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郭锐(1976-),男,山东巨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5)05-0076-04

参考文献 1
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815-817.
参考文献 2
廖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发展策略[J].体育科研,2010,31(5):95-97.
参考文献 3
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63-666.
参考文献 4
刘善云,仇丽琴,张仲宝,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123-125.
参考文献 5
田雨普.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困惑与抉择[J].体育与科学,2009,30(6):68-70.
参考文献 6
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71-73.
参考文献 7
柳春梅,李志宏,任平.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44-47.
参考文献 8
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78-80.
参考文献 9
肖雷,熊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2-16.
参考文献 10
王伟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576-578.
参考文献 11
肖林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149-155.
目录contents

    摘要

    在思考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空分散教学模式--即由教师组织教学材料并录制教学音视频资料,交给学生自学,通过微信群等师生信息交流渠道,为学生解答疑问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空限制,能够完善当前社会体育专业推行的强化实践教学模式,且在其他专业甚至整个教育领域都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其广泛推广使用或许能够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gitate the emphasis o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social sports major,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time and space-dispers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utiliz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teachers organiz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ake them into video or audio, afterwards assign these teaching videos and audios to students for self-study, and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uch as DM of Wechat to substitute for office hours to answer questions.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teaching mode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it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 of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social sports major. Moreover, this teaching model is valuable when promoting it to other majors and even the whole education field. The extensive promo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 might bring revolutionary changes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based teaching mode, and thus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日益觉醒,大众健身与娱乐需求逐步提升,社会体育专业(2012年被调整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文笔者仍沿用习惯称为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以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办社会体育专业为开端,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有200余所高校开办了此专业。毋庸置疑,社会体育专业在20年的发展中,为我国社会体育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从业人员,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时至今日,其在办学思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就业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人们对社会体育专业认识的加深,近年来出现了强化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和思潮,不少办学单位开始探索强化其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笔者立足这一背景,进一步思考并改进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 1 社会体育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现实需求

  • 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出现强化实践教学的潮流并非偶然现象,其有着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规律,笔者认为可以从专业属性、就业导向和社会推动等方面来理解这一潮流的出现。

  • 1.1 专业属性

  • 对于任何专业来说,都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两个层面的问题,社会体育专业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但是就人才培养层面来说,实践性或许更为重要,众多学者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探讨非常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1-5]。“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本专科阶段对“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6-9]。因此,实践性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应当重视的专业属性,也成为其办学出现强化实践教学潮流的根本原因。有学者又统计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方向,依据其2006年的统计,就有16个专业方向[1],如此众多的专业方向,也让如何搞好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更为复杂。

  • 1.2 就业导向

  • 同其他专业一样,学生就业是社会体育专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有机构对2009—2011年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进行统计发现,2009年为倒数第3位(40%)、2010年为倒数第7位(46%)、2011年为倒数第3位(34%),半年内离职率平均在35%左右,毕业生月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由于较低的就业率和相对较低的办学水平,不少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单位被亮黄牌,有的学校因为招生困难不得不停止招生。坚持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导向,紧贴市场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1-9],为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办学单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时间。

  • 1.3 社会推动

  • 2010年和2012年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教高厅[2012]4号)。2014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对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要求[11]。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社会体育及全民健身工作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机遇[11]。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应当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办学质量,以在短期内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从业人员。

  • 2 社会体育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实践及问题

  • 随着大家对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属性认识的加深,各办学单位开始了强化实践教学的各种探索,这些探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了办学单位和企业的联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对提升办学质量极为有益,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

  • 综合来看,各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单位基本是沿着“产学研”一体化和校企联合的思路,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拉长实习实训的时间,采用学工结合、顶岗实习等方法,让学生提前接触工作实践。其中最典型的做法莫过于“2+2”或“3+1”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校集中学习两年或三年,然后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两年或一年。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时间有一定效果,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就业率。

  • 但是,这些做法极大地压缩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在校课程大量缩减,有些学校虽然安排教师到各基地授课,但难达到在校集中授课的教学效果,造成学生们理论基础不牢固、原有的教学过程被打乱等问题。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还应进一步完善。

  • 3 时空分散教学对社会体育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

  • 3.1 强化实践教学教学模式问题形成的原因

  • 由前文内容可知,实践教学时间和在校学习时间的此消彼长及在校学习和在实践基地学习的冲突,是当前强化实践教学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能否找到一种方式协调两者时空上的矛盾,是改进和完善现有教学模式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解决教学时空矛盾提供了可能,因此笔者试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推进社会体育专业现有强化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的完善。

  • 3.2 时空分散教学模式设计

  •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日益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教育”也在很多高校和社会学习中逐步发展成熟,由此带来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笔者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时空分散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 时空分散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现有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时空矛盾问题。从图1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差异不大,但最大的不同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须在同一时空内完成教学过程,而在时空分散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是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完成的。其教学环节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材(教材也可以是电子版的,便于学生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存储和阅读)、录制授课视频或音频等教学材料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收看收听,结合查阅参考书籍,进行自学,有疑问时通过微信等通讯工具向任课老师或辅导老师寻求解答,并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进行课程考试或考评。

