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毛晓瑜(1994—),女,安徽合肥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传播。

通讯作者:

李爱群(1974—),女,湖北荆门人,副编审,博士,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和体育传播。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8)04-0020-05

参考文献 1
肖沛雄,万文双.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和而不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28.
参考文献 2
李好君.我国体育电影的特点及发展策略[J].电影文学,2009(15):17.
参考文献 3
尚志强,黄斐跃.中美体育电影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56.
参考文献 4
孙卫星,吴军霞,张巍.中国体育电影的历史文化学解析及发展出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4):34.
参考文献 5
刘国相.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4):106.
参考文献 6
屈雯喆.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发展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8):117.
参考文献 7
贾笑寒.二十世纪中国体育电影中的女性运动员价值观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从职业角色、社会角色和个性特征三个方面,对中美体育电影中运动员媒体形象塑造方式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在职业角色形象方面,中国电影主角天赋异禀,对手脸谱化色彩浓重,美国电影主角则多为普通追梦人,对手个性化特征明显;在社会角色形象方面,中国电影注重宣扬集体主义,倡导励志精神,美国电影则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充满人文情怀;在个性特征方面,中国电影主角多表现受打击后重塑信心的自我觉醒,美国电影主角则始终保持信心,完成自我实现。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不同。旨在为我国体育电影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Abstract

    By literature data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modeling of athlete media image in sport mov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ree aspects: professional role, social rol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t is believed that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role image, Chinese movie protagonists have different talents and opponents have a strong facial expression, while American movie protagonists are mostly ordinary dream-hunters, and opponents have distinc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role images, Chinese movies focus on promoting collectivism and worship the spirit of inspiration, while American movies advocate personal heroism with humanistic feelings. In terms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movie protagonists have often been self-conscious in reinventing confidence after being hit, while American movie protagonists always maintain their confidence and complete self-realization. The reason for the above differences is that the social cultures and mainstream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different.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port movies in China.

  • 1 问题的提出

  • 前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人类有五种通用语言:金钱、战争、艺术、性和体育,而体育能把前四者融合在一起。”体育作为重要的人类活动和沟通方式为人们所喜爱,体育电影也成为受人们追捧的一种电影类型。体育电影是以反映体育运动以及体育工作者的生活为题材,以体育活动、训练和比赛为故事背景展开,以精彩的体育表演作为影片特色的一类电影[1]

  • 体育电影中对运动员的形象塑造可以传达给受众热情向上、团结协作、超越自我、完成梦想等思想精神。良好的运动员形象塑造可以使电影人物角色更加丰满,主题得到升华,表现精神更加完整生动。中美两国的体育电影在运动员心理、生理、外貌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塑造手法,出现此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美两国文化方面存在不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占据世界电影的霸主地位,而中国也在不断发展,积极寻找出路。对两国体育电影中运动员的媒体形象进行研究,有助于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加深对两国文化传播的深入理解,优化我国运动员媒体形象,找出适合中国体育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1]

  • 2 中美体育电影发展概况

  • 2.1 美国体育电影发展概况

  • 美国电影行业起步较早。1893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启了美国电影大众放映的时代。美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引领着世界体育电影的发展,其通过体育电影向全世界传达出美国的体育精神。

  • 可以粗略地将美国体育电影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体育电影是以运动员为切入点,以展现美国民众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例如1980年上映的根据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愤怒的公牛》,以及更早的《长跑者的寂寞》《洛奇》等。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电影开始出现喜剧风格,内容更加幽默轻松。如1996年乔·皮特卡执导的《空中大灌篮》、1998年法兰克·柯拉西执导的《呆呆向前冲》等。21世纪开始,美国体育电影趋向励志,影片描述运动员的训练与生活,展现运动员永不言弃的运动精神,如2004年拳击运动类型电影《百万美元宝贝》、2005年篮球运动类型电影《卡特教练》等等[2]

  • 2.2 中国体育电影发展概况

  • 20 世纪初,《东方大学运动会》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体育题材的无声记录片。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体育电影才开始初现端倪。1956年,刘琼导演的《两个小足球队》是我国第一部体育故事片。1957年谢晋编导的《女篮5号》获得第1届百花奖。《冰上姐妹》《碧空银花》《女跳水队员》等电影虽然内容简朴,画质一般,却充满朝气,散发着新中国积极向上的气息[3]

  • 20 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被纳入体育电影表现之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篮球、足球、排球等,还出现了围棋、武术、棒球、跆拳道等项目,如《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候补队员》《棒球少年》《跆拳道》等。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全民体育热情的高涨,催生出了一批体育题材电影,如《大灌篮》《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破风》等等。

  • 3 中美体育电影对运动员媒体形象塑造的对比

  • 中美体育电影中对运动员媒体形象的塑造呈现出多方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电影中的运动员不仅在职业角色展现中存在差异,其社会角色与角色自身的差异化体现也同样值得关注。

  • 3.1 职业角色形象

  • 职业角色是指社会和职业规范对从事相应职业的人所形成的一种期望行为模式,它是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模式,其有专门性、营利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

