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邹青海(1994—),男,贵州毕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

通讯作者:

董宇(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3)05-0056-06

参考文献 1
任波.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逻辑、问题与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48.
参考文献 2
白宇飞,杨松.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时代要求、价值体现及实现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5):70.
参考文献 3
孟凡新.双循环视角下提升数字平台治理水平的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3(6):105.
参考文献 4
王戬勋,沈克印.疫情之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推进思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4):400.
参考文献 5
沈克印,寇明宇,王戬勋,等.体育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维度、场景样板与方略举措[J].体育学研究,2020,34(3):53.
参考文献 6
邹青海,董宇,卢再水.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新机制及新路径[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5):16.
参考文献 7
贵州首个文旅OMO平台“多彩出游”:大数据+旅游融合发展[EB/OL].(2021-01-18)[2022-05-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08993000 5723748&wfr=spider&for=pc.
参考文献 8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EB/OL].(2021-10-26)[2022-05-25].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6/content_5644894.htm.
参考文献 9
旅文体融合、数字化助力长白山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发展[EB/OL].(2020-10-21)[2022-05-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703860343 37033&wfr=spider&for=pc.
参考文献 10
吴飞,鲁志琴.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价值逻辑与推进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5):61.
参考文献 11
邹青海,董宇,卢再水,等.“智能+”时代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治理能力建构[J].湖北体育科技,2023,42(3):250.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2-05-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437796 857011868&wfr=spider&for=pc.
参考文献 13
邹青海,董宇,武启萌,等.“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特征、培养目标与体系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5):27.
参考文献 14
潘玮,沈克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价值内涵、机遇挑战与治理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3):38.
参考文献 15
娄高阳,陈刚,张瑶瑶.工具、客体与科技赋能视角下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1):43.
参考文献 16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打造新型文体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阿里体育调研文化旅游区[EB/OL].(2022-02-25)[2022-05-25].http://www.bjtzh.gov.cn/bjtz/xxfb/202202/1514501.shtml.
参考文献 17
潘家栋,储昊东.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形成垄断了吗:基于市场势力测度的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36(4):29.
参考文献 18
王春英,李金培,黄亦炫.数字鸿沟的分类、影响及应对[J].财政科学,2022,76(4):75.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韧性、模式重构及路径选择。认为,数字经济从技术赋能、平台赋能、产业赋能层面,增强体育产业市场韧性;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价值共创、数字技术赋能延伸体育产业链来实现模式重构。针对现实困囿提出发展路径,包括:搭建数字化平台,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加强数据链接,驱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采取反垄断举措,完善体育产业数字治理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数字鸿沟;协同培养数字人才,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rket resilience, model reconstruction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empowered by the digital econom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igital economy enhances the resilienc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market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platform empowerment and industrial empowerment; through the digital economy, empowers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e value co-creat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chain to achieve model re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the development path is proposed, including building a digital platform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strengthening data links to driv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aking anti-monopoly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igital governance system of the sports industry, breaking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narrowing the digital gap, coordinating the training of digital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在引领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新效能、增强体育产业内生动力等方面呈现出显著优势。现阶段学界对数字经济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已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多限于宏观层面,在数字经济具体影响方面研究不足,其在市场韧性和模式重构方面也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不利于数字经济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体育产业政策制定的准确性。鉴于此,立足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探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韧性、模式选择及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1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韧性

  • “韧性”源于拉丁语“resiliere”,本意为“恢复到原始状态”,学界多译为复原力、恢复力、弹性、韧性等,指从故障状态恢复到惯常状态的程度、速度及系统应对扰动的能力。韧性最初应用于工程领域,1973年Holling将其引入生态学领域,提出“适应性循环、混沌性、层次结构”等生态系统韧性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生态韧性”,为其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之后韧性理论逐渐被应用到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具体到体育产业领域,体育产业市场韧性是指体育产业市场受内外部风险因素影响出现波动后,应对内外部干扰、抵御冲击的市场平衡能力与内在修复能力,涵盖创造力、恢复力、重构力、抵御力等要素。数字经济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体育产业市场韧性发展提供手段、模式、载体等方面的支撑,通过拓展市场韧性内涵,提升市场韧性水平,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1.1 技术赋能:增强体育产业市场韧性的关键手段

