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宋俊敏(1992—),女,河北蔚县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8)05-0053-07

参考文献 1
万俊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爝火之光[N].光明日报,2016-08-05(01).
参考文献 2
苏淑民.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教学与研究,2008(1):73.
参考文献 3
Leonard W M.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M].New York Macmillan,1988:278.
参考文献 4
郜颖炜.北京奥运中的公共外交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12):20.
参考文献 5
宋爱萍.奥林匹克政治功能政治化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9.
参考文献 6
吴晓春.“奥林匹克休战”浅析[J].当代世界,2007(12):31.
参考文献 7
李鹏.论古希腊文学中的奥林匹克精神[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参考文献 8
李京婷,田雷.坚持四个办奥理念——研究探索北京冬奥会档案工作新形态[J].档案天地,2018(1):10.
参考文献 9
柳红霞.奥运视角下的中国外交评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8(5):143.
参考文献 10
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确保把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N].人民日报,2015-11-25(001).
参考文献 11
王春燕,肖焕禹.新公共外交时代我国体育外交的挑战与应对之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6):52.
参考文献 12
XU G Q.Olympic Dreams:China And Sports(1895-2008)[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59.
参考文献 13
David B.Kanin.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M].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1:117.
参考文献 14
李培超.论政治对现代奥运会的异化[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5):17.
参考文献 15
李旭东.我国体育外交研究回顾与未来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2):23.
参考文献 16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002).
参考文献 17
徐成芳.站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奋勇前进[N].光明日报,2018-05-14(06).
参考文献 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
参考文献 19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1-30(001).
目录contents

    摘要

    奥林匹克运动会与政治关系密切,其公共外交的功能和价值不容忽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公共外交的基本概念入手,梳理奥运会的公共外交历程,认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树立更加开放的国家形象、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构建国际交流新机制,从而实现其公共外交价值的完美表达。但是这一过程也面临着西方国家将冬奥会政治化的巨大压力,以及新媒体承载的西方主导舆论的挑战。为此,应推进奥林匹克精神与新时代公共外交理念的契合,用冬奥会之火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体育传播的国际化,旨在实现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价值最大化。

    Abstract

    The Olympic Gam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s, and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its public diplomacy can not be ignored.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beginning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public diplomacy, this article tries to sort out the public diplomacy process of the Olympic Games, and believes that the 2022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would establish a more open national image, tell a good Chinese story of the new era, and build a new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a perfect expression of its public diplomatic value. But this process is also facing the enormous pressure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o politicize the Winter Olympics and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led public opinion carried by new media. As a result, we should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Olympic spirit and the public diplomacy idea in the new era, take advantage of the fire of the Winter Olympics to illuminate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port communication, which aims to maximize the public diplomacy value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 1 奥运会充分展示公共外交的核心理念

  • 1.1 公共外交的基本界定

  • 公共外交亦称公众外交,是政府借助传媒和情报等多重手段,并运用信息与文化交流等形态来影响外国民众对本国观点界定的一种外交形式。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社会大众在国际交往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接纳和重视,同传统的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相比而言,公共外交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于传统外交而言,公共外交独具权威性、公开性与灵活性[1],其中权威性是其区别于民间外交的最大特点;公共外交的行为对象是他国社会民众,区别于传统官方外交。传统外交方式及其达成的外交结论往往带有一些秘密特质,而公共外交则有效地规避了这一弊病,它采用公开的手段和途径,如国际巡演、文化交流、体育赛事、学者互派、学术交流等多元灵活的方式向外国民众充分展示并解释说明一国的国内政策、外交准则、优惠待遇和责任担当,从而全面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2]

  • 可见,公共外交有效地规避了传统官方外交的神秘性和民间外交的无制度约束性,开辟了全新的外交新领域并打开了可观的外交新局面。它通过公开的方式来影响外国非政府组织和民众这一重要的外交客体,交流本国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文化价值及人民心愿,真实客观地重现了国民和政府对社会治理及全球事务的美好期盼和责任担当,赋予了外交工作新内涵。

  • 公共外交既成功地突破了政府对政府的僵硬与神秘,又有效地防止了民间对民间的无序和柔弱。在传统的政府政治交流和民间社会交往不越界的交往格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公开地沟通交流实现一国政府与外国民众间的互信,从而增强国家软权力并提升国家国际形象。国家之间的体育交往可以起到沟通平台的作用[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华民族向世界人民展示良好国民形象和开放包容胸怀的重要历史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2022年的冬奥会同样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机遇,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全新的挑战。

