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张扬(1990—),男,甘肃天水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4)04-0080-08

参考文献 1
傅德岷,赖云琪.古文观止鉴赏[M].武汉:崇文书局,2005:183-187.
参考文献 2
班固.汉书·晁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281.
参考文献 3
欧阳曼.忒修斯之船悖论的语言游戏理论分析[J].哲学分析,2018,9(2):99.
参考文献 4
徐开来.论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二元论性质及其在希腊哲学中的地位[J].哲学研究,1993(3):64.
参考文献 5
司马迁.白话史记[M].杨燕起,陈焕良,等译.长沙:岳麓书社,2002:15,203.
参考文献 6
王嘉.拾遗记[M].肖绮,录.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1.
参考文献 7
程颐.周易程氏传[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89.
参考文献 8
袁康,吴平.越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0.
参考文献 9
刘振.特修斯-副本论证和人工物的同一性[J].哲学动态,2017(10):87.
参考文献 10
蒉益民.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J].世界哲学,2007(5):3.
参考文献 11
管仲.管子[M].房玄龄,注.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51.
参考文献 12
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毕沅,校.徐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88.
参考文献 13
胡承珙.毛诗后笺:下[M].郭全芝,校点.合肥:黄山书社,1999:1502.
参考文献 14
陈青.武术本质的立体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7):107.
参考文献 15
QUINE W V.Theories and thing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102.
参考文献 16
《武术拳种和拳家》编写组.武术拳种和拳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0-70.
参考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6197-6200.
参考文献 18
陈戍国.尚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70.
参考文献 19
左丘明.左传[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
参考文献 20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21
姚蓉.《逸周书》文系年注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2.
参考文献 22
张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57.
参考文献 23
周鸿雁.隐藏的维度:詹姆斯·W·凯瑞仪式传播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118-120.
参考文献 24
贾克防.个人同一性研究的五种理论进路[J].外国哲学,2020(2):307.
参考文献 25
李河.传统:重复那不可重复之物:试析“传统”的几个教条[J].求是学刊,2017,44(5):21.
参考文献 26
马文杰,陈保学.论中国武术的“守正”与“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20(3):73.
参考文献 27
CONSTANTIUS C.Repetition:a venture in experimenting psychology[M]//KIERKEGAARD S,HONG E H,HONG H V.Kierkegaard’s Writings,Ⅵ,Volume 6:Fear and Trembling/Repet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125-176.
参考文献 28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特伦斯·兰杰.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334.
参考文献 29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5-278.
参考文献 30
任海.中国武术史话[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1:58-62.
参考文献 31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07-108.
参考文献 32
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40.
参考文献 33
张扬,张晶,陈青,等.传统武术的当代发明[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1):83.
参考文献 34
费孝通,德里达,张信刚,等.中国文化与全球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0-30.
参考文献 35
王岗.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22-24.
参考文献 36
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论稿[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21-24.
参考文献 37
温力.中国武术套路产生的传统文化背景[J].体育科学,1992,12(3):5.
参考文献 38
陈青.武术文明发展寻绎[J].武术研究,2022,7(11):1.
目录contents

    摘要

    事物构成部分发生变化后本真是否持存,涉及对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考。依此,带着武术是否是原本的武术之惑,应用整存论和分存论的哲学逻辑和研究视角,对传统武术文化历时同一性的持存进行解读,阐释当下传统武术文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认知下所产生的 “守正” “创新”的文化行为,探析武术坚持文化本真与适应环境改造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表达形式和目的价值上武术已然发生了文化的再生产,而在身体行为和思维体系上依旧传承延续武术文化的本真,中国武术的历时同一性得以持存。

    Abstract

    Whether the authenticity of things persists after the change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ings involves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essence of things. Based on this, with the confusion of whether martial arts is the original martial arts, the philosophical logic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endurantism and perdurantism are applied to interpret the persistence of the diachronic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explain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 cultural behavior of “tracing the source” and “innovation”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cognitions explor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tial arts adhering to cultural authenticity and adapting to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martial arts have already undergone cultural reproduction in terms of expression form and purpose value, while the authenticity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is still inherited and continued in terms of physical behavior and thinking system, and the diachronic identit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preserved.

