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张少杰(1998—),男,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球类运动发展与人才培养。

通讯作者:

杨献南(1988—),男,山东莒县人,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体育、球类运动发展与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2)05-0014-07

参考文献 1
李国平,赵永超.梯度理论综述[J].人文地理,2008(1):61.
参考文献 2
笪玲.基于“广义梯度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分析: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544.
参考文献 3
蔡之兵,张可云.区域发展的逻辑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5(11):40.
参考文献 4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全文[EB/OL].(2020-12-3)[2021-10-12].http://news.cyol.com/app/2021-02/02/content_18941221.htm.
参考文献 5
张兴泉.制度环境视角下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纠偏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1):88.
参考文献 6
杨献南,吴丽芳,李笋南.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的基本问题与策略选择[J].体育科学,2019,39(6):3.
参考文献 7
李正国,李强,袁令彬.深化体教融合:校园足球的示范引领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4):24.
参考文献 8
蔡向阳.全国校园足球发展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21.
参考文献 9
蒋中伟,刘露,艾志远,等.基于善治理论的我国校园足球治理机制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22.
参考文献 10
陈永存.协同理论视角下京津冀校园足球协同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1):27.
参考文献 11
毛振明,刘天彪,臧留红.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3):58.
参考文献 12
鲍明晓.足球改革进程中深层次制约因素及化解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1):10.
参考文献 13
侯大坤.新乡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小学)与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合作状况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55-56.
参考文献 1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和“满天星”训练营创建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0〕20号[A].2020.
参考文献 15
李志荣,杨世东.当前世界足球强国三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24.
目录contents

    摘要

    校园足球协调发展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广义梯度理论框架,对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选择。认为,我国校园足球发展虽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仍存在条件保障资源总量偏低、地区配置不平衡;教育教学与竞赛发展水平地区差距明显;生态结构不协调等制约校园足球协调发展的问题。提出,在保障资源平衡方面,要多渠道扩充足球师资总量,改善足球教师成长环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提高财政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场地建设实施“逆梯度”调整,推动场地共享利用与协同布局。在缩小发展差距方面,可通过线上学习缩小教学差距,加强足球校本教材研发与应用;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的足球文化认同,推动校企合作助力竞技人才培养。在优化足球生态结构方面,应因地制宜实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与布局,科学分配训练营的创建指标;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强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不同学段的有机衔接。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generalized gradient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strategic choi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in China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total resources, unbalanced regional allocation, obvious regional ga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duca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disharmonious ecological structure, which restrict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In terms of ensuring resource balance, it is necessary to expand the total number of football teachers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improve the growth environment of football teachers, encourage and guide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improve the scientificity of financial allocation, implement “reverse gradient” adjustment and promote sports venue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layout. In narrowing the development gap, several measures can be used to narrow the teaching gap, such as online learning,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ootball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improving the football cultural identity of school principals with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help cultivate competitive talents. In optimizing the aspects of football ecological structure, the selection and layout of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he creation index of training camp should be scientifically allocated; the concept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hase of stud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 校园足球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和足球运动振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被寄予了探寻体教融合发展新路径和竞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厚望。2020年12月31日,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截至2020年,已在全国38万所中小学中遴选认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0 559所。”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一些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同地区校园足球在条件保障、发展水平、生态结构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这影响到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广义梯度理论的框架,深入剖析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可操性的策略,以期为推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1 广义梯度理论概述及其运用的契合性

  •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梯度理论最早被运用于解释和研究经济学中的发展差异现象及相关规律。在广义梯度理论相关研究中,李国平等[1]将区域间不同发展梯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层面,分别为自然界中的自然物质、能量等物质资源层面,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层面与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层面。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与前提,自然物质及能量的分布产生了物质资源的梯度;在物质资源分布的基础上,人文社会活动造成了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梯度;地区生态是物质资源与人文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优劣程度也是地区发展协调程度的侧面反映。在承认区域间多层梯度分布的基础上,高梯度地区应尽快发展起来以带动低梯度地区,并通过人为调控将优势发展要素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最终实现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 广义梯度理论认为,相较于空间位置距离而言,资源配置水平的不平衡才是造成不同区域间巨大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人类的自主活动驱动着多元梯度此消彼长的动态推移[2],这意味着校园足球发展薄弱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机遇,突出自身优势,打破与发达地区间的“二元稳定结构”,实现自身的超常规发展。其次,广义梯度理论秉承的区域公平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形态,这与我国“十四五”期间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因此,可以将广义梯度理论引入校园足球协调发展研究中,用来剖析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区域失衡问题。

