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刘冬磊(1995—),男,河北保定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

通讯作者:

王子朴(1969—),男,河南汝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2)05-0054-07

参考文献 1
刘冬磊,王子朴.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和“一带一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融合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6):504.
参考文献 2
荆林波.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1.
参考文献 3
冰雪头条:北京市2020年群众体育工作总结和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EB/OL].(2021-04-13)[2021-12-16].https://www.163.com/dy/article/G7MQTOJ40529SL28.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参考文献 4
陈翔.智慧体育之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9(9):32.
参考文献 5
谢宜轩.体育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33):33.
参考文献 6
张强.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参考文献 7
邓雷,张瑞芬.后奥运时期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2):27.
参考文献 8
黄海燕.谏言“十三五”:上海体育改革发展基本思路[J].体育科研,2015,36(3):15.
参考文献 9
张桂青.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时代价值[EB/OL].(2021-02-20)[2021-02-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573749089977360&wfr=spider&for=pc.
参考文献 10
王文龙,崔佳琦,邢金明.“三次售卖”理论视域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品牌塑造路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1):23.
参考文献 11
任鹏博,张健,李婷文,等.长三角区域文体康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2(4):83.
参考文献 12
蒋毅,孙科,熊双.新时代我国智慧健身行业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6):61.
参考文献 13
田园园.“健康中国”视阈下哈尔滨城市广场舞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9.
目录contents

    摘要

    在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北京市体育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已成为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具有重大发展前景。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历史研究法,对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迸发多元经济活力;有利于明确体育产业定位,增强辐射效应与带动能力;有利于盘活双奥城市体育文化资源,破除对北京体育文化的固有印象。但是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在部门协调和体育文化创意嵌入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应该把握后冬奥契机,推进冰雪文化赋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引领,以高新科技助力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加强政策引导,多方位推进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快速发展;推动体育文化创新融合发展,开发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形式。旨在为实现北京乃至其他地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he people for a happy lif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ports and culture in Beijing is obvious. The cultural empowerment of sports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Beijing and has great development prospects.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ltural empowerment of Beijing ’s sports industry, and believes that the cultural empower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Beijing is conducive to extend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bursting out the vitality of diversified economy;it is conducive to clarifying the positioning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enhancing the radiation effect and driving ability; it is conducive to invigorating the sports culture resources and getting rid of the inherent impression sports culture of Beijing.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in the cultural empower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Beijing in terms of departmental coordination and the embedding of sports cultural creativity.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post Winter Olympic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empowered by ice and snow culture,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elp the cultural empower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with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we should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mpower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multiple directions; we should promote the innovativ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and develop more popular forms of cultural and sports activities. It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Beijing and other regions.

  • 北京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1]。而在这深厚的文化积淀基础上,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得以孕育、成长并独具特色。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北京市体育与文化加速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北京人口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等社会要素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北京市体育产业如何抓住新时代特点,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文化赋能给予了方向性指引。本研究结合北京市近年来出台的《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北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北京市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系统研究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时代价值,针对其当前发展的困境与潜力,提出创新路径,为政府未来的政策制定与实践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 1 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时代价值

  • 1.1 延长产业链条,迸发多元经济活力

  •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文件,北京市体育产业借此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体育产业的潜力空间仍未被充分挖掘。文化赋能能够延长、完善体育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例,一场赛事结束后,其产业链并没有完结。赛事中蕴含的体育文化内容在赛后将通过赛事周边产品(如吉祥物、联名服装鞋帽、纪念品等)兑换直接的经济收益。赛事的忠实粉丝还会在赛后对赛事保持一定的关注,持续为赛事带来流量,并继续购买相关产品。体育旅游业在文化赋能后也会产生新的经济动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支出占比不断增加,但传统的旅游业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开发景点独特的体育文化价值,是对景点内容的丰富与扩充,能够制造出更多的消费吸引点,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类似的还有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健身文化与休闲文化氛围一旦形成,会极大激发大众参与健身休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体育媒体与信息产业打造出特有的文化,并借助自身的平台优势进行宣传,可以培养出一批新的受众和消费群体,为产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 1.2 明确体育产业定位,增强辐射效应与带动能力

  • 在一些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在国家发展规划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且从业者的地位和收入都较高[2]。目前国内体育产业还远未达到这一水平,文化赋能后,体育产业将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不仅能够显著拉动体育产业自身的经济增长,而且有效提高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从横向来看,体育产业相对固定,而文化却极具流通性,一个地方体育产业的影响力需要一定的渠道进行广泛传播,文体融合之后,借助文化传播扩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从纵向来看,文化是具有传承功能的,良好的产业发展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型,只有形成独特的体育产业文化,才能够把良好的发展模式传承下去,进而增强产业发展的延展性。

