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陈勇(1979-),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5)05-0014-04

参考文献 1
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5.
参考文献 2
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30-31.
参考文献 3
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0-74.
参考文献 4
罗纳德·B·伍兹.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M].田慧,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9.
参考文献 5
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3-6.
参考文献 6
许延威.我国体育文化现代化与体育文化自觉[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6):14-17.
参考文献 7
董晓青.浅析毛泽东全民健身思想及其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9-62.
参考文献 8
哈斯图雅,周庆柱,青格勒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4-28.
参考文献 9
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8-09-29)[2014-11-21].http:∥www.gov.cn/ldhd/2008-09/29/content_1109754.htm.
参考文献 10
骆秉全,兰馨,古柏.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1-14.
参考文献 11
张新萍.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和阻力[J].体育学刊,2006(4):1-4.
参考文献 12
郭成岗.中国足球协会的性质界定[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1-34.
参考文献 13
肖伟,田媛,夏成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研究述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3):19-22.
参考文献 14
肖伟,田媛,马永明.农村体育发展之小城镇体育模式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6):7-10.
参考文献 15
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
参考文献 16
尹博,冯霞.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体育学刊,2010(6):21-24.
参考文献 17
于洋.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4(1):7-9.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学界对体育文化概念的研究成果,指出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内在的和衍生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体育文化建设应注重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建议以体育文化理论研究指导体育改革,消除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体育文化,实现经济落后地区居民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的变革;因地制宜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个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oncepts of sports cultural, and points out that sports culture is al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hich is inherent in sports and derived from sports, and that sports culture is a special form of cultural typ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sports culture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cial context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ll-roun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This article recommends that sports reform should be guided by sports culture theories to remove constraints for development; sports culture of small towns and rural area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realize the changes of people’s sports views and sports behaviors in economically backward regions; creative industries of sports culture should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provid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individuals.

  •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属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形态,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体育文化注重个人全面和谐发展,因而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以及新时期体育文化与个人全面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加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推进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以及实现以文化发展带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1 体育文化概述

  • 体育文化(Sports Culture),最初直接译为“ 身体文化”( Physical Culture),它以体育运动为基础,反映的是体育运动内在的和衍生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国内学界尚无定论,王岗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一书中称:“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1]任莲香在《体育文化论纲》一文中称:“体育文化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那些方面。”[2]冯胜刚在《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一文中称:“体育文化就是人类在所有的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等层面,在理论知识、方法手段、技能技术等层面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3]

  • 准确理解体育文化,首先要理解体育、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上几种体育文化学说均承认体育文化是建立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之上,不存在脱离体育运动的体育文化,但同时又都对体育文化和体育运动加以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将体育文化视为体育运动的一种衍生概念,即体育文化侧重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附属性活动。体育文化与体育运动具有共同的上位概念,即体育。笔者认为,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文化和体育运动,而狭义的体育仅仅指体育运动。美国学者罗纳德·B·伍兹在《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一书中对体育运动作了较为准确的表述:“在北美,体育(sport)主要指的是有组织的竞技性活动,运用身体技能和特殊设备或器材,同时按照一系列既定规则决定胜负。”[4]这一定义是对体育运动的直接诠释,也是对狭义体育的定义。体育中竞技性活动之外的部分,均应属于体育文化的范畴[5]

  • 具体来看,体育运动表现为体育竞赛和体育健身活动,而体育文化表现为体育新闻、体育影视、体育雕塑、体育建筑、体育标志、体育广告以及大型赛事的开闭幕式、啦啦操、颁奖仪式等具有显著人文特点的衍生性活动[6]。体育运动更多地体现为竞技性和追求胜负的目的性,运动员和裁判员等专业体育人员构成了体育运动的主体,而体育文化更多地体现为人文性和观赏性,更多地服务于专业体育人员之外的参与者,如满足观众对体育运动观赏的需要等。

  • 2 我国体育文化的特点演变

  • 2.1 体育文化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 体育文化因其地域、起源、目的和传承方式的多样性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表现为地域上的民族性、起源和目的上的休闲性、传承方式的教育性等等,这些都构成了我们通常说的体育文化特点,具体而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各具特色,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体育文化也会进一步分化,如我国汉族的体育文化之下,又形成了安徽花鼓灯文化、具有佛教色彩的敦煌体育文化、河南少林武术体育文化等具体的、形式多样的文化样式。体育文化最初是作为一种群众性活动用以缓解劳作之余的疲劳而兴起的,发展到后来大多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进入现代社会又加入了商业因素而成为一种具有商业色彩的活动。在传承上,最初由民间自发传承,演变至今成为一种需要借助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和器材进行的教育活动。