  • 1.2 奥运史也是一部公共外交发展史

  • 奥运会和公共外交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数届奥运会也发挥了公共外交的重大价值和重要作用[4]。无论繁荣盛世还是战火弥天,奥运会始终像和平的催生剂,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相聚到奥林匹克运动场上,包容彼此的语言、文化和信仰的差异,都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遵守《奥林匹克宪章》,践行奥林匹克精神,同时寻求友谊和成功,感受温暖和力量,共享拼搏进取和共同发展的希望。

  • 早在公元前,奥运会就已经开始发挥公共外交的职能,在战火不熄的古希腊城邦,唯一能使干戈停止的只有奥运会的召开。最早记录于公元前884年,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神圣休战条约》来确保奥运会的顺利召开,规定在奥运会举行期间希腊各城邦即使处于战争状态,交战双方都必须宣布停战,准备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1914年萨拉热窝的炮火熄灭不了奥林匹克的“和平之灯”,国际奥委会用“神圣休战”的传统来消弭民族、地区之间矛盾的做法延续了奥林匹克内在的“和平”使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迫使1940年东京奥运会和1944年伦敦奥运会取消,然而奥运会的神圣光辉再次笼罩在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上,前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国运动员组队入场的情景感动了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两届奥运会的抵制风波,1988年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高唱象征和平与友谊的《手拉手》齐聚汉城,“伸出双手向蓝天,黎明宁静,让我们和平共生存······”。

  • 20 世纪末,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其中奥林匹克对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1993年奥林匹克休战议案在联合国获批,2000年国际奥林匹克休战中心成立[5]。“奥林匹克休战”坚守“利用体育促进和平”的宗旨,借助奥运会这一国际平台对国家外交和国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确实不失为一种拥护和平的有效路径[6]。截止到2004年,联合国已先后六次通过类似休战决议[7],传递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渴求和呼吁。

  • 用奥运赛事来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做法,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也有体现,朝韩运动员同举一面旗帜出现在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幕令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激动和振奋,在奥运赛场上联合入场也象征着朝韩两国实现政治统一的巨大可能。2018年2月9日,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文在寅与金与正握手,朝韩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实质性的进展。

  • 1.3 北京冬奥运会要实现其公共外交价值的完美表达

  • 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北京冬奥会曾做出过重要指示:“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目标,确保把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奥运会对推动中国进一步开放和融入世界发展大潮的意义不容小觑,也为中国展示客观真实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供了良机。”[8]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北京冬奥会需依托体育赛事来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要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良好形象和可贵品格,彰显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和共谋发展的愿望。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充分反映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筑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贡献。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 1.3.1 树立更加开放的国家形象

  • 奥运会是推动中国进一步开放,促进与世界共融发展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中国也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向世界展现一个开放、透明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9],因此,北京冬奥运会的目标就是以体育文化交流为契机,充分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习近平也曾做出重要指示:“坚持开放办奥,借鉴北京奥运会和其他国家办赛经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中外体育交流,推动东西文明交融,展示中国良好形象。”[10]

  • 1.3.2 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 依托奥运活动来发掘体育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点,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品质,提升吸引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和认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1]。通过北京冬奥会讲述中国故事,借助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理念和中国文化。通过鲜活的冰雪项目,更加充分地表达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讲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 1.3.3 构建国际交流新机制

  •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往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而奥运会强调尊重对手、公平竞争,并以一系列精神和措施来保证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北京冬奥会抓住奥运赛事的机遇,以东方文化独有的内涵来丰富和充实奥林匹克精神,并搭建世界各国同他国社会平等对话的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和国际交流体制机制的完善。中国既是主办国,也是奥林匹克舞台上的一员,要抓住良好机会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创立良好的交流机制。

