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布特教授科研团队撰写的学术力作《体育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研究》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体育学界的广泛反响。该书不仅揭示了体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更为体育界研究新质生产力问题提供了新范畴、构建了新体系、开辟了新领域,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于中国体育事业在未来如何有效运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刻思考。
-
2023年下半年,“新质生产力”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众多专家学者从体育领域出发,撰文解读新质生产力,基本上聚焦在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全民健身等方面,但不免会引起一些读者的疑问:“体育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何要探索“体育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体育作为社会最活跃的要素之一,不仅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变革和发展,还形成了独特的要素内涵,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体育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新质生产力在体育领域深化研究的标志。
-
2024年3月4日,布特教授率先在《光明日报》发表《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后该文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网络版全文转载。3月28日,布特教授又在《湖南日报》理论版发表《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新活力》文章,深刻阐述了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体育产业发展培育新形态、增添新动力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布特教授不断深化理论探索,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体育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带领苏立德、郑澜等科研团队成员分别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发表《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形成路径研究》《体育新质生产力探究》等文章,系统论述体育新质生产力概念及其理论系统,开创了体育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新领域。6月29日,上海体育大学与腾讯公司联合公布的中国体育行业首个“体育大模型”,不仅引起了全国体育界的高度关注,也可视为体育新质生产力概念及理论的有力体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研究》的出版,不仅深化了体育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也将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产生深刻变革,是一本具有浓厚时代特色和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
1 创立了体育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新范畴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从这一重要论述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具有三个核心要义。一是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 “新”,即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的,“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二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表现为“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更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效果的质变”[3],以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升级的变革。三是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在“生产力”,其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生产力,本质上是劳动工具、劳动方式的先进性在经济结构和社会变迁中所呈现的标志。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习近平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
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提出“体育新质生产力”新范畴,将体育新质生产力界定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提出的具有体育发展新性质的生产力,“新技术、新价值、新要素、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是体育新质生产力建构的核心要素”[4],并提出其将成为新时代推动体育事业进步与变革的重要力量。
-
该书在界定体育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时,重点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并进行深入剖析,具体提出体育新质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所孕育的具有智能化、效率化、低碳化等特性的体育新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在体育科技的革新与产业形态的演进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不仅满足了我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更为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同时,该书还指出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质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体育资源要素配置中形成的新技术、新价值、新要素、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5]。这不仅揭示了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也凸显了科技创新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体育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中,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的理论框架,解释了体育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为科学技术新变革、劳动者素质新提升、劳动要素新拓展、劳动对象新发展,是以新兴技术为主体统领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体育运动改造对象、体育运动设施和器材等工具要素体系的生产力;体育新质生产力的“质”体现为以数据为要素构建新质量、新性质、新品质的体育生产力全要素体系,为运动训练、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诸多领域创造出更高质量的新技术、新价值、新要素、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为体育事业带来变革性、颠覆性、超越性发展[6]。该书还深入剖析了体育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以数据为关键性要素、以提质增效为基本要求、以多元融合为结构体系、以绿色低碳为根本目标的新特征。
-
全书所构建的体育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不仅精准捕捉了当前体育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动向,还为学术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范畴、新视野,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
2 构建了体育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新体系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新战略,不仅丰富了习近平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全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研究指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发挥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构建体育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独立理论体系作出积极探索。全书构建了以“内涵新论”“特征论”“区别论”“青少年体育论”“全民健身论”“竞技体育科技论”和“体育产业论”为核心的“七论”框架,形成了研究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科技创新”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将各论紧密串联,形成了系统化、层次化的论述过程。具体而言,“内涵新论”部分,探讨了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形成背景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贡献等内容,形成导论和引论体系,为后续章节的讨论和研究构建了逻辑框架;“特征论”与“区别论”则通过对其独特属性的分析及与传统生产力的比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体育新质生产力本质的理解,将导论内容提升至更为深刻与系统的论述层面;“青少年体育论”“全民健身论”“竞技体育科技论”和“体育产业论”,则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实质进行了具体化论述,不仅展示了体育新质生产力在体育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启示。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书为读者提供了清晰、严密的体育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更展现了其作为新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的独特价值,尤其是该书所展现出的鲜明特征,为体育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
