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袁庚申(1980-),男,河北辛集人,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与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8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6)03-0018-06

参考文献 1
曾建勋.数字化期刊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6.
参考文献 2
王会寨,李今亮.论我国网上体育期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0.
参考文献 3
赵蕴,王相飞.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10-612.
参考文献 4
郑植友,谭广鑫,王蔚良.体育学刊网络发展的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08,15(2):14-19.
参考文献 5
郑植友.体育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期刊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1):203-206.
参考文献 6
王宏江.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46-48.
参考文献 7
车建平.刍议体育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科学化与效能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126-128.
参考文献 8
车建平,杨帅.网络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编辑模式变革的思考[J].出版与印刷,2007(1):14-15.
参考文献 9
王宏江.论数字化出版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结构的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41-44.
参考文献 10
李汉平.网络环境下体育期刊的编辑发行工作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2):24-25.
参考文献 11
王子朴.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建构[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31-36.
参考文献 12
张旭东.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过程中资源整合与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8.
参考文献 13
鲍芳,冉强辉,张慧,等.《运动与健康科学》国际化稿件处理流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88-792.
参考文献 14
乔艳春.提升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主要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755-757.
参考文献 15
郑植友,覃立,谭广鑫.“体育在线”网络学术论坛发展历程回顾与价值解读[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136-139.
参考文献 16
卜元君.4R理论下省级体育学术期刊在“微时代”中的发展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2015.
参考文献 17
李军.基于开放存取的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17-520.
参考文献 18
谭广鑫,李寿荣,郑植友.互联网体育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67-69.
参考文献 19
严家高.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遏制学术不端的审稿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38-41.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始于2000年,曾出现过2007-2008和2011-2013两个研究高峰;研究者主要为体育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成果也主要刊载于体育学术期刊。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网络化和数字化出版总论、期刊网站建设、编辑工作、网络资源整合、网络化推动国际化、媒介融合和其他7个主题。当前的研究还存在网络化出版内涵把握不准、体育学术期刊特点不明显、研究持续性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Abstract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comb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network development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ies on the network development of China ’ s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began in 2000; in the years of 2007-2008 and 2011-2013, there have been two research peaks; principal researchers are editors of th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mainly published in major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Research achiev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topics: network and digital publishing subjects, journal website construction, editing, network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moted by networking, media integration. The current studies also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accurate grasp of network publishing connotation, un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oor sustainability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above,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其传播方式的即时广泛性、沟通方式的多元交互性、信息数据的庞大多样性,给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为其出版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正如有学者所言:“因特网带给期刊出版的已不仅是一种手段,它已触发了出版组织架构、工作流程重组及整个编辑思想的变革。”[1]体育学术期刊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其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在出版方式上积极变革,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会影响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1世纪初,就不断有学者对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出版进行探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该研究的脉络,为新形势下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利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体育期刊”“体育学报”“体育学术期刊”和“网络”“网站”“数字”等为主题词、不限时间范围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40篇,经过数据清洗,剔除论文3篇,最终获得论文37篇。

  • 数据清洗要求:第一,对属于图书馆学中期刊管理方面的论文进行剔除;第二,对部分过于简短、仅有文章框架而无实质内容的会议论文进行剔除。

  • 依据本研究目的,运用excel对所获取文章进行数据统计,以获得相关研究成果的计量学数据。认真阅读和分析每一篇研究成果,提取其主要论点,进行必要的合并同类项,以了解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的主题分布情况。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的计量学特征

  • 2.1.1 发文时间分布

  • 图1 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成果时间分布图

  • 统计结果显示,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始于2000年,至今共发文37篇,发文总量并不多。15年间,发文数量曲线图较为曲折,在2007—2008和2011—2013年间,形成了两个发文高峰,年发文量为4—5篇。一般来讲,奥运年及其之前的体育科学大会年,是体育学术研究较为活跃的年份,从本次统计结果来看,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也符合这一规律。

