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刘斌(1992—),男,河北武邑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8)06-0035-07

参考文献 1
梁来成.基层文体组织的“协会式”整合——基于W市H区G街道广场舞团体的观察[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38.
参考文献 2
方坤.文化治理与身体规训:广场舞中的身体呈现——文化政治学视角下的广场舞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30.
参考文献 3
曹志刚,蔡思敏.公共性、公共空间与集体消费视野中的社区广场舞[J].城市问题,2016(4):96.
参考文献 4
袁继芳,陈建国.从广场舞扰民看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的缺失[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9):34.
参考文献 5
杨君,冯燕.都市女性情感的自我表达与主体性建构——迈向经验解释的广场舞群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6.
参考文献 6
黄薇诗.广场舞与城市生活:社会转型下的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18.
参考文献 7
杨建成.女性体育权利的“保护”与“规制”——以广场舞权利纠纷为切入点[J].体育与科学,2015,36(6):86.
参考文献 8
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24):86.
参考文献 9
周建国,熊烨.“河长制”:持续创新何以可能——基于政策文本和改革实践的双维度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7(4):38.
参考文献 10
张玉玲.“中国大妈”该舞何处?——对广场舞若干问题的思考[J].舞蹈,2017(10):26.
参考文献 11
陈煜.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65周年民生往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26.
参考文献 12
张巨荣,田瑞峰.蒙古族安代广场舞对改善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实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6):78.
参考文献 13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修订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4
舒刚民.冲突与治理:广场舞现象的社会学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8):27.
参考文献 15
郭伟.论广场舞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4):448.
目录contents

    摘要

    在乡村社会中,广场舞健身活动作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基于政策文本和实践观察的双重视角,以某个村庄内的广场舞健身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政策制度文本与广场舞健身活动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政策制度文本有助于促进和规范乡村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增强乡村社会关联;另一方面,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也面临着组织基础薄弱、管理机制缺位、制度建设滞后等制度化困境。提出强化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加强组织建设等制度化发展路径,旨在实现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rural society, square dance fitness activities as a way of leisure life,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villagers to participate in. Based on the dual perspective of policy text and practical observation, the author selects the square dance fitness activities in a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licy system tex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quare dance fitness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policy system text helps to promote and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quare dance fitness activities and enhance the social association of rural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square dance fitness activities also face institutional difficulties such as weak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lack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hysteresi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refore,the author proposes institutionalized development path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building a multi-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aiming at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square dance fitness activities.

  • 1 问题的提出与资料的获取

  • 近年来,广场舞健身活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休闲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然而噪音扰民、场地不足、管理缺位等问题影响着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相关政策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文化广场、各类体育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对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对于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保障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文献来看,当前,学界对于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文化政治学的视角,分析广场舞对社会共同体的整合与治理和对公民个体身体形态的表达与规训[1-2];二是从公共服务供给的视角,分析公共空间供给不足、管理缺失等对广场舞健身活动发展造成的困境[3-4];三是从群体主体性角度,强调对广场舞群体文化权益的维护和主体地位的构建[5-7]。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研究者以问题为导向,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切入,针对当前广场舞健身活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性分析。总之,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当前针对广场舞健身活动的政策制度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本文从政策制度文本和实践参与观察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以期为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制度化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本文的经验材料主要来源于笔者于2018年2月在冀中D村的实地调研。笔者通过对D村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参与式观察及与广场舞成员的深度访谈,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D村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型村庄,有4个生产小队,人口约1 200人。

  • 2 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变迁

  •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广场舞健身活动作为一种乡村社会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关于广场舞健身活动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最早的广场舞是一种宗教祭祀的形式和手段,它产生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是古代生活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广场舞的内涵、形式、价值等也不断变化,最终演变成今天所说的健身广场舞[8]

  •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村民空闲时间的增多,原来集体化经济时期消退的秧歌舞、“忠”字舞等活动又开始融合新的社会元素并日渐流行起来,村民在白天忙碌之后,晚上需要通过跳舞来放松一下;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的普及,村民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选择性明显增多,大家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更乐于在家庭内部度过晚上的时光,广场舞健身活动热度消减;三是近年来,随着乡村社会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国家全民健身活动的号召,以及村民对现代休闲健身生活方式的追求,甚至城市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影响,村民们再次走出家门,自主组织起来学习开展广场舞健身活动。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中广场舞健身活动经历了繁荣—衰落—复兴的变迁过程。