首先,具有战略前瞻性。该书以前瞻性的战略视野深刻洞察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问题。第一,明确指出体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体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强调了在新科技革命席卷各行各业的背景下,通过引入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变革体育发展模式、提升体育技术创新能力。该书指出:“体育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是指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与体育领域深度融合,展现出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等显著特性的新技术。具体来说,体育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以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支撑,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对体育领域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全要素进行资源整合和创新配置,形成生产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全要素、全过程的技术革新,推动体育事业向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4]通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体育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对象创新开发、劳动工具智能化发展,实现体育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了体育未来发展科技创新驱动问题,确保体育行业能够紧跟科学技术创新步伐持续高质量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全书的理论前沿性和实践战略性。第二,该书提出,“以科技为驱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新型体育模式代表了体育领域内新质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其背后是技术革新与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4]。要全面促进体育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整合,加速体育科技创新成果向实际体育生产力转化,从而不断促进体育新业态和新模式涌现。这科学回答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下,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发展模式问题,充分展示了该书对建设体育强国的核心战略性问题的高度关注。第三,该书创造性地指出体育新质生产力所构建的新型体育生态体系是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体育发展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满足群众多元化、高质量的体育需求,从而回答了体育发展的根源性问题。这不仅是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现状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预判,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引。
-
其次,具有理论独创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体育生产力理论已经难以全面解释和指导现代体育所经历的快速变革与发展问题。该书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科学提出体育新质生产力概念之后,对体育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准确反映了现代体育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是对体育生产力理论的一次突破性探索,为推动现代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该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不仅拓宽了研究广度,更挖掘了研究深度,指出如何将先进的生产力理论应用于体育实践,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展现了其在体育学术领域的独创性和重要价值。
-
最后,具有实践引领性。该书在理论阐释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不仅为体育领域在“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双重考验下寻求破局之道,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与竞争优势,还开辟了一个洞察当前困境、探索解决方案的独特理论视野,展现出重要的实践引领价值。第一,着重阐述了体育科技创新环境构建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必须深化全面改革,构建与之相契合的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协同融合生产要素的配置模式,塑造出更具活力的管理模式与体制机制,进而激发各方积极性,促使各类优质、先进的生产要素顺畅流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洪流中。”[4]一个健康、活跃、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环境,能够吸引并汇聚大量的科技人才、资金及其他资源,为体育科技的研发、成果转化与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其持续进步与革新,加速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进程。第二,提出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及网络化转型的时代潮流,深度挖掘体育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巨大潜能。“促进跨区域、多层次的算力网建设,从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多个维度加强法律保障,打造数字化体育产业生态集群,建设智能场馆、智慧步道、智慧公园、智能跑道、虚拟骑行等多样式的新型体育场景。”[4]对体育领域各要素进行根本性变革与重塑,开辟全新发展路径。第三,提出要着力解决因体育产业体系滞后导致的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不足、体育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弱化等问题。强调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的重要性,提出要促进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升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第四,在国家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的宏观战略下,体育事业要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展现绿色发展成果的排头兵,走在前,做表率。要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体育事业各环节、各领域,加强绿色体育科技的研发与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向社会传递绿色生活的正能量,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绿色发展的实践中来,为实现全面绿色转型贡献体育力量。
-
3 开创了体育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新领域
-
该书作为研究体育新质生产力的首部专著,提出的新技术、新价值、新要素、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概括讲就是“三个新领域”。一是研究如何将新技术、新价值、新要素应用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问题。现代体育是当代社会最活跃且极具开放性的领域,其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尤为突出。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型科学技术为主导、以创新为宗旨的新型生产力,正如书中指出的,体育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创新”力量,是“推动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新驱动是体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要求在创新驱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各主体的能动性,推动体育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4]。提出和研究体育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倡导体育事业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推动如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体育事业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这必然拓展了体育理论研究的领域,也是实践层面的创新。二是研究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如何改革体育事业发展结构的问题。现代体育正处于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前沿,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只有调整和优化发展结构和模式,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体育发展需求。否则,体育不仅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更可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中处于被动。因此,研究如何利用体育新质生产力所依托的新技术来改变体育发展方式,不仅要关注最新科技成果本身,还要深入探讨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潜力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促进体育发展呈现出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这既是体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又是体育理论研究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未来趋势的关键所在。三是探索体育劳动者、体育劳动资料、体育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发展方式的新领域。书中提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来说,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赋予体育产业新的生产能力,推动了劳动者跃升,创造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劳动资料跃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劳动对象跃升,展现新空间、新领域、新样态;三要素优化组合,实现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生产力三要素的跃升及其优化组合,将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形成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多维协同融合为支撑、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以产业质效提升为目标的新发展模式,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4]。这种全方位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促进体育事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着眼点。目前,我国体育理论研究很少从生产力的维度审视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尽管在体育场地设施、运动员和教练员等维度研究成果丰硕且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但这些研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若从生产力的系统性视角,特别是结合新质生产力理念来审视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将其置于更为宏观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加以考量,必将为体育理论研究带来全新思路和发展方向,促使竞技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大众健身更加高效,加速体育事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进程,开启体育发展新篇章。
-