  • 2.1.2 文献载体分布

  • 在检索到的37篇研究成果中,硕士学位论文3篇,期刊论文28篇,会议论文6篇,期刊论文占有绝对优势。这主要与期刊论文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中认可度较高有关。在28篇期刊论文中,核心期刊论文和普通期刊论文各占一半,均为14篇,总体来看研究水平较高。在14篇核心期刊论文中,发表于出版类核心期刊的仅4篇,其余10篇均为体育学核心期刊;在14篇普通期刊论文中,发表于体育类期刊和综合性期刊的各5篇,发表于新闻、出版、传播类期刊的3篇,发表于教育类期刊的1篇。可见,虽然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主题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但是作者更倾向将其归为体育学术研究,因而在投稿时也更青睐体育学术期刊,当然这一现象与作者身份也有一定关系。

  • 2.1.3 作者身份统计

  • 在34篇期刊和会议论文中,有2篇作者为中小学体育教师,2篇作者为体育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5篇作者单位为体育院校或大学体育部,1篇为传媒学院,1篇不详,其余的23篇作者(13人次)均为体育期刊的编辑人员;在3篇硕士论文中,2篇作者为体育专业的研究生。由此可见,该主题的研究者基本上全部为体育工作者,其中又以体育期刊编辑为绝对主力。一方面,体育期刊编辑有工作经验优势,有利于转化为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他人员特别是无体育背景的人员对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关注不多,这会导致体育学术期刊研究因缺少广泛的研究视角和社会支持而逐渐萎缩。体育期刊编辑进行体育期刊研究并发布到体育期刊上,似乎既有近水楼台的原因,又有自说自话的意味。

  • 2.1.4 作者贡献率统计

  • 按照第一作者进行统计,该研究领域贡献率最高的为郑植友和王宏江,两人均贡献了3篇研究成果;王子朴、赵蕴、李寿荣、鲍芳、车建平分别贡献了2篇研究成果。从作者合作情况来看,郑植友团队(郑植友、李寿荣、谭广鑫等)则贡献最大,共计发表了6篇研究成果。而且,经过阅读文本发现,这些研究者(团队)具有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能够围绕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中的某个热点、难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因而他们的论文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成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2.2 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的主题分布

  • 对37篇研究成果进行认真阅读后提取其研究主题,大致将本领域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2.2.1 网络出版和数字化出版总论

  • 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出版是该领域中最大的研究方向。其中发表最早的为王会寨(2000)的《论我国网上体育期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这也是能够检索到的关于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最早研究成果。王文调查了当前我国网上期刊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影响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2]。王文直接跳过纸刊的数字化模式,将“网上期刊”这一新型期刊形式作为着眼点,研究较为超前。但王文为会议论文摘要形式,篇幅较短,研究过程无法全见。该研究方向中,具有代表性的为赵蕴的相关成果。赵蕴(2003)对2002年我国上网的35家体育学术期刊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广泛全面,准确反映了当时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现状,指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水平低,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网络化等问题,并从加强期刊网站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3]。郑植友(2008)、李寿荣(2013)等人立足于《体育学刊》的网络出版工作,介绍了其网站、电子刊、论坛的发展情况和网络化出版经验,虽属个案研究,但因该刊在网络化出版方面起步早、经验丰富,对于兄弟期刊来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人才培养、技术资金支持、网络平台与纸媒互动等方面的诸多有益做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4]

  • 此外,刘颖(2008)、唐文玲(2010)、郭志红(2011)、胡娟(2011,2012)、付枭穹(2013)等研究者也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不过研究对象均为商业体育期刊,对于体育学术期刊的指导意义不大,在此不再详述。但其中关于利用网络平台经营读者群体、拓宽传播渠道、优化传播效果的思考,对于体育学术期刊来讲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2.2.2 期刊网站建设