    关键词

    分存论整存论同一性文化本真

  • 三维空间因为时间之故让人们的生活有了 “过去、现在、将来”的划分,这让人们更加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不同的时空中衍生出事物 “是与不是”的争论。中国武术文化历经沧桑流变、除旧更新,对不同时间节点的武术样貌进行比对,探讨在武术文化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的当下,武术文化本真的认识、传承与发展之题。

  • 1 武术同一性问题的 “虫观”与 “鸟瞰”

  • 中国独特的东方文化和冷兵盛行的时代背景赋予中国武术丰富的思想储备和多元的行为表达,从 《史记·游侠列传序》中 “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1]的春秋侠士以剑艺武斗为好,到以 “下马地斗,剑戟交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的 “中国之长技”[2]的作战智慧; 从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唐宋尚武气象,到拳别 “内” “外” “南” “北”、武分 “套”“势” “招” “法”的明清武术细致划分; 从打破传统门派的马良 “中华新武术”、“锻造强毅之国民”的精武体育会、振奋国民尚武精神的中央国术馆、 《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等近代武术的系列变革,到如今希求 “入奥”的武术竞技套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著称的太极拳等,纵观武术之发展历程,兴衰坎坷,跌宕起伏,不同时代的武术有着不一样的表达,这与 “忒修斯之船”置换旧船板后是否还能旧称其名的哲学之辩颇为相似,正是 “同一性”(identity)[3]的历时持存问题。

  • 为此,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对其进行阐释: 一种是以个体的身份参与其中,以 “虫观”的视角针对具体时间节点和具体事件结构进行直观解读; 另一种是以整体观念对其展开探讨,以 “鸟瞰”的视角对武术文化的阶段性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 1.1 分存论下的武术之变

  •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 “变是永恒不变的。”[4]在四维时空的结构下,同一性是三维物质的属性存在,而时间的不可改变和规律性延续是历时变化的肯定表现。

  • 武术自商周之际肇始,当时的斧钺是最具代表性的长柄兵器,商王帝辛赐周文王 “弓矢斧钺,使得征伐”[5],后作为礼器进行阶层和权力的划分,“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5],同时 “朱干、玉戚,以舞 《大武》”的斧钺还参与武舞进行祭祀; 春秋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和战争的升级,斧钺淡出人们的视线。从最初的武斗兵器到权力的象征和祭祀的道具,最后消逝于历史舞台,不同时期斧钺的变化显而易见。

  • 斧钺只是武术流变的一个缩影。对于武术上千年的发展演变而言,可尝试用大卫·刘易斯(David Lewis)解决同一性问题的分存论(接续论,perdurantism)来看待。一件事物在时间中的持存不取决于其所有的组成部分都保持不变,而在于某些关键的特征或关系的保持。分存论被用于解释一些关于身份和同一性的哲学难题,比如 “忒修斯之船”问题,是在强调个体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武术文化亦是如此。戚继光 《纪效新书》在明朝的时空预设下的形态一定是 “忌花法”的实用武艺,但到了现代,则成了 “体育化”的武术,从 “既得艺必试敌”的杀伐武术,到 “争奇斗艳、高难新美”的竞技武术,分存论下武术文化独特性的延续明显出现了断裂,强调技击对抗和高效杀伐的同一性并未得到延续:武术发生了变化。

  • 可以看出,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具有特殊性,失去任何部分都不再是该物,体现了分存论重视事物部分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连续性的特征。这与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主张的重视个体本质性特征是一致的。正是以这样的 “虫观”视角,在对不同时间节点武术文化状态的重视下,在对武术文化每一组成部分的细究下,武术文化之变必然发生。

  • 中国武术因时代不同而发生了巨大变革,从 “侠以武犯禁”到 “修养身心性”,武术在表现形式和目的功能上出现了巨大差异。在线性的时间刻度上,同一性的相对存在被完美印证。从晋人王嘉 《拾遗记》中 “伏羲造干戈以饰武”[6]用于 “利用侵伐、征不服也”[7]的上古部落战争,到楚王与风胡子就铁剑之精神[8]的问答,是兵器人文化的改变,是 “武术”冠以 “中华”之名的改变。拥有了中华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礼制道德、审美意向和意识形态的身份归属,而成就了武术的中华文化之变。

  • 分存论更加重视组成事件的独特个体的重要性,每个时间节点都有独特个体与之对应,“虫观”下,事件被划分为不同细节与版块并进行比对。在分存论的解释下,武术中搏斗杀伐、技击对抗、哲理教育、强身健体的不同目标使特色个体得以多元发展。