目前,虽然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但已经形成研究热点和前沿,体育界也是如此。我们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期刊来源,以“新质生产力”“体育”作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截至目前初步检索出文献81篇,剔除重复、不相关题录及会议报告等,最终获得有效文献75篇,其中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来源文献共有41篇。现有文献资料显示,体育领域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多数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的内涵特征[7-8]、价值意蕴[9-11]、作用机理[12-13]、实践路径[14-15]展开,此外还有新质生产力对体育科技产业[16-17]、体育旅游产业[18-19]、体育文化产业[20]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可以发现,聚焦体育内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体育事业发展生成的新质生产力要素、体育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包括上述布特团队的2篇论文),特别是在对体育新质生产力内在规律、运行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探讨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为进一步推动体育学理论研究向高质量、高水平跃升,必须加强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只有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体育新质生产力背后的深层逻辑,进而为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对于满足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需求至关重要。正如著名体育教育家、北京体育大学原校长杨桦教授为该书写的序言所说,“体育新质生产力,是体育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体育新质生产力研究要聚焦国家体育发展核心战略,紧紧围绕实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来研究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有前瞻性、实践性理论模型和具体落实方案”。体育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当代先进生产力在体育领域的新样态与新动能,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催生的结果。发展体育新质生产力,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高度系统化、多维度的综合性工程。这既体现了新质生产力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特质,也深刻反映了体育事业自身的复杂性和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对于体育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开拓性探索。当前,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为体育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未来,持续深化体育新质生产力在不同方向、领域与应用上的研究尤为关键。
-
4 结束语
-
《体育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研究》作为国内首部研究体育新质生产力的专著,标志着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发展,彰显了其在促进体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现实价值,为体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及广大从业者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满足了人们对体育新质生产力深入理解和有效应用的迫切需求。该书让我们对体育新质生产力研究充满希望,也希望布特教授团队加强与同行的合作交流,协同攻关,聚焦重点,在体育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和关键技术应用、发展体育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建设等多方面研究中呈现更多新成果,充分发挥理论引领作用,为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智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体育力量。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
[2]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N].人民日报,2024-03-22(1).
-
[3] 张辉,唐琦.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学习与探索,2024(1):82.
-
[4] 布特,苏立德,郑澜.体育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
[5] 布特,苏立德,郑澜.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形成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4,47(3):1.
-
[6] 布特,苏立德,郑澜.体育新质生产力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3):280.
-
[7] 李鑫,李赞,赵慧敏,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3):1.
-
[8] 李树旺,路嘉明,凌骏明,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与研究范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6):9.
-
[9] 张凤彪,杨恺然,周丽君.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体育空间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4,38(3):13.
-
[10] 刘家韵,王宏.新质生产力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阐释、价值审视与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3):9.
-
[11] 韩志芳,周栋,吴军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化体教融合的理论逻辑与价值证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5):46.
-
[12] 潘凯凡,沈克印.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阻滞因素与推进策略[J].体育学刊,2024,31(2):7.
-
[13] 陈林会.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体育与科学,2024,45(3):7.
-
[14] 杨凤英,崔晓嵩,王文龙,等.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体育学刊,2024,31(2):1.
-
[15] 罗锡文,鲍明晓.新质生产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4,44(2):10.
-
[16] 黄谦,史浩男,王启隆,等.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的交互促进机理及实践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2):150.
-
[17] 崔佳琦,王文龙,邢金明,等.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J/OL].体育学研究.(2024-08-19)[2024-10-07].https://link.cnki.net/doi/10.15877/j.cnki.nsic.20240819.003.
-
[18] 余思均,赵敏,熊禄全.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理路、关键障碍与实践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09-10)[2024-10-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081.G8.20240909.2237.004.html.
-
[19] 白雪,王常安,李兵.双碳目标驱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瓶颈及跃迁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4,23(5):29.
-
[20] 司马昊翔,戴俭慧,彭响.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4):8.
-
摘要
《体育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研究》是湖南师范大学布特教授团队撰写出版的新力作,是体育界第一本较为系统研究体育新质生产力的专著。全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针,结合体育科技发展大趋势,提出“体育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从内涵、价值、特征、理论体系等维度深度分析讨论,对促进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从新观点、新体系、新领域三个维度介绍和分析全书,同时就体育新质产生力聚焦体育强国建设和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旨在为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提供参考。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sports a new masterpiece authored by professor Bute and his team from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It stands as the first systematic monograph in the field of sports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sports. Guid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s theor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 book integrates the broader trend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sports”. It delves deeply into its connotations, valu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which will positively impact the advance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sports. With a realistic,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attitud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book from three dimensions: new ideas, new systems and new fields. At the same time, it focuses on the core technical and strategic issues of building a sports power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aders to read and understand the book.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sports ; connotation ; value ; characteristics ; sports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