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王友峰(1989-),男,安徽霍邱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6)02-0015-05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史,2001(4):19-20.
参考文献 2
庞建民,林德平,吴澄清.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47-49.
参考文献 3
赖勇泉.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1):25-26.
参考文献 4
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5
崔性赫,郭可雷,吴阳.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建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4):71-74.
参考文献 6
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参考文献 7
苏贵斌,徐飞.竞技体育异化原因解析[J].体育学刊,2010,17(1):41-44.
参考文献 8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参考文献 9
刘忠诚.锁定学科意义上的人性学[J].新余高专学报,2003,8(1):11-13.
参考文献 10
古敏.荀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目录contents

    摘要

    竞技体育发展至今所产生的违背竞技体育发展初衷的异化现象,归根到底是人性心理驱使下的人的异化。从人格视域出发,认为竞技体育异化的成因主要包括经济的人、政治工具、人性本欲、心理寄托等方面。从文化心理和人性心理的角度对竞技体育异化进行理论构架,并提出消解异化的路径与方法:重点从调整利益分配模式,增强制度性牵制,培育道德意识、塑造完美体育人,营造和谐的竞技体育风气等入手改变外源性条件,同时加强对竞技体育参与者内在性个人本欲的合理引导与调适。旨在为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has produced alienation which goes agains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fter deep analysis,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human’s alienation driven by the human psychology. From personality perspectiv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ain caus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clude economic nature of human, political tool, desire of human, and psychological sustenance. From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huma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makes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alien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proposes paths and methods to erase this alienation: exogenous condition shall be changed by emphasizing adjustment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pattern, enhancing institutional restraint, cultivating moral consciousness, creating perfect sportsmen, and creating harmonious environ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meanwhile strengthening rational guidance and adjustment of the internal individual's desire of competitive sports participants.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关键词

    竞技体育人性心理结构异化

  • 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可以以现代奥运会的商业引入为标志。20世纪后期,经济的加入使竞技体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与此同时,竞技体育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在竞技体育异化现象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而人在竞技体育异化中的作用,恰恰是现阶段竞技体育异化研究所欠缺的。同时,在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解决对策中,形而上的道德约束与责任意识培养,并不能有效解决现在的窘境。因此,本文从人性角度出发,以人性心理结构为切入点,提出调整利益分配、建构惩戒机制等实质性举措,以切实解决人性本欲下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 1 竞技体育的本质异化及成因

  • 1.1 竞技体育的本质异化是人的异化

  • 对于竞技体育异化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庞建民等人将竞技体育异化界定为竞技体育的过程异化、本质异化和结果的异化三类[2]。但是未能提出具体的分类标准和依据。赖勇泉则指出,竞技运动异化在操作层面上存在目的、手段方法与运行机制三方面[3]。周爱光在《竞技运动异化论》中从竞技运动文化中的异化、社会中的异化、人的异化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文采用庞建民的研究成果,将竞技体育异化分为本质异化、过程异化和结果异化。竞技体育异化的主体包括竞技体育过程和结果中所有参与者,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组织者和观众,五位一体组成竞技体育的整个参与过程,即竞技体育的计划、组织、开展、协调、控制与反馈等全过程。所以说,竞技体育异化本质上是人的异化。

  • 1.2 竞技体育中人的异化,是人性心理驱使下表现出的不符合或违背竞技体育初衷的现象

  •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是以公平竞争为初衷,以体育竞赛为主要手段,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5],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在现代竞技体育过程中,随着商业化、职业化和政治化等外在因素的加入,不同的个体已经不可能完全投入于纯粹的竞技体育中来,出现了违反竞技体育规则、违背竞技体育道德和破坏竞技体育精神等诸多现象。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心理的变化,当有机会满足自己心中的“欲望”时,参与者便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异化现象。

  • 1.3 竞技体育异化的成因

  • 竞技体育异化源于人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在不同文化心理下表现出的不同人性心理。竞技体育参与者以这种心理结构为基点展开一系列的行动、造成一定的后果。对人性心理成因进行假设,主要有三大理论流派: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6]。在竞技体育的异化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强烈的利己主义,本文所论证的也是人性的“恶”的一面,即在条件具备时最大限度地满足欲望,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竞技体育异化中不同群体在人性心理驱动下所产生的不同的欲望表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 1.3.1 经济的人

  • 经济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行为,且是一个十分独特的领域。商业引入竞技体育以来,表现为经济利益决定一切,以获取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竞技体育的本质,便成为参与竞技体育的每一个个体均不同程度地想从中获取利益。市场准则告诉人们:可以从 “为竞技体育找财源”转变为“从竞技体育中找财源”[1]