  • 3.1.1 天赋异禀者与普通追梦人

  •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中,人们对天赋异禀的人都怀着崇敬心理,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中国体育电影中的运动员形象塑造。电影《摔跤少年》中的退休摔跤教练抗战偶然在村子里发现了一个可以轻松制服发疯水牛的十六岁男孩墩子。在抗战眼里,墩子是一个摔跤的好苗子。他带墩子走出大山,参加运动会,经过不懈努力,开启了墩子的职业生涯。与此类似的还有电影《棋王》中擅长五子棋的小孩王圣方,他可以预先感知对手的棋步,可谓天赋异禀。而在美国梦的加持下,美国体育电影更多表现的是普通运动员的坚持与奋斗。《追梦赤子心》讲述了身材瘦小的鲁迪通过不懈努力,进入梦想中的圣母大学橄榄球队,并最终由替补变为正选队员的故事。

  • 3.1.2 对手的脸谱化与对手的个性化

  • 中美体育电影都重视对对手的塑造,以此来完成对主角运动员的塑造,但对对手的塑造方式各有不同。中国儒家思想讲求“仁”“义”,这也是根植于国人心中主流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体育电影中,主角运动员的对手始终是负面形象,多为脸谱化塑造,而主角运动员被塑造成正义的化身,在电影故事中打败所谓的黑暗势力,最终获得成功。在1999年上映的电影《冰与火》中,女主角邓羚是一名速度滑冰运动员,她在训练中克服各种伤病,最终站在奥运会决赛场上。比赛中,对手雷维斯的故意犯规以及裁判的误判导致邓羚错失冠军,但她还是收获了鲜花和掌声。中国的每一部体育电影都无法避免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这直接或间接形成了通过对对手脸谱化的塑造侧面烘托主角运动员的坚韧和正义[4]

  • 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对手的形象通常是中立的、强大的,是需要主角运动员超越的形象。美国著名体育电影《洛奇》塑造了一个坚韧不拔的拳击手形象。在最终的比赛中,洛奇迎战实力强大的重量级黑人拳击冠军阿波罗。洛奇斗志昂扬地撑过了十五回合,虽然最终失利却赢得了满场掌声。美国体育电影中的对手都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符合个性化的形象塑造。

  • 3.2 社会角色形象

  • 社会角色是指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每个角色在社会中都有相应的社会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行为。

  • 3.2.1 注重集体主义与提倡个人英雄主义

  • 团结协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它渗透在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也不例外。谢晋导演的《女足九号》讲述了从日本回国重组女足的教练高波带领女足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重振中国女足的故事。在电影中的女足队员眼中,球队利益高于一切。即使九号队长罗甜因踢球而产生婚姻危机,她也义无反顾将球队放在第一位。2001年上映的《棒球少年》中南河少年棒球队在邀请赛中输了球,平时的棒球训练场地又被足球学校租用为练习场。面对球队解散和教练离队的现实,孩子们终于从相互埋怨和误解中走向成熟,以他们的真诚和智慧保住了棒球场。这两部体育电影无形中都展开了典型的中国式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个人主义为原则,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中的作用,这一点在很多美国体育电影中都能看到。《一球成名》讲述了拉丁裔青年桑蒂亚哥的故事,他非法移民来到美国,为了踢球离家出走,来到英国挑战自己的极限,他开始逐渐发挥潜能,在英超联赛上过关斩将,在最紧要的关头帮助纽卡斯尔队顺利晋级季后赛。故事中的主人公多次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射门,带领球队获得胜利。类似的美国体育电影还有很多,时常在非常规机会中单独作战、强硬出手,运动员形象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为了梦想、信念不停奋斗[5]

  • 3.2.2 发扬励志精神与充满人文情怀

  • 中国体育电影的故事脉络基本相同,即主角经历一系列磨难后最终取得成功。“励志”是中国体育电影经久不衰的话题,单面塑造运动员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使得运动员媒体形象缺乏感染力。而美国体育电影在人物塑造上则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不仅包括对胜利的渴望,还更多表现出人文主义的一面。

  • 《黑眼睛》描述了盲人丁力华的故事,她虽身体有缺陷,却乐观向上,开朗活泼。她从盲校毕业后加入了残疾人集训队,成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来到体校后她克服了生活与训练上的诸多困难,成绩不断提高,并因努力拼搏,最终在奥运会上为祖国夺得了第一枚金牌。夺冠后,丁力华没有被鲜花和掌声冲昏头脑,退役后成了一名盲人按摩师,用勤劳的双手与善良的心灵为他人解除伤痛。电影用艺术手法塑造出丁力华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成功的励志形象。

  • 美国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则给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运动员媒体形象。年迈的拳击教练法兰基·邓恩因全身心投入拳击教学而与家人形同陌路,心理备受打击。女拳手玛·菲茨杰拉德的出现让邓恩找到了如亲人一般的归属感,两人默契十足,在拳击道路上共同前进。影片中,女拳手有着坚毅的内心和不可动摇的信念,这让邓恩找到了努力的意义。影片的高潮是31岁的菲茨杰拉德在一次比赛中被对手迫害导致脑部重伤,蒸蒸日上的事业戛然而止,她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这种追求生命价值的人文主义精神远超过对胜利的追求。