  • 网站建设是期刊网络化发展中的重要步骤和内容,是期刊开展网络化采编、审理、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作的平台和基础,因而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实践方面,《体育学刊》走在了最前列,早在2003年就自建了网站。《体育学刊》的郑植友老师对全国13家体育核心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介绍了自家网站建设的有益经验,为各刊网站建设提供启示[5]。王宏江的《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现状与发展对策》,主要内容也是体育学术期刊网站建设,调查部分与郑文类似,但其提出的发展建议更具有普适性[6]。综合来看,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站建设还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依托型网站占有较大比例、网站功能还不健全,进而在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完善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 2.2.3 编辑工作

  • 在应对“网络化”的过程中,一些体育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人员素质和编辑工作进行了思考。车建平(2003,2007)分析了网络化环境下的期刊出版工作的新要求,指出编辑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外语水平、增强信息观念[7-8]。王宏江(2007)预测编辑人员要直接参与电子刊和网络刊出版的具体事项,因此必须具备数字化出版的框架设计和创意能力[9]。李汉平(2012)则针对网络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强调编辑工作要高度重视作者和编者的知识产权问题[10]

  • 综合来看,以上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显示了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对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深刻思考,既需要广大编辑人员与时俱进、自我完善,也需要更多的编辑人员持续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 2.2.4 网络资源整合

  • 网络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构成要素的协调配合,这就涉及到网络资源整合的问题。王子朴(2007)将学术期刊网络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网络期刊出版及数据库建设阶段、网络化采编出版阶段、各级各类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初步形成阶段。基于此,提出了构建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的构想,并详细设计了门户网站的主体结构。王文中提到的“门户网站”并非各刊独自建立的网络平台,而是基于体育学科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共同体,所以笔者将其归为“资源整合”的范畴。按照王子朴的设计,该门户网站可以实现数据及审稿人资源共享,建立新的期刊评价标准,使编辑部的采编平台个性化。其设想基于当前体育学术期刊面临的网络化挑战,对于体育学术期刊身份认同、资源共享、遏制学术腐败等具有重要意义[11]。张旭东(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将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资源分为作者资源、编审资源和出版资源三类,针对作者资源设计了网络选题平台和“普选—精选—选题深化”三重选题模式,避免了作者投稿的盲目性,又拉近了刊物与作者间的距离;针对编审资源设计了专家资源数据库,以及“专家择稿”和“各刊转送协作”的稿件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稿件推送的精准度,加快学术期刊的传播与推广速度,防止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针对出版资源设计了纸质期刊、网刊、精品文章合集(电子书)、定制服务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出版资源整合模式。作者还提出了构建网络资源平台的“协作、共通、共享”原则以及平台管理设想。张文是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方面最为深入细致、最具分量的研究成果,其提出的资源整合思路,不仅符合网络化的时代特点和要求,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至今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12]

  • 2.2.5 网络化推动国际化

  • 互联网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也加速了体育学术期刊走向国际的步伐。2012年上海体育学院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一年半后即被SCI和SSCI两大数据库同时收录,其发展之迅猛,既带给学界惊叹,更带来了启示。该刊编辑鲍芳(2014)撰文,详细介绍了该刊的国际化稿件处理流程,并总结了其国际编委资源的整合与管理、编辑人员素质提升、国际化编辑流程的优化、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合作等方面的有益经验。通读其文可以发现,无论是采编环节对于Scholar One Manuscripts系统的运用,还是出版后利用爱思唯尔Science Direct平台和Elsevier杂志网站的发布,亦或是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点对点推送,《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各个出版环节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因而该刊也成为利用网络化推动国际化发展的典范[13]。此外乔艳春(2012)年在探讨提升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时也提到,应该重视建立开放存取期刊网络平台和积极加入DOI网站及服务系统等网络化出版手段,提高刊物的国际影响力[14]