  •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梯度由三个层面构成,分别是不同区域发展校园足球所需要的师资、经费及场地设施等条件保障层面,不同区域校园足球教育教学与竞赛的发展水平层面及不同区域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训练营的布局及其不同学段的配置比例层面。人、财、物等条件保障是校园足球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影响不同区域校园足球的开展规模、推进速度与发展水平。校园足球教育教学以及竞赛情况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也反映出不同区域校园足球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特殊的校园足球生态结构是前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也对二者起到反馈调节作用。此外,不同层面校园足球发展的梯度差也并非始终不变,它们以参与者的人为运作为动力源,共同决定着校园足球发展梯度的动态统一[2]

  • 2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问题解析——基于广义梯度理论框架

  • 2.1 条件保障资源总量偏低,地区配置不平衡是现实困境

  • 根据区域发展理论,物质条件资源是区域发展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3]。发展较好的区域在就业吸引力、经济支持力、政府号召力等方面往往更有优势,能够给予校园足球发展更好的条件保障,由此造成了不同区域校园足球发展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新问题。

  • 2.1.1 专业足球教师数量不足,地区间师资配置差距较大

  • 《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中规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至少有一名足球专项体育教师。”只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有着丰富知识背景的足球教师,才能切实提高校园足球的发展质量。从每年申报校园足球特色校的遴选材料及结果来看,诸多中小学校因专业足球教师的数量不达标而无法通过审核。一是,我国专业足球教师总量过少。截至2020年底,我国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基地共培训足球教师9 000多名[4]。即使考虑部分退役运动员在中小学再就业等情况,总体上校园足球师资力量仍然不足,难以满足每年几千所扩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庞大需求。二是,地区间师资配置差距较大。根据《全国校园足球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4 728所中小学中,平均每所学校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243.3,但该比例在不同地区间差距较大,最高与最低值分别达到1∶20和1∶800。经济发达地区校园足球开展得较好,而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或乡村地区却因财政支持不足在师资争夺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足球教师已呈现出明显的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特点。

  • 2.1.2 财政拨款分配欠合理,部分地区经费使用不明确

  • 目前,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仍是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总体来看,校园足球开展经费在整体分配、准确发放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经费短缺造成发展动力不足,这是大部分薄弱地区校园足球开展落后的主要原因。首先,经费整体分配不合理。张兴泉[5]通过实地调研发现,2018年J和H两省并未收到校园足球专项经费,省内自行设立的经费平摊到每所学校上也是“杯水车薪”。而杨献南等 [6]的研究指出,在B市某区的校园足球试验区中,校园足球经费不仅能够合理分配发放,还设有对校园足球开展较好学校的奖励经费。其次,部分经费用途不明。如L省划拨校园足球开展经费到地方,由地方对经费进行统筹使用,实际上各学校收到的经费与发放标准间存在一定差距[6]。此外,随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的逐年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经费支持压力陡增,部分地区校园足球发展长期“营养不良”,开展质量令人堪忧。

  • 2.1.3 足球场地建设总量有限,数量分布城乡失衡

  • 场地设施作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审核的重要评价指标,是学生足球参与的基本物质保障。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面临的场地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足球场地建设总量有限。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五年总结及2020年工作部署》指出:截至2018年9月,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校园足球场地120 960块,而我国共有中小学38万所,平均每所中小学拥有的足球场地数量仅不足0.5块。二是我国城乡人均足球场地面积存在较大差距。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的人口为6.66亿人,占49.68%;乡村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城乡人口几乎持平,但《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我国足球场地数量的73.29%都分布在城市,且城市拥有的足球场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45%。

  • 2.2 教育教学与竞赛发展水平地区差距明显是突出矛盾

  • 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不同地区校园足球教育教学与竞赛发展水平的较大差距是制约我国校园足球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7]