  • 数字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能推动传统体育产业生产要素之间协同发展,提升体育产业市场韧性[1]。首先,缩短体育产业链应对各种冲击的反应时间。数字技术使多元主体间信息资源共享更方便、信息传输更高效,提升运行效能,以便在应对各种冲击时快速做出反应和采取有效举措。其次,打破传统生产要素流动的空间限制。在数字经济赋能下,以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实现了知识、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实时共享和多元输出,突破了原有的基于地域成本、交易成本、分工成本的体育产业发展边界,有效纾解了体育生产要素流动的空间限制。最后,压缩体育产业运营主体的市场交易成本。数字经济模式下,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可有效拓宽体育产业经济活动领域,减少市场交易摩擦与壁垒。数字经济时代体育产品的零边际成本有效降低了体育产业运营主体的学习成本、传播输出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及市场交易成本[2],显著提升了体育产业经济效能。

  • 1.2 平台赋能:增强体育产业市场韧性的基本模式

  • 数字平台是一种存在于数字空间的虚拟交互场所,其利用数字技术为平台各方的交互提供支持[3],为市场流通、技术互动、运营管理等环节提供便捷服务,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引领产业链各主体分工细化和协同联动,提高体育产业市场韧性。首先,提高体育产业资源运用效率。数字平台能有效整合各种体育产业生产要素,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和碎片化资源,提升体育产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其次,破除体育产业数据信息壁垒。数字平台可关联众多体育产业类型,通过资源的调配、整合、共享促进体育产业运营,进而实现分工细化、产业增值,突破传统体育产业“单兵作战”困境,构建体育产业生态群落。最后,打破信息孤岛。数字平台能有效聚集体育产业创新资源,驱动多平台联动、多主体协同发展,进而破解体育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信息孤岛现象,推进体育产业从供给到消费一站式服务,驱动体育产业运营主体改革创新。数字平台作为创新平台和市场交易服务中枢,可推进传统体育产业持续创新、高效运营,从横向协同、纵向联动两方面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便捷服务。

  • 1.3 产业赋能:增强体育产业市场韧性的重要载体

  • 数字经济迅速崛起推动了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市场化发展,继而催生了数字产业,其成为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技术密集型协同发展的着力点,是实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体育产业链市场韧性的重要载体[4]。首先,数字产业赋能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数字产业迅速崛起驱动了技术变革,提升了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其次,弱化经济危机在体育产业各链上的影响。数字产业在体育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是连接体育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枢纽,通过数据资源要素整合、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数字平台经济、数字治理模式、数字生态机制的建立,能有效应对现实危机导致的体育产业链停滞,弱化风险对体育产业链上下游的冲击,进而提升体育产业链市场韧性,保持体育产业链稳定[5]

  • 2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重构

  • 2.1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塑造产业活力形象,进而刺激就业创业[6]。当前,传统体育产业资源的边际效益呈缩减态势,有必要重构体育产业链,拓宽体育产业市场边界,完善体育产业供应链,积极推进数字赋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下,体育产业运营主体需联合多方力量形成向心力,拓展体育产业价值属性,提供具有强身健体、康养健美等附加值的体育产品,丰富体育产品供给和产业增长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提升体育产业知名度和塑造体育产业品牌形象,强化体育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联度。依托现有体育产业资源,打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区,进而为用户群体提供休闲度假、农耕体验、深度研学、户外康养等多维价值,完善体育产业体系,创新体育产业供给模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着重强化体育产业链转型升级和优化重组,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体育文化产业、数字经济+冰雪体育产业、数字经济+山地户外运动、数字经济+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进而塑造IP品牌形象。例如,贵州首个OMO(online-merge-offline)平台,基于“大数据+旅游”融合发展理念,打造线上-移动-线下三位一体的营销系统,积极推出“多彩出游”深度产品,设计开发并上线多项垂直细分产品,包括山地户外旅游、亲子体育旅游、乡村体育旅游、赛事旅游等主题,不断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7]

