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赵伟(1966—),男,四川江油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教学管理。

通讯作者:

李燕(1979—),女,河北藁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3)04-0072-08

参考文献 1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3-24(1).
参考文献 2
王丽亚.多举措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J].山东教育,2021(17):32.
参考文献 3
职教动态[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2(6):1.
参考文献 4
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6):111.
参考文献 5
李泽平,邹洪涛,陈钧.地方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与着力点: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6):56.
参考文献 6
王莹莹.“新文科”理念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2021(24):36.
参考文献 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A],2019.
参考文献 8
董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正当时[N].保健时报,2022-03-31(2).
参考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3):19.
参考文献 10
林剑.数说全民健身[N].中国体育报,2021-07-01(3).
参考文献 11
胡祖铨,马婷.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综合影响分析[EB/OL].(2023-01-13)[2023-05-10].http://www.sic.gov.cn/News/455/11780.htm.
参考文献 12
龚海培,柳鸣毅,胡雅静,等.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幼儿体育发展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9):41.
参考文献 13
吴鲁梁.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透视未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3):47.
参考文献 14
武昭妤,王永东,鲍爱莲,等.基于焊工国家职业标准的焊接专业建设途径探索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21(4):235.
参考文献 15
刘林山.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义、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7):36.
参考文献 16
方玲玉,胡伏湘.基于《悉尼协议》的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标准体系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2):30.
参考文献 17
PRØITZ T S.Learning outcomes as a key concept in policy documents throughout policy chang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5,59(3):275.
参考文献 18
DENEEN C,BROWN G T L,BOND T G,et al.Understanding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hanges in teacher education:evaluation of a new instrument with preliminary findings[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3,41(4):441.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在阐释《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价值内涵、OBE理念实施要求的基础上,基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双万计划”的启示,探寻该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新出路。对取得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流建设点的10所体育院校进行实地调研,归纳出其共性特征。从服务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幼儿体育、老年体育、“体育+”等维度分析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提出“一种理念、两个面向、三个结合、四条路径”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总结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经验认为,其从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链、构建质量监控闭环系统和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塑专业群、重塑实践教学4个方面反复实践,人才培养效果良好,为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以体育为内核的跨界复合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提供借鉴。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 for Teach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of OBE concep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Double Ten Thousand Pla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wa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Conduct field research on 10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have achieved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oints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and summarize their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needs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talent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dimensions of ser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children’s sports, elderly sports and “sports +”, and puts forward a new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one-concept, two-orientations, three-combinations and four-paths”. By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national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oints, it is believed that it has been repeatedly practiced from four aspects: reverse design of talent training target chain,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monitoring closed-loop system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reshaping of professional group and reshaping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e training effect is goo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and cultivating cross-border composite applied social sports talents with sports as the core to meet social needs.

  • 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转型期,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提出了新要求。1994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在体育学专业目录中增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1997年该专业(040203)正式进入教育部专业目录,2012年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040203)。据不完全统计,自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至今,全国已有162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2022年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绘就了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蓝图[1]。在此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关键问题,持续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 1 贯彻《国标》和OBE理念的人才培养理念阐释

  • 1.1 依据《国标》的价值和意义

  •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在保障与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导向和基准作用。《国标》中既明确了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又明晰了各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其中,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落脚在能胜任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同时针对该专业的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为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标》的指引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密切关注现实需要,以行业变化为方向,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在体制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2]。包括: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思路,创建与科研院所、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协同育人的联合培养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模式;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发挥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2],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前瞻性地布局适应体育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的教学体系,确保人才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促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及全民健身、体育产业迭代升级一起走向共生共创、共享共赢[2]。可见,《国标》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发展和评价的基础和依据,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面向专业规范化发展需求。依循《国标》逐步规范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等环节,是新形势下落实高等体育教育质量观的必然要求,辅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实现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 1.2 OBE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改革