  • 2 北京冬奥会面临的公共外交挑战

  • 2.1 北京将面临西方国家将冬奥会政治化的巨大压力

  •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各个国家以体育赛事为载体切磋体育技能,交流各国文化。奥运会的目标是促进世界的和平、友谊和团结,它要将体育精神融入到民族文化与国际主义精神之中,实现体育的公共外交价值。但事实上,多次奥运赛事都成为一些政治组织和势力宣传政治意图的工具,利用奥运会和体育赛事来宣传政治纲领和政治目的的做法很常见。奥运会曾一度沦落成为美苏大国博弈的“战场”,其中典型的例子是,“遵循苏联早期领导人认为体育竞赛过于资产阶级的遗训,苏联拒绝参加例如奥运会等国际体育竞赛”[12];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美国强烈抵制苏联参加;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作为报复,苏联挟华约国对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进行强烈抵制;1992年联合国携国际奥委会对战乱不已的南斯拉夫进行制裁,只允许南斯拉夫运动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非政府组织目前也已成为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所谓的“良政”“人权”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如西方国家炮制“主权”问题,不承认民主德国的奥运成员国身份,使其放弃了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

  • 借力奥运会平台对中国说三道四一直是西方国家的主流立场。前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一直充当西方国家反华的代言人,在1954年国际奥委会已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他却公然违反《奥林匹克宪章》让台湾代表中国参加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恶意制造两个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前,台湾当局拒绝圣火在台湾传递,一些反华的西方社会组织拿人权状况、环境污染问题、西藏问题、死刑制度等否定中国承办奥林匹克运动的能力。

  • 北京冬奥运会期间,西方国家还会将奥运会和某些政治问题挂钩,对党和国家深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大举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伟大构想、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上述举措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责,以体育来进行外交示威,吸引了大众注意力,使得全世界的目光都关注到该事件,造成一种公共困境(public embarrassment)[13]。有一些反华势力和媒体借环境、军费、文化渗透、向周边小国施压等借口,已着手抹黑中国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总之,在意识形态作祟下,北京冬奥会期间西方国家会乐此不疲地捕捉与中国有关的政治性信息,并突出负面新闻的宣传价值。

  • 2.2 通过新媒体承载的西方主导舆论挑战加剧

  •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仍然存在的当代社会,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报道往往聚焦于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妖魔”和歪曲中国,这种舆论误导严重影响了世界对中国的正确认识和了解。1994年《赫拉得报》发表了文章《粉碎中国》,该文讲述了前任奥组委主席麦克·乔奇指使伦敦媒体围绕中国人权问题做文章,误导观众和评委,进而影响最终投票结果,实现悉尼奥组委从北京手中窃取奥运会承办权的目标。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国家利用传媒工具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向奥林匹克运动渗透自己的意志进而否定其他国家是其一贯做法。在冷战后多次申奥活动中,西方污蔑、丑化第三世界国家及人民的行为屡见不鲜[14]。这与奥林匹克运动追求民族和睦、平等的信念背道而驰。多年以来《泰晤士报》的对华报道中一直对中国党和政府持怀疑和质疑的态度,在对北京申办夏季奥运会成功的报道中,报道的主线和核心内容偏离了体育报道的基本范畴,转而大谈特谈中国政治、外交等内容,其中有关中国的8篇报道中就有2篇关于“中国政府推迟对美国间谍审判”。除此之外,《泰晤士报》甚至认为国际奥委会选择北京是在打赌,对中国开放发展的忽视、质疑之意溢于言表。在这一思维惯性下,奥运会自然成为西方媒体攻击中国、贬损中国形象的重要时机。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媒体依然掌握着国际话语权,加上对中国大国发展的紧张心理,促使西方社会制造“中国威胁论”“黄祸”和“中国崩溃论”等谣言来歪曲和诋毁中国的国际形象。奥林匹克运动自然成为他们要充分利用的平台。

  • 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其他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更新颖便利的渠道和条件。伴随着体育外交在公共外交领域作用的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借助新媒体提供的新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外交活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特点依然显著。从北京冬奥会期间我国利用新型传媒展现国家形象的做法可以看出,我国仍无法完全掌握主导权。来自意识形态领域及文化价值上的差异,连同西方压制中国发展的阴谋和其对世界话语体系不可撼动的影响力,北京冬奥会被西方媒体以极不客观真实的态度进行报道,西方仍以其固有的观念来审视和评析中国。该国际舆论的格局短期内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改变,不客观不真实的国家形象传播使得别国眼中的中国形象同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严重影响和限制了我国公共外交的结果[15]

  • 新媒体时代,我国体育外交不仅面对被西方传媒格局隔离的威胁,其本身发展也并不充分。中国体育媒体的实力与国际影响力非常有限,对外传播的覆盖面和宣传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足,难以将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价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公信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从实际效果看,当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与西方媒体相悖时,外国人更容易相信后者。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事实仍然不易改观。

