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刘璐(1992-),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排球教学与训练、学校运动技能学原理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7)01-0042-04

参考文献 1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2
张德胜.媒体体育与体育媒体[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46.
参考文献 3
马瑞,沈建华,汤强.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选择的文化透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30-35.
参考文献 4
郝勤.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7-11.
参考文献 5
覃良军.校园足球背景下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思考和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37-41.
参考文献 6
高泳.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2):33-38.
参考文献 7
岳菲菲,李勇勤.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34-37.
参考文献 8
屈忆霞.体育传媒对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9):143-144.
参考文献 9
苑琳琳,马金波.体育传媒战略与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4):54-57.
参考文献 10
吴晓阳,于海涛,粱利民.中国广播体操的兴衰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兼谈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广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21-26.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阐释校园运动流行文化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建国以来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等不同时期校园运动流行文化的形成背景和机制。指出,校园体育项目的开展需要结合项目特点与学校的发展现状,要注重发挥媒体、体育明星的导向作用和政府决策与行政干预作用。旨在为各地各学校开展和推广校园体育运动项目提供参考。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pop sport culture on camp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and mechanism of campus popular sport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able tennis, volleyball, basketball and soccer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It is no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sport even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ev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guiding role of media, sports stars and put emphasis o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It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chools in China to carry out and promote campus sport events .

    关键词

    校园运动文化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媒体政府

  • 建国以来,学校体育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我国校园中广泛开展。不同运动项目在不同时期占据着校园运动文化的主流,梳理和分析以不同运动项目为载体的运动文化兴起、流行、更迭交替的内在形成机制,将有助于推动今后我国校园运动文化的持续发展。

  • 1 校园运动流行文化的概念和规律

  • 对流行文化的定义目前学界没有达成共识,但广义的流行文化一般可以认为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以一定的周期和形式广泛地传播于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它靠广告和大众媒体推波助澜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它既有独创性、创造性和主动选择性的一面,又有受人控制、被人推广的另一面;它可以作为大众进行物质和精神消费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他们表现自身及身份的象征形式······[1]笔者所要探讨的“校园运动流行文化”是指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内,我国校园广泛发起的一种体育运动文化,一种普遍传播于学校的运动项目文化。

  • 流行文化从“生长”到“消亡”的过程大体遵循因一定的历史条件被大众迅速接受而后又归于平常的发展规律。它的产生与发展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既有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存在着“从众效应”;是被动的,但可能也是主动的。校园运动流行文化经过一段时期的传播之后,又作为“旧”的文化而被“新”的运动文化取代。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时代文化现象,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它强烈的时代性。

  • 2 不同时期校园运动文化的形成背景和流行机制

  • 2.1 60年代校园乒乓球运动流行文化

  • 2.1.1 校园乒乓球运动文化的形成背景

  • 我国乒乓球运动最早于20世纪初叶由日本传入,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人民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乒乓球运动在我国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乒乓球部加入国际乒联。在随后的布加勒斯特第二十届世乒赛、东京的二十三届世乒赛以及斯德哥尔摩的第二十四届世乒赛中,中国队崭露头角。随着1959年第二十五届世乒赛上容国团夺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以及一大批优秀运动员的诞生,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水平逐渐跨入世界前列。随后的几十年,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一波三折。“文革”期间,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文革”后期,因“乒乓外交”战略的成功,乒乓球运动得以继续发展,现今乒乓球运动已经呈现出“中国独大,亚洲超强”的局面。正是因为我国乒乓球运动为祖国赢得了非常多的荣誉以及乒乓球运动在我国的高度普及等原因,乒乓球才被称为“国球”。尽管60年代的诸多校园体育运动项目也曾兴起一时,但都未像乒乓球运动一样在全国范围内流行。

  • 2.1.2 校园乒乓球运动文化的流行机制

  • 校园乒乓球流行文化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 首先,我国乒乓球在国际竞技体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在“大国情结”的民众心中产生了高度的民族认同感。近代的中国经受了太多屈辱,建国初期,社会在艰难曲折中缓慢发展,无论是科学技术水平还是物质文化生活条件都较发达国家落后不少,但新的人民政权的建立,让“繁荣富强”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热切期盼。因此,当我国乒乓球运动水平站在国际前列时,民众找到了一个展示民族自豪感的窗口,乒乓球作为民众“大国情结”的一个寄托而受到全民追捧,校园乒乓球运动文化也得以流行。