  • 1.3 盘活双奥城市体育文化资源,破除对北京体育文化的固有印象

  • 北京是全球首个双奥城市,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市留下了大量奥运文化遗产,如闪耀着东方理念的鸟巢与水立方、北京市民前沿的运动理念等。2022年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期间,冰雪运动文化再次注入北京城。这些文化资源与体育产业融合,是资源的整合,是对文化和体育的双向促进,能激发出更强劲的发展动能。提起北京,人们会想到奥运、冬奥、首钢夺冠、国安等体育高光时刻,但也会有“京骂”等负面印象,应该说后者已经与北京这座城市相勾连,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文体融合,塑造北京体育新形象,赋予北京体育产业新活力。

  • 2 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现实审视

  • 北京市体育产业已然走在全国前列,从体育产业结构、体育消费总量等数据来看,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将为北京市城市规划以及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在体育产业文化赋能方面,北京市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受地域及体育产业自身发展时间的限制,其不足与瓶颈也不容忽视。

  • 2.1 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现状分析

  • 2.1.1 积极培育特色体育文化,形成了一批颇具北京特色的体育产业综合体

  • 建于1919年的首钢园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的缩影,自首钢园被确定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主场馆之后,冬奥文化就积极赋能首钢园转型升级并取得了新突破。近年来,根据冬奥建设规划,首钢园区通过开发建设,拥有短道、花样、冰壶、冰球4个冰上场馆,可举办冰上项目、单板及自由式滑雪、篮球、滑板、跑酷、攀岩、电子竞技等赛事。2020年,园区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体育场馆群,初步形成了国际化视野的潮流运动文化中心和“体育+产业”融合创新中心;同年10月,首钢园1号高炉打造全球首家大型VR“幻真乐园”,为年轻消费群体提供科技光影秀等体验;2021年,科技文化赋能首钢园引领未来,围绕体育+、科技+的定位,5G、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率先在首钢园应用,百度、京东、北汽、美团等企业无人车陆续服务园区多个应用场景;同年为展馆接待讲解、园区旅游引导、酒店服务和办公服务等场景提供智慧化服务的4种机器人在园区实现应用。

  • “夜京城”文化赋能五棵松消费扩容,华熙LIVE·五棵松作为北京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之一,以及京西人气颇高的夜间活动场所,为市民夜间消费、娱乐提供了极大便利,在五棵松场馆群和商业双运营模式下,丰富多样的品牌和业态有力促进了夜间经济消费,成为北京西部夜间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如街区内的餐饮业态不走寻常路,主打时尚餐饮、网红品牌,提供了美味、新潮、有趣、难忘的新鲜餐饮体验;如每家酒吧每晚都有精彩演出,邀请各类型歌手、街头艺人现场表演,为顾客提供高水准的表演活动和优质的环境。受五棵松体育馆的带动,北京市其他体育场馆积极推动与特色文化的结合,在五棵松体育馆的周围,出现了M空间、Hi-Park篮球公园、五棵松文体广场、以及Hi-Up、HI-ICE冰上运动中心以及相应的购物商场,上述场馆也承接其他文娱活动,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形成以体育场馆为核心,吃喝玩乐一体的体育文化聚集地带。

  • 2.1.2 打造区域体育融合发展新典范,休闲文化赋能体育旅游提质升级

  • 为进一步提供优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带动体育消费提质升级,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体育总会先后为56条“京内游”体育文化休闲旅游优质路线实施了信息更新升级。升级后的路线信息将包括路线基本概况、三维动画路线演示和路线讲解等内容,各路线信息将通过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体育总会网站以及各新媒体平台向公众发布。这些路线基本覆盖了北京全市,串联起沿途景点和地标,借助休闲文化促进观光游览,打造群众健身消费新体验,充分展示核心区都市风采、中心城区发展魅力、城市副中心发展活力、城市发展新区创新特色生态内涵[3]。此外,利用冬奥文化赋能京张冰雪体育旅游文化带,挖掘、融合京张冰雪旅游的地方特色旅游资源、体育资源、文化资源,打造了具有京张特色的冰雪运动自主IP品牌和产业价值链,推动文体旅协同发展。

