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陈立春(1984-),男,吉林扶余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7)06-0056-06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4-02-04)[2017-05-08].http://www.sx.gov.cn/art/2017/2/4/art_2923_1094873.html.
参考文献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4]46号,2014-10-20.
参考文献 3
陈立春.“分享经济”模式下体育产业发展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3):9-14.
参考文献 4
秦小平,李献华,夏青.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机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1):20-24+73.
参考文献 5
王鹏,王为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2):67-71.
参考文献 6
李奕.教育改革,“供给侧”是关键[N]人民日报,2016-01-14(18).
参考文献 7
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参考文献 8
彭国强,舒盛芳.美国国家健康战略的特征及其对健康中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36(9):10-19.
参考文献 9
张晓霞,吴雪萍,王丹丹,等.欧洲适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5,22(6):37-42.
参考文献 10
刘青.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的发展路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1):1-3.
参考文献 11
韩志芳,何海燕.体力活动与公共健康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3):7-11.
参考文献 12
周进国.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6,23(2):98-101.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健康中国”引领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在“健康中国”发展建设背景下,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体育消费成为热点;体育投资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健康领域更加广泛,人才需求更加多元。这些给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成为必然。在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内涵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做法,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路径,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college sports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led by Healthy China is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sport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ports consumption are becoming a hot topic; Sports investment is increasing and public services are being improved; the health sector is broadening and the demand for sports talent is more diverse. These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ports professionals’ talent training, so reform is inevitab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connotation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 in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college sports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from home and abroad,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cultivating talents a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methods; curriculum settings; employment channels and so on, 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college sports major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全面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目标与方向。在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强,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产品”存在供需错位现象,目前的“产品”质量与种类对“健康中国”需求侧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为此,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以“健康中国”建设和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吻合性,这不仅对于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是高校体育专业破解发展困局的必由之路。

  • 1 需求侧——“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的分析

  •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同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指出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1]

  •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对“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需求侧的相关要素进行解析,从而为审视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谋划供给侧改革提供思路。

  • 1.1 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体育消费成为热点

  •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颁布,在体育产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消费成为新的热点,这也构成了“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随着群众健康意识日渐增强和健身热潮的兴起,体育休闲已经成为健康、娱乐的最佳方式,“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的时机已经成熟[2]。政府主动性的不断发挥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纷纷加入,使体育消费迅速成为热点并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在转方式、调结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无疑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3]。基于发展健康产业、升级体育产业、拉动体育消费的需求侧现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多关注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内涵,着力解决当前专业同质、人才培养规格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陈旧、社会适应性明显不足等问题。

  • 1.2 体育投资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 《纲要》指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体育面积≥2.3m2/人,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达标率100%;健全政府购买体制机制[1]。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社会开放程度,以及运动健身、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投入,对优化全民健康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健全健康领域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吸引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政府在调整财政结构的同时,将会加大健康服务的“投资”力度,履行责任,针对区域不平衡等现象给予倾斜;另外,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对健康领域的多元投资格局,并支持开展多样化的健身俱乐部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带有消费引领功能的运动休闲健身项目。除完成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投资、学校体育设施和设备经费分配外,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4]。应该说,健康领域已经成为热门的投资行业。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应该转向于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应对需求侧的变化。

  • 1.3 健康领域更加广泛,人才需求更加多元

  • “2030年,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塑造民众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等途径来实现。①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不仅是课堂内外体育与健康相关学科的融合,还体现着宣传方式的结合和对师资的新要求;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服务水平,注重生活化运动健身项目的选择与推广;③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运动处方库的大数据健身科技创新平台与服务站点的建立,可有效开展体质监测,做好健身运动的风险评估与防范;④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实施不同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1]。学校健康教育推进、全民健身实践环境建设、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社会体育指导等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从这些角度审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应努力做到输出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高水平的康复创新成果和一流的社会体育指导与服务。

  • 2 供给侧——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

  • 当前,各领域都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快速发展,并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种种“跨界”要求。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体育人才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体育健身服务业人才培养不足、层次不高、人才结构矛盾突出。高校必须认清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本质内涵和基本逻辑,主动适应社会对健康服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 2.1 本质内涵

  •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聚焦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以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优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相关参与要素的配置,增添有效供给,建立起管理体制完善、布局结构合理、规模效益良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5]。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一是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产品”质量。立足于体育消费实际,在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考核方式、创新创业就业等环节,努力改革脱节于实践的刚性供应模式,达到实践育人的“降成本”、课程设置的“高效率”、考核方式的“扬长补短”、创业就业“产能提升”等目的。由此可见,必须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进行有效、精准、创新培养,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二是改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结构。通过教学资源整合、丰富资源配置、优化服务模式等,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的供给结构,实现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转变[6]