  • 3.3 个性特征形象

  • 个性特征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的特征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 3.3.1 挑战个人觉醒与完成自我实现

  • 在中国的教育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2015年上映的《破风》中,仇铭与邱田是一个自行车队里的好搭档,他们与车队其他伙伴披荆斩棘,拿下了许多赛事的冠军。此时邱田心生他想,期望离队另谋发展,同时又深陷三角恋情,自此一蹶不振。数年后,仇铭经过不懈努力,最终重组车队,从头再战。中国体育电影中对运动员的塑造采用的是“成功—颓废—觉醒—成功”的模式,无论是《现代角斗士》中灰心丧气的锡林,还是《棒球少年》中幡然醒悟的“少爷”,都继承了这一模式[6]

  • 美国所信奉的基督新教在教义中要求信徒向神进行自我救赎,美国体育电影中有关贫困潦倒,以及生活训练郁郁不得志到一步步完成自我实现的内容就是该方面的体现。《卡特教练》沿用了这一运动员塑造模式,讲述了一支屡战屡败的篮球队在教练卡特的带领下改头换面成为无人能敌的“常胜将军”的故事。这也体现出文化对广大民众的影响,他们对“美国梦”深信不疑,认为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 3.3.2 受打击后重塑信心与始终保持信心

  • 作为运动员,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不停地拼搏,才有可能成功。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体育电影,拼搏和信心的重要性都在影片中得以重点体现。在中国体育电影中,运动员参与训练的原因有很多,如家庭条件困难、身体瘦弱、兴趣爱好等,并且一路上会遇到各种问题,最终能够突破心中壁垒,走向成功。《沙鸥》中的女主角沙鸥是国家女排的主力队员,在她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前,被诊断出腰部有严重损伤。她积极配合治疗并参赛却只拿到银牌,回国时她将银牌丢入水中并决定退役结婚。她的未婚夫是一个登山家,在他们结婚之前参与了登珠峰活动,却在下山时因雪崩遇难。一系列的打击没有击垮沙鸥,她决心重返排球场当一名教练,并培养出了一代冠军。《激战》中到处躲避债务的昔日拳王程辉、《女跳水队员》中比赛失利的陈晓红等,同样是先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后重拾信心,走向成功[7]

  • 美国体育电影中的运动员一直被塑造成从不向困难低头、始终保持信心的形象,这与美国人自信、独立、具有竞争意识的性格特征有一定关系。电影《奎迪》中,阿多尼斯是个遗腹子,他的父亲是一位重量级拳手。虽然父子从未谋面,但阿多尼斯体内依旧流淌着拳手的血液。他前往费城找到父亲生前的对手洛奇表示想要学习拳击。虽然洛奇已退出拳坛,但在阿多尼斯的坚持下成为他的教练,两人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勇往直前。而电影《光辉岁月》更能体现这一特征。布恩是一位年轻的黑人橄榄球教练,他很快成为威廉姆高中的主教练,前任白人教练却成了他的助手。由于种族问题,队员们不服从管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两位教练一起努力,克服困难,不仅带领球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还将因种族问题分裂的城市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 4 结语

  • 通过对中美两国体育电影中运动员媒体形象职业角色、社会角色、个性特征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国文化上的巨大差异。通过体育电影,中国的谦虚、保守、团结与美国的奔放、张扬、自我等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一目了然,这必然导致影视化表达手法、情感交流方式,特别是运动员形象塑造的不同。我国的体育电影想要继续发展,就需要不断探索对运动员形象塑造的多元化方式,打破单一固化的社会角色形象,突出个性特征,提升社交形象。此外,在塑造运动员形象时,应关注项目特点和竞赛环境对运动员的影响,使内在与外在结合得更加紧密。只有立足国情,广泛借鉴,才能塑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且有血有肉的运动员形象,从而提升体育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助力健康中国梦的实现。

  • 参考文献

    • [1] 肖沛雄,万文双.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和而不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28.

    • [2] 李好君.我国体育电影的特点及发展策略[J].电影文学,2009(15):17.

    • [3] 尚志强,黄斐跃.中美体育电影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56.

    • [4] 孙卫星,吴军霞,张巍.中国体育电影的历史文化学解析及发展出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4):34.

    • [5] 刘国相.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4):106.

    • [6] 屈雯喆.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发展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8):117.

    • [7] 贾笑寒.二十世纪中国体育电影中的女性运动员价值观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 参考文献

    • [1] 肖沛雄,万文双.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和而不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28.

    • [2] 李好君.我国体育电影的特点及发展策略[J].电影文学,2009(15):17.

    • [3] 尚志强,黄斐跃.中美体育电影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56.

    • [4] 孙卫星,吴军霞,张巍.中国体育电影的历史文化学解析及发展出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4):34.

    • [5] 刘国相.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4):106.

    • [6] 屈雯喆.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发展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8):117.

    • [7] 贾笑寒.二十世纪中国体育电影中的女性运动员价值观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