  • 1.2 整存论下的武术之未变

  • “虫观”下看到的武术更为具体,但并不完整,还需要 “鸟瞰”的全局视角来阐释武术的同一性问题。

  • 在分存论的基础上,大卫·刘易斯还提出了整存论(持续论,endurantism)的观点,他认为具体个别的历时持存(persist through time)指它能在不同的时间点完全地和整体性地存在[9]。简之:整存论主张事件的整体性更为重要。齐硕姆(R.M.Chisholm)认为整体性的存在如人一样,外在的身体和内在的灵魂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不应因某一个外在的变化就否定这个人的存在[10]。武术亦如此,人们并不会因为武术文化庞大体系当中的某一个特征弱化而否定武术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也不会因时间节点的差异而造成同一性的崩塌,这是整存论主张的 “历时同一性”是事物不变的重要因素。以剑为例,受诸子百家的文化沁润,在战场上的杀伐之兵器成为战场外身份地位、尊严权力象征的道德之礼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以 “道” “德”为核心的文化形态以及对 “君子”高尚人格的追求,无不将剑推向至高无上的精神文化之巅。除了杀伐之术更出现了 “治剑服三日”的 “短后之衣”,“以玉饰剑” “羽剑珠饰者”[11]的精美装饰之剑,“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且韧,良剑也”[12]的相剑之学,以及 “武王作乐,象而为舞”[13]的剑舞文化。剑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人文需求下诞生了杀器、礼器、法器等诸多功能表达,其价值意义从技击走向技艺。但整观而言,剑的本质、形制、内涵、审美意识依旧延续中华文化的规律和特点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一切新内容皆从剑的寓意、形制、技法上延伸出来,正如武术文化块茎式的发展规律让武术文化延伸出更多内容[14],自由度更高的武术文化发展惯性也是武术宏大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撑。

  • 剑的武术文化表达同一而凝合,正是整存论下的解读。蒯因(Quine)认为同一性是他所提出的 “本体论承诺”概念中重要的标准,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的存在[15]。剑有它独特的技术、情感、价值、灵魂与思维体系,在整存论视域下,武术一直都在保持历时同一性,不会因为时间改变或内容增减、变形而否认武术文化的存在。在传统武术的圈子当中,依旧保留着武术文化的惯习行为,比如拜师学艺、寻根访祖、遵照经典、正宗铭后等,这样的发展方向致使中国武术虽然因时间的流逝而不同,但依旧是在传统武术固有结构下进行发展和表达的。不论拳理的内家外家之分,也不管拳派的规模大小之别,传统武术的习练皆从最为基本的 “明理”开始。包括拳理、道理、德理、心理,以拳技、身体、德性、内心诸多方面达到高度契合、融会贯通的层级,并沿着 “理、法、式、招”稳步前行。

  • 通过分存论和整存论、 “虫观”和 “鸟瞰” 的不同视角来阐释武术文化的同一性问题,对武术在时间先后所呈现出的 “是否同一的问题”做出了强调部分和重视整体的不同结论。可以看出,“虫观”的分存论更适合细化武术当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分析拳种内部的具体问题; 而 “鸟瞰”的整存论更适用于理解宏大的武术文化现象。二者结合,才能历久全面地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同一性问题。

  • 2 武术本真的探索

  • 上述研究得出,不同于分存论过于重视 “部分”带来的个体决定性作用,整存论认为,形态的差异不能成为否认一个事物同一性的唯一依据,事件的 “整体”评价才是同一性最终认定的核心。那么,在整存论的思路上,如何判定整体的属性与身份? 武术文化的变与不变怎样定夺? 在此,武术文化的本真成为同一性表达的重要因素。

  • 2.1 武术的身体行为

  • 身体是传统武术文化亘古不变的载体。早期人类通过身体行为进行人与人、人与兽、人与神鬼之间的交流,作用胜于语言。武术文化作为主观意识需要对客观自身进行塑造,在这个过程当中,身体行为是武术文化和意识的体现,如果没有身体行为的承载,武术文化和人们的意识就是虚无缥缈、无枝可依的。对原初技击的学习,会延伸出多种特征,武术的对抗、搏杀、功法、套路是在具备武术身体行为能力后的不同表达。如同发动机是由多组机械元件通过特殊的排列嵌构形成的,每个部件都有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发动机用于哪里、目的为何并非由发动机本身而定,装在房车里用来环游世界、装在货车里用于奔讨生计、装在坦克里则会杀戮生命。在对武术的认知中,技击的表达不只有刺刀见红的搏斗杀伐,更加文明化的套路演练、功法修行、内心修炼是武术更丰富的功用体现。武术以最初的搏杀格斗为目的进行身体上的改造,随着武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知的不断提升,这种目的得到更加广泛的扩展。