  • 图1 时空分散教学模式示意图

  • 时空分散模式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在于知识信息传递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与核心,时空分散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很好地完成知识信息传递的任务。

  • 3.3 时空分散教学模式的优势

  • 虽然时空分散教学模式还属于初创,并未经过实践的检验,但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显然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带来教学效率的巨大提升。就整个教学环节来说,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对教师和学校教育过程的监控也会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假以时日,如果被广泛采用,由于其革命性的影响,相信可以深刻改变现有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和面貌。

  • 在强化实践教学的环境下,采用这一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返校上课或寻找教学资源的困难,学生可以安心实习。由于获得了视频和音频教学资源,学生们也不用再担心错过教师的讲授内容,其还可以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进行重复收听和收看。借助电子设备的功能,学生们的学习可以变成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的事情,大大提高了时间利用效率。在边实习边学习的情况下,学生们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联系也会更为紧密,从而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优化学习效果。当学生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种种难题时,也会更为主动地向理论资源寻求解决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校安排的诸多课程,对不同学生的作用是不均衡的,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不一致,因此学生们可以在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性地投入时间和精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实践,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习惯也会逐步建立,这将让其受益终身。时空分散教学模式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实践的时空分散教学更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切实落实。

  • 时空分散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好处也十分明显。录制好教学视频或音频后,教师就无需再去重复课程讲授,节约了教师的时间,让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更好地组织整理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工作反馈中了解更多的实践状况,从而更密切地联系实际,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

  • 从学校教学过程监控的角度来说,由于授课内容的可存储性,学校对于教学过程的监控更为方便和简单,进而会提高任课教师的责任心,避免课堂授课情况下某些不负责任情况的出现。以此为基础,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活动更便于开展,有助于保证授课质量。由于时空分散模式突破了班级界限,学校可以用更少的师资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能够有效降低教学成本。

  • 3.4 时空分散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 3.4.1 无需增加各方面的经济负担

  • 现有条件之下,推行时空分散教学模式极具可行性,依据前文的设计方案,推行这一教学模式不需要太大的额外投入,也无需对现行制度作出巨大修改。

  • 首先,对学生来说,智能手机几乎人所必备,从而方便学生们储存、收看、收听教学视频和音频,书面电子资料传送、查阅更是不在话下。因此,推行时空分散教学模式不会增加学生在购置设备方面的额外负担。

  • 其次,对教师来说,课程教学视频音频资料的录制也非常简单。制作一般的课程视听资料,仅需一台配置有摄像头、安装了视听课程制作软件的电脑即可完成。制作视听课程资料也不会增加教师的经费投入。

  • 第三,师生交流渠道更是不需要一分钱的投入,现有的微信、qq等通讯工具的功能对完成教学资料的传递和师生交流的任务已绰绰有余。

  • 最后,对学校来说,只需要微调有关教学制度和对教师进行一些视听资料制作的培训,基本不需要经费投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设一些视听资料录音录像室,配备一些高质量的视听制作设备,可以提高课程资料的制作质量。

  • 3.4.2 不存在知识产权障碍

  • 在社会培训中,如各种从业资格考试培训等,不少机构已经开始采用网络课程授课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其属于社会性培训,会涉及视听课程以及书面电子资料的知识产权问题。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其视听课程资源完全没有此顾虑,因为高校一般都是利用自身师资组织视听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属于职务作品,高校一般可以自由使用。因此,进行了适当的法律处理,对于推行时空分散教学模式,也就不会存在知识产权的障碍。

  • 对照现有的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高校来看,时空分散教学模式推行几乎毫无障碍,唯一的障碍可能是观念的调整。如果有关方面能够理解当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态势,及时调整观念,适时推行时空分散教学模式,相信将有力破解社会体育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困境,对专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 4 结语

  • 时空分散教学模式,是笔者在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结合互联网思维产生的创意和设想,整体来看,如果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在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得以推广和使用,必定能够推动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或许在其他专业教学中也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遥想其在教育领域——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中推广使用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的未来,或许其能够带来教学模式甚至教育模式的革命性的变革。

  • 参考文献

    • [1] 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815-817.

    • [2] 廖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发展策略[J].体育科研,2010,31(5):95-97.

    • [3] 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63-666.

    • [4] 刘善云,仇丽琴,张仲宝,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123-125.

    • [5] 田雨普.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困惑与抉择[J].体育与科学,2009,30(6):68-70.

    • [6] 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71-73.

    • [7] 柳春梅,李志宏,任平.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44-47.

    • [8] 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78-80.

    • [9] 肖雷,熊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2-16.

    • [10] 王伟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576-578.

    • [11] 肖林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149-155.

  • 参考文献

    • [1] 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815-817.

    • [2] 廖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发展策略[J].体育科研,2010,31(5):95-97.

    • [3] 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63-666.

    • [4] 刘善云,仇丽琴,张仲宝,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123-125.

    • [5] 田雨普.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困惑与抉择[J].体育与科学,2009,30(6):68-70.

    • [6] 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71-73.

    • [7] 柳春梅,李志宏,任平.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44-47.

    • [8] 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78-80.

    • [9] 肖雷,熊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2-16.

    • [10] 王伟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576-578.

    • [11] 肖林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149-155.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