  • 1.3.2 政治工具

  • 政府是对公共利益进行分配的机构,在部分官员眼中,体育成为提升政绩、获得更多政治资本的工具。虽然国际奥委会委员均宣誓:“我绝不接受任何政治的或商业的影响和掺杂任何种族的和宗教的考虑······”,但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重要代表的竞技体育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证明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只要阶级和国家存在,竞技体育是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的[2]。竞技体育同时也含有政治功能,这也是其脱离不了政治影响与控制的原因之一。在竞技体育中,奖牌理应和政府的GDP、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相称。受其影响,便产生了“运作”体育奖牌等异化现象。

  • 1.3.3 人性本欲

  • 面对竞技平台,运动员的自我和他我意识便在对立与博弈中表现出人追求胜利的原始欲求。苏贵斌等人认为竞技体育异化的哲学根源是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分裂。体育人对其存在价值的论证,也就沦为对其是否拥有对应于其存在属性的价值资源(奖牌)的证明。体育人争夺存在价值也就表现为体育人之间对奖牌的争夺,其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竞争,是一种对于荣誉、奖牌等标识体育人存在价值的外在物的追逐[7]。当运动员存在自我和他我意识时,面对唯一的胜利不得不尽力争取的情形下,必然诱发出人性的原始欲求,外在社会环境的强烈刺激也会进一步放大这种欲望,于是欲望战胜了理智,各种运动员造假、兴奋剂事件等丑恶现象随之出现。

  • 1.3.4 心理寄托

  • 社会公众的成王败寇心理,是来自于社会领域的对竞技体育的刺激。在竞技体育过程中,观众并不是亲身参与者,但是却对竞技体育本身和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发挥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竞技体育的全过程甚至可以同步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随着观众群体的日益庞大,社会舆论的力量也愈加强大。社会公众对竞技体育的寄托和期许,及其存在的博弈心理、利己心理等等,都会成为竞技体育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的、间接的,但却是巨大的、影响深远的。

  • 2 竞技体育异化的理论架构

  • 2.1 文化心理结构是人性心理结构的理论蓝本

  • 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的动物”,是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性并非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8]。在卡西尔看来,人性是可以建构的。研究发现,在对人性的假设过程中,不同的人格心理产生不同的表现特征,虽然没有完整的理论可以对此进行分析,但是通过人格心理学的部分理论,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可形成文化的心理学,并析出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说:“所谓‘文化心理结构’,归根结底,就是在文化传统长期塑造下的人们心理中情理结构的特定状态,它主要表现为自然情欲和社会理性的不同比例、配置和关系的组合。”[9]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性,也可形成人性心理学,并析出相应的人性心理结构。因此,可以发现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都有共同的社会文化作为背景支撑。人格心理学中提出的文化心理结构(人在社会实践中由长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文化教育熏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是人精神形体的骨架)是理解人性假设最好的理论蓝本。竞技体育异化是不同参与者的人性表征,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现象。

  • 2.2 人性心理是外源性与内在性双向的结构模型

  • 人性心理结构首先是内在的,即先天具有的本性。人天生具有的本欲、人本能的潜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秉性”,是来自基因而无法进行改造的部分。其次是通过外在的后天的学习,通过文化、环境习得的“人性”,建构主义的理论解释为“人性新质”。外源性的人性新质和内在本性共同构成了人性心理结构。二者在人性整体结构上相互融合,甚至互为转化,形成新的人性特征。

  • 竞技体育所表现出的不同个体的人性特征,就是人性的内在性与外源性的具体表现。运动员可能会在赛场上不顾一切地获得荣誉,也会在赛后与对手惺惺相惜,其表现出的不同特质,是不同情境下人性心理结构的不同作用形式。而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的表现形式,则是参与者在内在性与外源性的共同作用下,对人的本欲的一种呈现,在只顾及个人本欲的同时,没有强烈意识到需要承担的责任。

  • 2.3 建构人性新质的关键在于改造人性心理结构的外源性条件

  • 人性心理结构包含人性的三个基点或原生点: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人的本能。现有的社会道德要求我们发扬优点,修复弱点,调节本能。我们应该重点理解内在性的人性心理结构无法改造,而外源性的后天文化的习得、积累和环境熏陶是可以改变人性心理结构的。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外源性的相关因素,设置不同的限制性条件,在人性满足自我本欲的同时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单纯依靠抑制人性的内在性本欲,是不符合人本主义也是不能切实解决问题的。

  • 竞技体育的异化,是不同个体的不同欲求在竞技体育过程中不同形式的呈现。如要解决因满足内在性本欲而造成的恶劣后果,只能全面考量人性心理结构。当竞技体育的参与个体想实现不符合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私欲时,则应让其承担相应的后果,甚至让其付出远远大于自己可获得的利益的代价,可以达到合理规避相应异化现象的目的。

  • 3 人性视角下竞技体育异化的消解

  • 对竞技体育异化成因进行了人性假设的分析,借助人性心理结构进行了理论建构,认为当人性心理结构内在性无法得到根本改变的时候,我们唯有依靠外源性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来构建人性,以期实现人性新质的习得,消解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在竞技体育过程中,具体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 3.1 外源性条件牵制与价值重构