  • 1982年,威廉姆·斯巴迪(William Spady)在《成果导向教学管理:社会视角》一文中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并在后续的著作中进行了详细论述。OBE更加关注教育投入的回报与实际产出的现实需要,同时还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和持续的质量改进等重要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OBE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并率先在工程教育认证领域实施,当时《华盛顿协议》的一些成员开始研制成果导向标准。我国在2016年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OBE在中国工程教育领域被官方正式认可,该理念也得到了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2017年教育部推出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2019年发布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其中的二级和三级认证标准均基于OBE制定。2019年开始的“双万计划”也将是否贯彻OBE理念纳入专业建设点的评定条件,可见成果导向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主流思想。

  • 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追求人人成功,强调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持续改进培养质量。其要求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配合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和评价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再通过成果反馈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具体实施可分为3个步骤。

  • 第1步是确定学生毕业后所拥有的能力。找准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提炼该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解决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 第2步是创建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课程体系。以明确岗位技能为基础,以OBE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明确每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等问题。

  • 第3步是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设计上体现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教学目标由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确定,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场适应力,并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解决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成果的问题。

  • OBE理念应贯穿于设定教学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实施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成果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使培养目标更加明晰,教学内容与评价紧密衔接。

  • 以《国标》为依托,OBE理念指导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突出4个方面的革新:一是体现标准引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化、科学化;二是体现德技并修,立德树人;三是体现课证融通、育训结合,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体现资源共享、合作育人。同时注重5个维度的达成情况,即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 2.1 专业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 早在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第26条就规定:“高校设置的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等情况,高校主管部门须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暂停招生。”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改进高校本专科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信息服务,公布紧缺专业和就业率较低专业的名单,逐步建立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2012年以来,教育部聚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支持全国高校增设了1.7万个本科专业点,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3]。部分省份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上榜就业率低专业名单,如2021年山西省将该专业确定为布点数高且教育部公布就业率低的限制增设专业目录。在我国社会体育行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育却陷入毕业生就业状况多次被亮“黄牌”、专业停办或被撤销的现实困境。究其原因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部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仍存在粗放式盲目扩张,育人理念陈旧,思政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不强(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不对接,教学模式与岗位需求不对接,实践教学与工作流程不对接),办学定位存在偏颇,培养目标不明晰,人才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不符,考评方式与目标达成要求关联度不强等问题。这严重桎梏了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导致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专业特色不突出。总体而言,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水平有限等依然是制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 2.2 危中求机:“双万计划”对专业革新发展的启示

  • 表1 2019—2021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情况

  • 如何在危中求机,培养出社会体育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摆脱专业就业率低迷、限制增设,甚至停办、撤销的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年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我国17所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所院校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表1),说明这30所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业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清晰,符合国家和区域需求)、专业管理规范(切实落实《国标》,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4]、改革成效突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带动“四新”建设)、师资力量雄厚(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拥有一流的教学团队,师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培养质量一流(以学生为中心,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整体评价好)。虽然入选“双万计划”建设的体育学专业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仅占了15%,但却为需求导向下的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思路。借鉴这些院校人才培养的经验,加强应用型本科建设成为破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困境的现实选择。

  • 3 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

  • 3.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共性特征

  • 笔者实地调查了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5所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总结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如下:①专业定位高、准、特色突出,专业理念新、实,贯彻OBE理念,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②强化质量意识,从质量理念、质量标准、质量文化、质量体系等方面[5]积极推进专业质量建设,建立健全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并持续有效实施,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6],将对质量的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4]。③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较为完善,尤其在实践教学改革(专业实验平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业实践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④突出专业特色建设,注重专业建设的实效性(优秀教学团队、一流课程、系列教学研究成果等)。⑤专业改革建设成效突出(综合改革、特色专业方向、教育技术手段改革),尤其重视课堂质量改革,例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考试、课程、教材等方面的系列改革成效显著。⑥专业管理比较规范,切实落实《国标》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教学管理规范有序[7]。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企业、家长、同行、学生等多方认可,专业建设改革方案目标明晰可期,内容实际有用,建设投入合理。

  • 3.2 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 3.2.1 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急需社会体育指导人才支撑

  •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在社区设立健身活动站点,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8]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9]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为260万人[10],距离2025年的目标还有42万的缺口。加上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城乡分布极不均衡,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进一步制约着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

