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郭庆霞(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8)05-0048-05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2
罗纳德.B.伍兹.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3
克里斯·格拉顿,伊恩·琼斯.体育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4
吕圣荣,孙葆丽.奥林匹克与妇女[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5
杨大文.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6
刘永.身体叙事文本——权力话语视域下的女性体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3):31.
参考文献 7
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8
韩勇.女球迷:绿茵场边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J].中国体育科技,1996(11):20.
参考文献 9
Jenkins H.Textual Poachers: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oipatory Culture[M].2nd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2013.
参考文献 10
Jensen J.Fandom as Pathology:The consequences of Characterization[C]//Lewis L.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2nd 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1:9.
参考文献 11
庞晓玮,杨剑锋.媒体拟态环境中的女性体育迷[J].青年记者,2016,35(19):33.
参考文献 12
冯瑞.体育迷的身份认同维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1(12):50.
参考文献 13
熊欢.“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J].体育科学,2014,34(4):11.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民族志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女体育迷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社会变革下女性介入体育领域是女体育迷形成的直接原因,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为女体育迷群体的形成提供动力。就女体育迷群体的特征而言,该群体具有显著的追星目的,多元化的出发点导致该群体的多层化。进而探讨社会认同下如何正确对待女体育迷群体的问题,建议社会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认同女体育迷群体;应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资源配置和法律建设等手段,形成良性的引导控制机制。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女体育迷的发展问题、社会分化问题及该群体对体育赛事的影响等,需要重点关注和进一步深化。

    Abstract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ethnography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related issues of female sport fans a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It is believed that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the sport field under social changes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female sport fans. The change of women’s social roles provides the impetus for the formation of female sport fans. As far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sport fans are concerned, this group has remarkable star-chasing goals. The starting point of diversification leads to the multi-layeredness of the group. Then the issue of how to correctly deal with female sport fan groups under social identity is discussed,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ociety should adopt an open and inclusive mindset to identify female sport fan groups, a positive guidance and control mechanism should be formed through active publicity, guidanc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legal construction. In the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issues of female sport fans, social differentiation issues of them and their influence on sport events need to be focused and further deepened.

  • 从古希腊开始,人类社会赋予女性的“特殊”社会角色,使女性一直处于一种附属的社会地位。以往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男人总是充当领导者并享有包括参与体育运动在内的多种权利,女性则只负责生育、抚养孩子和持家,她们的生活主要围绕着家庭、育儿和性。多个世纪以来,女性的这一社会角色基本保持不变。自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妇女解放运动起,女人“滞守家庭”的命运得以改变,女性的发展逐渐开始向“人”回归[1]。随着竞技体育,特别是职业体育的迅速发展,自19世纪70年代起,女性对体育的关注与参与日益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举办之年1996年更被称为“女性之年”[2],更多的女性进入体育领域,她们开始关注体育赛事,跟踪记录运动成绩。她们不仅是观众,也从参与者角度感受体育比赛。现代社会中女体育迷这一群体已经悄然壮大,出现在体育赛事的各个角落。然而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女性体育迷的研究较为忽视,本文试图对女体育迷的形成和群体特征以及社会认同方面进行分析,从体育学、社会学、历史学视角探讨女体育迷的生成与发展机制,扩宽体育社会学妇女研究的领域范围。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以女性体育迷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群体生成、群体特征和社会认同下如何正确对待女体育迷群体。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通过百度贴吧、BBS、微博等网络渠道了解女体育迷的动态信息,搜索她们参与体育的相关评论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体育迷、女体育迷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 1.2.2 民族志研究

  • 民族志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对特定群体、次文化以及个人与其社会环境不可分割关系的关注[3]。置身其中以获得第一手的观察资料是民族志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笔者借助工作便利,首先接触女大学生体育迷群体,通过与她们一起看球赛、充当拉拉队员等,了解她们的日常生活,观察她们的行为变化,对她们展开深入的访谈,以“局内人”的视角还原她们所关注的问题,总结她们的群体特征。

  • 1.2.3 逻辑分析法

  • 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体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视角分析女体育迷的形成、群体特征和社会认同等问题,并提出女体育迷后续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关注的热点。

  • 2 女体育迷群体的形成

  • 2.1 社会变革下女性介入体育领域是女体育迷形成的直接原因

  • 女体育迷的产生离不开女性体育参与的崛起和兴盛,换言之,女性体育参与是女体育迷形成的重要基础。有数据显示,欧美国家女足大联盟比赛中每10位球迷中就有7位是女性,而且18岁以下的球迷中有89%是女孩[2]。进而言之,社会变革才是最终的动力,社会变革为女性参与体育及女体育迷群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也矫正了社会的一些偏见。在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尤为低下,女性在诸多方面受到与男性不平等的待遇和歧视。长期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文化摧残,对我国女性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偏见,也阻碍了妇女迈入体育运动大门。而过去在“帝国式长裙”温柔典雅外表下的欧洲女性,也摆脱不了男人手中玩物的社会地位。世界女性主义介入体育领域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北美[4],中国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发端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中国妇女解放和权利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各方面,妇女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5]。然而,延绵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价值观依然影响着妇女对现代体育的认识与参与,同时影响着社会对女性参与体育的态度和社会地位的认可度。自从女子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后,每增加一个女性运动项目都要经历一番激烈的斗争[4]。直到近30年,随着社会变革脚步的加快和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女性的体育参与才有了较大的突破,妇女被排斥在体育大门之外的历史才宣告结束,女性在体育参与上的社会偏见也才真正被打破[6]。女性群体大量参与到体育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女体育迷群体的形成。