  • 3 对接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智慧,践行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价值

  • 3.1 推进奥林匹克精神与新时代公共外交理念的契合

  • 21 世纪,人类将面临更多新生性问题,用已有的认知观念、规则架构和行为方式很难实现预期的解决效果。因此,新时期公共外交的认知基础要超越传统外交思维定式,探究疏导外交问题的新思维、新路径。近年来,我们国家无论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在积极探索双边或是多边外交的新形态,体育赛事、文化年、会展等都成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注重强调人文理解以及文明互尊互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将其作为外交开拓的一个重要方向,不断丰富对外交往的新内涵。其中公共外交独树一帜,它以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实现人类间的沟通和理解。

  •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很重要的政治、外交工具,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外交活动,要为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借力奥林匹克运动平台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拼搏进取、合作共赢、守信负责的国家形象,同时传递中国新的安全观、发展观,减少别人对我国不科学不全面的看法,是中国积极推进奥林匹克精神与新时代公共外交政策相契合的重要尝试。中国一直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补充,中国与国际奥委会恢复关系、全面融入体育大家庭的艰难历程以及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是中国体育的胜利,更是中国外交的伟大胜利。我们要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融入到北京冬奥会的体育竞技中,以高尚文明的竞技性竞争体现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

  • 此外,中国新时期公共外交的出发点不再是西方国家“支配—影响”的旧逻辑,不是支配和控制别人,而是要促进世界人民之间真正的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国与国的交往过程中,每个公民都是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国与国交往关系的深化与否要看民众社会交往的深度和广度,而非官方交往的热烈程度。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不断增进“民相亲”正是公共外交的基本宗旨。北京冬奥会期间,无论是运动员、裁判员、大会的组织者、志愿服务群体,还是场馆设施、文化氛围塑造等等,只要能够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民的积极、乐观、文明,就实现了最优的公共外交价值。北京冬奥会期间会有很多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从各自角度出发,中国一方要注重介绍和展示,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文化,阐释本国政策;国外一方则会认真观察、客观审视,对中国加深了解、改变看法进而影响本国民意。

  • 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临近世界舞台中央。通过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平台可以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发展中的中国形象,以及政府深化体制改革、谋求共同发展的决心和愿望。北京冬奥会即将释放新的富有时代内涵的奥林匹克精神,并同其公共外交价值实现完美契合,加强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3.2 用冬奥会之火点亮中国外交智慧——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

  • 在2015年9月下旬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16]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世界和谐的基本发展动力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文明与秩序的总体发展趋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类伙伴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筑开放进取、包容互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北京冬奥会又将是一个世界感知中国的窗口,是中国面向世界搭建的一个体育、文化、外交等相融汇的大舞台。2022年冬奥会召开之际恰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与文明的交融将为这届冬奥会带来更加和谐共荣的体验。“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7]随着奥运圣火的点燃,我们将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平台,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艺术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宣传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吸引全球奥运观众积极参与,进一步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

  • 此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既有责任又有义务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积极努力呼吁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世界从紧张对抗走向团结协作。今天的中国已深刻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但这种融入不是无知自封,更不是任人摆布,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正在积极自主地参与并推进这一和平发展进程。习近平的索契冬奥之旅,开创了中国国家元首参与境外奥林匹克运动重大赛事的先河。将体育作为实施和平外交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与俄罗斯等诸多国家双边与多边关系的相互促进。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奥运大家庭成员深化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动地区和全球和平发展目标的实现。

  • 奥林匹克精神已经用它点燃的火炬照亮了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道路,赋予优胜者的橄榄花冠和奖牌也让我们日益深刻地理解了人类和平的崇高价值和美好理想[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外交秩序构想是中国智慧的可行性与世界文明的共融性的有益结合,历史也证明,借助跨越国界或超越民族界限的奥林匹克运动,更能够将一些人类共荣理想付诸实践,北京冬奥会的核心价值亦在于此。