  • 以直观的 “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来看,身体行为是武术身体本质特征的重要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武术身体行为的本真就是直观的技击体现。太极拳讲求 “螺旋缠绕圆转、意劲贯于四梢”,形意拳讲求 “抻筋拔骨三体式、筋紧肉松内外合”,八卦掌讲求 “顺项提顶、畅胸实腹、溜臀收肛、拧旋走转”,绵拳讲求身体劲力的 “刚、柔、滑、绵、抖”,劈挂拳讲求 “双臂交劈、溜臂合腕、拧腰切胯、翻扯吞吐”[16] 等等。不难发现,传统武术追求的都是更为核心、基础的身体本真内容,不同于其他武技,拳击直摆勾、泰拳膝肘击、柔术地面技等的直接表达,在对抗中击打到对手敌人身上的拳脚往往不是传统武术最为看重的身体表现,而是 “明理” 后对身体的完美控制,以返璞本能的意识带动独特技击的身体行为,这才是中国武术的身体本真,也是武术身体行为同一性的体现,是中国武术一切后续内容的前提,包括技击的武术、健体的武术、表演的武术、哲学的武术等。所以在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当中,感觉到最为奇怪的事情,就是几乎所有新入门的徒弟们都在做着与技击格斗毫不相干的事情,而这都是为了后续的武术行为打好基础。

  • 在武术的身体行为中一定具有同一性内容的特殊编码,这种特殊的语言法则将身体行为编排成具有中国武术基因的组构。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历时性改变始终延续,但同一性却可以保持不变,整存论下的同一性结果并不意味着三维空间中实物的绝对固化,武术身体行为的同一性并不是技术动作的恒定不变,就像技击构成下最终目的与内容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武术身体行为的本质一样,武术明理后对身体的控制提升至更高维度,是一切技能的身体前提。武术外显形式的多样性由遵循武术运动特点的身体行为产生,而这种具有同一性的身体行为是诸多形式必须遵循的规则。外在形式的改变不会影响历时同一性的改变,更多是具有规律性的一种惯习或是一种可以捕捉到的、提前预知的变化,导致在某个未知的时间节点上所呈现的一切结果都是预料之中的同一。

  • 上述初始的行为本真是武术在 “主客一体” 的身体上的具体表达,体现了武术文化对身体的绝对重视,这种对身体的特有解读,是中国武术不同于其他武技的独特本真。

  • 2.2 武术的思想体系

  • 中国武术具有身体本真的同时,还需要思想体系的灵魂注入,才能使武术文化赋有身份属性和文化特色。毋庸置疑,中国武术自中国传统文化滥觞之时便随其悄然成长,独特的华夏文明赋予了武术身体行为独特的基因编码,身体行为也是东方文化的具体表现。

  • 从甲骨卜辞至后世的著述中皆可窥见武术思想的端倪,如商代卜辞中就有 “𢀛 方其来,王勿逆伐”[17]等收敛锋芒、伺机而动的思维; 《尚书》 则发出了 “惟甲胄起戎” “惟干戈省厥躬”[18]等武力不可轻用的忠告; 《左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19] 和 《尚书正义》 “弱则兼之,暗则攻之,乱则取之,有存道则辅而固之”[20]等军战思想,也是指导早期武术技击的行为准则; 《逸周书》中的 “故必以德为本,以义为术,以信为动,以诚为心,以决为计,以节为胜” “善战不斗,故曰柔武”[21],则确定了柔水为德、谦逊谨慎、自省自律的武德基调。随后,墨家 “言必信,行必果”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侠义精神,儒家 “信、诚、义、爱、勇”的仁礼主张,道家 “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以弱胜强思维,法家 “搢笏干戚,不适有方铁铦。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22]的实战思想,兵家 “兵者,诡道也”的军事策略,以及佛教 “禅武合一”的体用论和 “普度众生”的慈悲心等,都成为中国武术思想体系的基石。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习武先习德、习武尚仁义的思想体系,它与未曾中断的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一样,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稳固的意识惯性,有力保障了同一性的持存,并在武术特有的身体行为中得以彰显。可以说,在这些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武术的身体行为才得以保留思维方式原貌,遵循文化核心的同一,思想体系与身体行为共同构成了传统武术的灵与肉。