  • 2.1.3 体育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体育文化+科技”的发展新业态

  • 乘着冬奥的东风,北京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的智慧体育产业发展,成立延庆体育产业园区,开展可穿戴智能装备、智能设备、智慧化场馆、体育资讯社交平台、健身指导服务等项目研发[4],指导大众科学健身,培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体育健身文化,形成了“体育文化+科技”的发展新业态[5]。与此同时,北京市相继建设了多种类型的文化主题体育场馆,增强科技创新与体育场馆的融合度,加强文化与体育多方面对接,满足城市更新发展的需求,实现场馆事业与产业、公益化与市场化的有机统一[6]。阿里智慧场馆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成为了著名的运动健身“打卡”地。在阿里体育中心,开展了多元跨界新玩法,体育与美食、娱乐、潮玩等元素成为主打元素,通过有机结合,成为“体育夜经济”的标杆;通过增强用户黏性,丰富社区文化,广泛培养运动爱好,阿里体育真正让体育运动回归生活。北京进入后冬奥时代,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已经有序开展,国家速滑馆等一系列国际标准的场馆都将向公众开放,为体育科技+大众健身提供新的选择,也为在后冬奥时代进一步深化“体育文化+科技”发展模式提供物质基础。

  • 2.2 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瓶颈与不足

  • 2.2.1 部门协调有待加强

  • 由于历史原因,当前北京市体育产业行政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条块分割、管理交叉、多头指挥的问题,已经不能适应产业融合深层次发展的要求。例如,体育文创行业作为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重要产业,其发展不仅需要北京市体育局指导,同样受到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等单位的业务指导。

  • 目前,北京市已经开始实施行政管理机构调整,组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不再保留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但是目前,北京市体育局仍然作为北京市体育事业的主管单位,其“负责主办、承办各种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培育、引导和扶持体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范体育服务管理,对北京体育产业的安全工作承担管理责任。”[7]在推动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过程中,需要北京市体育局与北京市文化与旅游局有力配合,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发展愿景、行动目标、现实需求等存在差异,分歧在所难免,不利于体育产业的文化赋能。譬如,北京市文化与旅游局成立后,于2019年单独发布《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虽然文件提及以“双奥之城”奥运文化遗产开发为主题的文体旅融合,但仅属于轻描淡写。没有与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发文,没有将体育元素充分考虑、协同谋划深度融合之策,其未来的发展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 2.2.2 体育文化创意嵌入力度不足

  • 当前,北京市体育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业正在快速发展[8]。北京市拥有北京首钢、北京北控、北京国安等优质高水平运动队,拥有“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世界水准的体育场馆,其市场开放程度也居国内前列,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北京市体育服务业中,将体育文化嵌入北京特色文化的力度还比较弱,二者“1+1>2”的效果还没有显现,这不仅受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史较短、市场管理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也与对于文化赋能不够重视有关。虽然北京市政府鼓励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积极支持体育影视、体育动漫、体育文化创作,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但由于缺乏落地性的政策指导,政策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是北京市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兼具文化传承与产业价值提升的双重属性[9]。近年来,北京市为落实“四个中心”定位,加大了文化中心建设力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随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仅朝阳区已改造利用老旧厂房300余万平方米,由老旧厂房升级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达60余个。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集聚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北京市缺乏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创意企业,多数文创公司以承办展览展示活动、体育场馆管理、代理、发布广告、体育运动项目经营,以及日用品、体育用品、文具、首饰、工艺品销售为主。2016年,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6年版)》中,未提及体育文创。2014年,北京市政府颁布《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及建设奥林匹克公园文化体育(会展)融合功能区,立足于奥运场馆和国家会议展览中心等设施,重点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与主题展览、文化演艺、民众参与体验等活动。显然以重点工程代替全面展开,从侧面说明北京市体育文创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将成为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重要掣肘。

  • 3 北京市文化与体育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 3.1 把握后冬奥契机,推进冰雪文化赋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

  • 3.1.1 大力发展冰雪文化产业,构建体育运动板块产品体系

  • 图1 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体育运动板块产品体系

  • 北京市冰雪产业发展时间短,但可塑性高。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发展冰雪文化得天独厚,要坚持发展冰雪文化产业,打造“冰雪+文化”新消费业态。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冰雪+文化”新消费业态的兴起,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冬季项目和文化产品,初步实现了“冰雪+文化”的商业价值。在市场机制影响下,冰雪运动产品服务种类越来越丰富,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冰雪运动、感受冰雪文化,从而将“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冰雪文化是冰雪运动产业繁荣的关键,培育冰雪文化并以此为牵引,通过增加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提高渗透率并推动冰雪运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长期发展提供动能[10]。北京市应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积极探索“冰雪+”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体育运动相关板块产品体系(图1),全面激活并整体提升体育价值,最终提高收益以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 3.1.2 继承和保护奥运遗产,促进“冬奥+”产业发展