  • 2.2.1 体育课时安排地区差距较大,课程资源开发流于形式

  • 校园足球的首要功能是育人,教育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体育课时及足球课程资源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审核的重要指标,但《报告》显示这两项指标在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一是,城市地区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平均每周2.4节的足球课时高于农村地区的1.7节;东部与西部地区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足球课时数量高于中部地区。二是,部分地区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编写了足球校本教材与教案,但编写工作多流于形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存在不足。如,TJ市大部分学校都有足球教案,但存在“凌空抽射”等不切实际的技术教学内容;JS省半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都有校本教材,但多为传统教材,重复性内容较多[8]。此外,部分地区没有足球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无法根据实际需求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整。

  • 2.2.2 地区间足球竞赛开展密度不平衡,竞技人才培养能力相差悬殊

  •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地区可分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四个地区。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竞赛开展密度来看(表1),西部地区校内比赛开展的频次最高,高达61.91次/年;中部地区校内比赛仅为48.38次/年,中西部竞赛开展密度的不平衡性较为显著。从全国最佳阵容运动员的入选数量分布看,西部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入选运动员的数量比为27∶1,优秀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与输出能力较强,而东北地区的比例为73∶1,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可能是,西部地区校园足球受重视程度较高,足球文化认同感较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内竞赛开展较积极。

  • 表1 我国不同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比赛开展情况

  • 注:此表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教育统计数据、《全国校园足球发展调研报告》数据、2015—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满天星”训练营及全国最佳阵容学生名单整理制成

  • 2.3 校园足球生态结构不协调是发展隐患

  • 校园足球的生态结构是指校园足球特色的学校数量占比、学段配比及训练营创建比例的合理化程度[8]。当前,不同区域间存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占比不平衡、不同学段间配比失衡及“满天星”训练营的创建指标分配不科学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不平衡性。

  • 2.3.1 不同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比例不均,训练营创建指标分配科学性有待提升

  • 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分布来看(表2),我国东北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最少,但在中小学校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达19.3%,而中部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比例最低,仅为11.3%。从“满天星”训练营分布看,大部分省份每年可获得一个训练营创建指标,而不同区域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存在较大差距,造成部分地区“满天星”训练营创建指标的分配不够科学。截至2020年底,中部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训练营创建数量的比例仅为404∶1,训练营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总量的匹配度明显偏低,与其他地区差距较为明显。究其可能原因,一是,在顶层规划与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满天星”训练营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二是,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中小学校总量的差距,而“满天星”训练营又是以省份为单位分配,造成不同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训练营数量的比例失衡,进而影响到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输出数量。

  • 表2 我国不同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训练营情况

  • 注:此表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教育统计数据与2015—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满天星”训练营名单整理制成

  • 2.3.2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不同学段的配比区域失衡,缺少统筹规划

  • 表3 我国不同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段分布情况

  • 注:此表是根据2015—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整理制成

  • 教育部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布局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原则上要按照小学、初中、高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3∶1的比例创建。然而实际上,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段配比存在整体性失调和区域性失衡方面的问题。从整体看,当前小学、初中、高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比例为2.9∶1.8∶1,小学占比低的问题依旧非常突出。从区域看,西部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不同学段比例为2.2∶1.4∶1,这与6∶3∶1的比例要求差距较大,且和其他地区相比,该比例的失衡程度更为严重(表3)。究其可能原因,一是,虽然各地区出台了不同学段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比例的规定,但是执行效果欠佳,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一体化意识偏弱。二是,部分地区较忽视自身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例如,西部地区的小学、初中在经费、师资及场地等开展条件方面比高中落后,符合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条件的相对较少,从而加剧了本地区不同学段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配比的不平衡性。

  • 3 我国校园足球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

  • 3.1 保障资源平衡的策略

  • 3.1.1 多渠道扩充足球师资,改善足球教师成长环境

  • 针对我国校园足球师资总量较少且地区配置差距较大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解决:一是,要多途径提高薄弱地区教师的流入量。适当将师范类院校公费师范生的招生指标向校园足球发展薄弱地区倾斜,给予政策支持,促进足球师资向薄弱地区流动到位。师资薄弱地区学校还可尝试其他足球师资补充途径,如向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借调、返聘退休的优秀足球教师、向社会组织或体育部门招聘兼职教师、鼓励区域间足球教师兼职等。二是,要改善足球教师成长环境,缓解足球教师流失。根据不同地区财政的实际情况,建立体育教师薪酬基本标准,明确体育教师超额工作量及组织训练、带队外出比赛的补贴额度和要求,保证教师劳有所获、多劳多得。畅通优秀足球教师的评职晋升通道,对校园足球发展薄弱地区给予政策关照,如可将带队竞赛成绩纳入加分条款。此外,在本地区编制统筹计划内,教师编制的配置适当向体育教师倾斜,鼓励引导退役运动员考取编制,缓解外聘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