  • 2.2 逻辑分析

  •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外在逻辑是社会需求的逻辑,从高校自身角度看,是其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健康中国建设和社会发展都需要高校体育专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产品”,可是目前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中,中低端人才总量趋于饱和且供需错位,高端体育产业、健康服务业等跨界人才则十分短缺,从而倒逼高校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产品”。按照这一逻辑,高校体育学科专业的发展建设,要以满足健康中国战略需要、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全民健身需要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使之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引擎、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库、全民健身发展的服务站。

  •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受外在系统影响较大,但是内在系统才是其真正动力。人才“产品”规格不高、供需错位、产能过剩等供给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所以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就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逻辑[7]。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要取得实效,必须将其改革的逻辑设定在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语境下,将其着力点放在破解高校发展难题上。所以,迫切需要回归高等教育根本,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保证输出高素质的人才和优质的社会服务。

  • 3 “健康中国”引领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

  • 3.1 经验借鉴

  • 以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已有经验为基础,适当借鉴欧美等国的成熟经验,探索“健康中国”引领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

  • 3.1.1 他山之石

  • 作为全世界较早开展健康战略的国家,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历推4次健康促进计划,都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的健康促进方式,《国民身体活动计划》成为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健康公民2020》计划,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强调医疗卫生服务与体育健身服务的结合,建立体育健康指导服务平台和健康计划,实现了体育健身在促进国家健康方面的价值[8]。对此,美国高校主动适应相关政策,针对其健康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培养跨出体育学范畴,与医学院校深度合作,设置特色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社区健康指导与服务能力,培养“医体结合”的复合型健康指导应用人才。《欧洲适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European Standards i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经过长期的酝酿于2010年出台。该培养标准是在欧洲适应体育联盟的推动下,以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为理论依据,为满足欧洲适应体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研制而成的。其包含了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标准:①适应体育师资标准(APA in School)——体育教育方向;②适应体育康复指导员标准(APA in Rehabilitation)——康复指导方向;③适应体育运动教练员标准(APA in Sport&Recreation)——运动竞赛和休闲方向。对欧洲适应体育的发展起着普遍的引导、长期的计划和实践的引领作用[9]

  • 3.1.2 国内探索

  • 刘青等认为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高校体育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亟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①以“项目”设系,按“需求”设专项,供给对口优质“产品”;②按需求侧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供给进行结构调整。高等体育院系要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打造品牌产品[10]。但是在实践层面上,面对健康中国建设,国内高校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尚未做到与时俱进,能够培养高端体育专业人才的高校并不多。如,欧美学者近几年所倡导的“Exercise is Medicine”的概念,是对现代医学促进健康价值的普遍认同[11];《纲要》中也明确表明,通过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体质。“体医结合”将成为推进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和依靠。但在体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成都体育学院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其依托医学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等专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平台基地,从而积了一些实践经验。

  • 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探索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与指导,高校体育专业改革的关键是以健康中国需求侧为导向,整合内外体育资源,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彰显学科专业特色,培养熟知体育、医疗、保健等学科知识,满足市场和行业需求的“跨界人才”。

  • 3.2 模式调整

  • “健康中国”提供了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的机会,健康服务业有望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三五”期间,高校体育专业要做好人才培养的模式调整,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培养目标,改进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逐步增强学生在健康服务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岗位胜任力。

  • 3.2.1 培养目标转变

  • 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它体现了现代服务业取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主要动力的发展方向。与之相适应,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会有所变化。但目前,体育专业毕业生到体育健康服务产业领域工作的并不多,体育教师、教育培训及健身俱乐部行政管理等依然是其主要就业渠道。这一就业分布,是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很多专业在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上相似甚至雷同的结果,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按照市场需要进一步细化,导致培养人才泛化,特色不突出。一方面,大量的体育毕业生涌向社会,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健康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 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体育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的岗位职责正在从简单的业务管理与指导,转向以科学、合理开展体育、健康产业为核心的专业技术服务,这是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但因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和逻辑局限,对社会需求反应滞后,导致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以传授体育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忽视了管理与服务能力培养,无法满足健康中国战略下健康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应对此种结构性矛盾,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立足现有体育资源,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服务教育培训,找出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未来社会服务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与现代健康服务业相关的要求,培养体育专业素质过硬、人文素养深厚、管理能力突出,能够胜任健康服务型社会的健康服务技术、技能等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 3.2.2 培养方式转变

