有时,我根本没时间按照App上的计划去锻炼,这让我觉得App并没有真正帮到我。”(受访者YY15)

  • 此外,健身实践中,个体对数字健身设备的易用性也抱有较高期望。然而,当这些期望无法满足时,也会引发价值共毁。如一些健身者在使用健身App时发现其操作复杂、指导不明确,导致他们在锻炼过程中感到迷茫和挫败,进而对数字健身设备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抵触。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数字技术的普及颠覆了传统的健身模式,赋予了健身者前所未有的价值共创机会,使他们能更自主地塑造独特的健身体验和价值。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嵌入健身实践,进而引发价值共创和价值共毁的双重结果。研究表明,数字技术本身并不产生价值,而是作为一种资源被健身者实际应用和情境化利用,才得以创造或破坏价值。数字技术的参与极大拓展了个体健身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创造了功能性、情感性和社交性三大全新的健身体验价值。数字技术可以通过量化自我与信息支持、互动与分享、场景化与游戏化来提升健身体验和创造价值。然而,数字技术参与健身实践并不总是增值的,其所带来的强迫性压力与锻炼成瘾、信息错配与行为偏离、客观限制与期望悖离等可能会造成健身体验价值的减少。因此,对健身服务提供商而言,不仅需要构建积极的价值主张来促进用户健身体验价值的最大化创造,还需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功能与服务,以有效预防或减少削弱健身体验价值的潜在因素。具体而言,一是实施精细化的用户分类管理策略,借助先进的数字挖掘技术深度剖析用户行为模式,精准捕捉用户需求,为不同特征的用户群体量身定制高度个性化的健身方案。二是增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板块,通过早期心理干预与积极心态培养,帮助健身者建立健康的锻炼观念,有效防范锻炼成瘾等心理问题。三是持续优化平台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确保操作流程的直观便捷性;并巧妙融入锻炼提醒功能,确保锻炼过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对健身者而言,要不断提升健身素养与自我管理能力,最大化地挖掘健身体验的潜在价值,积极预防负面后果。具体而言,一是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避免盲目追随他人或过度依赖技术;二是尽量多地掌握健身知识,依据个人体质和兴趣挑选适宜的锻炼方法,以增强体验和提升技能;三是保持对技术的理性认识,将技术视为辅助手段而非主导因素,始终将个人的身体感受和需求放在首位,防止被数据指标左右。

  • 参考文献

    • [1] LENKA S,PARIDA V,WINCENT J.Digitalization capabilities as enablers of 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tizing firms[J].Psychology & marketing,2017,34(1):92.

    • [2] AKAKA M A,VARGO S L.Technology as an operant resource in service(eco)systems[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2014,12(3):367.

    • [3] 王鹏,焦博茹,贺圣楠.新基建背景下体育健身消费的数字化应用与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1):70.

    • [4] LUNNEY A,CUNNINGHAM N R,EASTIN M S.Wearable fitness technology:a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into acceptance and perceived fitness outcom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5:114.

    • [5] GRÖNROOS C.Conceptualising value co-creation:a journey to the 1970s and back to the future[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28(13/14):1520.

    • [6] PETERS L D,LÖBLER H,BRODIE R J,et al.Theorizing about resource integration through service-dominant logic[J].Marketing theory,2014,14(3):249.

    • [7] NEUHOFER B.Value co-creation and co-destruction in connected tourist experiences[C]//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16.Cham:Springer,2016:779.

    • [8] RAMASWAMY V.Co-creation of value:towards an expanded paradigm of value creation[J].Marketing review St.Gallen,2009,26(6):11.

    • [9] 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1.

    • [10] GUMMERUS J.Value creation processes and value outcomes in marketing theory:strangers or siblings?[J].Marketing theory,2013,13(1):19.

    • [11] 肖婧莹.在线健身服务中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3.

    • [12] 武文珍,陈启杰.基于共创价值视角的顾客参与行为对其满意和行为意向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7,29(9):167.

    • [13] PLÉ L,CHUMPITAZ CÁCERES R.Not always co-creation:introducing interactional co-destruction of value in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10,24(6):430.

    • [14] 关新华,谢礼珊.价值共毁:内涵、研究议题与展望[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6):88.