  • 2.2 社会发展下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为女体育迷形成提供动力

  • 女体育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体现。妇女解放运动帮助女性重新定位了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角色,妇女解放思潮激励着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妇女追求她们在体育运动参与方面的权利和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今天女性群体已经成为体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性群体享有了更多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

  • 首先,女性成为经济独立的个体。女体育迷群体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在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的法律政策保护下,大量妇女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拥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依靠男人养活的生存状态被彻底打破。经济上的独立取消了她们对男性的依附性,也使她们在体育消费方面拥有了更多的主动选择权。

  • 其次,女性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时间、空间方面的保障。八小时工作制缩短了她们的劳动时间,家用电器用品的普及减轻了她们的负担。社会压力和家庭负担的减轻,为女性创造出越来越多的闲暇和空余时间,增加了女性参与体育和欣赏体育的机会[7]。中国足球职业化球迷热度居高不下,除男性参与其中外,女性也不甘落后,年轻女球迷占多数[8];2014年“马竞女神”的女体育迷形象也被实时传送给了全世界。

  • 再次,社会力量和政策的支持。上世纪90年代,《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行动纲领的签署,促进了妇女在平等的环境下全方位的参与体育运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对妇女参与体育运动的广泛关注、女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突出表现等,都给妇女参与体育运动以极大的鼓舞,刺激了她们参与体育的热情。高等体育院校及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妇女体育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也间接地影响到女性接触体育运动的频次和对体育事件的关注程度,为女体育迷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动力。

  • 3 女体育迷的群体特征分析

  • 女体育迷之所以会引起社会的关注,是因为她们有着独特的爱好及与男性体育迷不一样的群体特征。笔者采取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置身其中”的体会和观察,发现女体育迷群体普遍具有的特征包括:第一,稳定的经济来源;第二,余暇时间充足;第三,多为女大学生和职业女性,以及工作与体育相关的女性群体;第四,积极的体育赛事消费观和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与痴狂。除此之外,女体育迷还具有以下特殊群体特征:

  • 3.1 女体育迷具有显著的追星目的

  • “体育迷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女体育迷群体有着共同言语、相同话题和对体育热爱之情的共鸣。女体育迷,特别是青少年女体育迷群体多数存在追星行为。分析其原因有三:第一,女体育迷内心向往着像她们偶像一样的生活。她们崇尚体育名星,不但关注偶像们的运动赛事、运动成绩,而且也关注偶像的私生活;第二,女体育迷被偶像的体育精神和“阳刚之气”感染,效仿偶像们勇于挑战、顽强拼搏的体育行为,向偶像看齐、不断激励自己;第三,女体育迷崇拜偶像甚至是出于爱恋。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违背“世俗”的思想和理念逐渐被现代年轻女性接受。她们不甘于现实生活和社会规则的束缚,开始勇敢地追求自我,更想表现得“女众”不同,如一些女球迷的追星行为极为狂热,她们对待偶像像对待恋人一般,偶像所到之处常常有这些女体育迷如影随形,只为了能够与偶像近距离接触。前两种女体育迷追星现象是正常的,是被社会普遍接受并认可的,而第三种属于反常态的现象。对这一反常态现象通过放大镜审视,容易对这一群体形象形成片面的认知,如“病态迷”“歇斯底里的狂热分子”“性感、情色化”等[9-11]。这些女体育迷形象消解和异化了体育迷的内涵,且对女体育迷的正常学习、工作及家庭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 3.2 女体育迷群体更为多层

  • 根据自身出发点(或对体育的热爱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女体育迷划分出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目标型女体育迷,这类女体育迷专注于某一体育明星或某支队伍。她们能与体育明星感同身受,热衷于比赛结果的胜负,个体内心追求强烈。因此,这类女体育迷往往情绪不稳、容易失控,进而产生社会问题。第二种类型为情感体验型女体育迷。这类群体出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而经常去观看体育比赛。有些女体育迷如无法参与体育运动或亲临比赛现场观看体育比赛,也会选择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比赛。她们认为体育运动能释放自己、让自己身心舒适、感到快乐。她们关注体育明星或比赛更多是一种情感体验,让她们通过呐喊、助威去释放激情、发泄情绪。第三种类型为休闲娱乐型女体育迷。这类女体育迷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精力来参与体育运动,她们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促进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并可以填充她们的空余时间,让生活变得充实而有乐趣。