  • 2.2.6 媒介融合

  • 互联网技术具有强大的衍生性,除门户网站之外,博客、论坛、微信等传播媒介,给体育学术期刊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郑植友(2009)以《体育学刊》编辑部于2006年创办的“体育在线”网络学术论坛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其准确定位目标人群、提倡学术争鸣、与网友良好互动的特点,认为网络学术论坛具有共享信息资源、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学术成果、积累学术资料与观点的功能,特别是“体育在线”与《体育学刊》、“体育网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能够有效发挥论坛对刊物的引导、宣传、推介作用[15]。与郑文类似的还有谢卓锋以《中国学校体育》专业博客圈为个案进行的研究。卜元君(2015)利用关联、反应、关系和回报的“4R”理论,对省级体育学术期刊“微时代”的发展路径进行规划,认为省级体育学术期刊应建立相互关联的微信、微博、app等传播平台,利用其分享能力迅速传播信息,利用微平台加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同时为决策部门提供信息支持等[16]

  • 2.2.7 其他

  • 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其他角度入手研究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问题。李军(2009)关注体育学术期刊开放存取问题,对国外开放存取现状进行梳理,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开放存取模式进行划分,并最终提出了创建新型开放存取期刊模式和搭建开放存取网络平台的发展目标。相关研究证明,开放存取并不会明显增加办刊成本,但对于刊物提升影响力意义重大,李军的研究对于体育学术期刊优化开放存取模式,推动刊物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17]。谭广鑫探讨了网络审稿平台和同行评议制度问题,对基于网络平台的编辑与专家、作者的沟通问题,以及发掘和遴选审稿专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体育学术期刊稿件审理工作提供了帮助[18]。严家高从编辑部稿件审理的角度思考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应对策略,指出编辑部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改进审稿策略,如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借助网络工具了解论文写作背景信息、利用搜索引擎审查稿件内容等等。严文切中时弊,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19]

  • 2.3 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受时代和技术的限制,部分研究者未能准确理解网络出版的内涵,或将借助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开展的纸质期刊数字化工作等同于网络出版全部,或将网络出版局限于网站建设,因而对于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的研究难以覆盖全面,提出的建议也往往针对一点,不及其余。其实,“采编审发的网络一体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网络化。”[12]目前,在线采编平台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刊编辑部,对纸本期刊的数字化工作也已经开展多年,而网络选题策划和自主网络传播等方面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还比较欠缺。

  • (2)部分研究没有突出体育学术期刊的自身特点,以至于研究结果雷同于普通科技期刊。体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局限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等密切相关,既是一个多领域交叉渗透的学科,更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因此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必须要立足于体育的特性,凸显其多元、包容、实践等特点,目前的研究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

  • (3)缺乏对研究主题的持续关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在给体育学术期刊不断带来发展机遇与启示的同时,也分散着研究者的注意力。研究者不断被新生事物吸引,很快失去了对原有研究的兴趣,以致很多主题研究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很多问题提出之后便抛诸脑后;一些对策和建议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实践检验,就被弃置一旁。如体育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在新世纪之初备受关注,却在近10年难觅踪影,但网站建设实践中的老问题还未解决,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研究者继续加以关注;资源整合关系着期刊网络化出版系统的合理构建和高效运转,多重设计目标还远未实现,但中断研究已达8年之久。

  • 3 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展望

  • 3.1 继续关注体育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在丰富网站功能方面下功夫

  • 网站是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重要阵地,目前各刊的网站建设虽已基本成型,但是一些问题还未解决。如依托型网站还占有一定比例,网站栏目设置还欠合理,网站的投入、维护、更新、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站功能还比较单一,基本上仅限于采编系统、信息发布和部分开放存取。笔者认为,网站只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编辑部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其功能,凸显刊物特色,应该将打造体育学术信息集散中心作为网站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在不断活跃体育学术氛围、发挥研究引领作用的同时,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 3.2 编辑能力结构的重新构建

  • 人是一切活动最活跃的因素,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必须依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队伍。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对编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体育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要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但是方向在哪里?方法是什么?还需要广大研究者认真思考。笔者认为,网络化时代信息的大爆炸和知识的快速生成,要求编辑人员要有敏锐的发现热点、提炼热点、引导热点讨论的“热点”意识,网络化深化了各领域的分工合作和全球互通,要求编辑人员要有“大体育”和“大出版”的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网络化带来的出版形式的不断创新,要求编辑人员要有一定的经营和运作能力。王宏江十年前就提出的“数字化出版的框架设计和创意能力”,至今看来仍具有指导意义。