  • 其次,乒乓球运动项目易于开展。三大球都需要特定的场地作为基本的硬件支撑,乒乓球则不一样,一块平整的高台——水泥台面或教室的桌子——作为球桌,砖头、文具盒等等充当球网,一块木板也能成为球拍,乒乓球运动就能够开展起来。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几乎是“全地形”和零消耗的,这在物质匮乏的60年代,无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流行价值。

  • 2.2 80年代校园排球运动流行文化

  • 2.2.1 校园排球运动文化的形成背景

  • 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全国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使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然而随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排球运动的水平却未显著提高。文革结束后,我国体育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影响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事件有两个:一是1979年,国际奥委会宣布恢复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重回奥运大家庭;另一个是,自1981年起,中国女排连续获得了包括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在内的五个世界冠军。“五连冠”使中国排球走上了世界排坛的巅峰,“女排精神”也从此被誉为新的民族精神并激励了一代国人,这极大地推动了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广泛开展,广大校园里也迅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排球运动文化。

  • 2.2.2 校园排球运动文化的流行机制

  • 80 年代校园排球运动文化的流行主要归结为三方面原因。

  • 首先是媒体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媒体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除了报刊、广播外,电视媒体也在我国得到了初步发展。在当时,各种媒体都对体育运动和比赛进行了积极报道,且无一例外地都将运动员的成绩与民族、国家荣誉等同起来,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以体育运动为纽带,最大限度地提升民众归属感和凝聚力的作用。大众对体育的热爱更多地是将国家荣誉、民族情怀和明星崇拜系于自身[2]

  • 其次是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的鼓舞。1981—1985年中国女排先后夺得五个世界冠军,缔造了中国女排“五连冠”辉煌。于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成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精神。特定的历史时期,女排“五连冠”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鼓舞,被赋予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深层内涵,使得排球运动得到了包括青少年学生群体在内的各年龄阶段群体的支持和参与。

  • 最后是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家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学校体育排球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支撑。在这三股力量的作用下,排球运动文化在当时的校园流行甚广。

  • 2.3 跨世纪校园篮球运动流行文化

  • 2.3.1 校园篮球运动文化的形成背景

  • 199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CCTV-5体育频道正式开播,对各种体育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尤其NBA的直播吸引和带动了一大批篮球爱好者。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体育进入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全面发展的崭新时代。英国的《卫报》曾做过一个“什么运动是中国的第一大运动”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整整3亿的篮球人口。NBA的到来培养了无数的青少年球迷。90年代末开始,学生军在球迷中的占比逐渐升高,他们对NBA球星的名字如数家珍,成为篮球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广者。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叶,篮球运动迅速发展,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校园主流运动文化。

  • 2.3.2 校园篮球运动文化的流行机制

  • 这一时期校园篮球运动文化的流行很大程度归功于姚明对青少年的示范带动以及电视媒体的广泛传播。借助职业平台,体育明星以精湛的技艺展示体育魅力、传播体育观念、书写体育传奇,对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文化感召力[3]。2002年姚明以状元秀的身份进入NBA,激发了我国公众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培养了一大批的篮球迷,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 其次,信息化社会中,各种传播媒体在体育赛事、运动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文化工业下,媒介体育的生产就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有着一整套的模式化的生产手段,包括营造话题和塑造明星[2]。如姚明成为篮球运动璀璨明星的过程中,媒体的传播作用就是显而易见的。

  • 再次,NBA篮球运动文化的跨地域、跨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能力显著增强,异地文化更容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以更低的成本进行全球化传播。文化的跨地域和跨文化传播,有助于人类的交流与共同进步,但文化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不平等的。NBA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入侵”我国后快速在校园内风靡起来,在丰富校园运动文化的同时,也挤压着业已成为本土校园运动文化的乒乓球、排球等项目的发展空间。

  • 2.4 当下校园足球运动流行文化

  • 2.4.1 校园足球运动文化的形成背景

  •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由学校校长负责学校足球工作,加大足球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在校学生每周应有不少于2小时的足球活动时间,保证全校有不低于50%的学生参加足球活动。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校园足球投入力度,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对校园足球的拨款将从4 000万元增至5 600万元。2014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将校园足球的主导权回归教育部。在教育部主管、体育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以及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与协作下,校园足球工作将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计划到2017年,扶持建设2万所左右足球特色学校以及200个左右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2015年初,一本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部门联合主办、专门宣传校园足球的国家级期刊《校园足球》创刊。为一个校园体育项目创办专门杂志,可见校园足球受重视程度之高和活动开展之热。