  • 体育文化在我国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汉唐时期,我国的体育文化具有勇猛激烈的尚武精神;在汉唐之后特别是随着理学的兴起,体育文化日益呈现出中庸、平和、恬静的特点,注重将体育作为一种娱乐、健身、养生的手段;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处于积贫积弱、混战不断的历史时期,影响了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和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

  • 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体育文化也恢复了活力。建国初期,面对国民身体素质普遍低下、外部政治环境严峻、内部经济建设压力巨大的形势,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7],为新中国初期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于是,当时的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动员群众、开展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满足当时增强国民身体素质这一现实需要。可以说,动员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政治性和体育目的上的宏观性,构成了新中国初期体育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与以往社会上自发地、零散地开展体育运动有明显不同。建国初期,体育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后来受文革影响,一度陷入停滞和倒退。

  •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焕发了生机。这次会议之后,全国重新建立了各级体委组织,中国奥委会也重新运作。国家将“侧重抓提高”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8],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化呈现出竞技体育一家独大、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滞后萎缩的特点。

  • 2.2 体育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合性

  • 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文化将承载新的历史使命、展现新的时代特点。胡锦涛同志提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9],科学诠释了体育文化强健现代人类体魄、满足情感需要、塑造强大意志和完美人格、促进社会和谐与和平的重要功能。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至今,逐步改变了竞技体育一家独大的局面,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和竞技体育一样成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两大核心,在此基础之上多种体育衍生文化形态得以产生和发展,如体育精神、体育制度、体育宣传、体育表演、体育艺术等等[10],为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我国体育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的体育文化,旨在满足国民自信自强的情感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的直接目的是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增强国际影响力,但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通过建设体育强国赋予国民民族荣誉感。中国人民在近代饱受外国列强侵略和歧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得到认可和尊重,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的渴望,建设体育强国能够极大满足国民内心的这种情感需要。

  • 第二,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化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在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上产生了巨大转变,从过去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扩展到既追求物质富裕又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而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关乎个人身心健康的活动,自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成为人们用以满足了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如中老年人通过跳广场舞,既锻炼了身体,又加强了交流、增进了感情,这就是体育文化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明显体现。

  • 第三,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化为热爱体育的个人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该时期,我国的体育文化高度注重文化形式的多元性和专业性,建设了大量专业体育培训学校和机构,培育了众多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裁判、教练等,同时完善了体育制度与体育法规,在体育活动中引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体育事业日益繁荣,体育产业高度活跃,良好的发展形势为热爱体育的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就业选择,也增加了个人在体育方面成才的机会,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 3 发展体育文化促进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 体育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天然地与其他文化类型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具有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即体育文化根据其自身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对同一时期的社会发展产生相应影响。鉴于体育文化的这种巨大社会影响力,有必要不断发展体育文化,使其符合时代特点,实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时期,体育文化应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建设。具体应从体育改革、经济基础建设、人才培养三个角度着手。

  • 3.1 以体育文化理论研究指导体育改革,消除发展制约因素

  • 推进体育文化理论研究,以科学的体育文化理论指导体育实践,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到体育文化的培育中。具体而言,在继续深入研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先进体育文化,对港澳台体育文化、国外体育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突破口进行理论攻坚,以改善体育管理模式[11]。以我国足球运动为例,目前我国在足球运动的管理上仍保留着很强的行政性,中国足球协会作为全国足球运动的统一管理机构,在机构性质和管理模式上保留着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12],其作为国内从事足球运动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唯一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的同时,又作为事业单位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享有一定的行政权力。目前国外对足球运动的主流管理模式是商业化运作,十分灵活。相较之下,我国足球运动在行政管理之下的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市场反应迟钝,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足球运动的国际竞争力,制约了足球运动员水平的发挥。要走出这一困境,就有必要加强相关科学理论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的运作方式,反思自身的不足,明晰足球管理机构的性质和职权范围。这一借助理论研究改革体育管理模式的过程,属于体育文化发展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既要关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应将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和出发点。

  • 3.2 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体育文化,实现经济落后地区居民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的变革