  • 3 政策制度文本与乡村实践观察:广场舞健身活动的两种分析视角

  • 政策制度文本作为推进实践改革的重要标志,通常是对实践改革价值意义、总体目标、任务、举措的具体阐述,是对推进实践改革整体轮廓的建构[9]。所以,对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是重新界定和理解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任何政策制度文本也难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在已有的政策制度文本的规范和引导下,广场舞健身活动先后历经了怎样的变迁?在乡村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广场舞健身活动又会面临哪些困境?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广场舞健身活动进行深入观察和透彻分析。因此,本文拟通过政策文本和实践观察两种研究路径对乡村社会的广场舞健身活动进行分析,这两种研究路径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政策制度文本为推进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提供整体架构和宏观指引,实践经验则有助于我们对政策制度文本的反思与完善,更好地促进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实践。

  • 3.1 广场舞健身活动的政策制度文本表述

  • 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政策制度文本表述的变化大致可反映出广场舞健身活动发展变迁的过程,这也为研究当前广场舞健身活动制度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径。笔者主要收集和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河北省制定的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相关政策制度文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旧式的舞场被强制性取缔,在国家的号召下,人们开始流行跳交谊舞,并掀起了一个“人人要唱歌,人人会跳舞”的高潮[10]。这一时期的舞蹈主要特点是赞美祖国、歌唱山河,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期。改革开放之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露天舞会”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合随处可见[11],广场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为了保障社会治安,维护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980年,文化部和公安部共同制定了《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明确规定“公园、广场、饭馆、街巷等公共场所,禁止聚众跳交际舞”,这项政策限制了广场舞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1981年,文化部又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舞蹈协会联合制定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通知》,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全面普查、挖掘、抢救民间舞蹈的群众性运动”[10],各地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广场舞都是在这一时期复兴和创作出来的,例如北方乡村社会中的秧歌舞、湖北长阳的巴山舞等等。

  •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强调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提高农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这也间接促进了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新世纪以来,国家又制定和出台了一些政策,2009年的《全民健身条例》、2010年的《全国健身健美活动管理规定》、2016年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都明确指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包括广场舞在内的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健身运动项目和充满乡村趣味的运动项目,并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文化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如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建构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体系,以促进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等部门针对广场舞健身活动中发生的冲突或争端,专门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广场舞健身活动的通知》两个文件,有助于推动广场舞健身活动的有序规范发展。

  • 地方层面上,以河北省为例,涉及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具体政策制度文本内容包括:2003年,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从宏观层面指出要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2007年,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强调预防和控制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矛盾冲突;在2013年《河北省体育三年(2013—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意见》和2016年河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中,都明确提出要推进普及日常全民健身活动,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适时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如广场舞、锣鼓、太极、秧歌等。

  • 可见,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广场舞健身活动的政策制度文本都日趋完善。但实现政策制度文本所建构的目标任务才是推动广场舞等群众健身活动开展的关键,这需要从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实践经验中去总结和提炼。随着广场舞健身活动政策制度文本和实践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广场舞健身活动对乡村社会结构和秩序治理所产生的影响也将逐渐清晰、深入。

  • 3.2 乡村实践观察:基于D村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现实分析

  • 在乡村社会中,丰富多彩的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的发展得益于乡村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村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村民开始向寻求和享受精神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D村的广场舞健身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通常对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参与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群体是谁?他们有何特征?是如何进行广场舞健身活动的?他们为什么要跳广场舞?广场舞有何影响?基于此,笔者对D村的广场舞健身活动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分析。

  • D村的广场舞健身活动最初由一位乡村教师发起,每天负责领舞和免费教舞;并于2014年7月份成立了广场舞健身活动队,初期规模比较小,基本上以中老年妇女群体为主,人数约有15人,且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形式也相对单一。随着村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广场舞健身活动队伍也日渐壮大,现在已有成员近100人,除了中老年妇女外,也吸引了部分中青年人群加入,为队伍增添了活力。