  • 2.4.2 校园足球运动文化的流行机制

  • “校园足球”运动文化的兴起最大的推力来自“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具有整合各级行政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持,利用国家的财政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等功能[4]。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对我国足球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此次会议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政策和制度上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扫清了障碍[5]。此外,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天然具有商品的属性。谁掌握了雄厚的财力、经济实力和文化资本,谁就在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推广中占据优势,甚至可以操纵整个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推广过程[1]。通过国家的行政意志、舆论宣传及物质支持,“校园足球”运动文化迅速成为当下我国校园的主流运动文化。

  • 3 对我国校园体育运动项目推广的启示

  • 3.1 校园体育运动开展要结合项目特点与学校的发展现状

  • 不同运动项目有各自的特点,在其开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项目特点和学校现状。例如乒乓球,正是其易于开展的特点,才在体育设施缺乏的时期成为校园中的主流运动。现今不少中小学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得到学校领导层面的重视与支持,还广受在校学生的喜爱。又如,网球运动的开展需要较大的场地,城市的中小学校体育空间有限,而乡镇的中小学虽然场地宽裕,但资金和专业人才匮乏致使其难以开展。此外,网球运动参与的人数也非常有限。一个网球场的面积约是篮球场地的1/2,而一个篮球场地可以为30人的班级提供体育活动场所,两片网球场只能为12人提供活动空间。因此,网球运动虽然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却难以在当下的广大中小学校园中普及。

  • 3.2 发挥媒体和体育明星的导向作用

  • 在体育运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现代媒体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是使得传播行为得以扩大和延伸的物质手段[6],报纸、期刊、电视和网络等是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7]。体育传媒能够帮助人们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不仅会对受众的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能改变其行为方式,这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8]。90年代,随着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开播,众多运动项目进入了大众的视野。NBA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迅速受到热捧以及由此导致的校园篮球运动的流行,离不开媒体的重要推动作用[9]。因此,推广校园体育运动项目,要充分注意发挥各种媒体的导向作用。此外,体育明星对运动项目在校园中的推广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篮球运动的风靡就与姚明有密切相关。对体育明星的宣传报道可以激起青少年的兴趣和模仿欲,让他们在体育明星的感染下,主动参与体育活动[6]

  • 3.3 发挥政府决策与行政干预作用

  • 政府对于教育行政的调控政策必将作用在作为教育终端的学校办学领域,其中也必然包括对校园体育的影响。以学校体育中的广播体操为例,这项被誉为“国操”的学校体育活动形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依然长盛不衰。它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都是由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的[10]。短短几年时间,校园足球就已经风靡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园,也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干预与推动。借助政府的决策与干预,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执行与监督,体育项目在校园中将释放巨大的能量。

  • 4 结语

  • 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园运动流行文化的产生、发展、流行都是当时社会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兵乓球、排球、篮球和足球这四大主流校园运动流行文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共性的和具有时代个性的内容。通过对这四大运动项目流行过程的梳理与分析,不仅可以为当今校园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广提供经验,也利于未来学校体育运动文化的繁荣。

  • 参考文献

    • [1]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 [2] 张德胜.媒体体育与体育媒体[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46.

    • [3] 马瑞,沈建华,汤强.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选择的文化透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30-35.

    • [4] 郝勤.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7-11.

    • [5] 覃良军.校园足球背景下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思考和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37-41.

    • [6] 高泳.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2):33-38.

    • [7] 岳菲菲,李勇勤.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34-37.

    • [8] 屈忆霞.体育传媒对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9):143-144.

    • [9] 苑琳琳,马金波.体育传媒战略与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4):54-57.

    • [10] 吴晓阳,于海涛,粱利民.中国广播体操的兴衰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兼谈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广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21-26.

  • 参考文献

    • [1]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 [2] 张德胜.媒体体育与体育媒体[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46.

    • [3] 马瑞,沈建华,汤强.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选择的文化透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30-35.

    • [4] 郝勤.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7-11.

    • [5] 覃良军.校园足球背景下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思考和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37-41.

    • [6] 高泳.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2):33-38.

    • [7] 岳菲菲,李勇勤.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34-37.

    • [8] 屈忆霞.体育传媒对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9):143-144.

    • [9] 苑琳琳,马金波.体育传媒战略与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4):54-57.

    • [10] 吴晓阳,于海涛,粱利民.中国广播体操的兴衰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兼谈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广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21-26.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