  • 北京作为全球唯一的双奥城市,要充分继承与保护两届奥运会所带来的奥运遗产,结合自身发展历史,促进奥运文化的品牌化发展,打造和完善奥运文化产业链。在“互联网+”背景下,2022年北京冬奥文化衍生品既要实现文化产品与科技元素的深度融合,也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呈现,不能只局限于有形产品,还要开发无形产品[11],要结合不同受众人群的人口特征、文化背景与消费方式,构建北京冬奥文化产品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 在“冬奥+”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冬奥会的信息传播已相当广泛,但还有提升空间,建议深挖冬奥会文化符号的价值底蕴,深度传播冬奥精神,兼顾传播的深度和文化符号的温度,积极推动冬奥文化与北京特色文化的结合,比如北京市有剪纸、糖人、冰糖葫芦、相声、京剧等特色鲜明的传统美食、手工艺品和文艺形式,在讲述冬奥会故事时,可以尝试对这些方面进行拓展,通过消费场景复合、冬奥文创跨界等形式形成“冬奥+”产业的“北京特色”。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带动冰雪文化的国际化,例如将剪纸、雕刻、丝绸制品搭配冰雪文化元素,茶叶等相关礼品与中国冰雪文化进行组合营销。另外以青少年为切入点,打造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国际冰雪赛事,进一步推动我国冰雪赛事经济。最后要注重“冬奥+娱乐”跨界融合发展策略,通过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的明星效应提高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 3.2 强化科技引领,以高新科技助力体育产业文化赋能

  • “体育+科技”是我国体育产业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核心城市,科技助力是当前该市推动体育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手段。具体方式主要为:①依托北京传统体育文化,打造主题消费场景,充分展示北京城市的艺术之美和生活文化之美,赋能传统商业街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体育改造提升。②通过科技加持的体育文化场景再现与融媒体的技术支持,塑造北京城市体育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与IP价值。③大力扶持体育全场景沉浸体验技术公司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新体育文化体验,引领业态优化与升级。④北京市体育文化产业要进一步加强与科创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5G、大数据、AI等高新科技探索北京市文体融合发展新模式、新道路。⑤以新文创+新零售+新营销的模式,大力发展体育夜游IP,利用科技塑造北京体育的时尚夜生活城市品牌。⑥加强体育科技公司的配套服务能力,将体育文化科技产业做专、做精,重点加大体育科技公司在赛事LED视听技术研发、体育场馆智能改造、赛事气氛营造等领域的扶持力度。

  • 3.3 加强政策引导,多方位推进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快速发展

  • 为了推进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体育产业通过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应享受与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相同的“服务包”“投贷奖”“房租通”等政策扶持。打造全周期的政策支持系统,坚持“产业带文化,文化促产业”的战略,实现以文塑体、以体彰文的目的。体育产业的文化赋能需要体育、文化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关注、支持、投入,为此要积极构建北京市体育局与北京市文化与旅游局联席会议机制。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是一项长期战略,要坚持改造与创造相结合,一方面,改造已有的历史遗产,赋予其体育文化色彩,体育遗产则要赋予多元文化元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代机遇,如冬奥会、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等,创造性地开发建设一批具有长远意义的典型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以智慧体育作为未来文体融合创造的重要抓手,将科技动力注入新品牌、新IP、新活动、新地标、新基建、新市场、新产业。

  • 体育产业文化赋能要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于雄安新区建设,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服务于产业融合创新,服务于体育本体事业发展;要保持各体育子产业发展的相对均衡,体育竞赛表演业要充分挖掘各项目在北京发展的历史渊源;体育健身基础设施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加强建设和管理[12],将体育元素融入城市文化;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要着力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品牌和体育文化亮点。与此同时,要打造特色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典型案例,选取优势明显、影响力大的项目作为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试点工程,探索未来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发展方向。

  • 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实现商业设施、文化地标、体育场馆等多元空间的融合联动和有序衔接。如利用北京市现有的冰场雪场,通过优化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冰雪运动+文化发展示范区。并通过完善示范区内交通、住宿等基础配套设施,优化示范区内发展环境,保障文化和体育之间形成有效的资源联动。围绕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服务消费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文体融合创新发展,形成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的发展格局。鼓励大型商业、文化和体育设施实现综合性业态转型,大力发展休闲娱乐和文化体育体验性服务业态,促进单一形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转变。引导各类型文化、体育场馆适度引进餐饮、零售、住宿等业态,完善配套服务,开展多元化经营。此外,充分发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如北京市天桥中幡、抖空竹、围棋、象棋、口技、通背拳等),引导消费者进行体验消费[11]。依托地标性文化资源或体育场馆建筑景观特色,实现文化、体育、商业和艺术等跨界合作,打造娱乐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特色业态。