  • 2.2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价值共创

  •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创新,驱动体育产业细分市场井喷式发展,也给体育产业供给链提出新挑战。《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将体育产业划分为11个大类、37个中类、71个小类。对体育产业市场的细分,为相关利益主体从事体育产业提供了具体方向,利益主体通过创造社会经济价值来保持动态平衡,利用体育产业消费价值助推经济振兴,继而形成体育产业发展和用户消费体验互动循环的价值共创发展模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不同关键点,为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保障。首先,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乡村振兴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明确规划了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8]。吉林“智游长白山平台”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围绕长白山“国际化、智慧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健康、便捷、智慧的全域体育+旅游+文化的服务综合体,积极开发红石峰户外探险公园、青少年营地教育基地、慢生活主题街区、狍子驿站野奢帐篷综合营地、载人无人机等“小而美”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互联网+旅游服务”,不断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助推乡村振兴[9]。其次,促进体旅、体医、体教、体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文化、旅游、康养元素嵌入体育产业发展中,依托“体育+”增强体育产业市场发展活力,驱动产业融合发展。不管基于何种发展模式,体育产业融合应建立在价值共创基础上,主动构建与现有体育产业相适应的数字产业发展模式。基于共享理念,引导行政主体、市场主体、用户群体对体育产品消费达成共识,使其自愿参与到体育产品创新中,使用户群体在体育产品消费过程中实现情感共鸣,共享体育产业健康价值。

  • 2.3 数字技术赋能延伸体育产业链

  • 数字技术引领下体育产业融合模式源自新技术获取体育产业数据能力增强、体育产业新产品、新形态培育能力提升。数字技术促使体育产业和各种产业在深度融合过程中衍生新的产业形态,继而延伸体育产业链,创造新的价值共同体[10]。数字技术作用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端与供给端,为消费者和供应者提供细分匹配市场,推动供需双方共同参与体育产业发展。运用数字技术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11]。例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通过数字化改革、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结构,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8];《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力发展智能体育,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12]。基于体育产业融合模式,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政策举措,保证落实效果,如为体育产品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降低资本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等。数字技术要进一步应用于体育产业园区、体育历史建筑、体育主题公园、体育文化产业、冰雪体育产业等载体和领域,将过去单一、静态的体验转变为互动式参与、动静结合、沉浸式体验的体育产品和个性服务,激发体育产业消费。同时,需将增强现实(AR)、数字多媒体、虚拟现实(VR)等技术运用在体育产业发展中,使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带来沉浸式心流体验[13]

  • 3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 3.1 搭建数字化平台,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 平台建设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基础,应借助对海量数据资源的整合,搭建体育产业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平台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传统体育产业单一发展向网络、智能、数字化融合发展,以延伸体育产业链,提高体育产业市场韧性[14]。首先,建设体育产业数据交易平台。发挥行政主体在体育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系统整合多元主体资源,推动生产要素共享和加强多元主体双向协作,打造多元创新、开放共享、统一规则、协调联动的体育产业数据交易平台,该平台是以数据为交易对象的平台,实现体育产品、体育生产要素在不同运营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多元共享,为体育产业运营主体搭建合作伙伴、拓宽合作场域提供支撑,为促进固链、延链提供数字保障。其次,构建体育产业创新平台。以大型科技体育产业运营主体为依托,立足体育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发展新模式,建设体育产业创新平台,助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有效整合、完善体育产业链,驱动生产要素创新,在数字平台上积极推动小而精的体育产业品牌发展,提升运营主体核心创新能力,增强主体对体育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同时,强化运营主体内部数据系统、管理软件、数字网络等综合使用,为体育产业运营主体平台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保障。数字平台需为体育产业运营主体入驻提供流量扶持,为其运转提供差异性优惠政策,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助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15]