  • 3.1.2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提高财政经费分配的科学性

  • 各地区校园足球发展的失衡,与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供给、经费分配失衡有关。首先,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介入,提高校园足球经费供给中的社会资本参与比例,大力发展以足球竞赛、足球培训、场地建设运营、足球商品制造为代表的足球产业。出台相关政策,激发足球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动力,提高其社会认可程度,助力其对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有效利用,逐步实现校园足球活动的经费供给转型。其次,根据不同地区教育经费的分配情况和校园足球发展水平,加大对校园足球开展薄弱地区的经费支持比例,由“促强”转变为“扶弱”。各地方可设立校园足球发展基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资本投入,促进社会资本有序竞争和资源再分配,多维助力校园足球发展。此外,可建立经费流向监督机制,促使经费得到科学合理的统筹与使用,保障薄弱地区校园足球的开展质量和发展动力。总之,加快校园足球经费供给由“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向“政府引导,市场活跃,社会参与度高”的模式进行转型[9],进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推动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 3.1.3 场地建设实施“逆梯度”调整,推动场地共享利用与协同布局

  • 多渠道解决校园足球场地不足及不同地区建设失衡的问题。一是,要根据全国足球场地建设实际,场地建设可适当向校园足球发展薄弱的地区倾斜。将各地区按照足球场地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梯度”划分,如城市为高梯度地区,乡村为低梯度地区,着力提高低梯度地区的场地建设比例,对具有良好开展成效的地区进行示范宣传,激发其他薄弱地区场地建设的积极性。二是,搭建场地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搭建场地租借、竞赛交流等场地共享平台,加强临近地区间场地建设布局的协同性,实现足球场地建设互补,提升校园足球发展的保障水平。例如,京津冀地区校园足球协同发展模式[10],通过颁布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统筹规划足球场地建设用地,推动场地建设一体化、协同化,进而保障三地校园足球的协同发展,促使校园足球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 3.2 缩小发展差距的策略

  • 3.2.1 线上学习缩小教学差距,加强足球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

  •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促进教学内容、条件和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等衔接配套;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校园足球教学深度融合。对此,校园足球教育教学发展薄弱地区学校要多利用互联网手段向优秀学校学习。一方面,学习其足球课及课间活动的安排方式,合理利用线上教学的形式增加足球教学时间,缩小城乡间、中部与东西部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足球课时的数量差距;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示范效应,向薄弱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传播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缩小薄弱地区与发达地区足球教育教学水平的差距。此外,鼓励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积极开展足球教材研发工作,建立健全足球校本教材开发制度,突出足球教材与教案的指导作用。同时,提高足球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其校园足球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不断革新足球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

  • 3.2.2 提高特色学校校长的足球文化认同,校企合作助推竞技人才培养

  •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的认知和态度是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1]。地方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校长开展校园足球主题教育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校园足球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12],深刻理解校园足球工作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及训练竞赛活动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校长杯”足球赛及足球趣味运动会等形式的活动,使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感受足球运动的乐趣和魅力,使其深化对足球运动的认知,提高其对校园足球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足球竞技人才培养方面,校企结合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优势。薄弱地区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聘请职业或业余俱乐部的足球教练,提升学校足球课余训练和竞赛水平,为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如,新乡市部分中小学与当地足球俱乐部合作,利用俱乐部教练专业化水平较高、足球训练体系先进的优势,使学校在足球课程教学与校足球队训练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3]。值得注意的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应注意协调外聘教练员与本校足球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足球课程教学与课余训练之间的关系。

  • 3.3 优化足球生态结构的策略

  • 3.3.1 因地制宜实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与布局,科学分配训练营的创建指标