  • 健康中国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可简单分为教育、科研、管理和服务等类型。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借鉴欧洲适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三个方向的标准以及成都体育学院的做法,各校应尝试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提升岗位胜任力。

  • (1)体育教师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在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理论技能的基础上,加强专项内容的分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运动项目上,同样要依据市场需求继续细化,使之既能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又能符合市场需求。

  • (2)健身教练方向。随着健身市场的火爆,健身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很少涉及新兴健身运动项目,导致健身企业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健身企业需求的人才;有利于学生提前确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发挥主动学习、积极实践锻炼的能动性;有利于按照需求侧订制课程,强化专业学习。学校应积极与健身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 (3)社会指导员方向。“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社会对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缓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高校须强化学生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要求为指引,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努力增加通过资格认证的人数及质量;密切结合当前火爆的广场舞、气功、健步走等项目,开展健康指导,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旨在引导广大群众科学、有效地参与健身运动,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形成全民健身热潮。

  • 3.2.3 课程设置转变

  • 健康中国战略下健康服务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须具备相应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宽泛的健康相关学科知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上的优势还无法转化为产业和健康服务领域上人才和智力优势,迫切需要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禀赋,科学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为健康中国建设输送人才。

  • 可借鉴欧美和国内高校“体医结合”的思路和做法,围绕体育产业、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构建起“体育+健康+医疗+服务”的“体医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在面对健康问题时的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运用能力、体育健康服务能力、沟通交流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的课程设置过程中,高校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如增加医学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的相关课程,同时辅以网络课程、在线课程等教学形式,尽可能地扩大选修课程范围,使课程的重心由以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转向健康促进服务为主。以健身指导方向为例,其公共课程大致包括了外语、思政、文史类课程等;其专业课程应包括以运动人体科学为主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以体育社会学科为主的体育产业学、体育经济学等,以及以身体活动形式为主的体能、器械健身、徒手健身、操类课程等。另外,针对大众对健身项目需求较多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大选修课范围,结合学校自身条件选择性地开设瑜伽、普拉提、跆拳道、拉丁舞、游泳、羽毛球、网球等当前较受欢迎的健身项目供学生选择[12]

  • 3.2.4 就业渠道转变

  •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等连续多年成为本科就业的红牌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到缺口较大的农村任教,而城市体育教师岗位已经饱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侧重培养“管理型”和“经营型”人才,显然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体育健康服务产业的岗位要求。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要积极适应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投身“双创”,探寻健康产业发展与自身创业就业的契合点。高校要依托校内外的实习实践基地,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要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面向社会和市场,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培育体育保健、健身指导、运动营养、运动共享等健康服务类创新创业项目;要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组建科研创业团队,主动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产业新型业态。总之,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转变就业理念和就业方式,为体育健身产业、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 参考文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4-02-04)[2017-05-08].http://www.sx.gov.cn/art/2017/2/4/art_2923_1094873.html.

    •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4]46号,2014-10-20.

    • [3] 陈立春.“分享经济”模式下体育产业发展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3):9-14.

    • [4] 秦小平,李献华,夏青.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机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1):20-24+73.

    • [5] 王鹏,王为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2):67-71.

    • [6] 李奕.教育改革,“供给侧”是关键[N]人民日报,2016-01-14(18).

    • [7] 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 [8] 彭国强,舒盛芳.美国国家健康战略的特征及其对健康中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36(9):10-19.

    • [9] 张晓霞,吴雪萍,王丹丹,等.欧洲适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5,22(6):37-42.

    • [10] 刘青.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的发展路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1):1-3.

    • [11] 韩志芳,何海燕.体力活动与公共健康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3):7-11.

    • [12] 周进国.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6,23(2):98-101.

  • 参考文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4-02-04)[2017-05-08].http://www.sx.gov.cn/art/2017/2/4/art_2923_1094873.html.

    •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4]46号,2014-10-20.

    • [3] 陈立春.“分享经济”模式下体育产业发展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3):9-14.

    • [4] 秦小平,李献华,夏青.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机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1):20-24+73.

    • [5] 王鹏,王为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2):67-71.

    • [6] 李奕.教育改革,“供给侧”是关键[N]人民日报,2016-01-14(18).

    • [7] 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 [8] 彭国强,舒盛芳.美国国家健康战略的特征及其对健康中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36(9):10-19.

    • [9] 张晓霞,吴雪萍,王丹丹,等.欧洲适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5,22(6):37-42.

    • [10] 刘青.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的发展路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1):1-3.

    • [11] 韩志芳,何海燕.体力活动与公共健康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3):7-11.

    • [12] 周进国.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6,23(2):98-101.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