  • 随着D村广场舞健身活动队伍的发展壮大,其内部管理也相对规范,虽然还是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但也可以约束成员的行为。一位广场舞健身队核心成员LJM告诉笔者说:“现在的广场舞健身队,和原来相比,正规多了。对于我们的人(广场舞健身队成员)来说,每天跳广场舞进行健身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每晚8点到9点,我们都会在这里(D村广场)进行集体健身活动。”

  • 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休闲等活动的发展主要源于村民自我需求的转变。广场舞健身活动一方面迎合了村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村民弥补情感缺失的需要。此外,村民广泛参与广场舞健身活动也离不开基层政府的“付出”。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特别是乡村社会中的公共文化广场、各类休闲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广场舞健身活动爱好者指着广场上的健身器材介绍道,“看那些设施,还有现在这个活动场地,都是前年(2016年)政府出资修建的,每个村都有这么一套(健身休闲器材)”。这些也大大改善了村民生活的公共空间,提升了乡村社会的治理资本和能力。

  •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作为广场舞健身活动发展导向的政策制度文本依然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同时,作为调适乡村基层社会关系网络和治理秩序的广场舞健身活动依然也需要在政策制度文本的框架内规范和发展。

  • 4 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生发逻辑与绩效

  • 4.1 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实现文化养老

  • 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广场舞健身活动的锻炼,对于中老年群体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体形和强身健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和增强有氧代谢能力和心血管功能[12]。近年来,广场舞健身活动开始在乡村地区流行起来,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一是因为随着乡村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对身体健康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更加注重强身健体;二是乡村社会的“空心化”加剧,留守在乡村社会的中老年群体为了找寻精神寄托与心理归属,增强感情交流,克服内心的孤寂感。

  • 除了上述原因,笔者还发现,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也间接地弥补了乡村养老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这既满足了乡村社会村民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为实现乡村地区中老年群体的文化养老提供了可能。

  • 4.2 增加乡村社会关联与社会资本,完善乡村社会秩序和治理结构

  • 乡村社会关联是指“处于事件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的村民在应对事件时可以调用关系的能力”,是乡村社会内“村民与村民之间具体关系的总和”[13]13。广场舞健身活动在乡村社会盛行,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让原本日益原子化、个体化的乡村社会结构重新“运转”起来。在乡村社会内,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在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互动与互信,拉近了邻里关系,强化了乡村社会关联。

  • 贺雪峰认为,乡村社会关联与乡村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13]14。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也间接地推动了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治理结构的发展和完善。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为乡村社区群体构建起一个集表演、学习和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平台,而且也为其间接汇聚起一个协商与互助的治理平台,二者相互依存,为乡村群众营造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

  • 4.3 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 广场舞健身活动展现的是群众文化的觉醒和对群众传统文化的记忆[14]。广场舞健身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乡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一方面,广场舞健身活动作为一种休闲文化活动形式,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满足了大多数村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诉求;另一方面,广场舞健身活动引领和弘扬着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其所产生的正面的社会文化效应,促进着乡村的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

  • 5 广场舞发展的制度化困境

  • 5.1 制度建设滞后与保障机制缺失

  • 在传统乡村社会中,村庄内部有着一套非制度化、非规范化的“礼治”秩序——乡规民约,广场舞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的产物,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除了依靠传统的非制度化秩序,还应借助规范具体的制度文本建设,这恰恰是乡村社会所欠缺的,与之相应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建设也相对滞后。

  • 当前,与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有关的规章制度,如广场卫生管理制度、广场舞噪音分贝要求等,多为指导性的、建议性的;且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内部管理制度等自我规范性机制建设还比较欠缺,而这才是广场舞健身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 5.2 管理体制缺位与资金投入不足

  • 乡村社会一直以来是基层政府关注相对不足和管理相对薄弱的领域。在乡村社会中,缺乏相应社会管理和社会矛盾调解等应对措施;再加之,村民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和法治思维,很容易由于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噪音干扰、场地使用等“小矛盾”,造成一些恶性事件。不断爆发的广场舞健身活动冲突事件也时常见诸报端。近年来,虽然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等相关部门为规范和促进广场舞健身活动有序开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广场舞健身活动的通知》等文件,但其主要是针对于城市社区,而乡村社区广场舞矛盾纠纷、突发事件的处置及其规范发展更多地还有赖于乡村自治。