  • 根据竞技体育的实际和人性心理结构所依赖的文化与环境的现实需要,提出通过改变外源性条件的解决办法,这包括物质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两部分内容。

  • 3.1.1 调整利益分配模式

  • 体育比赛初衷在于实现竞技水平的提升,获取比赛优胜,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小型运动会还是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都有实现人的进步的美好愿景。但是现如今的比赛奖励制度,并未很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竞技精神的存在,对于人的不断进步是有利的,但并不能在比赛后做到对参赛选手均等的奖励。因此,缩小物质奖励差距,加大精神奖励力度,或许是解决利益分配的有效方式。

  • 3.1.2 增强制度性牵制

  • 《荀子·君道篇》指出:“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10]一语道出法制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制定法律与执行法律的人的重要性。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迫切需要考量加大对异化现象的惩戒力度,制订行之有效的举措,杜绝任何人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法律制度的执行重在严格公正,所以针对执法人员的相关制度规定也应不断健全。竞技体育异化是诸多个体异化现象的总称,在制订惩戒制度时理应考虑不同对象的特殊性和适用性。此外,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和严格执法力度,使竞技体育全体参与者不仅知法懂法,更能感受到法律的威吓,做到不愿犯法、不敢犯法。

  • 3.1.3 培育道德意识,塑造完美体育人

  • 人性心理结构模型指出,对外源性条件的创设来改造人性,可以通过文化、环境和学习来实现。因此,加强对竞技体育参与者的教育、重构其价值维度是针对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治本之法。道德意识的培育,不是通过对内在性的改变,而是通过道德环境的创设,达到人人明理知性。对待竞技体育,理解其内涵,明了其主旨,认同其价值。社会对运动员进行英雄崇拜的同时,应该更多地考量其赛后的人格魅力,包括其公众形象、公益表现等,注重运动员自身道德素质建设,才能使其作为一个完美的体育人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榜样作用,而非只是赛场上的王者、社会中的异类。

  • 3.1.4 营造和谐的竞技体育风气

  • 培育和谐体育心态是现阶段竞技体育比赛整体欠缺的,无论是对场上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对幕后的组织者、赛场内外的观众。虽然竞技体育对于调整个人情感、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当竞技体育的参与者无法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输赢成败时,必然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而,需要重视营造和谐的竞技体育风气,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立足于整个社会良好体育风气的营造,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它需要政府的积极倡导,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组织者、观众的亲身践行······因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成员为之努力的巨大工程。

  • 3.2 内在性个人本欲的引导与调适

  • 现阶段关于竞技体育异化的解决之道,主要提倡道德约束与人文回归,表面上倡导道德至上,鼓舞人们臻于至善,其实又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利他主义的泥潭。“每个人必定恒久为自己而只能偶尔为他人”的论断,从人性角度指出侵犯个人利益与自由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 鉴于人的自我本欲或来自基因、现有的科学手段暂时无法改造的现实,故只能依靠人的自我调适,如可借助传统理想人格理论设计,利用儒家的君子型人格,刚健进取,厚德载物,强调修养与教化统一等等,不断强化竞技体育参与者心理调适,或许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 4 结论

  • 个人处于社会之中,社会文化是形成不同人格心理的主要因素。人格异化,源于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社会文化心理的综合反映。竞技体育的本质异化是竞技体育过程中人的异化,它一方面受制于现有的社会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则受制于人的基因,即本性。在人格改造理论中,主要注重外源性的人性引导与牵制,改造影响人格的外部条件,实现对人的育化。在竞技体育过程中,要强调对人的社会文化心理形成的外在条件进行人为设置,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性的改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平等和谐。

  • 参考文献

    • [1] 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史,2001(4):19-20.

    • [2] 庞建民,林德平,吴澄清.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47-49.

    • [3] 赖勇泉.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1):25-26.

    • [4] 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5] 崔性赫,郭可雷,吴阳.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建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4):71-74.

    • [6] 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 [7] 苏贵斌,徐飞.竞技体育异化原因解析[J].体育学刊,2010,17(1):41-44.

    • [8]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 [9] 刘忠诚.锁定学科意义上的人性学[J].新余高专学报,2003,8(1):11-13.

    • [10] 古敏.荀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 参考文献

    • [1] 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史,2001(4):19-20.

    • [2] 庞建民,林德平,吴澄清.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47-49.

    • [3] 赖勇泉.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1):25-26.

    • [4] 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5] 崔性赫,郭可雷,吴阳.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建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4):71-74.

    • [6] 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 [7] 苏贵斌,徐飞.竞技体育异化原因解析[J].体育学刊,2010,17(1):41-44.

    • [8]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 [9] 刘忠诚.锁定学科意义上的人性学[J].新余高专学报,2003,8(1):11-13.

    • [10] 古敏.荀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