  • 小城镇体育文化和农村体育文化反映了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模式与心理习惯,因小城镇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均明显落后大城市,在居民体育观念和体育习惯上也较大城市保守,如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农民认为:“锻炼不锻炼身体无所谓”[13],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的“龙头”[14]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小城镇体育文化和农村体育文化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置于同一体育文化框架之下进行分析探讨。小城镇体育文化和农村体育文化的相对落后与保守,影响了当地居民通过多元化体育运动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和与其他地区开展体育文化交流,不利于当地居民的全面和谐发展。

  • 弥补目前小城镇和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中的缺陷,首先需要加大体育产业建设力度,以产业建设带动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等一系列体育理念的转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开拓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居民在不同的体育运动中求同存异,扩展和更新体育认识,提升体育观念和体育素养。以在小城镇和农村推广建设营利性健身场所为例,虽然建设之初会遭到居民的冷落,但随着营利性健身场所在越来越多城镇的兴起,带动的不仅仅是当地体育产业在规模和质量上的提升,也在悄然改变着当地居民的体育观念,可以使居民更为注重日常体育健身,提升对健康的重视度;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的方法手段,主动接触新的体育运动形式;认识到体育运动是一项需要借助专业器材和专门指导的技术活动,进而提升体育运动消费观念。其次,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体育文化,可以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体育文化传播,丰富当地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展当地居民更多的体育运动爱好,从而带动当地居民整体素养的有效提升,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 3.3 因地制宜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个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 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借助于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15]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支[16],是一种低碳环保的“朝阳产业”[17],能有力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已逐步发展成体育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成了体育文化特色多样的格局,这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基础。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具有鲜明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特点的地方,以感受不同的体育文化,也越来越愿意购买融入文化创意的体育产品和服务,这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消费者基础。

  • 我国具有丰富的地域性、民族性体育文化资源优势,且现阶段国民对于贴近大众生活的低消费文化产业需求旺盛、高端文化产业需求较小。针对这一现状,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首先要注重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资源,通过举办特色体育运动赛事吸引外地游客进行体育文化消费。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看和体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融入了诸多中国元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体育文化,举世瞩目。其次,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大资源投入,特别要注重培养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既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又为个人在体育产业领域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如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火炬、奖牌、徽标、吉祥物等等,无一不是融合了民族特色的创意性文化产品,在其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既有众多专业人员参与,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从业人员,为我国今后体育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做好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 参考文献

    • [1] 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5.

    • [2] 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30-31.

    • [3] 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0-74.

    • [4] 罗纳德·B·伍兹.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M].田慧,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9.

    • [5] 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3-6.

    • [6] 许延威.我国体育文化现代化与体育文化自觉[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6):14-17.

    • [7] 董晓青.浅析毛泽东全民健身思想及其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9-62.

    • [8] 哈斯图雅,周庆柱,青格勒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4-28.

    • [9] 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8-09-29)[2014-11-21].http:∥www.gov.cn/ldhd/2008-09/29/content_1109754.htm.

    • [10] 骆秉全,兰馨,古柏.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1-14.

    • [11] 张新萍.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和阻力[J].体育学刊,2006(4):1-4.

    • [12] 郭成岗.中国足球协会的性质界定[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1-34.

    • [13] 肖伟,田媛,夏成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研究述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3):19-22.

    • [14] 肖伟,田媛,马永明.农村体育发展之小城镇体育模式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6):7-10.

    • [15] 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

    • [16] 尹博,冯霞.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体育学刊,2010(6):21-24.

    • [17] 于洋.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4(1):7-9.

  • 参考文献

    • [1] 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5.

    • [2] 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30-31.

    • [3] 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0-74.

    • [4] 罗纳德·B·伍兹.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学问题[M].田慧,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9.

    • [5] 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3-6.

    • [6] 许延威.我国体育文化现代化与体育文化自觉[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6):14-17.

    • [7] 董晓青.浅析毛泽东全民健身思想及其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9-62.

    • [8] 哈斯图雅,周庆柱,青格勒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4-28.

    • [9] 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8-09-29)[2014-11-21].http:∥www.gov.cn/ldhd/2008-09/29/content_1109754.htm.

    • [10] 骆秉全,兰馨,古柏.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1-14.

    • [11] 张新萍.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和阻力[J].体育学刊,2006(4):1-4.

    • [12] 郭成岗.中国足球协会的性质界定[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1-34.

    • [13] 肖伟,田媛,夏成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研究述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3):19-22.

    • [14] 肖伟,田媛,马永明.农村体育发展之小城镇体育模式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6):7-10.

    • [15] 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

    • [16] 尹博,冯霞.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体育学刊,2010(6):21-24.

    • [17] 于洋.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4(1):7-9.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