  • 3.4 推动体育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开发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形式

  • 坚持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整合文化资源、培育创新环境,既要注重体育文化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建设,也要挖掘和发扬已有文化中的体育元素,通过体育产业化的方式加以推广。

  • 积极推动体育文化跨界融合。近年来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居于全国前列,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新华社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文化消费指数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中,北京“十三五”期间均名列第一,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音乐节、电竞北京等文化品牌活动持续火爆,成为文化交流和市民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嵌入体育元素,例如,北京市惠民文化消费季加入体育培训、体育健身休闲等产业类型,北京市国际设计周引入体育服装、体育文创等企业的作品等等。将体育产业引入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有利于北京市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

  • 打造融合发展的文体活动品牌。依托北京地区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冰雪文化等,创新艺术、文化、体育、时尚等营销模式,积极支持、配合大型会展活动和文体活动举办,在后冬奥时代着力引导冰雪运动项目向冰雪运动文化发展转向,进一步扩大国际性文体活动的影响,以此促进文体活动产业链的拓展与延伸。积极打造全市消费类文体创新产品设计、展示、交易平台,以文体活动推进产业融合。依托奥运遗产资源,将丰富多彩的北京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融入国际大型文体活动中,既是对北京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也赋予了其传承动力与发展活力。加强文化主题体育场馆建设,以及对现有大众健身场馆的改造[13],以场馆内通道、墙壁等空间为载体,设计相关主题文化,优化文化传播效果。坚持以赛事为核心,依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巧妙吸收与充分展现多种文化元素,形成赛场内外的良好文化积淀。

  • 4 结语

  • 目前,北京体育消费与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推动北京城市发展与丰富人文内涵的重要力量,并将进一步巩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地位。体育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必将助力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促进和谐宜居城市打造,对于提升北京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的目的在于提高体育产业地位,扩大产业影响力,盘活双奥城市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激发整体经济活力。北京地区体育产业文化赋能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要坚持广度与深度兼顾,改造与创造结合,抓住时代机遇,赋予体育更多的文化内涵,推动北京市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 参考文献

    • [1] 刘冬磊,王子朴.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和“一带一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融合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6):504.

    • [2] 荆林波.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1.

    • [3] 冰雪头条:北京市2020年群众体育工作总结和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EB/OL].(2021-04-13)[2021-12-16].https://www.163.com/dy/article/G7MQTOJ40529SL28.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 [4] 陈翔.智慧体育之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9(9):32.

    • [5] 谢宜轩.体育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33):33.

    • [6] 张强.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 [7] 邓雷,张瑞芬.后奥运时期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2):27.

    • [8] 黄海燕.谏言“十三五”:上海体育改革发展基本思路[J].体育科研,2015,36(3):15.

    • [9] 张桂青.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时代价值[EB/OL].(2021-02-20)[2021-02-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573749089977360&wfr=spider&for=pc.

    • [10] 王文龙,崔佳琦,邢金明.“三次售卖”理论视域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品牌塑造路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1):23.

    • [11] 任鹏博,张健,李婷文,等.长三角区域文体康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2(4):83.

    • [12] 蒋毅,孙科,熊双.新时代我国智慧健身行业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6):61.

    • [13] 田园园.“健康中国”视阈下哈尔滨城市广场舞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9.

  • 参考文献

    • [1] 刘冬磊,王子朴.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和“一带一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融合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6):504.

    • [2] 荆林波.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1.

    • [3] 冰雪头条:北京市2020年群众体育工作总结和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EB/OL].(2021-04-13)[2021-12-16].https://www.163.com/dy/article/G7MQTOJ40529SL28.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 [4] 陈翔.智慧体育之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9(9):32.

    • [5] 谢宜轩.体育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33):33.

    • [6] 张强.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 [7] 邓雷,张瑞芬.后奥运时期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2):27.

    • [8] 黄海燕.谏言“十三五”:上海体育改革发展基本思路[J].体育科研,2015,36(3):15.

    • [9] 张桂青.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时代价值[EB/OL].(2021-02-20)[2021-02-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573749089977360&wfr=spider&for=pc.

    • [10] 王文龙,崔佳琦,邢金明.“三次售卖”理论视域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品牌塑造路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1):23.

    • [11] 任鹏博,张健,李婷文,等.长三角区域文体康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2(4):83.

    • [12] 蒋毅,孙科,熊双.新时代我国智慧健身行业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6):61.

    • [13] 田园园.“健康中国”视阈下哈尔滨城市广场舞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9.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