  • 3.2.2 银发时代呼唤老年体育专门人才

  • “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11]。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而我国老年人口普遍存在长寿不健康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急需针对老年人的运动、健身需求培养专门人才,推动老年体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通知》,从基础设施建设、体育项目推广、体医融合服务引导等方面为老年体育市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预防保健、健康管理,迫切需要培养既懂社会体育组织与管理,又有康养和体育健身知识的复合型老年体育专门人才。按照《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的要求,3亿老年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量为64.8万人,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并未进一步细化,针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健身需求进行专业健康咨询和科学健身指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显得尤为稀缺。

  • 3.2.3 幼儿体育蓬勃发展对专门人才需求旺盛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首次提出幼儿体育工程,将实施幼儿体育作为青少年体育的重点工程[12]。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0~7岁儿童约为1.3亿,全国共有幼儿园28万余所。在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幼儿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各地兴办的各类体育特色幼儿园,涌现的小小运动馆、儿童俱乐部、儿童运动馆等,反映出幼儿体育的旺盛需求。伴随着消费升级、教育理念转变、体育环境改善,幼儿体育教育将进一步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布局幼儿体育人才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 3.2.4 “体育+”对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提出细分要求

  •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在“46号”文件等政策大力支持、资本强势注入的情况下,体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从原有简单、单一的传统行业变成多个行业融合的新兴产业。体育+康养、体育+科技、体育+旅游等融合业态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进入了2.0阶段。与资本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体育从业人员匮乏,体育及相关产业企业对从事IP管理、赛事运营、营销策划、体育经纪等工作的人才需求保持上升趋势,但对比需求,供给端培养的既懂体育又具有运营/市场类实操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整个行业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不足1/4。许多“体育圈内人”虽然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跨行业知识储备不足,能力天花板逐渐显露。传统的教育形式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高速度,且存在结构性失衡。体育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交融性,针对体育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培养对口适用的跨界型人才迫在眉睫。

  • 3.3 基于《国标》和OBE理念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 图1 “一种理念、两个面向、三个结合、四条路径”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 一流专业,理念要一流,定位要一流。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要有前瞻性、引领性,充分凸显自身特色。要分析研判社会需求,抓住社会需求风向标,寻求岗位、主动跟进,优化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避免与社会脱节,减少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坚守专业发展转型的“务实建设”,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探索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图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用人标准为导向,以校内教育教学为基础,通过学生紧密参与实习实训,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依据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引进证书教育,使课程设置、能力证书与就业岗位相统一。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OBE理念为统领,结合体育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区域、产业需求进行反向设计,确定专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13];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的教与学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教师和学生配合转变;培养路径遵从打通基础、专业分流、特色培养的递进原则,通过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尊重个性、多元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

  • 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 4.1 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链

  • 图2 成果导向(OBE)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链

  • 笔者走访了10个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发现,其均以OBE理念为指导,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链,向课程要质量(图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成果导向理念贯穿教学设计、教学改革、课程目标设定、学习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建立了专业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行为标准,依照标准设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行为目标,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评价体系全覆盖。其目的是把毕业要求的能力逐项落地,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依据标准和目标,重塑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焕发课堂生机,并将持续改进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机制[14]

  • 4.2 建立质量监控闭环系统,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建立了4个质量改进循环。依据所对应的质量标准和各级各类制度化的过程评价活动所产生的主客观数据信息,由规定的组织和人员(专业群咨询委员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委员会、课程团队、教师等)分别开展基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对4个层面的教学工作进行持续改进,改进内容主要包括目标设定、教学过程、教师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服务等。科学充分地利用数据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校友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调查等数据,结合应届毕业生在校成绩分析数据,对毕业生核心能力(毕业要求)的达成实施“年度检视”,查找和改进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15],实现毕业要求(核心能力)的质量循环闭环。同时按每3年一个周期,结合调查数据,依据行业发展需求对毕业要求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 4.3 专业到专业群的重构

  • 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变革就是由专业到专业群的重构。以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群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综合”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岗位(群),依据岗位(群)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和市场需求来选择可以融合的专业,继而组建专业群。比如,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抓住“一老一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康复和体能2个专业联合,淡化传统专业的界限,分类成立课程中心,负责课程大纲制订、课程建设和课程诊改[15],将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单元目标的达成度作为专业(群)质量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通过监测、评价、反馈和改进形成闭环,推动持续改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16]