    • [15] 华成钢,白长虹,张辉.共创还是共毁:移动信息技术对旅游体验价值的影响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2):137.

    • [16] 罗恒,王家宏,钟丽萍,等.数字技术赋能健身服务业:内在机理、应用实例与推进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9):89.

    • [17] 韩晓明,乔凤杰.人工智能助力全民健身参与的基本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5):559.

    • [18] 涂炯,王瑞琳.在失控与控制之间:新技术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健康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21.

    • [19] 王健.自我、权力与规训:可穿戴设备的社会学解析:以青年跑者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4.

    • [20] BEHNE A,TEUTEBERG F.A healthy lifestyle and the adverse impact of its digitalization:the dark side of using eHealth technologies[C]//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tschaftsinformatik.Berlin:GITO mbH Verlag für Industrielle Informationstechnik und Organisation,2020:1-16.

    • [21] 郑航.步数记录:健身运动符号化的产生逻辑及道德风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1):22.

    • [22] BARRATT P.Healthy competition:a qualitative study investigating persuasive technologies and the gamification of cycling[J].Health & place,2017,46:328.

    • [23] SMITH A M.The value co-destruction process:a customer resource pers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13,47(11/12):1889.

  • 参考文献

    • [1] LENKA S,PARIDA V,WINCENT J.Digitalization capabilities as enablers of 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tizing firms[J].Psychology & marketing,2017,34(1):92.

    • [2] AKAKA M A,VARGO S L.Technology as an operant resource in service(eco)systems[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2014,12(3):367.

    • [3] 王鹏,焦博茹,贺圣楠.新基建背景下体育健身消费的数字化应用与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1):70.

    • [4] LUNNEY A,CUNNINGHAM N R,EASTIN M S.Wearable fitness technology:a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into acceptance and perceived fitness outcom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5:114.

    • [5] GRÖNROOS C.Conceptualising value co-creation:a journey to the 1970s and back to the future[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28(13/14):1520.

    • [6] PETERS L D,LÖBLER H,BRODIE R J,et al.Theorizing about resource integration through service-dominant logic[J].Marketing theory,2014,14(3):249.

    • [7] NEUHOFER B.Value co-creation and co-destruction in connected tourist experiences[C]//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16.Cham:Springer,2016:779.

    • [8] RAMASWAMY V.Co-creation of value:towards an expanded paradigm of value creation[J].Marketing review St.Gallen,2009,26(6):11.

    • [9] 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1.

    • [10] GUMMERUS J.Value creation processes and value outcomes in marketing theory:strangers or siblings?[J].Marketing theory,2013,13(1):19.

    • [11] 肖婧莹.在线健身服务中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3.

    • [12] 武文珍,陈启杰.基于共创价值视角的顾客参与行为对其满意和行为意向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7,29(9):167.

    • [13] PLÉ L,CHUMPITAZ CÁCERES R.Not always co-creation:introducing interactional co-destruction of value in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10,24(6):430.

    • [14] 关新华,谢礼珊.价值共毁:内涵、研究议题与展望[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6):88.

    • [15] 华成钢,白长虹,张辉.共创还是共毁:移动信息技术对旅游体验价值的影响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2):137.

    • [16] 罗恒,王家宏,钟丽萍,等.数字技术赋能健身服务业:内在机理、应用实例与推进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9):89.

    • [17] 韩晓明,乔凤杰.人工智能助力全民健身参与的基本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5):559.

    • [18] 涂炯,王瑞琳.在失控与控制之间:新技术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健康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21.

    • [19] 王健.自我、权力与规训:可穿戴设备的社会学解析:以青年跑者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4.

    • [20] BEHNE A,TEUTEBERG F.A healthy lifestyle and the adverse impact of its digitalization:the dark side of using eHealth technologies[C]//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tschaftsinformatik.Berlin:GITO mbH Verlag für Industrielle Informationstechnik und Organisation,2020:1-16.

    • [21] 郑航.步数记录:健身运动符号化的产生逻辑及道德风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1):22.

    • [22] BARRATT P.Healthy competition:a qualitative study investigating persuasive technologies and the gamification of cycling[J].Health & place,2017,46:328.

    • [23] SMITH A M.The value co-destruction process:a customer resource pers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13,47(11/12):1889.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