  • 此外,女体育迷也可以根据运动项目[12]分化特征进行划分,有些女体育迷喜欢比较优雅的运动项目,有些喜欢竞争激烈、狂热的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体育迷集群,以及不同助威方式和观赛方式。这些女体育迷会主动参与相关项目的体育迷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多数有自己支持的对象,从而给运动员和运动队带来极大的鼓舞。

  • 4 社会认同下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女体育迷群体

  • 4.1 社会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认同女体育迷群体

  •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女体育迷文化日益成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体育迷的社会地位也日益凸显,因此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虽然,球场暴力客观存在,加上一些媒体的报道,让社会公众对于体育迷群体持有一定的偏见,尤其对女体育迷群体更是以异样的眼光来审视。但从观赛实践中看,女体育迷发生偏激行为的几率整体上远远小于男性,她们能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和法律法规,能更理性地观看比赛,即便比赛结果不符合预期也很少会以极端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所以,社会应该重新认识和认同女体育迷群体。从社会支持、社会力量的角度加大对女性群体的关爱,引导她们远离非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4.2 社会应着力形成良性引导和控制机制

  • (1)引导体育资源配置向女性群体倾斜。从历史发展来看,女性体育的变革和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社会应该给她们提供更加平等、自由的制度支持与文化环境[13],改变当前女性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女性的体育需求。

  • (2)引导社会公众对女体育迷群体形成社会认同。要让大家认识到,女体育迷是激烈的体育比赛现场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的热情参与和积极表现可以为充满火药味的赛场平添些许浪漫和妩媚情调。要注意树立和宣传女体育迷的优秀典型,使其成为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楷模、标杆、宣传者和领导者。

  • (3)建立健全体育迷群体社会控制机制,为体育迷群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控制域。特别是针对女体育迷群体的追星行为,要加以正确引导,提倡以正确、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明星,避免盲目和狂热的追星行为,从而规避和解决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 (4)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应逐步加大体育法制建设力度,对体育迷群体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也可以更好地维护体育迷的相关权利。

  • 5 研究展望

  • 本文仅从形成、群体特征、如何建立社会认同方面,对女体育迷问题进行了探讨,尚不全面和深刻,笔者认为在该研究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须进一步拓宽与深化。

  • 第一,女体育迷群体的发展问题。大众传媒对体育迷群体的负面传播会不会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带来不良引导?如何正确追星?哪些问题会促进或抑制女体育迷群体的发展?第二,女体育迷群体对体育赛事的影响。如前所述,有些女体育迷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加入不同的体育迷俱乐部,而这些俱乐部往往对于所支持对象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女体育迷群体对体育赛事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第三,女体育迷群体的社会分化问题。随着社会和体育的发展,女体育迷群体可能出现良性分化或恶性分化,如何促进女体育迷群体的良性发展并发挥其社会功能尚有待进一步讨论。

  • 参考文献

    •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2] 罗纳德.B.伍兹.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 [3] 克里斯·格拉顿,伊恩·琼斯.体育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 [4] 吕圣荣,孙葆丽.奥林匹克与妇女[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 [5] 杨大文.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 [6] 刘永.身体叙事文本——权力话语视域下的女性体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3):31.

    • [7] 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8] 韩勇.女球迷:绿茵场边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J].中国体育科技,1996(11):20.

    • [9] Jenkins H.Textual Poachers: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oipatory Culture[M].2nd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2013.

    • [10] Jensen J.Fandom as Pathology:The consequences of Characterization[C]//Lewis L.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2nd 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1:9.

    • [11] 庞晓玮,杨剑锋.媒体拟态环境中的女性体育迷[J].青年记者,2016,35(19):33.

    • [12] 冯瑞.体育迷的身份认同维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1(12):50.

    • [13] 熊欢.“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J].体育科学,2014,34(4):11.

  • 参考文献

    •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2] 罗纳德.B.伍兹.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 [3] 克里斯·格拉顿,伊恩·琼斯.体育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 [4] 吕圣荣,孙葆丽.奥林匹克与妇女[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 [5] 杨大文.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 [6] 刘永.身体叙事文本——权力话语视域下的女性体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3):31.

    • [7] 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8] 韩勇.女球迷:绿茵场边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J].中国体育科技,1996(11):20.

    • [9] Jenkins H.Textual Poachers: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oipatory Culture[M].2nd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2013.

    • [10] Jensen J.Fandom as Pathology:The consequences of Characterization[C]//Lewis L.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2nd 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1:9.

    • [11] 庞晓玮,杨剑锋.媒体拟态环境中的女性体育迷[J].青年记者,2016,35(19):33.

    • [12] 冯瑞.体育迷的身份认同维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1(12):50.

    • [13] 熊欢.“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J].体育科学,2014,34(4):11.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