  • 3.2 加强数据链接,驱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离不开数据要素支撑,依托数据要素为体育产业链各环节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为延链、补链提供数字技术保障,继而提升体育产业市场韧性。第一,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建是数据海量收集、数据存储、数据记录、信息生成、数据使用的前提,完善数字基建在运营主体数字化、体育产业数字化、生产要素数字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强化市场主体和行政主体共同作用,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纳入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依托体育产业协会、互联网体育产业机构等,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例如,依托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物联网、元宇宙、大数据等技术,阿里体育中心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硬件智能化、运营管理数字化、多元业态融合、客户体验数字化等新发展模式[16]。第二,打造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系统。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完善数据要素市场规制,统一数据共享标准,以便体育产业运营主体、用户群体间进行数据共享,真正实现互通互联,破除体育产业发展“信息孤岛”,推进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依托体育产业数字生态系统整合现有资源,利用数字技术纾解体育产业链发展瓶颈,提高体育产业供应链效能,助推体育产业价值链走出低端困局。第三,提高体育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借助数据渗透、网络渗透、技术渗透,推进体育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链上体育产业运营主体智能化发展。发挥体育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效应,引领链上体育产业运营主体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助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 3.3 采取反垄断举措,完善体育产业数字治理体系

  • 为保障数字市场安全运行,应强化体育产业链各环节数字监控,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垄断。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市场势力测度指标已不完全适用,有必要依据数字经济发展特点重构市场势力测度指标,明确垄断边界[17]。数字技术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和新机遇,对于原本弱势的体育产业有必要出台扶持政策,以保障体育产业链完整性。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立足我国现实情况对反垄断执法方式作出本土化调整,以适应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市场运行规律。体育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是产业体系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目前体育产业数字治理迫在眉睫。现阶段数字技术依然处于发展期,完整成熟的数字体系还未形成,体育产业发展受限在所难免。体育产业发展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可导致体育产业链受损加深,使其难以提供相对稳定的体育产品。基于数字技术,体育产业数字平台也孕育着潜在危险和不确定性,数字平台开发合规性有待审核,相关体系还不完善,在发展中应简化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审批程序,但要强化发展过程中的监管行为。在数字平台经济运行中,为预防用户群体及其他相关群体的信息泄露,保障体育产业链安全,可将体育产业运营主体数据处理机构分离,打造第三方独立平台,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率。数字平台技术要及时迭代,防止黑客侵入,保障用户群体、市场主体信息安全。针对体育产业数据特点,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数字监督作用,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 3.4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数字鸿沟

  •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使得城乡数字技术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各区域间数字经济鸿沟明显,会加大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其携带的“相对剥夺感”还可能导致社会发展不稳定[18]。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数字鸿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个体对信息资源、通信技术和数据资源的接受程度、拥有程度和应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数字鸿沟在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场域、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之间均有体现,进而对市场主体、用户群体参与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造成一定限制。为快速缩小和消弭数字鸿沟所引发的发展差距,行政主体应积极引导城乡体育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主动提高市场主体、用户群体及其他相关群体之间的数字化运用水平和数据信息资源接受能力,驱动市场主体持续提供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体育产品。同时,推动体育产业市场服务、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发体育产业“适老化”和“适幼化”服务模式,有效消弭不同年龄人群的数字鸿沟,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3.5 协同培养数字人才,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 城乡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数字人才的支撑,数字人才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破解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才问题,需实施体育产业数字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供给侧”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激发有科研优势、创新优势、校企合作优势的高校专业转向,主动开设体育产业数字化学科课程,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模式,形成“智能化+体育文化”“数字化+体育产业”等多学科人才培育体系。发挥体育企业在数字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完善“需求侧”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体育企业作为用人机构,其数字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人才培养效率也更具优势。所以,要鼓励体育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根据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态势,构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增加培养资源投入,通过实践中成才、劳动中育人来夯实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基础。同时,不断优化数字人才资源配置,建立数字人才自由流动机制,结合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编制体育产业人才需求表,打造数字人才调剂平台,实现数字人才供求动态调配和实时监测。鼓励体育企业构建柔性数字人才使用机制,创新体育产业数字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数字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体育产业数字人才福利保障,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数字人才投身体育产业,为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参考文献

    • [1] 任波.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逻辑、问题与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48.

    • [2] 白宇飞,杨松.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时代要求、价值体现及实现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5):70.