  • 4.4 实践教学环节的重塑

  • 按照以体育为内核培养全面发展的跨界型人才定位,把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教学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若干教学模块,突出“课证岗融通”特色。按照“系统导向、功能复用、虚实结合、内外联动”的思路,升级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群实践教学条件,促进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技能支撑。在建设过程中,以专业群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核心,借助平台生产设备和真实运营环境,凸显“系统体现全生产过程”要求[17],打造企业级实训基地。同时,校企协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建设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满足专业群课程体系内各课程模块所需的实训要求。为更好地配套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形成“技能链”[18],制定出台实践教学的管理文件,指导该专业群实践教学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综合实践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 5 结束语

  •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实践、探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新时代,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体育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双一流”专业建设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紧密对标《国标》找准定位,在OBE理念指导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实践性、协同性、区域性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以体育为内核的跨界复合应用型人才,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为体育强国和人才强国赋能。

  • 参考文献

    • [1]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3-24(1).

    • [2] 王丽亚.多举措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J].山东教育,2021(17):32.

    • [3] 职教动态[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2(6):1.

    • [4] 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6):111.

    • [5] 李泽平,邹洪涛,陈钧.地方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与着力点: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6):56.

    • [6] 王莹莹.“新文科”理念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2021(24):36.

    • [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A],2019.

    • [8] 董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正当时[N].保健时报,2022-03-31(2).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3):19.

    • [10] 林剑.数说全民健身[N].中国体育报,2021-07-01(3).

    • [11] 胡祖铨,马婷.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综合影响分析[EB/OL].(2023-01-13)[2023-05-10].http://www.sic.gov.cn/News/455/11780.htm.

    • [12] 龚海培,柳鸣毅,胡雅静,等.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幼儿体育发展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9):41.

    • [13] 吴鲁梁.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透视未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3):47.

    • [14] 武昭妤,王永东,鲍爱莲,等.基于焊工国家职业标准的焊接专业建设途径探索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21(4):235.

    • [15] 刘林山.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义、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7):36.

    • [16] 方玲玉,胡伏湘.基于《悉尼协议》的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标准体系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2):30.

    • [17] PRØITZ T S.Learning outcomes as a key concept in policy documents throughout policy chang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5,59(3):275.

    • [18] DENEEN C,BROWN G T L,BOND T G,et al.Understanding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hanges in teacher education:evaluation of a new instrument with preliminary findings[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3,41(4):441.

  • 参考文献

    • [1]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3-24(1).

    • [2] 王丽亚.多举措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J].山东教育,2021(17):32.

    • [3] 职教动态[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2(6):1.

    • [4] 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6):111.

    • [5] 李泽平,邹洪涛,陈钧.地方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与着力点: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6):56.

    • [6] 王莹莹.“新文科”理念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2021(24):36.

    • [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A],2019.

    • [8] 董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正当时[N].保健时报,2022-03-31(2).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3):19.

    • [10] 林剑.数说全民健身[N].中国体育报,2021-07-01(3).

    • [11] 胡祖铨,马婷.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综合影响分析[EB/OL].(2023-01-13)[2023-05-10].http://www.sic.gov.cn/News/455/11780.htm.

    • [12] 龚海培,柳鸣毅,胡雅静,等.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幼儿体育发展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9):41.

    • [13] 吴鲁梁.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透视未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3):47.

    • [14] 武昭妤,王永东,鲍爱莲,等.基于焊工国家职业标准的焊接专业建设途径探索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21(4):235.

    • [15] 刘林山.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义、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7):36.

    • [16] 方玲玉,胡伏湘.基于《悉尼协议》的现代商务服务专业群标准体系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2):30.

    • [17] PRØITZ T S.Learning outcomes as a key concept in policy documents throughout policy chang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5,59(3):275.

    • [18] DENEEN C,BROWN G T L,BOND T G,et al.Understanding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hanges in teacher education:evaluation of a new instrument with preliminary findings[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3,41(4):441.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