  • 2.3 武术的仪式传承

  • 传统本身的意义体现为传承,而武术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所保存和延续的正是其特殊的行为和群体的记忆。仪式是一种被确认接纳的社会秩序,也是能够创造情绪、价值、意义和情感的社会结构。正是仪式的传承,让武术文化本真得以持存,让历时同一性有了刻度和工具。时间是永恒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排列于时间轴上,时间轴上的存在标志着事物同一性的持存。如果某一事物的时间轴不再延续,也就没有了传承,历时同一性也随之消失。

  • 独特的身体行为和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武术文化,但它还需要时间的丈量,才能拥有价值和生命。传统武术文化在较早的时间节点上,拥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不论身体行为还是思想体系都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随着时间流转,这些事实会通过各种手段被传承下来,到后续的时间节点上,依旧能够遵照之前的事实而完成当下的表达,历时同一性就此形成。

  • 中国武术十分注重仪式的表达,它使武术文化具有了价值和意义,让人们得以遵循、认同与重复,在此意义上,仪式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例如,严格的择徒拜师仪式最能彰显师道尊严和对武术文化的尊崇; 而习武之人在任何场合都通用的 “抱拳礼”,虽然简单却已成为武术文化的缩影。从冷兵器时代一路走来,武术的各种仪式一直以原始而朴实的方式贯穿武术发展,以自身的同一性延续着武术文化的本真。

  • 仪式的传承就像是一台放映机将一张张武术文化的胶片串联成为真正具有生命价值的武术文化 “电影”。詹姆斯·凯瑞认为:“仪式的功能是穿越时间的维系”[23],是连接时间的纽带。仪式方式的存在将文化共同体聚集于此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认知与传播。师父授拳于徒弟,每一个动作技法、每一种情感体悟均延续至后辈,代代相续,身体行为和思想体系的本质有了时间的延续,仪式的意义也更加明显。其他如典礼祭祀、对话交流,其目的都是文化的认同与思想的接受,最终实现文化延续。

  • 时间延续的传承维度,让传统武术文化具有了四维空间的本质特性。身体行为的外在本真与思想体系的内在本真一同形成的三维结构在仪式形式的作用下,形成传承的线性时间流动,也将历时同一性作为关键内容表达出来。

  • 3 武术文化历时同一性的持存

  • 历时同一性的持存问题在整存论下得以实现,在时间不间断的延续下,同一性却要保持不变,这其实是一种重复行为的体现[24]。换言之,对之前拥有记忆的不断重复,是对事物同一性保持不变的方式[25]。武术文化历时同一性的持存是 “守正”与 “创新”的体现,在坚持传统和适应时代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中,正确认知传统文化、理性对待现代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武术的 “守正”就要 “追源溯流”,“创新”则需 “开源固本”[26],“守正”是历时同一性的体现和表达,因为这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不论是技击技术还是思想观念,都具有流传继承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创新”是持存的方法和手段,原有的场域环境造就了武术源文化,也使之得以充分释放,但目标对象的更换和生存环境的变迁给武术源文化带来种种不适,创新是对源文化进行主动改造,用以对接现代文化背景、契合当下社会环境的文化手段。守正下的创新,正是中国武术能够应对不同文化环境并坚持本真的平衡之举。

  • 3.1 复刻经典的武术文化

  • 理论上讲,重复必定是回归源头的行为,可源头并非任何时候能够被复制与追溯。要保持同一性不变而进行的重复行为会产生两种形态:追溯源头的回归重复(being repeated backward)与远离源头的前行重复(being repeated forward)[27]。对经典的理解离不开传统的定义,在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看来,“传统意味着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特性”[28]。于是,对武术源头或经典的确认和重复,代表的是得到一种仪式象征的表达和人们的尊重与向往。

  • 3.1.1 回归重复

  • 经典是人们所推崇与追随的,人们通过自觉遵从经典、不断重复经典,以便时刻保持与经典的同一性,让经典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

  • 将经典视为源头,是 “原本中心论”的观点。人们对经典源头的追溯是一个重要的行为过程,而重复经典源头是延续传统、保留同一性的重要方式。武术文化同一性的持存颇有重复的意味,一招一式的模仿学习,都是为了复刻源头、重现经典,通过高敏度的体验和感悟,深深刻印在一代代武人的脑海之中。