  •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标准设置、布局规划应遵循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做好存量、发展增量的原则[14]。一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校总量、经济实力、足球文化氛围等因素,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标准进行差异化调整。例如,针对城镇学校师资相对充足但场地较少,乡村学校场地相对富余但师资、经费匮乏的情况,分别调整场地设施、师资配备指标在城镇和乡村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中的权重占比。二是,对各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每年建设目标数量和总目标数量分别进行短期调整和长期规划,适当增加中部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数量,但在此过程中仍需持续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复核工作,避免因区域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的不平衡引发质量上的参差不齐,造成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科学分配“满天星”训练营的创建指标,保证不同地区训练营的指标分配与本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增量协调匹配,做到按需分配,重点关注并适当增加中部地区“满天星”训练营的创建指标。此外,全国校足办可尝试建立校园足球建设成效的奖惩机制,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有明显成效的地区可酌情增加“满天星”训练营的创建指标,同时增加经费支持力度。

  • 3.3.2 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强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不同学段的有机衔接

  • 分工明确、相互衔接是以学校为主的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15],校园足球学段配比的科学性是畅通足球后备人才输送通道及保证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的必要前提,因此要切实解决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不同学段的配比失衡问题。一是,要以立足长远、久久为功为指导思想,树立校园足球发展的“一盘棋”意识,加强各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不同学段的规划统筹,打造一体化的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应遵循因地制宜、加强衔接的原则。一方面,根据当前各地区不同学段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配比的具体情况,在优先提高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比例的基础上,东、西部地区可适当提高初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创建数量;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应对初、高中取消足球特长生加分的现象,保证足球后备人才的升学渠道畅通。此外,要加强不同学段足球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突出不同学段足球人才培养的侧重点,避免为达到不同学段的比例要求而忽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1] 李国平,赵永超.梯度理论综述[J].人文地理,2008(1):61.

    • [2] 笪玲.基于“广义梯度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分析: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544.

    • [3] 蔡之兵,张可云.区域发展的逻辑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5(11):40.

    • [4]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全文[EB/OL].(2020-12-3)[2021-10-12].http://news.cyol.com/app/2021-02/02/content_18941221.htm.

    • [5] 张兴泉.制度环境视角下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纠偏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1):88.

    • [6] 杨献南,吴丽芳,李笋南.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的基本问题与策略选择[J].体育科学,2019,39(6):3.

    • [7] 李正国,李强,袁令彬.深化体教融合:校园足球的示范引领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4):24.

    • [8] 蔡向阳.全国校园足球发展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21.

    • [9] 蒋中伟,刘露,艾志远,等.基于善治理论的我国校园足球治理机制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22.

    • [10] 陈永存.协同理论视角下京津冀校园足球协同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1):27.

    • [11] 毛振明,刘天彪,臧留红.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3):58.

    • [12] 鲍明晓.足球改革进程中深层次制约因素及化解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1):10.

    • [13] 侯大坤.新乡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小学)与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合作状况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55-56.

    • [1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和“满天星”训练营创建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0〕20号[A].2020.

    • [15] 李志荣,杨世东.当前世界足球强国三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24.

  • 参考文献

    • [1] 李国平,赵永超.梯度理论综述[J].人文地理,2008(1):61.

    • [2] 笪玲.基于“广义梯度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分析: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544.

    • [3] 蔡之兵,张可云.区域发展的逻辑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5(11):40.

    • [4]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全文[EB/OL].(2020-12-3)[2021-10-12].http://news.cyol.com/app/2021-02/02/content_18941221.htm.

    • [5] 张兴泉.制度环境视角下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纠偏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1):88.

    • [6] 杨献南,吴丽芳,李笋南.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的基本问题与策略选择[J].体育科学,2019,39(6):3.

    • [7] 李正国,李强,袁令彬.深化体教融合:校园足球的示范引领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4):24.

    • [8] 蔡向阳.全国校园足球发展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21.

    • [9] 蒋中伟,刘露,艾志远,等.基于善治理论的我国校园足球治理机制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22.

    • [10] 陈永存.协同理论视角下京津冀校园足球协同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1):27.

    • [11] 毛振明,刘天彪,臧留红.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3):58.

    • [12] 鲍明晓.足球改革进程中深层次制约因素及化解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1):10.

    • [13] 侯大坤.新乡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小学)与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合作状况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55-56.

    • [1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和“满天星”训练营创建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0〕20号[A].2020.

    • [15] 李志荣,杨世东.当前世界足球强国三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24.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