  • 3.3 推动体育传播的国际化,实现新时代公共外交价值最大化

  • “国家形象”被西方民众乃至国际社会所接纳是中国走向世界、彻底融入国际社会的根本途径。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8]如何全面、客观、真实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新形象,是解决中西文化冲突的重要策略。随着媒体在体育公共外交职能发挥中作用的日益增强,构建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推进新时代公共外交理念过程中,体育传播的话语权既要符合中国的核心外交战略,即符合“和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也要符合《奥林匹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理念。或者说,构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既不能违背国际话语规则的规制范围,积极吸收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体育话语,又要用中国体育文化传统和中国智慧创新其内涵,提升中国对现代体育的创设权。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19]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来实施。对我们来讲,体育国际话语权获取的最终目标是谋求话语资格、实现国家利益,因此,一定要注意话语内容及质量。北京冬奥会期间,我们的体育传媒要重视对外传播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少些政治口号和概念化的刻板话语,用世界听得懂的和可信赖的话语内容进行表述,才能俘获广大听众的心。要通过体育话语传播让境外普通民众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国改革发展成就萌生自然喜爱和好感,借力北京冬奥会实现我国的外交构想就会成为一个很自然、很容易接受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创新话语表达模式,改变说教与灌输思维,变政治性语言为大众话语,进而增强中国体育话语传播的效果。另外,中国要想争取体育传播话语权,利用奥运会以及其他各种时机和手段向世界推广汉语也是非常必要的。西方民众学习汉语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感受汉语体系中所体现的中华文明。只有如此,才能增进中西之间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进而达成共识,逐渐消除西方民众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解。上述做法,就是要在友好和谐的语境下,消除外国民众在心理上对中国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当然,从宣传内容来讲,则要积极宣传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以及体育事业的辉煌成果,向世界传达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善意,为我国赢得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新时代体育外交价值的最大化。

  • 参考文献

    • [1] 万俊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爝火之光[N].光明日报,2016-08-05(01).

    • [2] 苏淑民.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教学与研究,2008(1):73.

    • [3] Leonard W M.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M].New York Macmillan,1988:278.

    • [4] 郜颖炜.北京奥运中的公共外交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12):20.

    • [5] 宋爱萍.奥林匹克政治功能政治化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9.

    • [6] 吴晓春.“奥林匹克休战”浅析[J].当代世界,2007(12):31.

    • [7] 李鹏.论古希腊文学中的奥林匹克精神[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 [8] 李京婷,田雷.坚持四个办奥理念——研究探索北京冬奥会档案工作新形态[J].档案天地,2018(1):10.

    • [9] 柳红霞.奥运视角下的中国外交评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8(5):143.

    • [10] 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确保把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N].人民日报,2015-11-25(001).

    • [11] 王春燕,肖焕禹.新公共外交时代我国体育外交的挑战与应对之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6):52.

    • [12] XU G Q.Olympic Dreams:China And Sports(1895-2008)[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59.

    • [13] David B.Kanin.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M].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1:117.

    • [14] 李培超.论政治对现代奥运会的异化[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5):17.

    • [15] 李旭东.我国体育外交研究回顾与未来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2):23.

    • [16]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002).

    • [17] 徐成芳.站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奋勇前进[N].光明日报,2018-05-14(06).

    • [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

    • [19]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1-30(001).

  • 参考文献

    • [1] 万俊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爝火之光[N].光明日报,2016-08-05(01).

    • [2] 苏淑民.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教学与研究,2008(1):73.

    • [3] Leonard W M.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M].New York Macmillan,1988:278.

    • [4] 郜颖炜.北京奥运中的公共外交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12):20.

    • [5] 宋爱萍.奥林匹克政治功能政治化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9.

    • [6] 吴晓春.“奥林匹克休战”浅析[J].当代世界,2007(12):31.

    • [7] 李鹏.论古希腊文学中的奥林匹克精神[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 [8] 李京婷,田雷.坚持四个办奥理念——研究探索北京冬奥会档案工作新形态[J].档案天地,2018(1):10.

    • [9] 柳红霞.奥运视角下的中国外交评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8(5):143.

    • [10] 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确保把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N].人民日报,2015-11-25(001).

    • [11] 王春燕,肖焕禹.新公共外交时代我国体育外交的挑战与应对之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6):52.

    • [12] XU G Q.Olympic Dreams:China And Sports(1895-2008)[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59.

    • [13] David B.Kanin.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M].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1:117.

    • [14] 李培超.论政治对现代奥运会的异化[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5):17.

    • [15] 李旭东.我国体育外交研究回顾与未来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2):23.

    • [16]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002).

    • [17] 徐成芳.站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奋勇前进[N].光明日报,2018-05-14(06).

    • [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

    • [19]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1-30(001).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