  • 众所周知,武林界门户林立,不同的门派都有各自经典的武学之道、武艺技法、宗师代表、礼仪规范等。少林派尊达摩为祖师爷,传 “易筋” “洗髓”二经,后同十八罗汉手、少林五形拳等成为少林派武学武技之经典,为后人所追崇; 武当派尊张三丰为内家拳祖师,这种主静、主柔、主意,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拳派思想是武当派内家拳的经典[29-30]; 八卦掌尊董海川为祖师,合于 《周易》中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的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以 “八要”“九论” 为宗旨[31],以掌法、步法、身法为核心技法; 通备拳尊马凤图为宗师,以颜李学派为武学根基,以 “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32]为思想基础,以通备劈挂拳、通备器械等为经典代表。这些宗师、代表性技法、独特的武学思想都是武术文化的经典与源头,其所具有的神圣性与群体认同性是后世不断重复的基础。正如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 《传统的发明》一书中所说的,“传统的特点是与过去相关联,就是通过不断重复而实现”[28],新兴事物的产生不过也是遵循了旧事物的本质与原则,最终还是要以旧传统为蓝本先复制而后成型,而时间的延续导致人们习惯用新旧来区分[33]。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但总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件或是事物来划分时间先后。是从冷兵器时代被工业化赶超的那一时期,还是马良 “新武术” 打破门户之见的时候,还是为了与奥林匹克接轨而诞生竞技武术套路的那一刻? 可以明确的是,人们对这个模糊边界的讨论似乎都围绕着 “技击”这一关键词而展开。由此,“技击”可以看作是所有武术追溯的源头和经典,正是因为这种原始的文化本真,武术才有既定的向往目标。

  • 3.1.2 前行重复

  • 时间持续向前无法回流,回归源头的行为必将因时间的不间断性而终止,最终远离源头而去。既然是远离源头,重复是如何实现的呢?

  • 唐朝武举的时代背景和考试要求肯定与宋朝不同,一个考生不可能同时参加唐、宋两个时间节点的武举考试。但两个时期的武举考试又都以杀伐技能、格斗技巧、兵械使用、战略兵法等武艺武学为核心内容,所以在时间轴上的远离并非与武术文化的远离,更像是一个孩子经历了游戏、学习、工作后成长为一个大人。由此,远离源头并非因为改变和差异,而仅仅由时间流逝所致。

  • 前行重复虽然在不断远离源头经典,但远离并不意味着主动偏离,而是随着时间始终围绕着源头经典这一中轴盘旋上升发展(图1),这一过程中,经典源头也随着时间轴不断延续。

  • 图1 事物远离源头的前行重复模型

  • 以武术的角抵搏斗为例进行阐释。原点中心 O 代表手搏的源头经典的出现,时间t不会停滞不前,沿着时间轴一切有关角抵搏斗的行为S都作为经典的副本呈现,而非时间原点的经典。各种重复经典的 S 都围绕 Ot轴做持续的螺旋运动,角抵最初原点(O,t)就像是一颗拥有强大引力的恒星,让后续历朝历代、不同场合下的角抵、相扑、手搏都具有原有角抵搏斗的特点。

  • 可以如此理解,中国武术的源头与经典,是某个门派拳种的宗师,是所要学习的经典技法,是某一武学思想精髓,在学习传承与重复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一丝不变地复制,理解重复经典时也必然带有自身特点。但正因如此,武术文化获得了更加多元丰富的发展。如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中极具特色的拳种,以 “六开” “八招” 为技艺核心,多认为其创始人为吴钟。故吴钟的八极拳被奉为源头经典,吴钟也成为后人膜拜的宗师。在八极拳后续的发展中,所有技法特点和武学理念都离不开最初八极拳的蓝本,将小架、刚功八式、六合大枪等经典套路内容不断传承。但传承者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重构,在八极拳独有技法、劲力、身法体悟的基础上,产生不同分支:一支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如吴楠、吴世科等,后由马凤图结合通备劲力形成通备八极拳; 另一支为王四学艺后传于罗瞳、张克明、黄四海、李书文等,又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另具风格的八极拳[32]。由此可见,绝对的一成不变是不存在的,在对核心技法和文化思维坚守重复的同时,武术文化也会因为诸多个体的特殊性和环境需求而在外在表现形式上有所改变,形成螺旋上升的文化发展形态。概言之,前行的重复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对源头经典再加工式的传承,由此造就了中国武术文化多元却又高度凝结的特点。

  • 3.2 武术本真的信任与坚守

  • 从回归重复到前行重复,是武术文化从 “同一性”到 “历时同一性”的时空进阶,回归重复是某一时刻武术文化追求经典源头的同一性体现,前行重复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时间的要素,在某一时段武术同一性的持续表达。回归重复是前行重复的先决条件,前行重复是回归重复的历时结果。