  • 3.3 对纸媒传播渠道的拓展

  • 以互联网为基础衍生出的各种新的传播手段总能以更快捷、更方便的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微博、微信、手机应用等为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体育学术期刊应该积极利用这些渠道,不断优化自身的传播效果。目前,多家体育学术期刊已经开通了微信平台,但是大多仅限于稿件查询和目录发布,功能相对单一;手机应用开发还处于空白;电子期刊(网上期刊)也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 3.4 资源整合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 王子朴和张旭东等人关于资源整合的研究成果,极具系统性和前瞻性,是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利于体育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高效率运转。但目前仍然领留在设计蓝图的层面,没有具体的资源整合方案。资源整合是一个大系统,研究者可以选取其中某个(些)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如资金、技术、人员等等,笔者认为要特别关注各刊利益关系的处理,深入思考如何在实现共赢的前提下加强整合和合作。

  • 参考文献

    • [1] 曾建勋.数字化期刊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6.

    • [2] 王会寨,李今亮.论我国网上体育期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0.

    • [3] 赵蕴,王相飞.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10-612.

    • [4] 郑植友,谭广鑫,王蔚良.体育学刊网络发展的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08,15(2):14-19.

    • [5] 郑植友.体育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期刊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1):203-206.

    • [6] 王宏江.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46-48.

    • [7] 车建平.刍议体育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科学化与效能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126-128.

    • [8] 车建平,杨帅.网络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编辑模式变革的思考[J].出版与印刷,2007(1):14-15.

    • [9] 王宏江.论数字化出版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结构的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41-44.

    • [10] 李汉平.网络环境下体育期刊的编辑发行工作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2):24-25.

    • [11] 王子朴.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建构[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31-36.

    • [12] 张旭东.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过程中资源整合与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8.

    • [13] 鲍芳,冉强辉,张慧,等.《运动与健康科学》国际化稿件处理流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88-792.

    • [14] 乔艳春.提升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主要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755-757.

    • [15] 郑植友,覃立,谭广鑫.“体育在线”网络学术论坛发展历程回顾与价值解读[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136-139.

    • [16] 卜元君.4R理论下省级体育学术期刊在“微时代”中的发展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2015.

    • [17] 李军.基于开放存取的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17-520.

    • [18] 谭广鑫,李寿荣,郑植友.互联网体育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67-69.

    • [19] 严家高.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遏制学术不端的审稿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38-41.

  • 参考文献

    • [1] 曾建勋.数字化期刊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6.

    • [2] 王会寨,李今亮.论我国网上体育期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0.

    • [3] 赵蕴,王相飞.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10-612.

    • [4] 郑植友,谭广鑫,王蔚良.体育学刊网络发展的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08,15(2):14-19.

    • [5] 郑植友.体育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期刊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1):203-206.

    • [6] 王宏江.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46-48.

    • [7] 车建平.刍议体育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科学化与效能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126-128.

    • [8] 车建平,杨帅.网络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编辑模式变革的思考[J].出版与印刷,2007(1):14-15.

    • [9] 王宏江.论数字化出版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结构的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41-44.

    • [10] 李汉平.网络环境下体育期刊的编辑发行工作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2):24-25.

    • [11] 王子朴.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建构[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31-36.

    • [12] 张旭东.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过程中资源整合与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8.

    • [13] 鲍芳,冉强辉,张慧,等.《运动与健康科学》国际化稿件处理流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88-792.

    • [14] 乔艳春.提升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主要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755-757.

    • [15] 郑植友,覃立,谭广鑫.“体育在线”网络学术论坛发展历程回顾与价值解读[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136-139.

    • [16] 卜元君.4R理论下省级体育学术期刊在“微时代”中的发展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2015.

    • [17] 李军.基于开放存取的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17-520.

    • [18] 谭广鑫,李寿荣,郑植友.互联网体育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67-69.

    • [19] 严家高.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遏制学术不端的审稿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38-41.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