  • 资金投入也是影响乡村社区广场舞健身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直接体现在文化活动广场、健身休闲器材等乡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调研发现:不少乡村社区原先投放的健身器材损坏严重,修建的广场则由于面积、位置、功能等限制早已废弃或闲置,村民们进行广场舞健身活动时,较多地选择在其他平坦开阔的场院里进行。这些也制约了乡村社会中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化建设。

  • 5.3 组织基础薄弱与参与群体单一

  • 在乡村社会中,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组织者大多是广场舞爱好者,以乡村留守妇女为主,且中老年群体居多。有研究者指出,现阶段的广场舞健身活动,普遍缺乏合理的规划安排,对广场舞健身活动的时间、地点等选择呈现出随意、盲目的特点[15]。笔者观察也发现:受天气、身体等因素的影响,每天来参加广场舞健身活动的人群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能坚持每天跳广场舞的较少。据一位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组织者介绍说:现在(冬天)天气很冷,人们都不愿意出来活动,更多的是选择待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是打牌,夏天的人数要相对多一些。每天能够坚持来的也就我们这些广场舞的爱好者,当然,我们也看天气情况,如果有雾(霾)的话,我们就会取消了。在乡村社会中,日常从事农业生产和劳作的中老年群体,没有进行过任何舞蹈训练,她们对广场舞的认知水平也受实际社会生活的制约而极为有限。广场舞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休闲生活方式,在乡村社区的组织化程度、组织方式、参与者的认知水平等因素,是其实现制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困境,这也是当前广场舞健身活动制度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 6 创新与合作:广场舞健身活动制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改革开放以来,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变迁,大体进行了两个重要转向:一是主体上的转向,由原来的基层政府推动的小范围内精英群体转向现在的群众自发的大众化的全民参与;二是空间上的转向,由原来文化剧场、体育场转向现在对全民开放的文化广场、公园以及开阔的街道、场院等。在乡村社会中,这种转向表征更为明显,由原来以中老年妇女群体为主的形式单一的秧歌舞,发展到目前全村村民广泛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广场舞。在现实生活中,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制度化困境,要破除这些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行制度化建设和现代化治理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 6.1 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制机制

  • 广场舞健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一套明确清晰的制度保障。然而,广场舞健身活动的自发性特点决定了体制机制的缺失。因此,需要通过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制度化水平,实现由“队长治理”向“制度治理”的转变。首先,要强化管理制度。由于村民参与广场舞健身活动过于松散,明确规定广场舞健身活动的时间、场地等有助于村民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其次,建立广场舞活动会员制度。广场舞健身活动的成员,每年定期缴纳会费,用于广场舞健身活动器材、设备的购置和维修,更好为大家的健身活动服务。最后,完善奖励机制,鼓励参与者自编不同风格的广场健身舞,并组织带动其他村民学习练习,不断丰富广场舞健身活动内容,促进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 6.2 构建多元参与机制,推进合作式共享共治

  • 在乡村社会中,广场舞健身活动是一种村民自发的娱乐休闲生活方式,其参与主体多数为村民,基层政府、乡镇企业、文化组织团体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相对缺失。鉴于此,广场舞健身活动需要进一步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其主要是健全多方力量的参与方式,提升各方参与的效能感,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发展模式。一方面,积极寻求乡镇政府支持,为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如为其修建广场、添置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同乡镇企业、各类文化组织团体联合举办文艺汇演或比赛,既可以为企业、团体搭建宣传推广平台,更可以为广场舞健身活动提供多方面的发展动力。

  • 6.3 加强组织建设,培育团队力量

  • 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依托于特定的组织载体——广场舞健身队伍,这个广场舞健身组织的基础、定位、目标等要素直接决定了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发展水平,也间接体现出该组织载体的制度化水平。首先,要加强广场舞健身活动团队骨干力量建设,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其团队标杆的示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加强对村民健身意识的宣传和培养,提高村民对广场舞健身活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鼓励更多村民自觉参与其中;再次,要不断加强和提升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为村民提供周道专业的健身服务;最后,可以尝试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寻求专业的健身指导员的帮助,向其学习更专业的健身运动知识,提升广场舞健身活动团队的健身技能和知识水平,促进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 7 结语