  • 回归重复与前行重复是在讨论历时同一性持存的问题,追溯源头的回归使得经典得以保存,就像是复印了 《纪效新书》让经典完好保存; 远离源头的前行重复让我们明白永远无法重复内在独特性的本体经典。两种重复看似是变与不变的矛盾,但实际相互协同、辩证统一,成就了传统武术文化同一性的持存。

  • 不论是远离还是回归,我们对于本源的认同不变,更需要对于源头经典进行追溯,尤其是外在具象的事物,更需要拥有这种复制精神,因为只有在复制的时候才能达成更深的体会和共鸣,如同拳谚口诀的记诵,达到对心灵思维的垄断,才能将源头保存下来。

  • 当然在传承经典、追溯源头重复不变的同时,必然有不断删补、改造使其 “变”的现象发生。如同忒修斯之船上每一个置换的新部件在保证原有功能的前提下,也会带来新的功能和体验。冷兵时代的武术更多的是将技击作为重要目的进行习练,但在当下需要满足更多人的更多元的需求,就必然衍生更丰富的社会功能才能实现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费孝通先生有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34]中国武术一脉相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信仰才形成巨大的向心力[35],让传统武术文化自始至终都能围绕中心轴而不断螺旋上升。

  • 在历时同一性持存的过程中,重复经典、把握本真是中国武术文化亟需重视的内容,否则极易发展成为另外一种新文化。以武术套路而言,武术套路存在已久且形式成熟[36],即单招单式技法的串联组合,体现了古人对武术技击杀伐的理解,其结构、功能、目的显而易见[37]。但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则在刻意追求 “高难新美”和迎合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导致现今的竞技武术套路很难像从前一样别具一格、百花齐放,而是千人一面的体操化项目。

  • 4 结束语

  • 对事件历时同一性的研究,并非 “是”与 “不是”的简单判定,而是依此逻辑,理性分析、合理推动事物发展,在不同语境中发现事物的本真内容,在分存论的 “虫观”下细分武术,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剖析内容; 在整存论的 “鸟瞰” 下,将不同时间节点下的武术串联在一起进行整体分析。中国武术历经千百年,需要坚守本真的身体和思想,最初的经典随时间推移并未失忆,对抗技击、修身养性、平心悟道、艺术追求、完善自我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特点也随时代更迭而不断创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下,功能性、实用性、艺术性、政治性等形式相互激荡,多元表达。中国武术文化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暴力走向文明,多样的行为形式、丰富的思想体系、深刻的身体感悟正是武术守正创新的结果。中国武术还是中国武术,传统文化思维和武术身体行为的核心本质没有改变,脱域于暴力之下伐人搏人的生物之命,转而追求更高维度的精神之命,通过身体和思想的历练达到塑人完人的目的[38]。每一个习武之人达到更高水平的身体行为目标与更高维度的精神意识境界,是中国武术文化从回归重复到前行重复的进步,也是武术文化 “同一性”向 “历时同一性”的进阶,坚持对武术文化本真的信任与重复,是武术文化螺旋式上升的内在支撑力量。

  • 参考文献

    • [1] 傅德岷,赖云琪.古文观止鉴赏[M].武汉:崇文书局,2005:183-187.

    • [2] 班固.汉书·晁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281.

    • [3] 欧阳曼.忒修斯之船悖论的语言游戏理论分析[J].哲学分析,2018,9(2):99.

    • [4] 徐开来.论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二元论性质及其在希腊哲学中的地位[J].哲学研究,1993(3):64.

    • [5] 司马迁.白话史记[M].杨燕起,陈焕良,等译.长沙:岳麓书社,2002:15,203.

    • [6] 王嘉.拾遗记[M].肖绮,录.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1.

    • [7] 程颐.周易程氏传[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89.

    • [8] 袁康,吴平.越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0.

    • [9] 刘振.特修斯-副本论证和人工物的同一性[J].哲学动态,2017(10):87.

    • [10] 蒉益民.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J].世界哲学,2007(5):3.

    • [11] 管仲.管子[M].房玄龄,注.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51.

    • [12] 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毕沅,校.徐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88.

    • [13] 胡承珙.毛诗后笺:下[M].郭全芝,校点.合肥:黄山书社,1999:1502.

    • [14] 陈青.武术本质的立体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7):107.

    • [15] QUINE W V.Theories and thing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102.

    • [16] 《武术拳种和拳家》编写组.武术拳种和拳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0-70.

    •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6197-6200.