    • [3] 孟凡新.双循环视角下提升数字平台治理水平的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3(6):105.

    • [4] 王戬勋,沈克印.疫情之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推进思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4):400.

    • [5] 沈克印,寇明宇,王戬勋,等.体育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维度、场景样板与方略举措[J].体育学研究,2020,34(3):53.

    • [6] 邹青海,董宇,卢再水.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新机制及新路径[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5):16.

    • [7] 贵州首个文旅OMO平台“多彩出游”:大数据+旅游融合发展[EB/OL].(2021-01-18)[2022-05-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08993000 5723748&wfr=spider&for=pc.

    • [8]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EB/OL].(2021-10-26)[2022-05-25].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6/content_5644894.htm.

    • [9] 旅文体融合、数字化助力长白山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发展[EB/OL].(2020-10-21)[2022-05-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703860343 37033&wfr=spider&for=pc.

    • [10] 吴飞,鲁志琴.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价值逻辑与推进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5):61.

    • [11] 邹青海,董宇,卢再水,等.“智能+”时代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治理能力建构[J].湖北体育科技,2023,42(3):250.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2-05-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437796 857011868&wfr=spider&for=pc.

    • [13] 邹青海,董宇,武启萌,等.“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特征、培养目标与体系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5):27.

    • [14] 潘玮,沈克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价值内涵、机遇挑战与治理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3):38.

    • [15] 娄高阳,陈刚,张瑶瑶.工具、客体与科技赋能视角下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1):43.

    • [16]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打造新型文体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阿里体育调研文化旅游区[EB/OL].(2022-02-25)[2022-05-25].http://www.bjtzh.gov.cn/bjtz/xxfb/202202/1514501.shtml.

    • [17] 潘家栋,储昊东.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形成垄断了吗:基于市场势力测度的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36(4):29.

    • [18] 王春英,李金培,黄亦炫.数字鸿沟的分类、影响及应对[J].财政科学,2022,76(4):75.

  • 参考文献

    • [1] 任波.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逻辑、问题与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48.

    • [2] 白宇飞,杨松.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时代要求、价值体现及实现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5):70.

    • [3] 孟凡新.双循环视角下提升数字平台治理水平的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3(6):105.

    • [4] 王戬勋,沈克印.疫情之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推进思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4):400.

    • [5] 沈克印,寇明宇,王戬勋,等.体育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维度、场景样板与方略举措[J].体育学研究,2020,34(3):53.

    • [6] 邹青海,董宇,卢再水.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新机制及新路径[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5):16.

    • [7] 贵州首个文旅OMO平台“多彩出游”:大数据+旅游融合发展[EB/OL].(2021-01-18)[2022-05-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08993000 5723748&wfr=spider&for=pc.

    • [8]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EB/OL].(2021-10-26)[2022-05-25].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6/content_5644894.htm.

    • [9] 旅文体融合、数字化助力长白山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发展[EB/OL].(2020-10-21)[2022-05-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703860343 37033&wfr=spider&for=pc.

    • [10] 吴飞,鲁志琴.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价值逻辑与推进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5):61.

    • [11] 邹青海,董宇,卢再水,等.“智能+”时代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治理能力建构[J].湖北体育科技,2023,42(3):250.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2-05-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437796 857011868&wfr=spider&for=pc.

    • [13] 邹青海,董宇,武启萌,等.“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特征、培养目标与体系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5):27.

    • [14] 潘玮,沈克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价值内涵、机遇挑战与治理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3):38.

    • [15] 娄高阳,陈刚,张瑶瑶.工具、客体与科技赋能视角下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1):43.

    • [16]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打造新型文体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阿里体育调研文化旅游区[EB/OL].(2022-02-25)[2022-05-25].http://www.bjtzh.gov.cn/bjtz/xxfb/202202/1514501.shtml.

    • [17] 潘家栋,储昊东.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形成垄断了吗:基于市场势力测度的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36(4):29.

    • [18] 王春英,李金培,黄亦炫.数字鸿沟的分类、影响及应对[J].财政科学,2022,76(4):75.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