  • 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的良好发展,既有利于村民身心健康,促进群众文化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实现文化养老;也有助于增强乡村社会关联与培育乡村社会资本,间接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秩序,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当前乡村社会广场舞健身活动面临的组织基础薄弱、管理机制缺位、制度建设滞后等发展困境,进一步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借助和依靠基层政府、乡镇企业、各类文化组织团体等外部优势资源,实现其制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注释:

  • ① “制度化”是指有组织性的规范的管理体系;广场舞健身活动制度化发展则是广场舞健身活动组织在内外部的规范性和制度性的约束和管理下,不断通过改善和健全内外部制度条件,如制度建设、组织培育、合作治理等,实现其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

  • ② 实地访谈D村广场舞健身活动队核心成员LJM,2018年1月31日。

  • ③ 实地访谈D村广场舞健身活动队负责人LGP,2018年1月29日。

  • 参考文献

    • [1] 梁来成.基层文体组织的“协会式”整合——基于W市H区G街道广场舞团体的观察[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38.

    • [2] 方坤.文化治理与身体规训:广场舞中的身体呈现——文化政治学视角下的广场舞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30.

    • [3] 曹志刚,蔡思敏.公共性、公共空间与集体消费视野中的社区广场舞[J].城市问题,2016(4):96.

    • [4] 袁继芳,陈建国.从广场舞扰民看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的缺失[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9):34.

    • [5] 杨君,冯燕.都市女性情感的自我表达与主体性建构——迈向经验解释的广场舞群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6.

    • [6] 黄薇诗.广场舞与城市生活:社会转型下的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18.

    • [7] 杨建成.女性体育权利的“保护”与“规制”——以广场舞权利纠纷为切入点[J].体育与科学,2015,36(6):86.

    • [8] 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24):86.

    • [9] 周建国,熊烨.“河长制”:持续创新何以可能——基于政策文本和改革实践的双维度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7(4):38.

    • [10] 张玉玲.“中国大妈”该舞何处?——对广场舞若干问题的思考[J].舞蹈,2017(10):26.

    • [11] 陈煜.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65周年民生往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26.

    • [12] 张巨荣,田瑞峰.蒙古族安代广场舞对改善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实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6):78.

    • [13]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修订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 [14] 舒刚民.冲突与治理:广场舞现象的社会学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8):27.

    • [15] 郭伟.论广场舞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4):448.

  • 参考文献

    • [1] 梁来成.基层文体组织的“协会式”整合——基于W市H区G街道广场舞团体的观察[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38.

    • [2] 方坤.文化治理与身体规训:广场舞中的身体呈现——文化政治学视角下的广场舞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30.

    • [3] 曹志刚,蔡思敏.公共性、公共空间与集体消费视野中的社区广场舞[J].城市问题,2016(4):96.

    • [4] 袁继芳,陈建国.从广场舞扰民看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的缺失[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9):34.

    • [5] 杨君,冯燕.都市女性情感的自我表达与主体性建构——迈向经验解释的广场舞群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6.

    • [6] 黄薇诗.广场舞与城市生活:社会转型下的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18.

    • [7] 杨建成.女性体育权利的“保护”与“规制”——以广场舞权利纠纷为切入点[J].体育与科学,2015,36(6):86.

    • [8] 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24):86.

    • [9] 周建国,熊烨.“河长制”:持续创新何以可能——基于政策文本和改革实践的双维度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7(4):38.

    • [10] 张玉玲.“中国大妈”该舞何处?——对广场舞若干问题的思考[J].舞蹈,2017(10):26.

    • [11] 陈煜.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65周年民生往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26.

    • [12] 张巨荣,田瑞峰.蒙古族安代广场舞对改善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实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6):78.

    • [13]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修订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 [14] 舒刚民.冲突与治理:广场舞现象的社会学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8):27.

    • [15] 郭伟.论广场舞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4):448.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