    • [18] 陈戍国.尚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70.

    • [19] 左丘明.左传[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

    • [20]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21] 姚蓉.《逸周书》文系年注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2.

    • [22] 张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57.

    • [23] 周鸿雁.隐藏的维度:詹姆斯·W·凯瑞仪式传播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118-120.

    • [24] 贾克防.个人同一性研究的五种理论进路[J].外国哲学,2020(2):307.

    • [25] 李河.传统:重复那不可重复之物:试析“传统”的几个教条[J].求是学刊,2017,44(5):21.

    • [26] 马文杰,陈保学.论中国武术的“守正”与“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20(3):73.

    • [27] CONSTANTIUS C.Repetition:a venture in experimenting psychology[M]//KIERKEGAARD S,HONG E H,HONG H V.Kierkegaard’s Writings,Ⅵ,Volume 6:Fear and Trembling/Repet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125-176.

    • [28]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特伦斯·兰杰.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334.

    • [29]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5-278.

    • [30] 任海.中国武术史话[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1:58-62.

    • [31]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07-108.

    • [32] 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40.

    • [33] 张扬,张晶,陈青,等.传统武术的当代发明[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1):83.

    • [34] 费孝通,德里达,张信刚,等.中国文化与全球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0-30.

    • [35] 王岗.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22-24.

    • [36] 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论稿[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21-24.

    • [37] 温力.中国武术套路产生的传统文化背景[J].体育科学,1992,12(3):5.

    • [38] 陈青.武术文明发展寻绎[J].武术研究,2022,7(11):1.

  • 参考文献

    • [1] 傅德岷,赖云琪.古文观止鉴赏[M].武汉:崇文书局,2005:183-187.

    • [2] 班固.汉书·晁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281.

    • [3] 欧阳曼.忒修斯之船悖论的语言游戏理论分析[J].哲学分析,2018,9(2):99.

    • [4] 徐开来.论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二元论性质及其在希腊哲学中的地位[J].哲学研究,1993(3):64.

    • [5] 司马迁.白话史记[M].杨燕起,陈焕良,等译.长沙:岳麓书社,2002:15,203.

    • [6] 王嘉.拾遗记[M].肖绮,录.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1.

    • [7] 程颐.周易程氏传[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89.

    • [8] 袁康,吴平.越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0.

    • [9] 刘振.特修斯-副本论证和人工物的同一性[J].哲学动态,2017(10):87.

    • [10] 蒉益民.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J].世界哲学,2007(5):3.

    • [11] 管仲.管子[M].房玄龄,注.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51.

    • [12] 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毕沅,校.徐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88.

    • [13] 胡承珙.毛诗后笺:下[M].郭全芝,校点.合肥:黄山书社,1999:1502.

    • [14] 陈青.武术本质的立体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7):107.

    • [15] QUINE W V.Theories and thing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102.

    • [16] 《武术拳种和拳家》编写组.武术拳种和拳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0-70.

    •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6197-6200.

    • [18] 陈戍国.尚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70.

    • [19] 左丘明.左传[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

    • [20]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21] 姚蓉.《逸周书》文系年注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2.

    • [22] 张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57.

    • [23] 周鸿雁.隐藏的维度:詹姆斯·W·凯瑞仪式传播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118-120.

    • [24] 贾克防.个人同一性研究的五种理论进路[J].外国哲学,2020(2):307.

    • [25] 李河.传统:重复那不可重复之物:试析“传统”的几个教条[J].求是学刊,2017,44(5):21.

    • [26] 马文杰,陈保学.论中国武术的“守正”与“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20(3):73.

    • [27] CONSTANTIUS C.Repetition:a venture in experimenting psychology[M]//KIERKEGAARD S,HONG E H,HONG H V.Kierkegaard’s Writings,Ⅵ,Volume 6:Fear and Trembling/Repet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125-176.

    • [28]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特伦斯·兰杰.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334.

    • [29]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5-278.

    • [30] 任海.中国武术史话[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1:58-62.

    • [31]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07-108.

    • [32] 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40.

    • [33] 张扬,张晶,陈青,等.传统武术的当代发明[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1):83.

    • [34] 费孝通,德里达,张信刚,等.中国文化与全球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0-30.

    • [35] 王岗.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22-24.

    • [36] 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论稿[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21-24.

    • [37] 温力.中国武术套路产生的传统文化背景[J].体育科学,1992,12(3):5.

    • [38] 陈青.武术文明发展寻绎[J].武术研究,2022,7(11):1.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